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10世纪敦煌无遮斋会浅识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德 纪应昕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共8页
8—10世纪,敦煌出现了冠以"无遮"之名的佛教斋会,用于祭奠先亡、印沙和石窟庆典等;由于地域和人口的限制,虽然内容广为涉及,但规模不可能与帝王和国家级道场的无遮大会相提并论。印沙和石窟营造落成庆典等的"无遮"... 8—10世纪,敦煌出现了冠以"无遮"之名的佛教斋会,用于祭奠先亡、印沙和石窟庆典等;由于地域和人口的限制,虽然内容广为涉及,但规模不可能与帝王和国家级道场的无遮大会相提并论。印沙和石窟营造落成庆典等的"无遮",体现了敦煌特色的地域文化与时代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无遮斋会 印沙 庆窟
下载PDF
唐宋庆赞斋会考论——以川渝石窟摩崖题刻为据
2
作者 董华锋 《宗教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115,共6页
唐宋时期佛教斋会盛行,石窟营建过程中举行的庆赞斋会是其中的重要类别。通过梳理川渝石窟唐宋摩崖题刻,我们知道庆赞斋会是开龛造像的重要环节,是石窟营建活动真正完成的标志。唐宋时期川渝石窟的庆赞斋会至少有安像斋、十王斋、水陆... 唐宋时期佛教斋会盛行,石窟营建过程中举行的庆赞斋会是其中的重要类别。通过梳理川渝石窟唐宋摩崖题刻,我们知道庆赞斋会是开龛造像的重要环节,是石窟营建活动真正完成的标志。唐宋时期川渝石窟的庆赞斋会至少有安像斋、十王斋、水陆斋、忏过斋、本命斋、报恩斋等六类。斋日的选择方式大体有三种,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以十斋日为斋日。对庆赞斋会的研究是我们完整认识古代佛教仪式及石窟造像不可或缺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石窟 摩崖题刻 庆赞斋会 佛教史
原文传递
唐宋时期敦煌斋会活动研究
3
作者 纪应昕 《宗教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6-122,共7页
唐宋时期敦煌斋会活动密教因素突出:一是体现在坛场构建功能方面,敦煌斋会活动地点多变,构建“圣域空间”,即“结坛”就成为斋会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因素;二是体现在“护国禳灾”功能方面。敦煌斋会活动的最终目的并非结坛,而是通过构建圣... 唐宋时期敦煌斋会活动密教因素突出:一是体现在坛场构建功能方面,敦煌斋会活动地点多变,构建“圣域空间”,即“结坛”就成为斋会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因素;二是体现在“护国禳灾”功能方面。敦煌斋会活动的最终目的并非结坛,而是通过构建圣域空间“坛场”,并借助密教的护摩、真言咒语、观想、转经等,完成人们“护国禳灾”的现世功德与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斋会 坛场 密教因素
原文传递
敦煌写本《请宾头卢疏》考察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惠民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6年第2期21-28,共8页
设斋供养僧尼,由来已久。设斋之前,斋主要向僧尼发出邀请,是为《设供疏》,即设斋供养僧尼之疏帖,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请柬。分二种:1、供养子虚乌有的圣僧宾头卢,即《请宾头卢疏;》2、供养现世寺院僧尼,即普通《设供疏》。如S.5696号为... 设斋供养僧尼,由来已久。设斋之前,斋主要向僧尼发出邀请,是为《设供疏》,即设斋供养僧尼之疏帖,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请柬。分二种:1、供养子虚乌有的圣僧宾头卢,即《请宾头卢疏;》2、供养现世寺院僧尼,即普通《设供疏》。如S.5696号为淳化三年(992)八月廿七日陈守定《请宾头卢疏,》P.3152号为同年同月同日《陈守定为亡父设供疏》,同一次设斋供养活动,一请宾头卢、一请敦煌寺院诸僧,最能说明问题。本文通过对敦煌文献中11件《请宾头卢疏》进行考察,显示这些《设供疏》主要在为亡人设斋祈福仪式时使用。将《请宾头卢疏》与《设供疏》结合起来考察是本文在研究思路上的一个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设供疏 宾头卢 斋会
下载PDF
《星流发愿文》与归义军初期时势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玉平 李沁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2-148,共7页
敦煌文献P.2854《星流发愿文》为唐代敦煌归义军政权初期写本,用于观测到"星流变异"天象后举办佛教禳灾斋会时僧人祈愿宣诵。"星流变异"在中国传统星占中多预示凶兆,且在史籍中大都附会于国家政治军事时势。敦煌归... 敦煌文献P.2854《星流发愿文》为唐代敦煌归义军政权初期写本,用于观测到"星流变异"天象后举办佛教禳灾斋会时僧人祈愿宣诵。"星流变异"在中国传统星占中多预示凶兆,且在史籍中大都附会于国家政治军事时势。敦煌归义军政权初期受到来自唐王朝、周边吐蕃势力及西州回鹘等多方面的外部军事压力,张氏统治阶层内部也因权力斗争而暗流涌动。借助禳灾斋会这一形式,不仅可强化归义军辖下民众对张氏家族统治的认同感,亦可平抑政权内部斗争而潜藏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归义军 星流 禳灾 斋会
下载PDF
唐五代敦煌蚕神考——以敦煌文献S.5639《蚕延愿文》为中心 被引量:2
6
作者 赵玉平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57,共9页
S.5639《蚕延愿文》是以"蚕农称意"为祈愿目的斋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文中列出的10位蚕神进行考察,从中探究敦煌佛教信仰民俗化的发生模式,即敦煌佛教信仰的民俗化是以佛教思维方法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敦煌文献 民俗 蚕神 斋会 祈愿文
下载PDF
唐五代宋初敦煌春秋二社变迁新议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玉平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7-94,共8页
春秋二社,即春秋二时的祭社活动,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官方祭祀活动,然其在唐宋之际的敦煌却转变成了佛教斋会,这使我们看到一种传统的祭祀活动,在本土文化、礼仪和外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是如何维系自己的职能与地位的,同时这也正是中国... 春秋二社,即春秋二时的祭社活动,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官方祭祀活动,然其在唐宋之际的敦煌却转变成了佛教斋会,这使我们看到一种传统的祭祀活动,在本土文化、礼仪和外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是如何维系自己的职能与地位的,同时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相互适应发展的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敦煌 祭祀 斋会 变迁
下载PDF
窟龛与场域——试探安岳、大足十六罗汉造像的读解方式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博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6-133,共8页
安岳、大足五代两宋十六罗造像最为集中,为讨论罗汉信仰变迁提供了珍贵资料。与仅对单个罗汉窟龛进行研究不同,本文将其与毗邻窟龛进行组合研究,结合形制和组合的变化讨论罗汉龛与斋供仪式之互动,并将其置于周边宗教场域中加以理解,揭... 安岳、大足五代两宋十六罗造像最为集中,为讨论罗汉信仰变迁提供了珍贵资料。与仅对单个罗汉窟龛进行研究不同,本文将其与毗邻窟龛进行组合研究,结合形制和组合的变化讨论罗汉龛与斋供仪式之互动,并将其置于周边宗教场域中加以理解,揭示罗汉信仰偏离“法住”观念,在罗汉斋和水陆法会中转换为教化济度者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斋会空间 组合窟龛 宗教场域 窟龛形制 水陆法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消费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爱文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24-30,70,共8页
魏晋南北朝随着佛道二教的发展 ,与之相关联的宗教消费空前扩大 ,建塔寺、造像、举行斋会、烧丹炼汞的规模及奢侈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魏晋南北朝宗教消费的根本特点是它的贵族化。这种消费肆无忌惮地消耗社会财富 ,促使社会矛盾激化 ,... 魏晋南北朝随着佛道二教的发展 ,与之相关联的宗教消费空前扩大 ,建塔寺、造像、举行斋会、烧丹炼汞的规模及奢侈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魏晋南北朝宗教消费的根本特点是它的贵族化。这种消费肆无忌惮地消耗社会财富 ,促使社会矛盾激化 ,促使贵族们以宗教的名义巧取豪夺 ,也促使政事荒弛。“诱于利欲”的宗教消费导致寺庙向城市集中 ,使之陷于世俗的是非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 ,因而难免兵火的浩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佛教 道教 寺塔 造像 斋会 烧炼
下载PDF
浅谈隋唐时期中土商人的佛教信仰
10
作者 袁贞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30-131,共2页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大量中土商人信仰佛教,对佛教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广作用。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资料,从抄录佛经、举办斋会、传递经书、来往僧人等方面简要探讨了中土商人的佛教信仰情况,以...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大量中土商人信仰佛教,对佛教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广作用。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资料,从抄录佛经、举办斋会、传递经书、来往僧人等方面简要探讨了中土商人的佛教信仰情况,以研究中土商人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中土商人 佛教 斋会 佛经 传播 佛法
下载PDF
浅谈隋唐时期中土商人的佛教信仰
11
作者 袁贞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37-139,共3页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大量中土商人信仰佛教,对佛教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广作用。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资料,从抄录佛经、举办斋会、传递经书、来往僧人等方面简要探讨了中土商人的佛教信仰情况,以...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大量中土商人信仰佛教,对佛教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广作用。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资料,从抄录佛经、举办斋会、传递经书、来往僧人等方面简要探讨了中土商人的佛教信仰情况,以研究中土商人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中土商人 佛教 斋会 佛经 传播 佛法
下载PDF
北朝道教造像再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勋燎 《南方民族考古》 2010年第1期163-206+470-47,共44页
本文在过去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北朝道教造像的特点,分析了北朝道教造像的类型、参与者的身份、经费来源、斋会活动、祈愿内容和社会人际关系理念、邑义组织的职事分工、妇女在造像活动中的角色地位以及佛道二教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等,对... 本文在过去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北朝道教造像的特点,分析了北朝道教造像的类型、参与者的身份、经费来源、斋会活动、祈愿内容和社会人际关系理念、邑义组织的职事分工、妇女在造像活动中的角色地位以及佛道二教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等,对北朝道教造像特殊地域分布状况的形成原因,提出了新的解释。作者认为,多有胡须、手执拂尘或双手捧玉璋、腰束玉带、头戴冠、胁侍和供养人手捧笏板,是道像区别于佛像的主要标志。北朝道教造像有'单纯道像碑'与'双教碑'、'家庭造像碑'与'合邑造像碑'之分,不同类别的划分所包含的宗教历史信息是不同的。合邑造像碑的题名署衔可分为宗教称谓、邑义职事和经费赞助三类。妇女尽管可单独组织邑义从事宗教活动,但在道教造像建碑活动中,其地位远不如男性。北朝道教造像涉及的斋会科仪有'三会日斋'、'月设一会'、'施食'等,与天师道和灵宝派有若干共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道教造像 类型 邑义组织 斋会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