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性和还原性斑岩型矿床流体成矿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徐文刚 范宏瑞 +1 位作者 胡芳芳 杨奎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3-120,共18页
目前已经广泛认同斑岩型Cu-Au(-Mo)矿床是在相对较高的氧化性含矿流体作用下形成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了一系列具备还原性特征的斑岩型矿床,这些矿床往往不发育表征高氧逸度的原生磁铁矿和硫酸盐矿物。文中对几种与斑岩型矿... 目前已经广泛认同斑岩型Cu-Au(-Mo)矿床是在相对较高的氧化性含矿流体作用下形成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了一系列具备还原性特征的斑岩型矿床,这些矿床往往不发育表征高氧逸度的原生磁铁矿和硫酸盐矿物。文中对几种与斑岩型矿化相关的花岗岩分类进行了分析讨论,并采用氧化型和还原型花岗岩分类方案,将对应的斑岩型矿床划分为氧化性斑岩型矿床(OPD)和还原性斑岩型矿床(RPD)。结合相关资料,认为还原性流体中所含有的CH4可能来自邻近的S型花岗岩的混染作用,但是不排除是经地球排气作用从地幔进入到地壳的可能性。结合实际还原性斑岩型矿床研究,文中给出了一个化学模型,认为CH4和SO2属于岩浆系统自生成分,在特定物理化学阶段发生反应,形成H2S和CO2,从而抑制了硫酸盐矿物的形成。这两类矿化系统的成矿流体来源、金属溶解-运移-沉淀以及成矿物质富集-分散-贫化等特征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由于低氧逸度条件不利于成矿金属物质(Cu、Mo等)的迁移和富集,所以RPD矿化系统成矿潜力往往低于OPD矿化系统,但是可以发育次级斑岩型Au矿。结合实验分析结果,文中给出了OPD和RPD矿化系统流体成矿对比模式,认为如果原始岩浆中存在大量的成矿物质,RPD矿化系统可以形成"两端员矿化",即底部形成硫化物矿床,顶部形成次级斑岩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性斑岩矿床 还原性斑岩矿床 I花岗岩 斑岩cu-au(-mo)矿床 成矿流体 CH4 成矿模式
下载PDF
青海东昆仑托克妥Cu-Au(Mo)矿床含矿斑岩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约束 被引量:20
2
作者 夏锐 卿敏 +1 位作者 王长明 李文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02-1524,共23页
东昆仑造山带是我国斑岩型矿床的重要成矿区之一。对东昆仑托克妥Cu-Au(Mo)矿床含矿斑岩利用原位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该地区岩体成因以及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深部约束机制。东昆仑托克妥Cu-Au(Mo)矿床含... 东昆仑造山带是我国斑岩型矿床的重要成矿区之一。对东昆仑托克妥Cu-Au(Mo)矿床含矿斑岩利用原位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该地区岩体成因以及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深部约束机制。东昆仑托克妥Cu-Au(Mo)矿床含矿二长花岗斑岩年龄为(232.49±0.93)Ma,花岗闪长斑岩年龄为(232.6±1.2)Ma,处于东昆仑碰撞造山阶段。含矿斑岩为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具有富硅(w(SiO2)=63.11%~71.78%)、高钾(w(K2O)=2.62%~3.61%)、高镁(w(MgO)=0.52%~1.89%)、低钛(w(TiO2)=0.26%~0.53%)和偏铝质(A/CNK=1.05~1.10)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和Pb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研究认为,托克妥Cu-Au(Mo)矿床形成于大陆动力体制下的伸展背景,与阿尼玛卿洋壳岩石圈北向俯冲碰撞有关的俯冲板片断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斑岩cu-au(Mo)矿床 托克妥 青海
下载PDF
巴基斯坦雷克迪克矿集区斑岩Cu-Au矿床(点)地质及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吕鹏瑞 姚文光 +2 位作者 张海迪 王彦闻 曹凯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9-780,共12页
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巴基斯坦雷克迪克斑岩型Cu-Au矿集区的地质、岩石和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研究成果,指出该矿集区斑岩型Cu-Au矿床(点)的形成与板块的拼合以及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密切相关,是在后碰撞地壳伸展阶段由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的... 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巴基斯坦雷克迪克斑岩型Cu-Au矿集区的地质、岩石和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研究成果,指出该矿集区斑岩型Cu-Au矿床(点)的形成与板块的拼合以及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密切相关,是在后碰撞地壳伸展阶段由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的岩浆-热液作用形成的,且早中新世的斑岩型Cu(Au)矿床(点)主要受石英闪长斑岩和闪长斑岩侵入体控制,中中新世的斑岩型Cu-Au矿床(点)矿体主要受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侵入体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克迪克 中新世 斑岩cu-au矿床 巴基斯坦
下载PDF
山东七宝山隐爆角砾岩型Cu-Au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徐文刚 范宏瑞 +2 位作者 胡芳芳 王永 杨奎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15-1030,共16页
山东七宝山隐爆角砾岩型Cu-Au矿床位于郯庐断裂带东侧,矿体主要赋存在七宝山杂岩体中。通过显微学观察,发现在深部蚀变斑岩的重结晶石英斑晶中发现了含子晶包裹体(Type 1型),同时伴生有气相(Type 2型)和富气相水溶液(Type 3型)包... 山东七宝山隐爆角砾岩型Cu-Au矿床位于郯庐断裂带东侧,矿体主要赋存在七宝山杂岩体中。通过显微学观察,发现在深部蚀变斑岩的重结晶石英斑晶中发现了含子晶包裹体(Type 1型),同时伴生有气相(Type 2型)和富气相水溶液(Type 3型)包裹体。浅部矿坑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并对较为发育的石英晶柱进行了详细的阴极发光特征和显微学观察研究。从其根部到末端可以划分为三个期次,其中第一期次石英环带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Type4型),另外还发育少量的负晶形气液两相包裹体(Type 5型),第二期石英环带中主要发育Type 5型包裹体,第三期石英环带中主要发育形态各异的气液两相包裹体(Type 6型)。显微测温结果显示,Type 1型包裹体均表现为子晶熔化均一特征,均一温度介于375-450℃之间,计算获得的盐度为43.8%-52.2%NaCleqv;Type 3型包裹体表现为临界均一特征,均一温度介于347-420℃之间,估算盐度为0.8%-7.1%NaCleqv;Type 4,5和6型包裹体均均一至液相,均一温度分别为221-327℃、199-379℃以及109-193℃,相应的盐度为2.4%-7.8%NaCleqv、10.2%-16.8%NaCleqv以及0.3%-4.0%NaCleqv。热力学计算获得Type 1型包裹体均一压力为623.46-1111.82bar,平均855.70bar。Type 3型包裹体均一压力范围为139.18-362.47bar,平均为250.70bar。由此可以认为,尽管富气相包裹体和含子晶包裹体共存,并且具备相近的均一温度范围,但是压力相差极为明显,所以这种共存特征并不能表征流体沸腾作用。根据前人实验研究结果,本文认为Type 2和3型包裹体代表了斑岩体结晶早期由于上覆地层隐爆而导致的压力降低条件下分异出来的流体,由于角砾岩筒后续固结引起压力增加,由Type 1型含子晶包裹体所代表的高盐度流体逐渐从成矿岩体中分异出来。当这两种流体沿裂隙通道向上运动时,被同期石英包裹体捕获而共存。这部分流体代表了深部斑岩成矿系统的流体。根据H-O-S同位素研究,Type 4和5包裹体主要来自岩浆流体,并且在后期经历了大气降水的混合,形成了Type 6型流体。这部分流体则代表了浅成热液系统的流体。由于Type 3和4型包裹体均为岩浆成因流体,两者盐度范围一致(5.0%-7.0%NaCleqv),并且随着温度的下降,密度演化趋势明显,从0.4101增加至0.8816g/cm^3。本文认为代表斑岩系统的深部富气相成矿流体在向上逃逸过程中由于压力扰动而在超临界区域内发生相态收缩,随着温度下降形成了富液相成矿流体,转变为浅成热液系统的流体,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流体沸腾。由于Cu和Au易于被HS-络合而在气相中运移,并且液相流体之间的混合能力较强,所以当含金的富气相流体收缩成富液相流体时,可以与浅部的天然降水或者富Fe流体发生任意比例的混合,导致了Cu和Au的卸载成矿,这应该是七宝山Cu-Au矿化主要的成矿机制,但是不排除由于温度和压力的下降而引发的金属矿物沉淀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爆角砾岩cu-au矿床 斑岩系统 浅成热液系统 含子晶包裹体 气相收缩 流体沸腾 流体混合 七宝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