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背大尾莺sinensis亚种的繁殖生物学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枫 王强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62-1168,共7页
Endemic to eastern Asia, the Japanese marsh warbler Megalurus pryeri is classified as “vulnerable” in the IUCN Red Data List. Very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concerning the breeding biology of this species. Fro... Endemic to eastern Asia, the Japanese marsh warbler Megalurus pryeri is classified as “vulnerable” in the IUCN Red Data List. Very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concerning the breeding biology of this species. From April to July 2004, we studied the breeding ecology of M.pryeri sinensis in Zhalong Nature Reserve, in northeastern China. The breeding season extended from late May until early August, with a peak in mid-June. Nest building and care of the young was undertaken primarily by females. Males defended their nesting territories, and drove away male intruders. The eggs of the Japanese marsh warbler are white, with tiny fawn spots (greatest diameter=16.88±0.86 mm,n=14); shortest diameter=12.76±0.51 mm,n=14). Clutch size averaged 5.4±1.2 (range 4-7 eggs, n=38 clutches). Incubation lasted for 10-13 days (Mean=11.9±0.8 days, n=18), with a hatching success of 59.9%. The nestling period (range 9-12 days, Mean 10.1±0.9 days, n=15) resulting in a fledgling success rate of 67.5%. Total breeding success was 41.4%. The main cause of nesting failure include human disturbance (cutting reeds), predation, and effects of grazing and floo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背大尾莺 窝卵数 孵化 育雏 繁殖成功率
下载PDF
崇明东滩斑背大尾莺的巢址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胡春芳 李枫 +4 位作者 丛日杰 张玉铭 汤臣栋 庚志忠 冯雪松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7-111,共5页
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随机样线法在各种生境类型中系统地寻找斑背大尾莺的巢,并在野外追踪观察的基础上用样方法对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的巢址选择开展初步研究。共测量了33个斑背大... 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随机样线法在各种生境类型中系统地寻找斑背大尾莺的巢,并在野外追踪观察的基础上用样方法对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的巢址选择开展初步研究。共测量了33个斑背大尾莺巢,并以巢为中心选取1 m×1 m样方测量反映巢址特征的8个生境参数,同时分析对照样方以进行比较,通过主成分分析探讨影响巢址选择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斑背大尾莺的巢位于丛生草本的下方,营巢生境有两种,在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生境中有19个(57.8%),在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的混生生境中有14个(42.4%);巢址生境(n=132)与随机对照样方(n=132)比较,Mann-Whitney U检验的结果显示,斑背大尾莺偏好于枯草密度高、滩涂水浅的地方营巢,多数靠近小道;主成分分析表明,植被隐蔽因子和空间位置因子贡献率最大,是影响斑背大尾莺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斑背大尾莺 巢址选择
下载PDF
斑背大尾莺汉口亚种(Locustella pryori sinensi)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研究(英文)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微微 张钰铭 +1 位作者 王强 李枫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61-366,399,共7页
采用线粒体控制区(807bp)序列分析对中国境内斑背大尾驾3个繁殖种群及1个越冬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斑背大尾莺的单倍型歧义度(Hd)为0.759±0.056,核苷酸多样性较(π)为0.002。三个地理种群的FST值以及繁殖种群... 采用线粒体控制区(807bp)序列分析对中国境内斑背大尾驾3个繁殖种群及1个越冬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斑背大尾莺的单倍型歧义度(Hd)为0.759±0.056,核苷酸多样性较(π)为0.002。三个地理种群的FST值以及繁殖种群同越冬种群之间的ΦST值表明不同地理单元之间无显著遗传分化。对不同单倍型的聚类分析(UPGMA)结果以及网络图(Network picture)结果也支持不同种群之间无显著分化。分子变异分析 (AMOVA)显示斑背大尾莺汉口亚种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差异不大,98.5%的差异源自种群内部,仅1.5%源自种群间。中性检验结果Fu’sFS值为负值,错配分布分析结果呈单峰,表明斑背大尾驾在我国的进化史经历了种群扩张。这一假设也得到Tajima’D检验和Fu’s检验结果的支持(D=-1.80,p=0.02;Fs=-22.11,p=0.001),该扩张大约发生在28,700年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pryeri sinensis) 遗传多样性 种群结构 线粒体DNA(mtDNA) 基因流
下载PDF
崇明东滩斑背大尾莺繁殖生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丛日杰 李枫 +4 位作者 胡春芳 汤臣栋 庚志忠 冯雪松 张玉铭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4-86,92,共4页
为了揭示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不同地理种群间繁殖生态是否会出现分化,于2010年、2011年4—6月在崇明东滩(东经121°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1'15″)对斑背大尾莺的繁殖... 为了揭示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不同地理种群间繁殖生态是否会出现分化,于2010年、2011年4—6月在崇明东滩(东经121°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1'15″)对斑背大尾莺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观察。结果表明:崇明东滩地区斑背大尾莺的巢型有两种,即浅杯状无盖巢和椭圆状有盖巢;产卵期3~6 d;孵化期10~12 d;育雏期14 d左右。其中:巢内育雏9~10 d(平均值=(9.18±0.41)d,n=11巢);巢外育雏4~5 d(平均值=(4.75±0.45)d,n=11巢)。斑背大尾莺的孵化率为53.85%(42/78),离巢率为80.28%(57/71),卵成功率为37.18%(29/78),将其与扎龙、双台河口两地斑背大尾莺的繁殖生态进行比较,发现3者在繁殖生态方面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背大尾莺(Locustell apryeri) 繁殖生态 崇明东滩
下载PDF
上海崇明东滩斑背大尾莺越冬栖息地选择偏好 被引量:4
5
作者 侯艳超 李枫 +4 位作者 张欣宇 丛日杰 汤臣栋 庚志忠 冯雪松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6-138,142,共4页
利用样线法、因子测定法、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崇明东滩地区的斑背大尾莺越冬生境选择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影响鸟类生境选择的干扰(距人为干扰距离)、水分(栖息植物下方水深)、食物(动物性食物数量)、遮蔽物(植物密度、盖度及平均高度)... 利用样线法、因子测定法、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崇明东滩地区的斑背大尾莺越冬生境选择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影响鸟类生境选择的干扰(距人为干扰距离)、水分(栖息植物下方水深)、食物(动物性食物数量)、遮蔽物(植物密度、盖度及平均高度)4个主要因素进行等级划分,评价采样点的生境类型,从而探究越冬期斑背大尾莺在崇明东滩的最合适的越冬栖息地。结果表明:越冬期斑背大尾莺喜好在纯互花米草、互花米草与芦苇混合生境中栖息,影响斑背大尾莺越冬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干扰,斑背大尾莺越冬期最适合的生境为干扰小、栖息地下层水浅或者无水、存有足够量的动物性食物、遮蔽性良好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斑背大尾莺 越冬 栖息地
下载PDF
黑龙江省鸟类新记录种──斑背大尾莺 被引量:8
6
作者 鲁长虎 李枫 《四川动物》 CSCD 1997年第3期104-104,共1页
关键词 鸟纲 新记录种 斑背大尾莺 黑龙江省
下载PDF
江西南矶湿地斑背大尾莺食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星兵 李枫 +1 位作者 丛日杰 胡斌华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8-441,共4页
为了填补斑背大尾莺食性研究的空白和比较其繁殖期和非繁殖期是否有食性差异,于2011年4月繁殖期,在江西南矶湿地用望远镜观察和录像机拍摄斑背大尾莺亲鸟育雏行为,记录育雏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11月秋季非繁殖期,斑背大尾莺专项环志过程... 为了填补斑背大尾莺食性研究的空白和比较其繁殖期和非繁殖期是否有食性差异,于2011年4月繁殖期,在江西南矶湿地用望远镜观察和录像机拍摄斑背大尾莺亲鸟育雏行为,记录育雏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11月秋季非繁殖期,斑背大尾莺专项环志过程中采集7只意外死亡的个体,进行实验室胃容物解剖分析。两种分析方法分别得出:1)春季取食动物性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蝼蛄科成虫或幼虫、鳞翅目成虫或幼虫、蜻蜓目的成虫,蛛形纲的小型蜘蛛;2)秋季食物由动物性食物(70.24%)和植物性食物(29.76%)组成,动物性食物主要为鞘翅目、直翅目、蜻蜓目、鳞翅目、蜘蛛目等节肢动物,植物性食物为一些植物种子和少量的叶片组织。本研究表明,繁殖期和非繁殖期斑背大尾莺食性有差异,这种差异性是随季节变化生境中的食物组成不同,及育雏期雏鸟需高蛋白营养食物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背大尾莺 食性 南矶湿地
下载PDF
鸭绿江口芦苇沼泽湿地斑背大尾莺的生境需求 被引量:1
8
作者 高明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9-13,共5页
4年共观察到斑背大尾莺雄鸟243只,巢53个;39.6%巢具有巢盖,上有出入口,平均为西北方向;观测证实了苇塘的生产管理即灌溉、收割、火烧等对斑背大尾莺的繁殖有重要影响;在5月中旬之前,进行浅灌(<8 cm),同时保留芦苇-拂子茅、细叶灯心... 4年共观察到斑背大尾莺雄鸟243只,巢53个;39.6%巢具有巢盖,上有出入口,平均为西北方向;观测证实了苇塘的生产管理即灌溉、收割、火烧等对斑背大尾莺的繁殖有重要影响;在5月中旬之前,进行浅灌(<8 cm),同时保留芦苇-拂子茅、细叶灯心草、苔草等枯草斑块,将有利于该种群在该区域的扩大。斑背大尾莺受枯草斑块的垂直双层结构的吸引;通过确定适合的巢高度防范地面淹水和天敌危害;选择适合的盖度及装饰巢口防范白尾鹞;选择适合密度的草丛,确保幼鸟离巢后在巢周围的活动安全,防止跌入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背大尾莺 芦苇-拂子茅沼泽 生境需求 鸭绿江河口
下载PDF
鸭绿江口芦苇沼泽斑背大尾莺对拂子茅的偏好
9
作者 高明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88-892,共5页
2006~2009年,通过点样方方法对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的巢址进行了研究,获得53个样本,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jos是营巢生境的主要草本。拂子茅浓密(628根/m2)、芦苇稀疏(20根/1.5 m2)是斑背大尾莺典型的生境,巢高度较高(2... 2006~2009年,通过点样方方法对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的巢址进行了研究,获得53个样本,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jos是营巢生境的主要草本。拂子茅浓密(628根/m2)、芦苇稀疏(20根/1.5 m2)是斑背大尾莺典型的生境,巢高度较高(23 cm)。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巢高度和拂子茅总数、绿拂子茅数量显著正相关,但若控制水位、盖度及枯苇数等因素,相关性则不强;巢高度与拂子茅与灯心草等典型草本的高度正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活拂子茅数量与活苇数量及其他绿草数量负相关。有巢口与无巢口的样方中绿拂子茅数量无差异。对于大尾莺的保护,应该保护芦苇-拂子茅群落,注重芦苇与拂子茅等杂草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拂子茅偏好 偏好转移 巢高度 警卫物种 斑背大尾莺
下载PDF
斑背大尾莺繁殖期鸣声行为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曲文慧 李枫 +1 位作者 沙剑斌 张玉铭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1-149,共9页
2009年5—7月,在辽宁双台河口保护区录制了20只繁殖期斑背大尾莺雄性个体的鸣声。根据行为特征,该鸟鸣声定义为3种鸣声类型:求偶炫耀鸣唱、报警声和联络声。利用Wavesurfer软件对20只斑背大尾莺雄性个体543个鸣声的句子持续时间、句子... 2009年5—7月,在辽宁双台河口保护区录制了20只繁殖期斑背大尾莺雄性个体的鸣声。根据行为特征,该鸟鸣声定义为3种鸣声类型:求偶炫耀鸣唱、报警声和联络声。利用Wavesurfer软件对20只斑背大尾莺雄性个体543个鸣声的句子持续时间、句子音节个数、音节持续时间、音节间隔时间等4个参数进行分析测量,发现求偶炫耀鸣唱由节奏逐渐加快的前部句子和音节组成复杂的主体部两个句子组成;报警声和联络声的句子均由单音节组成。音节类型总数为38种,其中包括前部句子的音节类型6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求偶炫耀鸣唱的4个参数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不同个体的各个参数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鸣声行为 斑背大尾莺 节奏
下载PDF
基于mtDNA控制区新单倍型的斑背大尾莺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雪琼 李波 +3 位作者 李枫 张微微 胡春芳 丛日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6-78,89,共4页
采用非损伤DNA分析技术,在上海崇明岛自然保护区和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种群样本中检测出15个新的mtDNA控制区单倍型。结合已发表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崇明岛自然保护区的种群与江西南矶山... 采用非损伤DNA分析技术,在上海崇明岛自然保护区和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种群样本中检测出15个新的mtDNA控制区单倍型。结合已发表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崇明岛自然保护区的种群与江西南矶山、辽宁双台河口、黑龙江扎龙地理种群间没有显著的遗传差异,该结果显示出上海崇明岛种群与其他3个地理种群的巢形相异在遗传学上缺乏关联。此外,双台河口新定义的3个单倍型与南矶山、双台河口、扎龙地区的单倍型以及双台河口以往发现的单倍型发生了明显分化,其分支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各栖息地种群(约10倍)。这暗示了双台河口分布的斑背大尾莺种群部分发生了分化,或者后分化出的进化支(W,R)属于斑背大尾莺指名亚种或新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背大尾莺 MTDNA 单倍型 遗传结构
下载PDF
上海地区鸟类新记录3种:史氏蝗莺、斑背大尾莺、钝翅苇莺 被引量:11
12
作者 干晓静 章克家 +2 位作者 唐仕敏 李博 马志军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7-420,共4页
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发现上海地区鸟类新记录3种:史氏蝗莺(Locustella pleskei)、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钝翅苇莺(Acrocephalus concinens).史氏蝗莺为旅鸟,秋季在芦苇群落中栖息;斑背大尾莺和... 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发现上海地区鸟类新记录3种:史氏蝗莺(Locustella pleskei)、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钝翅苇莺(Acrocephalus concinens).史氏蝗莺为旅鸟,秋季在芦苇群落中栖息;斑背大尾莺和钝翅苇莺为夏候鸟,在芦苇和互花米草群落中栖息.班背大尾莺在互花米草群落中营巢,其雄鸟在调查区域内的密度为0.5对/公顷.新记录的发现可能是由于过去调查遗漏或是由于环境变化导致的鸟种迁入等原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鸟类 新记录 史氏蝗 斑背大尾莺 钝翅苇
原文传递
《动物学杂志》2008年第43卷总目次
13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5-176,共12页
关键词 分布新纪录 动物学 齐云山自然保护区 鸟类调查 濒危动物 濒于灭绝动物 濒危种 斑背大尾莺 中华秋沙鸭 Lake 何芬奇 繁殖行为 目次 杂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