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成像斑块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耿明宾 朱莹莹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10期113-115,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磁共振成像斑块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莱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神... 目的:分析探讨磁共振成像斑块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莱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不良两组,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纤维帽厚度小于对照组,脂核面积、斑块面积、脂核/斑块面积、NI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纤维帽厚度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性,脂核面积、斑块面积、脂核/斑块面积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性(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纤维帽厚度小于预后良好组,脂核面积、斑块面积、脂核/斑块面积、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纤维帽厚度降低,脂核面积、斑块面积、脂核/斑块面积、NIHSS评分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斑块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磁共振成像的检测,对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效果的判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斑块参数 神经功能预后
下载PDF
MRI斑块参数联合血清D-D对缺血性脑卒中预后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褚长虹 殷昭亮 喻文秀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2期28-30,共3页
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MRI)斑块参数联合血清D-二聚体(D-D)对缺血性脑卒中(IS)预后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IS患者102例,随访90 d,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84例,改良RANKIN量表(m RS)≤2分]与预后不良组... 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MRI)斑块参数联合血清D-二聚体(D-D)对缺血性脑卒中(IS)预后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IS患者102例,随访90 d,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84例,改良RANKIN量表(m RS)≤2分]与预后不良组(18例,m RS评分>2分)。比较两组MRI斑块参数(纤维帽厚度、脂核面积、斑块面积、脂核/斑块面积)、血清D-D水平、NIHSS评分,分析MRI斑块参数、血清D-D与NIHSS、GCS评分相关性,并探讨IS预后影响因素,评价MRI斑块参数、血清D-D对预后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纤维帽厚度低于预后良好组,脂核面积、斑块面积、脂核/斑块面积、血清D-D、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earsaon相关性分析,纤维帽厚度与NIHSS、GCS评分呈负相关,脂核面积、斑块面积、脂核/斑块面积、血清D-D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纤维帽厚度、脂核面积、斑块面积、脂核/斑块面积、血清D-D是IS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纤维帽厚度、脂核面积、斑块面积、脂核/斑块面积、血清D-D联合预测预后的AUC为0.948,高于单独预测。结论 MRI斑块参数联合血清D-D可有效预测IS预后,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斑块参数 D-二聚体 缺血性脑卒中 预后
下载PDF
基底动脉斑块参数与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卢鑫 杨印东 +3 位作者 杨晓帆 陈兰娟 解金金 侯宗易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10期56-59,共4页
目的应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测量脑干梗死患者梗死体积和基底动脉斑块参数,明确斑块参数与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6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临床初步诊断为脑干梗死的22例患者,进行高分辨磁共振检查。在... 目的应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测量脑干梗死患者梗死体积和基底动脉斑块参数,明确斑块参数与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6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临床初步诊断为脑干梗死的22例患者,进行高分辨磁共振检查。在软件上测得梗死体积、最窄层面管腔面积、最窄层面血管面积、最大管壁厚度、最小管壁厚度,并计算出管壁面积、最窄层面斑块面积、狭窄率、重构指数、斑块负荷及偏心指数。分析各斑块参数与梗死体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纳入分析22例患者的梗死体积为(309.07±253.97)mm^3。最窄层面管腔面积为(4.54±4.13)mm^2,最窄层面血管面积为(15.60±8.04)mm^2。管壁面积为(11.09±4.89)mm^2,最窄层面斑块面积为(3.63±2.81)mm^2。最大管壁厚度为(1.30±0.32)mm,最小管壁厚度为(0.60±0.22)mm,狭窄率为3%~88%。重构模式结果显示,7例为阳性重构,9例为阴性重构,6例未见明显重构,阴性重构与阳性重构同样常见。以偏心模式为主,仅4例表现为向心性模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梗死体积与狭窄率成正相关(r=0.45,P=0.04),与重构指数成负相关(r=-0.47,P=0.03)。结论 3.0 T高分辨磁共振测量基底动脉斑块参数,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及病情监测,有利于改善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高分辨磁共振 基底动脉 斑块参数 梗死体积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冠脉CTA斑块特征定量参数与血流储备分数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朱月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3期60-62,66,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脉CT血管成像(CTA)技术斑块特征定量参数与血流储备分数(FF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8例(166支血管)为研究对象,均行冠脉CTA检查及FFR检测,根据FFR检测...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脉CT血管成像(CTA)技术斑块特征定量参数与血流储备分数(FF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8例(166支血管)为研究对象,均行冠脉CTA检查及FFR检测,根据FFR检测结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标准,分为FFR> 0.80组(78例,83支血管)和FFR≤0.80组(50例,93支血管),比较两组冠脉CTA斑块特征定量参数,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上述指标与FFR相关性。结果:两组冠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比例、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FFR≤0.80组斑块长度、斑块负荷、斑块总体积均小于FFR> 0.80组(P<0.05);两组钙化斑块体积、脂质斑块体积、纤维斑块体积、最小管腔面积、最小管腔直径、重塑指数、偏心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FFR≤0.80组低密度斑块占比高于FFR> 0.80组(P<0.05);两组正性重构、点状斑块占比比较差异不显著(P> 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斑块长度、斑块负荷、斑块总体积及低密度斑块与FFR值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冠脉CTA斑块特征定量参数斑块长度、斑块负荷、斑块总体积及低密度斑块与FFR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脉CT血管成像 斑块特征定量参数 血流储备分数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参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惠聪 董晓雪 《临床医学》 CAS 2021年第7期78-80,共3页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参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因胸闷、胸痛于新郑市人民医院就诊的56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检查,记录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参数,分析颈动脉粥样...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参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因胸闷、胸痛于新郑市人民医院就诊的56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检查,记录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参数,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参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565例患者中,共发生冠心病17例,发生率为3.01%;冠心病患者检查时颈总动脉中膜厚度(IMT)、颈内动脉IMT均高于未发生冠心病患者,舒张期峰值流速(EDV)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均低于未发生冠心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年龄、性别、合并症、BMI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绘制ROC曲线发现,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EDV、PSV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用于预测胸闷、胸痛患者冠心病发生的AUC均> 0.80,均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彩超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参数可作为冠心病的有效预测指标,对指导冠心病的早期诊治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参数 预测
原文传递
HIV感染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定量参数、高危斑块形态特征与CT-FFR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侯佳蒙 马雪妍 +1 位作者 张永高 赵清霞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1-566,共6页
目的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患者中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参数及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与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CTA检查的121例HIV(+)共167支血管的临床及影像资料... 目的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患者中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参数及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与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CTA检查的121例HIV(+)共167支血管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CTA检查。测量计算冠状动脉血管基于CCTA的无创性血流储备分数(CT-FFR)值,将CT-FFR≤0.80定义为冠状动脉缺血性改变,并依据CT-FFR值将其分为CT-FFR>0.80组(n=103)和CT-FFR≤0.80组(n=64)。使用半自动软件测量其斑块特征参数:斑块总体积、脂质斑块体积、钙化斑块体积、纤维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最小管腔面积、斑块长度、狭窄程度、重塑指数及偏心指数;分析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低衰减斑块、正性重构、点状钙斑、“餐巾环征”。分析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参数及高危斑块形态特征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T-FFR≤0.80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与CT-FFR>0.80组相比,CT-FFR≤0.80组中斑块长度更长[13.2 mm(8.5 mm, 24.6 mm)vs.7.3 mm(5.2 mm, 10.5 mm),P<0.001],斑块总体积更大[122.8 mm^(3)(63.3 mm^(3),272.9 mm^(3))vs. 64.9 mm^(3)(41.9 mm^(3),103.9 mm^(3)),P<0.001],非钙化斑块体积更大[80.0 mm^(3)(36.7 mm^(3),154.6 mm^(3))vs. 37.5 mm^(3)(21.5 mm^(3),63.5 mm^(3)),P<0.001],脂质斑块体积更大[6.2 mm^(3)(1.6 mm^(3),15.8 mm^(3))vs. 2.2 mm^(3)(0.9 mm^(3),5.3 mm^(3)),P<0.001],纤维斑块体积更大[60.5 mm^(3)(34.6 mm^(3),133.6 mm^(3))vs. 32.9 mm^(3)(20.5 mm^(3),59.5 mm^(3)),P<0.001],最小管腔面积更小[4.7 mm^(3)(3.0 mm^(3),6.7 mm^(3))vs. 5.9 mm^(3)(3.9 mm^(3),9.1 mm^(3)),P=0.008],“餐巾环征”比例更大(χ~2=8.132,P<0.050)。其中,冠状动脉斑块长度(OR=1.097,95%CI:1.018~1.182,P=0.015)、脂质斑块体积(OR=1.015,95%CI:0.996~1.019,P=0.048)、最小管腔面积(OR=0.895,95%CI:0.790~1.013,P=0.008)、“餐巾环征”(OR=26.237,95%CI:5.008~119.166,P<0.001)与CT-FFR≤0.80相关,其中斑块长度、脂质斑块体积及“餐巾环征”是CT-FFR≤0.80的危险因素。结论 HIV(+)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定量参数中斑块长度、脂质斑块体积、狭窄程度及高危斑块特征中“餐巾环征”与心肌缺血性改变风险相关,斑块长度、脂质斑块体积及“餐巾环征”是HIV(+)患者心肌缺血性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血流储备分数 斑块特征参数 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