期刊文献+
共找到8,6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影《决裂》——文革后期被勾兑的“政治贺岁片” 被引量:1
1
作者 潘天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53,共11页
建国60周年来,中国电影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中国电影史60年的历史画卷里浓缩了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和斗争史。在众多引发争议的影片中,作为1976年的"政治贺岁片"(元月一日在全国上映),电影《决裂》是一部特别值得分析和... 建国60周年来,中国电影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中国电影史60年的历史画卷里浓缩了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和斗争史。在众多引发争议的影片中,作为1976年的"政治贺岁片"(元月一日在全国上映),电影《决裂》是一部特别值得分析和回味的影片。美国具有冷战思维的电影史家汤普森和波德维尔在《世界电影史》中用了近一页的篇幅来讲叙这部电影,把《决裂》定位成"一部关于一所所谓农业大学的极具戏剧性的影片,极好地图解了毛泽东的思想"[。1]更奇怪的是三十多年过去了,最近不时地有人拿这部影片中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理念来诟病当前几乎要走入死胡同的教育乱象。在人们提出现代化大学要追求"大楼、大师、大气"之时,有人用影片中的台词"看一个学校的好坏,不能只看有没有高楼大厦,也不能看有没有专家教授,要看这个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来寻求一种对旧有理想主义的追思。看好这部影片的人还不在少数。因为在《决裂》中不断被否定和批判的所谓资产阶级教育的一系列恶果,如工农子弟上不起大学、学非所用以及学生的价值观坍塌等似乎在当前都成了活生生的实例。因此,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在共大的劳动生活,又亲眼目睹了30年中国教育改革和电影发展的过来人,笔者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尤为独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决裂》 文革后 “三突出”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下载PDF
文革后期中国的粮食进出口初探
2
作者 姜长青 《古今农业》 2014年第3期10-16,共7页
随着中国重返联合国和尼克松访华,中国的国际交往和国际联系日益扩大。中国的对外经贸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在国内粮食产销出现缺口,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中国决策层审时度势,决定实行粮食以出养进、大量进口粮食的决... 随着中国重返联合国和尼克松访华,中国的国际交往和国际联系日益扩大。中国的对外经贸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在国内粮食产销出现缺口,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中国决策层审时度势,决定实行粮食以出养进、大量进口粮食的决策,这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中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后 粮食 进出口 金融危机
下载PDF
浅谈文革后黑龙江省的交响音乐创作 被引量:2
3
作者 吴鹏 陶亚兵 《北方音乐》 2012年第8期49-50,共2页
文章论述了文革后黑龙江省的交响音乐创作,梳理了这一时期交响音乐创作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分析了部分作品内容,进而从音乐题材、审美习惯、创作技法、作品风格、创作特色几方面分析了文革后交响音乐创作的一些特点,涉及的作品时限从1976... 文章论述了文革后黑龙江省的交响音乐创作,梳理了这一时期交响音乐创作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分析了部分作品内容,进而从音乐题材、审美习惯、创作技法、作品风格、创作特色几方面分析了文革后交响音乐创作的一些特点,涉及的作品时限从1976年以后至2000年止,作品的体裁包括交响乐、交响合唱、西洋管弦乐曲、民族管弦乐曲、协奏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创作 黑龙江省 文革 民族管弦乐曲 作品内容 历史脉络 创作发展 交响音乐
下载PDF
从“文革后”到“新时期”——论日本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命名方式 被引量:1
4
作者 孙若圣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57,共7页
文革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内被命名为大一统的"新时期文学"。但在脱离国内政治语义场的日本中国学界,文革后的当代文学有"文革后文学"、"新写实主义文学"和"新时期文学"三种指称方式。笔者考... 文革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内被命名为大一统的"新时期文学"。但在脱离国内政治语义场的日本中国学界,文革后的当代文学有"文革后文学"、"新写实主义文学"和"新时期文学"三种指称方式。笔者考证发现,"文革后文学"主要在80年代中前期普遍使用,代表了学者们在无法判断中国文坛走向的情况下对中国文学的中立性称谓。"新写实主义文学"出现于80年代初期,使用该命名的学者主要受到来自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的影响。"新时期文学"直到80年代中期开始才逐渐为日本学者接纳。在日本学界的研究语境中,"新时期"并非国内认为的预设性指称,而是日本学者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10年左右的观察后承认其文学价值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文革后文学 新写实主义 新时期文学
下载PDF
《朝霞》:文革后期文学主流及其叙事策略——《朝霞》月刊研究之一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懿斐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5-110,共6页
1974年1月在上海创刊的文学月刊《朝霞》,产生于“文革”后期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它的创刊和运作直接而且集中地显示了文革后期以“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目标的主流文学叙事及其意识形态。通过样板媒体《朝霞》不仅可以透... 1974年1月在上海创刊的文学月刊《朝霞》,产生于“文革”后期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它的创刊和运作直接而且集中地显示了文革后期以“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目标的主流文学叙事及其意识形态。通过样板媒体《朝霞》不仅可以透视文革后期主流文学的叙事策略,而且也有助于把握文革时期极左文艺思潮的来龙去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 《朝霞》月刊 主流文学 叙事策略
下载PDF
文革后期版画创作研究
6
作者 闫郢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1年第11期86-88,共3页
文革后期的版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现象。它繁荣无比,尽管这繁荣带有一定的荒诞性,但确是热闹非凡。文革时期是版画大普及的年代,尤其是后期的群众性版画,使"文革版画"成为与大众接触最多、最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同时它在群... 文革后期的版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现象。它繁荣无比,尽管这繁荣带有一定的荒诞性,但确是热闹非凡。文革时期是版画大普及的年代,尤其是后期的群众性版画,使"文革版画"成为与大众接触最多、最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同时它在群众中推广了版画的基础知识,有些爱好者在文革结束之后成为著名的版画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时期 版画家 创作研究 艺术现象 艺术形式 基础知识 群众性 荒诞性
下载PDF
文革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输入与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震亚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5-90,共16页
1976年十年动乱结柬,经过拨乱反正。把被“四人帮”搅乱了的是非矫正过来.全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时期.1979年召开了第四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重申二为方向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 1976年十年动乱结柬,经过拨乱反正。把被“四人帮”搅乱了的是非矫正过来.全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时期.1979年召开了第四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重申二为方向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作曲技法 输入 西方 文革 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政策 “四人帮” 艺术工作者
下载PDF
《圣经》对现代文学及文革后几位作家的影响
8
作者 叶蓉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71-75,共5页
 自唐代景教入华以来,传教士们从未停止过中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和合本《新约》与《新旧约全书》分别于1905年和1919年出版,其语言形式直接影响了白话文运动,《圣经》故事及文学体裁也常被现代文学作家所采用。当"五四"...  自唐代景教入华以来,传教士们从未停止过中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和合本《新约》与《新旧约全书》分别于1905年和1919年出版,其语言形式直接影响了白话文运动,《圣经》故事及文学体裁也常被现代文学作家所采用。当"五四"知识分子意识到基督教文化不过是救国救民的一轮幻想的太阳,他们便很快放弃了这一工具。文革后的作家遭遇了十年浩劫,他们不再像现代文学作家那样以实用主义态度来看待基督教,反而在内心深处对基督教言说产生了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本<圣经> 现代文学 文革 反思与共鸣
下载PDF
文革后期陈云决策中国金融
9
作者 刘莉 姜长青 《传承》 2009年第16期6-7,63,共3页
文革后期,陈云对中国金融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决策,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本文从金融决策的国内外背景,主张恢复金融研究所以加强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建议增加黄金储备以应对美元危机;赞成利用资本主义期货商品交易市场规避价格风险... 文革后期,陈云对中国金融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决策,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本文从金融决策的国内外背景,主张恢复金融研究所以加强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建议增加黄金储备以应对美元危机;赞成利用资本主义期货商品交易市场规避价格风险等几个方面对陈云在这一时期的金融决策进行了研究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云 文革 金融
下载PDF
文革后续写日记有感
10
作者 任继周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862-1863,共2页
我在二哥继愈鼓励下,从初中始,日记从未间断,文化大革命中,恶党横行,文网甚密,查抄不已。为避免无限罗织,祸及亲友,遂将多年之日记付之一炬,从兹不复有日记,于今十有而二年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浩劫过后,一九七七年十一月... 我在二哥继愈鼓励下,从初中始,日记从未间断,文化大革命中,恶党横行,文网甚密,查抄不已。为避免无限罗织,祸及亲友,遂将多年之日记付之一炬,从兹不复有日记,于今十有而二年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浩劫过后,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废去多年之日记重又开始,感慨万千,成诗数首,激越之情首甚一首,竞不能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记 文化 文革 任继周
下载PDF
三百里风雪赶考路——参加文革后首次高考纪事
11
作者 杨向辉 《档案与社会》 2017年第6期33-34,共2页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66年文革开始的时候我上高一,是后来人们所称的老三届中的一员。1968年在上山下乡的洪流中,我从北京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最东部的罕乌拉公社插队落户,后来又转到更远的宝日格斯台牧场。
关键词 文革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纪事 高考 西乌珠穆沁旗 1968年 上山下乡 同龄人
下载PDF
1960年代的“戏剧中心”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洪子诚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1960年代当代文学的“戏剧中心”问题,我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走向“文革文学”》(1)这一章中曾经提出过。不过限于文学史体裁特点和篇幅的限制,我并没有展开论述。现在重提这个当代文学的“古典”问题,主要是经由关注当代社会政治... 1960年代当代文学的“戏剧中心”问题,我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走向“文革文学”》(1)这一章中曾经提出过。不过限于文学史体裁特点和篇幅的限制,我并没有展开论述。现在重提这个当代文学的“古典”问题,主要是经由关注当代社会政治情况、思想潮流、生活风尚与文学形态变动之间发生什么样的关系,以加深对当代文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文学形态 文革文学 思想潮流 《中国当代文学史》 生活风尚 戏剧
下载PDF
契合大众审美趣味与宣泄需求的“灾难故事”──“文革小说”叙事研究之一 被引量:11
13
作者 许子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0-67,共8页
本文是拙著《叙述文革——解读五十部当代小说》(即将出版)中的一节。该书 主要讨论近二十年来,当代小说怎样成为中国(大陆)知识分子和民众记忆、阅读与诠释文革 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同一个作为“历史文本”的文革,又怎么会出现... 本文是拙著《叙述文革——解读五十部当代小说》(即将出版)中的一节。该书 主要讨论近二十年来,当代小说怎样成为中国(大陆)知识分子和民众记忆、阅读与诠释文革 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同一个作为“历史文本”的文革,又怎么会出现很多不同的解读策略,既 满足着不同读者及不同诠释群体的不同需求,又合成某种意义上的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叙述文革》的研究前提是假定各种有关文革的小说虽然倾向不同、形态各异,但叙事模 式却很有规则可寻。各种各样的“文革故事”最后都可简约、归纳为数量有限的“情节功 能”——我在普洛普(Vladimir Propp)的定义上,使用功能这个概念。文革小说中形形色色的 人物形象,也都可以归类为若干“基本角色”(如受害者、迫害者、背叛者、旁观者、解救者)。《叙 述文革》试图分析诸多“情节功能”之间的复杂次序并分辨“文革小说”叙述模式的几个阶段: 如灾难的前因与预兆、灾难的降临方式、灾难中的拯救主题及灾难后的反省与忏悔,等等。 本文根据《叙述文革》第五章第一节改写而成。文中所讨论的“文革小说”,特指1977年以 后在中国大陆写作、发表、出版的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小说作品。1966年至19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主人公 情节功能 叙述结构 文革后 审美趣味 序结构 《芙蓉镇》 叙事研究 男主人公 当代小说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髓是基质要素传承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魁立 《民间文化论坛》 2024年第1期5-7,共3页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工作,正如裴亚军主任所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①过去我们有一位姜椿芳老先生,也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文革”期间他在狱中就已开始构想《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在此这之前是没有《中国大百科全书...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工作,正如裴亚军主任所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①过去我们有一位姜椿芳老先生,也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文革”期间他在狱中就已开始构想《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在此这之前是没有《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目前不少参与其事的老先生虽已相继过世,但在当时筹划并付诸实践此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大百科全书》 姜椿芳 了不起 名词审定工作 文革
下载PDF
样板戏对“文革”美术模式的影响与整合
15
作者 穆海亮 《媒介批评》 2023年第2期300-315,共16页
样板戏对“文革”美术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所谓“文革”美术模式其实就是样板戏影响下的美术模式。这种模式表现为,以向心构图、环境烘托与仰视视角实现“高大全”的审美理想,以“红光亮”的主导色调承载那个特定时代充满“阳光感... 样板戏对“文革”美术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所谓“文革”美术模式其实就是样板戏影响下的美术模式。这种模式表现为,以向心构图、环境烘托与仰视视角实现“高大全”的审美理想,以“红光亮”的主导色调承载那个特定时代充满“阳光感和幸福感”及斗争哲学的意识形态功能,以造型的戏剧化、构图的情节性和动态感来追求美术作品的“画外之画”。这导致“文革”美术风格的模式化、单一化及美术家创造性、审美个性的丧失,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打破诗画界限的尝试,对增强绘画的表现力和丰富戏剧舞台语汇并非全无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板戏 文革”美术模式 影响 整合
下载PDF
“文革”后期中国民族声乐流变特点浅析
16
作者 匡祎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20-122,共3页
回顾历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于更深刻的认识和发现历史发展的科学与客观规律,从中总结有益的成功经验,汲取失败的经验教训。从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六年,可以被视作"文革"的后期。在"文革"后期,一些以往被定性为"... 回顾历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于更深刻的认识和发现历史发展的科学与客观规律,从中总结有益的成功经验,汲取失败的经验教训。从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六年,可以被视作"文革"的后期。在"文革"后期,一些以往被定性为"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历史歌曲被一定程度上解放出来,这一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歌曲的主题、内容和表现上也有了一定的拓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形式上有所丰富和突破。歌曲风格与演唱风格更为多样化。回眸历史,重要的是要站在历史、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去审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继续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后 中国民族声乐 流变特点
下载PDF
“文革”后小说中“革命记忆”的主题话语
17
作者 杨霞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22-26,共5页
随着文化环境的变迁和政治意识的变换,“革命记忆”的主题话语及其相应的叙述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该 文是要就“国家寓言”、“精神创伤”、“个人经验”这三种主题话语进行比较、分析,其意义在于揭示出文学中所反映出 的在共时和历时交... 随着文化环境的变迁和政治意识的变换,“革命记忆”的主题话语及其相应的叙述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该 文是要就“国家寓言”、“精神创伤”、“个人经验”这三种主题话语进行比较、分析,其意义在于揭示出文学中所反映出 的在共时和历时交互作用下,人们对“革命”作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动力和资源的不同认识,从而探讨革命作为 一种精神资源的世纪命运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后 革命记忆 主题话语
下载PDF
试论文革时期中国武术发展的特征 被引量:17
18
作者 苏肖晴 李一平 施文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9-32,共4页
文革时期的中国武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体现出以下特征 :前期废止后期复兴 ,青少年武术格外兴盛 ,对外交往明显盛于此前 ,专业武术与基层武术联系紧密 ,群众性武术活动异常繁荣。这是当时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武术政策和发展策略比较科学... 文革时期的中国武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体现出以下特征 :前期废止后期复兴 ,青少年武术格外兴盛 ,对外交往明显盛于此前 ,专业武术与基层武术联系紧密 ,群众性武术活动异常繁荣。这是当时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武术政策和发展策略比较科学、政治思想统一推动的结果。历史证明 :政治可以毁灭体育 ,但仅有政治是不能繁荣体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文革时期 特征
下载PDF
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 被引量:112
19
作者 陈思和 《文艺争鸣》 CSSCI 1994年第1期53-61,共9页
一、文革后文学的两个源头 被文学史家称为“新时期文学”的文革后文学,真正的勃起是在1978年夏天《伤痕》的发表。在这之前,从1976年底到1978年初的一年多时间里,文学界忙于队伍的调整和更新,这期间在文艺领域的上空中,在那铅一样沉重... 一、文革后文学的两个源头 被文学史家称为“新时期文学”的文革后文学,真正的勃起是在1978年夏天《伤痕》的发表。在这之前,从1976年底到1978年初的一年多时间里,文学界忙于队伍的调整和更新,这期间在文艺领域的上空中,在那铅一样沉重的云层里出现过三只携带着春意的燕子:白桦会《曙光》,发出了控诉极左路线的第一声,这不仅在文艺创作中扭转了作为政治附庸的所谓批判“四人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文学史 新时期文学 价值取向 文学创作 文革后 精英意识 寻根文学 知识分子话语 自然主义
原文传递
历史责任与“文革”记忆——读贾平凹的《古炉》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剑龙 陈永有 +1 位作者 王童 曹晓华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1-6,共6页
《古炉》是贾平凹带着"文革"的责任和记忆,以狗尿苔这个孩童为叙事视角,写"文革"来到古炉村后引起的村民的心态、生活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古炉》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写实风格,在对乡村生活琐事的... 《古炉》是贾平凹带着"文革"的责任和记忆,以狗尿苔这个孩童为叙事视角,写"文革"来到古炉村后引起的村民的心态、生活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古炉》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写实风格,在对乡村生活琐事的描绘中抵达人性的本真,在对"文革"神圣性的嘲讽中挖掘其荒诞,在对魔幻世界的勾勒中蕴含对传统伦理的缅怀,在一场场闹剧背后显露出贾平凹对"文革"的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古炉》 文革 写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