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水平表达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的影响
1
作者 戴轶伟 季燕 成云芳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3期316-319,共4页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表达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21年11月收治的96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患者基础病历资料,...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表达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21年11月收治的96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患者基础病历资料,超声造影评估新生血管分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LPPLA2水平,根据患者入院3个月后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与血清LP-PLA2水平相关性。结果96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预后良好51例(53.12%),45例(46.88%)预后不佳。预后良好组血清LP-PLA2低于预后不佳组(P<0.05);两组新生血管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偏高、新生血管分级及血清LP-PLA2表达水平升高均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新生血管分级与血清LP-PLA2水平呈正相关(r=0.812,P<0.05)。结论预后不佳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新生血管分级与血清LP-PLA2表达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且新生血管分级与血清LP-PLA2水平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相关性
下载PDF
smi与超声造影成像对颈部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杜建文 张红雪 +1 位作者 白显树 王洪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年第10期4-6,共3页
颈部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是斑块发展的危险因素,会增加不稳定性,若未及时的发现和有效的控制,会导致颈动脉斑块的勃列,造成脑卒中时间的发生。因此,认识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发生原因和发生机制,研究smi与超声造影对颈部动脉斑块新生血管... 颈部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是斑块发展的危险因素,会增加不稳定性,若未及时的发现和有效的控制,会导致颈动脉斑块的勃列,造成脑卒中时间的发生。因此,认识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发生原因和发生机制,研究smi与超声造影对颈部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相关性对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I 超声造影成像 颈部动脉斑块新生血管 相关性
下载PDF
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联合ABCD3评分、D-二聚体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小凤 谢卡飞 +2 位作者 钱群飞 庄磊 樊涛 《中国医刊》 CAS 2022年第3期316-319,共4页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联合ABCD3评分、D-二聚体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广东祈福医院收治的TIA患者120例,入院时均评估ABCD3...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联合ABCD3评分、D-二聚体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广东祈福医院收治的TIA患者120例,入院时均评估ABCD3评分,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D-二聚体水平,再给予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TIA发病1周后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早期脑卒中将其分为发病组(45例)和未发病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ABCD3评分、D-二聚体水平及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评估结果,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联合ABCD3评分、D-二聚体水平对TIA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中120例TIA患者入院7d后有45例发生早期脑卒中,发病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未发病组,ABCD3评分为中危、高危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未发病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发病组患者早期脑卒中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主要为3、4级(80.00%),未发病组患者主要为1、2级(78.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D-二聚体水平、ABCD3评分预测TIA早期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0、0.843、0.665,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37,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ABCD3评分、D-二聚体水平对TIA早期脑卒中风险均有预测价值,三者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更高,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卒中 D-二聚体 ABCD3评分 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 超声造影
下载PDF
超微血流成像(SMI)技术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1例报告 被引量:8
4
作者 陈盈 王丽娟 +1 位作者 周杨杨 邢英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6-467,共2页
脑梗死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密切,但起决定作用的多非粥样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而是粥样斑块的性质。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及破溃脱落的血栓碎片导致栓塞才是脑梗死发生最重要的病理基础。有研究发现,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可... 脑梗死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密切,但起决定作用的多非粥样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而是粥样斑块的性质。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及破溃脱落的血栓碎片导致栓塞才是脑梗死发生最重要的病理基础。有研究发现,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可以诱发斑块内出血和斑块破裂,与斑块的易损性密切相关。目前评估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主要方法是超声对比增强造影成像(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新生血管 易损斑块破裂 血流成像 SMI 颈动脉斑块 技术诊断 粥样硬化斑块 微栓子信号 进展性卒中 造影成像
下载PDF
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与斑块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26
5
作者 徐荣 尹小花 +1 位作者 金琳 王迎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5995-5997,共3页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态及声学特性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脑梗死组为104例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非脑梗死组为40例无临床脑梗死表现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经颈动脉二维超声...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态及声学特性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脑梗死组为104例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非脑梗死组为40例无临床脑梗死表现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经颈动脉二维超声检查获得斑块形态及声学特性分型,行超声造影检查获得斑块的造影参数进行定量分析评定。结果脑梗死组中软斑最多,其次混合斑;非脑梗死组混合斑最多,其次钙化斑。脑梗死组Ⅱ型斑块最多,非脑梗死组Ⅰ型斑块最多。脑梗死组超声造影增强率为81.1%(86/106),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χ2=15.024,P<0.01),P、AUC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Tp小于非脑梗死组斑块(t值分别为2.350、-3.041、2.839,P<0.05或P<0.01)。脑梗死组中,软斑及Ⅱ型斑块增强百分比最高,软斑P、AUC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斑块(t=3.006~8.042,P<0.01),Tp小于其他类型斑块(t=-4.929、-2.513,P<0.01或P<0.05),MTT小于其他类型斑块,与硬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4,P<0.01),与混合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6,P>0.05)。Ⅱ型斑块P、AUC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斑块,Tp明显小于其他类型斑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45~9.237,P<0.01)。Ⅱ型斑块MTT小于其他类型斑块,与Ⅰ型斑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7,P<0.01),与Ⅲ型斑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27,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方便地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并进行定量分析,对斑块的稳定性做出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可以预测和早期诊断脑血管疾病,为临床早期干预、合理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超声检查 造影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新生血管
下载PDF
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与血脂的相关性 被引量:7
6
作者 徐荣 尹小花 +2 位作者 徐炜新 金琳 陆敏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499-501,504,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其与血脂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住院患者106例(脑梗死组),无临床脑梗死表现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40例(非脑梗死组),经超声造影检查获得...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其与血脂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住院患者106例(脑梗死组),无临床脑梗死表现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40例(非脑梗死组),经超声造影检查获得斑块的造影参数并进行定量分析,检测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超声造影增强率为81.1%,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的40.0%(P<0.01),峰值强度比值(P)、曲线下面积(AUC)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达峰时间(Tp)小于非脑梗死组(P<0.05)。两组血脂指标中TG、TC、LDL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有增强病例LDL指标均高于无增强病例(P<0.05)。脑梗死组血脂指标与超声造影参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TG与P、Tp、AUC、平均渡越时间(MTT)均明显相关(P<0.01),LDL与P、AUC明显相关(P<0.01),与Tp、MTT无明显相关(P>0.05),TC、HDL与超声造影参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方便地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并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灵敏、客观地反映斑块的稳定性,对客观地预测和评价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新生血管 血脂
下载PDF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华 李天天 +3 位作者 褚雯 段智慧 王振华 李盼盼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859-860,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有症状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诊断,记录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超微血流成像技... 目的研究分析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有症状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诊断,记录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诊断仪器为Apli500彩色超声仪,探头频率范围为4~9 MHz。结果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诊断结果显示,发现122个斑块,72个为低回声斑块,所占比例为59.02%,50个为混合回声斑块,所占比例为40.98%。54个显示有血流信息,其中43个发现微小信号,可得阳性诊断率为35.25%。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发现89个斑块,50个为低回声斑块,所占比例为56.18%,39个为混合回声斑块,所占比例为43.82%,其中5个发现微小信号,可得阳性诊断率为5.61%,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诊断阳性诊断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检查,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诊断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回声斑块颈部动脉平均长度为(1.12±0.14)cm,平均厚度为(0.25±0.15)cm,混合回声斑块颈部动脉平均长度为(1.70±0.32)cm,平均厚度为(0.30±0.10)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具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可指导后续临床治疗,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 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 临床价值
下载PDF
高级动态血流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检测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郑少花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226-227,共2页
目的:探讨高级动态血流(ADF)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检测价值。方法:用ADF成像技术对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新生血管进行检测,观察斑块内部新生血管显示率并比较分析。结果:本组低回声斑块血流显示率(55.6%)与中... 目的:探讨高级动态血流(ADF)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检测价值。方法:用ADF成像技术对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新生血管进行检测,观察斑块内部新生血管显示率并比较分析。结果:本组低回声斑块血流显示率(55.6%)与中等(27.3%)比P<0.05,与强(8.3%)比P<0.001;中等和强回声斑块与混合(69.2%)比P<0.001;强与中等回声斑块比P<0.05;低与混合回声斑块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DF成像技术可实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无创性评价斑块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动态血流成像技术 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
下载PDF
高级动态血流成像技术评估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对脑梗死的预防价值
9
作者 陈益填 林晓珍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18期78-80,共3页
目的针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采用高级动态血流成像技术(ADF)评估阿托伐他汀对其的作用及对脑梗死的预防价值。方法 18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通过ADF检测筛出72例斑块内有新生血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 目的针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采用高级动态血流成像技术(ADF)评估阿托伐他汀对其的作用及对脑梗死的预防价值。方法 18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通过ADF检测筛出72例斑块内有新生血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分析患者斑块中血流显示情况,根据高级动态血流成像中颈动脉斑块内有无血流分组比较脑梗死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肝功能异常情况。结果 72例患者不同回声斑块中血流显示情况:中等回声斑块6例,混合回声斑块9例,低回声斑块10例,强回声斑块5例。72例患者根据ADF中颈动脉斑块内有无血流分为有血流组(30例)和无血流组(42例),患者均接受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血流组患者发生脑梗死22例(73.33%),无血流组患者发生脑梗死20例(47.62%),有血流组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无血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肝功能异常10例(27.78%),肝功能正常26例(72.22%);对照组患者肝功能异常13例(36.11%),肝功能正常23例(63.89%);两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ADF检测斑块内有新生血管患者,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硬化的速度,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动态血流成像技术 阿托伐他汀钙 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 脑梗死 预防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及超声造影在不同厚度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10
作者 丁磊 《世界复合医学》 2020年第12期110-112,共3页
目的分析超微血管成像及超声造影在不同厚度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该院2019年1—10月内诊治的89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经常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视为研究对象展开;分别给予超微血管成像及超声造影;观... 目的分析超微血管成像及超声造影在不同厚度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该院2019年1—10月内诊治的89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经常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视为研究对象展开;分别给予超微血管成像及超声造影;观察不同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评分与斑块厚度分级的关系、不同超声造影技术评分与斑块厚度分级的关系以及不同超微血管成像与超声造影技术评分的关系。结果①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评分0分,斑块厚度分级中,轻、中、重分别占比70.8%、29.2%、0.0%;1分时分别为28.6%、60.0%、11.4%;2分时为3.3%、76.7%、20.0%;证实了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评分升高,斑块厚度严重程度也会明显提高(Z=15.268,P<0.05)。②超声造影技术评分0分,斑块厚度分级中,轻、中、重分别占比65.4%、34.6%、0.0%;1分时分别为22.6%、61.3%、16.1%;2分时为0.0%、75.0%、25.0%;证实了超声造影技术评分升高,证实了斑块厚度严重程度也会明显提高(Z=15.268,P<0.05)。③超微血管成像与超声造影技术评分具备一致性(Kappa=0.488>0.4),证实了两种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超声造影技术都可以检测不同厚度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但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费用低廉、重复检测,具备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血管成像 超声造影 不同厚度 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 应用效果
下载PDF
Ⅱ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超声造影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胡德军 郑红 +1 位作者 张卫林 韦馨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7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超声造影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医院收治的84例T2DM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为糖尿病足(DF)将其分为DF组(36例)和非DF组(48例)。所有患者均行超...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超声造影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医院收治的84例T2DM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为糖尿病足(DF)将其分为DF组(36例)和非DF组(48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采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评估斑块内新生血管,并评估超声造影参数诊断DF的效能。结果:①DF组超声示低回声均质性斑块比例高于非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91,P<0.05);DF组超声示强回声均质性斑块比例低于非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51,P<0.05),两组不均质性斑块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达峰时间、最大峰值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F组斑块造影增强密度大于非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2,P<0.05);③超声造影斑块造影增强密度诊断DF的曲线下面积为0.813,最佳临界值为6.185 dB/mm^2;④以6.185 dB/mm^2作为诊断截点,斑块造影增强强度诊断DF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72.92%、准确率为79.76%、阳性预测值为71.11%以及阴性预测值为89.74%。结论:超声造影可较好地显示T2DM患者下肢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且超声造影参数可为DF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糖尿病(T2DM) 超声造影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新生血管
下载PDF
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性的新进展
12
作者 范佳煜 董亚男 +2 位作者 白竹(综述) 陈盈 王丽娟(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1-34,F0003,共5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负荷及颈动脉狭窄均与缺血性事件发生密切相关,此外,颈动脉斑块内成分也与缺血性事件发生息息相关。斑块内新生血管(intra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IPN)作为易损斑块的...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负荷及颈动脉狭窄均与缺血性事件发生密切相关,此外,颈动脉斑块内成分也与缺血性事件发生息息相关。斑块内新生血管(intra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IPN)作为易损斑块的特征成分,通过多种机制参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本篇综述重点关注IPN分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事件 斑块新生血管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苏前 周剑锋 +3 位作者 皮永前 何欢 李辉碧 吕芳 《右江医学》 2024年第3期227-233,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35例ACI患者,其中合并T2DM 68例(合并组),单纯ACI 67例(单纯组)。比较两组HbA1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水平、...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35例ACI患者,其中合并T2DM 68例(合并组),单纯ACI 67例(单纯组)。比较两组HbA1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水平、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IPN分级;根据HbA1c水平分层,比较并分析IPN分级与HbA1c的关系。结果合并组血清HbA1c、FBG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高于单纯组(P<0.01或0.05),不稳定斑块及Ⅲ/Ⅳ级IPN的检出率均高于单纯组(P<0.05)。合并组中血清HbA1c>6.5%水平患者48例,HbA1c≤6.5%水平患者20例,前者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后者(P<0.05)。合并组Ⅲ/Ⅳ级IPN患者的HbA1c水平高于Ⅰ/Ⅱ级IPN患者(P<0.05);HbA1c水平与IPN分级呈正相关(r=0.346,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相关性,有助于识别斑块易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斑块新生血管 颈动脉粥样硬化 糖化血红蛋白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关系研究
14
作者 程明慧 任杰 +4 位作者 靳玉倩 魏剑芬 焦丽静 阚芳芳 盛佳曦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9期14744-14749,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血糖、血脂、胰岛素等指标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情况及合并冠心病情况,了解其与T2DM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关系,为T2DM合并冠心病预防及诊治提供新的靶点。方法:选取于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华... 目的: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血糖、血脂、胰岛素等指标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情况及合并冠心病情况,了解其与T2DM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关系,为T2DM合并冠心病预防及诊治提供新的靶点。方法:选取于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110例,依据颈动脉超声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斑块内有新生血管组(病例组)患者56例,颈动脉斑块内无新生血管组(对照组)患者54例。测定血脂、血糖、胰岛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计算体重指数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分析合并冠心病比例及斑块内新生血管与冠心病关系。结果:1) 颈动脉斑块内有新生血管组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升高1.78倍;2) 两组间糖尿病病程、BMI、SBP、DBP、TC、TG、LDL-C、HbA1c、FBP、I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 冠心病
下载PDF
超声造影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症状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景植 华扬 +1 位作者 刘然 杨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0-95,共6页
目的采用超声造影检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IPN)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外科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并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的缺... 目的采用超声造影检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IPN)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外科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并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2例。根据是否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将患者分为无症状组和症状组。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超声造影特征(斑块厚度、斑块长度及回声特征)的差异性,以及IPN、溃疡性斑块、动脉狭窄程度(狭窄率≥70%为重度狭窄)等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22例患者中,无症状组47例,症状组75例。症状组MRI缺血性病灶患者比例、血管重度狭窄比例、IPN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80.0%(60/75)比46.8%(22/47),χ^(2)=14.44,P<0.01;84.0%(63/75)比51.1%(24/47),χ^(2)=15.32,P<0.01;78.7%(59/75)比34.0%(16/47),χ^(2)=8.74,P<0.01],症状组斑块长度明显长于无症状组[26.00(20.30,30.01)mm比20.20(17.28,25.75)mm,Z=-3.20,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PN、血管重度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OR=6.77,95%CI:2.24~20.46,P<0.01;OR=9.92,95%CI:2.37~41.64,P<0.01),溃疡性斑块并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OR=0.70,95%CI:0.24~2.00,P=0.50)。结论IPN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斑块新生血管 溃疡斑块 超声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
下载PDF
超声造影评估基质金属蛋白酶-9活化调控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丽 杨帆 张小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1-486,共6页
目的 应用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技术半定量评估斑块内新生血管(IPN),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启动子基因-1562C/T变异、MMP-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比值(MMP-9/TIMP-1)对IPN的影响。方法 纳入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应... 目的 应用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技术半定量评估斑块内新生血管(IPN),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启动子基因-1562C/T变异、MMP-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比值(MMP-9/TIMP-1)对IPN的影响。方法 纳入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应用CEUS评估IPN分级并分组。ELISA法检测血清MMP-9、TIMP-1水平,Sanger法对基因测序;应用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参数对IPN的影响并绘制ROC曲线。结果 血清MMP-9、MMP-91562C/T变异、MMP-9/TIMP-1比值与IPN超声造影分级呈正相关(r=0.332,r=0.238,r=0.683,P <0.001),logistic回归显示MMP-9/TIMP-1比例失衡是IPN独立危险因素(OR=6.110,95%CI:1.097~34.033,P=0.039),MMP-9/TIMP-1比值≥2.12,IPN超声造影分级≥Ⅲ级的AUC为0.89,敏感度为84.90%,特异度为85.10%。结论 MMP-9酶抑制剂调控MMP-9/TIMP-1比例失衡是IPN独立危险因素。IPN超声造影视觉分级结合MMP-9/TIMP-1比值作适当调整,可较准确评估易损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C1562T多态性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斑块新生血管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NIHSS评分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苏前 周剑锋 +3 位作者 皮永前 何欢 李辉碧 黄忠华 《华夏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73例AIS患者,采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超声造影检查颈动脉...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73例AIS患者,采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超声造影检查颈动脉IPN。分析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颈动脉IPN分级,以及NIHSS评分与IPN的相关性。结果:神经功能缺损中重度组颈动脉IPNⅢ级+Ⅳ级的占比80.8%,高于神经功能缺损轻度组的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患者颈动脉IPN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267(P<0.05)。结论:AIS患者颈动脉IPN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相关联,颈动脉IPN分级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超声造影 NIHSS评分 颈动脉 斑块新生血管
下载PDF
CTA+CT-FFR在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及新生斑块血管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广新 姚龙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119-120,共2页
目的探讨与评价CTA+CT-FFR在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及新生斑块血管的效果。方法选择87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同期选择在本院检查的非心血管疾病患者87例作为对照组。所有人群都给予CTA+CT-FFR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诊断价值。结果... 目的探讨与评价CTA+CT-FFR在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及新生斑块血管的效果。方法选择87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同期选择在本院检查的非心血管疾病患者87例作为对照组。所有人群都给予CTA+CT-FFR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冠心病组的CT-FFR值、每博输出量、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的Pearson分析显示,新生斑块类型、CT-FFR值与每博输出量、射血分数、心外膜脂肪体积比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CTA+CT-FFR在冠心病患者的应用能有效评价心脏功能及新生斑块血管状况,具有很好的诊断与病情判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血流储备分数 冠心病 心脏功能 新生斑块血管 相关性
下载PDF
超微血流显像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预测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梦婷 王红春 +3 位作者 李柔萱 乌兰 白立红 田晖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15期2300-230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显像技术(super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显示能力是否具有一致性及SMI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3...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显像技术(super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显示能力是否具有一致性及SMI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于北京老年医院卒中科收治的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1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颈动脉斑块患者75例为对照组。对患者均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SMI检查,对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行CEUS检查。结果超微血管成像(SMI)与超声造影(CEUS)技术对于低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新生血管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与CEUS技术检测结果比较的一致性检验(Kappa检验),Kappa=0.735>0.60。脑卒中组SMI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MI技术对低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及混合回声斑块的新生血管均可进行观察。SMI技术可以作为一项超声诊断新技术对颈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进行检测,评估斑块稳定性,斑块内新生血管越多脑卒中发生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血管成像 斑块新生血管 脑卒中
下载PDF
超声造影评价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易黎 冯淼玲 钟洁愉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2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运用超声造影技术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符合标准的颈动脉斑块患者54例纳入研究,有效控制基础疾病并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脂水平、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各项指标的变化,... 目的:运用超声造影技术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符合标准的颈动脉斑块患者54例纳入研究,有效控制基础疾病并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脂水平、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观察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完成治疗及检查的患者25例(斑块总数40个);治疗后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厚度及血管长轴切面斑块面积较前减少,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平均血容量(RBV)及平均血流量(RBF)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未出现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减少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能定量检测斑块内的新生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颈动脉 不稳定斑块 斑块新生血管 阿托伐他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