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话语霸权的角度看文革话语
1
作者 曾冬青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70-73,共4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革可以说是话语造成的悲剧。文革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控制话语权,决定话语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征用各种话语载体进行不断重复的话语传播把其所倡导的价值观灌输到民众的思想中,使他们逐渐丧失掉理性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革可以说是话语造成的悲剧。文革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控制话语权,决定话语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征用各种话语载体进行不断重复的话语传播把其所倡导的价值观灌输到民众的思想中,使他们逐渐丧失掉理性与批判思维的能力,渐渐沦为话语的奴隶。对文革话语的批评分析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话语批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 意识形态 文革话语
下载PDF
《坚硬如水》:文革话语的叙述与反讽
2
作者 宋丹 《艺术广角》 2003年第6期18-22,共5页
当代作家阎连科几年前就有一个“狂妄而松散的写作谋略”,这就是将以毕生精力完成长篇系列小说《耙耧时空》的写作。据作者自述,“也许是三部长篇,也许是四部长篇,也许我会无休无止写到死亡,更也许,再写到一部半部也就终了。一切都取决... 当代作家阎连科几年前就有一个“狂妄而松散的写作谋略”,这就是将以毕生精力完成长篇系列小说《耙耧时空》的写作。据作者自述,“也许是三部长篇,也许是四部长篇,也许我会无休无止写到死亡,更也许,再写到一部半部也就终了。一切都取决于心力、体力对我的支持。”新世纪钟声撞响不久,阎连科便把《耙耧时空》的第一部即《坚硬如水》呈现在读者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如水》 阎连科 文革话语 长编小说 叙述 反讽手法
下载PDF
从“文革”话语中透析话语霸权——由一张大字报说开去 被引量:1
3
作者 朱逢春 邬忠 《邯郸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0-62,共3页
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文革话语。文革话语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政治色彩。作为文革政治话语载体的大字报是文革话语的缩影和典型代表。狂热的政治话语向公众话语扩张与渗透,形成话语霸权,严重地影响了当时语言的健... 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文革话语。文革话语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政治色彩。作为文革政治话语载体的大字报是文革话语的缩影和典型代表。狂热的政治话语向公众话语扩张与渗透,形成话语霸权,严重地影响了当时语言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字报 文革话语 政治话语 话语霸权
下载PDF
"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的生成
4
作者 武善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8-123,共6页
"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的生成,是对建国初基本话语规范的突破和发展,它经历了萌芽 期、萌芽后的阻遏期、萌芽后的发展期以及全面形成和定型期四个阶段。
关键词 文革”主流文学话语 话语规范 生成
下载PDF
关键词及其意识形态:文革文学批评话语的广义修辞学分析
5
作者 肖翠云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7,共7页
"批判组"及其类义符号和"毒草""香花"及其类义符号是文革文学批评中最突出的两组话语,烙有文革时期特有的印记。以"批判组"为代表的文学批评主体的集体出场,表明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体言说的... "批判组"及其类义符号和"毒草""香花"及其类义符号是文革文学批评中最突出的两组话语,烙有文革时期特有的印记。以"批判组"为代表的文学批评主体的集体出场,表明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体言说的强力控制;当"毒草"被妖魔化、"香花"被英雄化时,文学批评方式的两极分化愈演愈烈,显示出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对批评话语的强力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批评话语 批评主体 批评方式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文革”宣传话语的语篇特征探析
6
作者 曾冬青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98-101,共4页
"文革"之所以在那个年代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其宣传话语的作用不容忽视。剖析"文革"宣传话语的语篇特征(语篇主题、逻辑结构、词汇及语法特点等),有助于揭示其话语背后的深层原因,理解"文革"宣传话语... "文革"之所以在那个年代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其宣传话语的作用不容忽视。剖析"文革"宣传话语的语篇特征(语篇主题、逻辑结构、词汇及语法特点等),有助于揭示其话语背后的深层原因,理解"文革"宣传话语是如何麻痹当时人们的思想、使他们失去了理性批判能力,从而提高读者的话语批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话语 语篇特征 语篇结构 语法 词汇
下载PDF
站在“文革文学”的里面向外看——评武善增《文学话语的畸变与覆灭》
7
作者 莫先武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22-25,共4页
作为第一部研究文革文学的专著,武善增既借鉴了福柯的考古学立场,坚守文学自律性,从文学内部为我们勾勒了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的叙事形态与抒情形态;又借鉴了福柯的谱系学知识,能"从内向外看",揭示了权力因素对文革文学的介入与... 作为第一部研究文革文学的专著,武善增既借鉴了福柯的考古学立场,坚守文学自律性,从文学内部为我们勾勒了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的叙事形态与抒情形态;又借鉴了福柯的谱系学知识,能"从内向外看",揭示了权力因素对文革文学的介入与控制,并仔细分析了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的生成、运作与覆灭过程,对文革文学的现代性进行了追问与考察,将"文革文学"研究提升到一个独立而又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善增 文革文学 文革主流文学话语 畸变与覆灭
下载PDF
文革小报《新复旦》和《复旦战报》出版情况和话语方式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击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8-112,共5页
文革话语是考察当代中国文化经验的不可回避的资源。本文通过考察复旦大学文革期间小报《新复旦》和《复旦战报》发现,这两种小报的话语策略由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组成,其一为民粹主义小报话语,其二为主宾不对位、行为主体匿名化抽象化... 文革话语是考察当代中国文化经验的不可回避的资源。本文通过考察复旦大学文革期间小报《新复旦》和《复旦战报》发现,这两种小报的话语策略由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组成,其一为民粹主义小报话语,其二为主宾不对位、行为主体匿名化抽象化的特殊话语。两种殊分的话语体制的并置,体现了特殊年代低层次的粗口和超现实的理想情怀的难以置信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小报 出版情况 文革话语
原文传递
介乎真假分歧之间——兼论时代与人生之心境情调
9
作者 陈家琪 《浙江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185-192,共8页
这是一篇应答的文章 ,针对着邓晓芒对《沉默的视野》的批评 ,作者讨论了对哲学的不同理解 ,其中涉及到理性主义与怀疑论、知识论与价值论、西方认识论范式与“文革”的支配性话语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也包含着如何理解当下时代中不同... 这是一篇应答的文章 ,针对着邓晓芒对《沉默的视野》的批评 ,作者讨论了对哲学的不同理解 ,其中涉及到理性主义与怀疑论、知识论与价值论、西方认识论范式与“文革”的支配性话语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也包含着如何理解当下时代中不同的生活态度在相应的哲学观念上的表现以及对启蒙运动的重新反省。文章所提出的问题并不仅限于《沉默的视野》与邓晓芒的批评 ,作者无疑是想通过这样一种讨论问题的方式 ,使我们对自己的时代、心态、困境与追求重获一种问题意识。在这一意义上 ,此文更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解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晓芒 《沉默的视野》 《涌动的视野》 生活态度 哲学观念 真理 心境 情调 文革话语
下载PDF
公开的合唱和地下的变奏:再论文革文学话语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学纯 《东方丛刊》 2001年第3期157-171,共15页
文革公开文本产生的非文学接受,并没有彻底泯灭主体的话语欲望和文学阅读期待,后者转换了文学传播与接受通道,引发了相对于文革文学话语公开合唱的地下变奏。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文革公开文本在政治合唱中控制话语权,地下言说试... 文革公开文本产生的非文学接受,并没有彻底泯灭主体的话语欲望和文学阅读期待,后者转换了文学传播与接受通道,引发了相对于文革文学话语公开合唱的地下变奏。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文革公开文本在政治合唱中控制话语权,地下言说试图通过一种与公开言说不和谐的变奏来护卫话语权。于是,公开的合唱和地下的变奏,合成了文革文学在共时意义上的特殊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话语 文学阅读 文学传播 政治合唱 话语
原文传递
生存的视野
11
作者 黄忠晶 《粤海风》 2004年第4期48-52,共5页
陈家琪先生曾惠赐大作《沉默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及至见到邓晓芒先生评论该书的文章《涌动的视野》(载于《书屋》2002年第9期),我的写作情绪再次涌动起来,终于有了下面的文字。
关键词 文革话语 知识论 视野 价值论 怀疑主义 反思 虚无主义 客观真理 语境 生存
下载PDF
《无风之树》中的两种对立
12
作者 孟庆莲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111,共2页
李锐的《无风之树》是其早期《厚土》系列短篇中《送葬》的扩展版,文中体现了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对立,民间话语与"文革"话语的对立。本文是从这两个角度切入开始对文本的研读。
关键词 物质需求 精神需求 民间话语 文革话语 对立
下载PDF
记忆和叙事——读《沉默的视野》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志扬 《开放时代》 1999年第3期115-121,共7页
张志扬:死意味着新生作为新视野还沉默着。它期待着对这沉默的寂静的能听。 能听是因为沉默的是语言、是词语。在他看来,正是语言揭破了观念的实体性不过是人为的虚妄。 王则柯:只要大环境大体宽松,那么对于站在发展规律一边的人们,重... 张志扬:死意味着新生作为新视野还沉默着。它期待着对这沉默的寂静的能听。 能听是因为沉默的是语言、是词语。在他看来,正是语言揭破了观念的实体性不过是人为的虚妄。 王则柯:只要大环境大体宽松,那么对于站在发展规律一边的人们,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地去做,实实在在地耕耘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文革话语 自然事件 自我意识 语言 词语 社会科学研究 形而上学 经验事实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委屈的经典——鲁迅杂文在1960-1990年代
14
作者 李林荣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5-81,共7页
关键词 鲁迅杂文 90年代 “文化大革命” 文革文学” 文革”时期 文革话语 30年代 断章取义 符号性 战斗性
原文传递
浅谈作品《无风之树》中的几种巧妙对立
15
作者 王理香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第3期44-45,共2页
李锐的《无风之树》是其早期《厚土》系列短篇中的《送葬》的扩展版,文中体现了多处对立,笔者略作总结,在人物布局上有民间世界与庙堂世界的对立,在叙述手法上有传统升华与标新立异的对立,在情节刻画上有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对立,在语... 李锐的《无风之树》是其早期《厚土》系列短篇中的《送葬》的扩展版,文中体现了多处对立,笔者略作总结,在人物布局上有民间世界与庙堂世界的对立,在叙述手法上有传统升华与标新立异的对立,在情节刻画上有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对立,在语言表达上有民间话语与文革话语的对立。本文是从这几种对立的角度切入开始对文本的研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需求 精神需求 民间话语 文革话语 对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