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鳜聚缩虫病并发感染水霉菌的防治试验
1
作者 林煜 王鑫鑫 +3 位作者 陈斌 卓玉琛 张晶晶 樊海平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272-1276,共5页
为防治斑鳜聚缩虫、水霉菌并发病,采用多种商品渔药及食盐进行了对比试验,筛选出对聚缩虫和水霉菌有一定杀灭效果且对斑鳜毒性较低的植物源性杀虫剂纤虫净和食盐,并进行了联合药物对该病的治疗试验和药物协同作用评判。试验结果显示,在... 为防治斑鳜聚缩虫、水霉菌并发病,采用多种商品渔药及食盐进行了对比试验,筛选出对聚缩虫和水霉菌有一定杀灭效果且对斑鳜毒性较低的植物源性杀虫剂纤虫净和食盐,并进行了联合药物对该病的治疗试验和药物协同作用评判。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温18℃~22℃条件下,0.3 mg·L^(-1)的纤虫净与8 000 mg·L^(-1)食盐联合用药连续浸泡144 h对聚缩虫、水霉菌的死亡率均达到100%,植物源性杀虫剂纤虫净与食盐对聚缩虫药效的相互作用为相加,对水霉菌具有协同增强作用,该药物组合对斑鳜聚缩虫病并发感染水霉菌具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聚缩虫病 水霉菌 并发感染 渔药 防治试验
下载PDF
2月龄斑鳜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田田 张风光 +6 位作者 王茂元 黄洪贵 秦志清 赖铭勇 刘银华 黄柳婷 吴妹英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6-134,共9页
为探析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早期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随机选取同一批次2月龄斑鳜100尾,精确测量体质量(Y)及全长(X1)、体长(X2)、头长(X3)、吻长(X4)、体高(X5)、体宽(X6)、眼径(X7)、眼间距(X8)、尾柄长(X9)和尾柄高(X10)10... 为探析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早期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随机选取同一批次2月龄斑鳜100尾,精确测量体质量(Y)及全长(X1)、体长(X2)、头长(X3)、吻长(X4)、体高(X5)、体宽(X6)、眼径(X7)、眼间距(X8)、尾柄长(X9)和尾柄高(X10)10个形态性状,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以及通径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确定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构建最优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探讨各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2月龄斑鳜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具有最大选育潜力;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长与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应用逐步引入-剔除法构建全长、体高、吻长和眼径与体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11.578+0.093X1+0.550X5+0.263X4+0.490X(7 R2=0.968);通径分析显示,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417),体高次之(0.307),吻长和眼径较小(0.168和0.146),4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为0.967。综上,以体质量作为2月龄斑鳜的选育目标时,全长、体高、吻长和眼径可作为重要的形态测量指标,其中全长和体高可作为首选形态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形态性状 体质量 相关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人工养殖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田田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74,共7页
水温15.00℃~28.00℃下,将体质量(17.17±2.76)g的3月龄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饲养在面积3 m2的水泥池中,投喂活饵料鱼(饵料鱼组)和配合饲料(饲料组),180 d后分别测量体质量(Y)及全长(X1)、体长(X2)、头长(X3)、吻长(X4)、眼径(... 水温15.00℃~28.00℃下,将体质量(17.17±2.76)g的3月龄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饲养在面积3 m2的水泥池中,投喂活饵料鱼(饵料鱼组)和配合饲料(饲料组),180 d后分别测量体质量(Y)及全长(X1)、体长(X2)、头长(X3)、吻长(X4)、眼径(X5)、眼间距(X6)、体高(X7)、体宽(X8)、尾柄长(X9)和尾柄高(X10)10个形态性状,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两组斑鳜体质量变异系数均最大,具有最大的选育潜力;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采用逐步引入-剔除法建立了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最佳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饵料鱼=-145.798+0.628X2+2.925X7,Y饲料=-103.470+0.465X2+1.837X4+1.631X7。通径分析发现,饵料鱼组体高的直接作用最大,体长次之,两者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为0.971;饲料组体高的直接作用最大,体长和吻长次之,三者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为0.981。综上表明,不同饵料影响斑鳜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亦不同,但第一主控性状均为体高。建议将体高作为9月龄斑鳜选育的首选形态性状,体长作为饵料鱼养殖斑鳜的辅选性状,体长和吻长作为饲料养殖斑鳜的辅选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形态性状 体质量 相关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荔波樟江野生斑鳜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麻智芳 余科 +4 位作者 安苗 黄胜 潘秋芝 李珊 何孝宽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9,共9页
为探明贵州省荔波樟江野生斑鳜(简称荔波野生斑鳜)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种质资源现状,科学保护和开发野生斑鳜种质资源,以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 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野生斑鳜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共获得75条长度为11... 为探明贵州省荔波樟江野生斑鳜(简称荔波野生斑鳜)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种质资源现状,科学保护和开发野生斑鳜种质资源,以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 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野生斑鳜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共获得75条长度为1141 bp的Cyt b基因同源序列,其碱基A、T、G和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4%、27.2%、15.5%和32.9%,A+T的含量(51.6%)略高于G+C(48.4%)的含量。共检测到17个变异位点,其中8个为简约信息位点,9个为单一信息位点。共定义15个单倍型,单倍型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邻接法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显示,所有的单倍型均聚成一支;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13±0.064和0.00172±0.0002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968。中性检验Tajima′s D值为-1.37917,差异不显著(P>0.10)。荔波漳江流域的野生斑鳜群体呈现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低,无种群扩张史,且与长江中上流的支流陆水河和洞庭湖水系的斑鳜群体有较高的亲缘性。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斑鳜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细胞色素b基因(Cyt b) 樟江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鸭绿江上游和下游斑鳜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蒋湘辉 王兴兵 +3 位作者 寇凌霄 魏洪祥 刘勇 张涛 《渔业研究》 2023年第6期569-576,共8页
为了解鸭绿江上游和下游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肌肉营养品质的差异,本文对其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脂肪酸组成与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鸭绿江上游斑鳜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下游斑鳜(P<0.05),两者肌肉中的水分、粗蛋... 为了解鸭绿江上游和下游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肌肉营养品质的差异,本文对其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脂肪酸组成与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鸭绿江上游斑鳜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下游斑鳜(P<0.05),两者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鸭绿江上游和下游斑鳜肌肉中分别含有16种和17种脂肪酸,上游斑鳜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35.886%、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4.184%、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9.922%,下游斑鳜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34.913%、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4.895%、多不饱和脂肪酸占30.181%;从脂肪酸的组成特征来看,上游斑鳜肌肉中必需脂肪酸占11.735%、ω-6/ω-3比值为0.919、DHA+EPA含量占11.672%,下游斑鳜肌肉中必需脂肪酸占9.571%、ω-6/ω-3比值为0.781、DHA+EPA含量占12.939%。结果表明,鸭绿江斑鳜肌肉必需脂肪酸组成相对平衡,且含量较为丰富。以必需脂肪酸、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和ω-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评价指标,上游斑鳜肌肉脂肪酸营养价值较下游斑鳜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肌肉 脂肪酸 鸭绿江
下载PDF
鳜(♀)×斑鳜(♂)杂种F_1的形态特征与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宓国强 赵金良 +3 位作者 贾永义 邓燕飞 练青平 王雨晨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5-150,共6页
2006-2008年,在浙江湖州开展了鳜(Siniperca chautsi)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种间杂交试验,并成功获得了鳜(♀)×斑鳜(♂)杂种F1。通过对杂种F1与其亲本的形态差异比较和微卫星标记分析,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特征。... 2006-2008年,在浙江湖州开展了鳜(Siniperca chautsi)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种间杂交试验,并成功获得了鳜(♀)×斑鳜(♂)杂种F1。通过对杂种F1与其亲本的形态差异比较和微卫星标记分析,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特征。结果表明:(1)7个可数性状中,杂种F1的背鳍条、腹鳍条和胸鳍条数与父母本一致,臀鳍条、鳃耙数与母本基本一致,侧线鳞、幽门盲囊数目介于父、母本之间;10个可量性状的平均杂种指数为39.08,显示杂种F1的可量性状略偏向母本;框架参数和可量性状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份分析表明,杂种F1的体型介于父、母本之间,略倾向于母本,主要表现在躯干部和尾部的差异。(2)5对微卫星引物分析表明,杂种F1的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双亲,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种间杂交 形态特征 微卫星
下载PDF
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比较 被引量:20
7
作者 刘毅辉 陈永乐 +6 位作者 朱新平 谢刚 黄伟平 洪孝友 李海潮 张伟康 陈少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11,共6页
利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取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zeri及其正反交杂交后代的受精卵,在常温下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4种卵子中,斑鳜及以斑鳜为母本杂交... 利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取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zeri及其正反交杂交后代的受精卵,在常温下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4种卵子中,斑鳜及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大于翘嘴鳜及以翘嘴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前者直径为(1.86±0.07)mm,后者为(1.08±0.06)mm。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4种胚胎发育时序基本以母本为基准,即以翘嘴鳜为母本的杂交种胚胎发育时序与翘嘴鳜的相同,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则与斑鳜相同。在水温28.0~30.0℃下,以翘嘴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34 h,而在26.5~30.0℃下,以斑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91 h。以斑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比较大,全长为(4.60±0.07)mm,以翘嘴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全长为(4.00±0.0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 斑鳜 杂交后代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下载PDF
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种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赵建 朱新平 +2 位作者 陈永乐 刘毅辉 谢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6-509,共4页
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分析法分析了斑鳜、翘嘴鳜及其杂种(翘嘴鳜×斑鳜)的形态差异。可数性状中,腹鳍棘数、腹鳍条数、臀鳍棘数在3种鳜中都一致,对其他可数性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鳜与杂交鳜只有在臀鳍条数目上存在显著... 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分析法分析了斑鳜、翘嘴鳜及其杂种(翘嘴鳜×斑鳜)的形态差异。可数性状中,腹鳍棘数、腹鳍条数、臀鳍棘数在3种鳜中都一致,对其他可数性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鳜与杂交鳜只有在臀鳍条数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可数性状差异不显著,斑鳜与翘嘴鳜、翘嘴鳜与杂交鳜之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对可数性状和框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计算欧氏距离,结果显示:杂交鳜在形态上较接近于其父本斑鳜,在头部和尾部继承了更多翘嘴鳜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 斑鳜 杂交 形态差异 框架分析
下载PDF
斑鳜种内遗传多态性以及与翘嘴鳜的分子鉴别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星 杨军峰 +6 位作者 汤明亮 彭智 赵兴高 曾可为 蔡焰直 邵雪玲 刘思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91-895,共5页
关键词 斑鳜 翘嘴 RAPD 遗传相似度 遗传距离
下载PDF
我国斑鳜六个群体mtDNA Cyt b序列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伟伟 赵金良 李思发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9-593,共5页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鸭绿江、海河、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6个群体31尾斑鳜(Sinipercascherzeri)mtDNA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在长度为781bp的同源序列中,共检测到78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数的9.6%,碱基替换大都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位点上...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鸭绿江、海河、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6个群体31尾斑鳜(Sinipercascherzeri)mtDNA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在长度为781bp的同源序列中,共检测到78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数的9.6%,碱基替换大都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位点上;在31个体中共检出16种单倍型。鸭绿江、海河群体与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分子方差分析表明,斑鳜6个群体间总的遗传分化水平FST为0.9307(P<0.01),差异极显著。构建的NJ分子系统发育树表明,海河群体和鸭绿江群体构成了一支北方群体;长江群体、闽江群体和西江群体构成了南方群体;而钱塘江群体单独聚为一支。这表明我国斑鳜不同地理群体间已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但未与其自然地理分布格局呈完全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群体 CYT B基因 遗传变异
下载PDF
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一代的胚胎发育 被引量:15
11
作者 宓国强 练青平 +1 位作者 王雨辰 沈土山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1-427,共7页
在ZOOM645S解剖镜下对翘嘴鳜(♀)×斑鳜(♂)人工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受精卵为漂浮卵,微粘性,卵径1.6~1.8mm。在水温(24±1)℃条件下,受精后1h45min,胚盘隆起;2h30min,进入卵... 在ZOOM645S解剖镜下对翘嘴鳜(♀)×斑鳜(♂)人工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受精卵为漂浮卵,微粘性,卵径1.6~1.8mm。在水温(24±1)℃条件下,受精后1h45min,胚盘隆起;2h30min,进入卵裂期;3h15min,进入桑椹期;4h15min,进入囊胚期;11h,进入原肠期;13h40min,进入神经胚期;14h20min,进入胚孔封闭期;17h20min,进入肌节出现期;20h10min,进入视泡期;25h,进入尾芽期;26h40min,进入肌肉效应期;31h,进入晶体出现期;35h10min,进入心跳期;49h10min,进入眼色素形成期;51h20min,进入血液循环期;59h10min后,开始出膜。整个胚胎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偏向于母本翘嘴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 斑鳜 杂交子一代 胚胎发育
下载PDF
温度对斑鳜胚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胡振禧 黄洪贵 +2 位作者 吴妹英 赖铭勇 黄柳婷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4-107,共4页
研究不同温度对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28℃温度范围内,斑鳜胚胎均能孵化出膜;随温度升高,胚胎发育达囊胚期、原肠期和出膜期的时间均相对缩短,温度对囊胚期前的发育进程影响较小,胚胎发育至囊胚期... 研究不同温度对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28℃温度范围内,斑鳜胚胎均能孵化出膜;随温度升高,胚胎发育达囊胚期、原肠期和出膜期的时间均相对缩短,温度对囊胚期前的发育进程影响较小,胚胎发育至囊胚期后,温度升高胚胎发育进程明显加快;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T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T=306 738x^-2.463,R^2=0.996 6(P〈0.01);在18-26℃温度范围内,胚胎发育到原肠中期的死亡率较低,孵化率较高,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温度达28℃时,胚胎发育到原肠中期的死亡率极显著上升,孵化率下降极显著(P〈0.01),孵化率y与温度x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关系,y=-1.032 1x^2+44.107x-379.99,R^2=0.917 4(P〈0.01)。斑鳜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温度 胚胎发育
下载PDF
微流水培养条件下斑鳜仔鱼的摄食与生长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磊 樊启学 +4 位作者 方巍 赵志刚 李波 杨凯 董俊锋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2-1159,共8页
在孵化环道连续微流水培养、水温(24±2)℃条件下,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初孵仔鱼全长为(4.87±0.10)mm(n=50),卵黄囊体积为(1.461±0.172)mm3(n=50),油球直径为(0.47±0.04)mm(n=50)。仔鱼孵出12h,... 在孵化环道连续微流水培养、水温(24±2)℃条件下,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初孵仔鱼全长为(4.87±0.10)mm(n=50),卵黄囊体积为(1.461±0.172)mm3(n=50),油球直径为(0.47±0.04)mm(n=50)。仔鱼孵出12h,胸鳍增大,具有一定阵发性水平游动能力,1日龄巡游模式建立;2日龄口膜消失,开始主动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3日龄外源性摄食关系完全建立。5日龄仔鱼的卵黄和油球全部消失,进入外源营养期;15日龄全长达到(13.72±0.76)mm(n=12)。仔鱼发育过程中,其全长生长存在内源性营养阶段的较快速生长,混合营养阶段的慢速生长以及外源性营养阶段的快速生长三个生长期相,平均增长率为0.59 mm/d,对仔鱼全长TL(mm)与日龄D(d)进行回归,其生长模型为:TL=-0.0004D3+0.0283D2+0.2159D+4.9335(R2=0.985,n=261)。2—15日龄,口宽与全长呈正比关系。仔鱼从初孵到PNR仅为5—6d,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4d,仔鱼依赖外源性营养开始时间较早,对饥饿的耐受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仔鱼 生长 初次摄食率 不可逆转点
下载PDF
斑鳜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变异的AFLP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伟伟 赵金良 +1 位作者 李思发 王传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4-309,共6页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Steindachner)为东亚地区特有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受生态环境破坏和渔业捕捞过度的影响,斑鳜野生资源已呈下降趋势。为探明我国斑鳜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背景,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鸭绿江、海河、长江、...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Steindachner)为东亚地区特有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受生态环境破坏和渔业捕捞过度的影响,斑鳜野生资源已呈下降趋势。为探明我国斑鳜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背景,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鸭绿江、海河、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6个地理群体的遗传特征和群体分化。斑鳜65尾个体中,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1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6条,多态比例为59.7%,并观察到一些群体的特异性条带。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以长江群体最大(6.7%),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群体内的遗传距离。AMOVA分析表明,斑鳜6群体间的总遗传分化指数Fst=0.7850(p<0.01),群体间遗传分化极显著。聚类分析表明:斑鳜不同群体内的所有个体均单独聚群,6个地理群体明显分为南北两大群,鸭绿江群体和海河群体聚为一支,长江、钱塘江、闽江和西江四个群体聚为另一支。斑鳜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与其地理分布范围广,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积累了大量突变有关。不同地理群体间已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其遗传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推测横亘于我国内陆中部地区、呈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的形成可能是东亚斑鳜最先出现南北间群体分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群体 遗传变异 AFLP
下载PDF
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子二代的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许淼洋 郭金涛 +3 位作者 赵金良 钱叶周 吴超 钱德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36-640,共5页
利用人工杂交手段获得了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F1)及其自繁子二代(F2),通过外形观察、可数性状和形态框架数据分析,比较杂交后代与亲本间的形态特征及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体斑偏向斑鳜,体型偏向鳜鱼。... 利用人工杂交手段获得了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F1)及其自繁子二代(F2),通过外形观察、可数性状和形态框架数据分析,比较杂交后代与亲本间的形态特征及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体斑偏向斑鳜,体型偏向鳜鱼。可数性状中,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的背鳍、臀鳍、胸鳍、腹鳍与斑鳜、鳜鱼间均无明显差异。框架可量性状分析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头后背前隆角介于斑鳜与鳜鱼之间,比斑鳜隆起明显;在躯干长轴、躯干纵轴及躯干背腹比上,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均介于斑鳜、鳜鱼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鳜单独聚为一组,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与鳜鱼聚为一组。判别公式分析表明,斑鳜、鳜鱼、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100%、81.8%、85.2%、58.8%。判别分析散点分布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介于斑鳜与鳜鱼之间,表现偏鳜鱼。杂交鳜子二代各形态特征较子一代有一定分化。研究结果为杂交鳜种质鉴定及杂交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杂交 形态参数 多元分析
下载PDF
斑鳜(♀)×鳜鱼(♂)杂交后代遗传特征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传阳 许淼洋 +3 位作者 赵金良 钱叶周 钱德 吴超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7-102,共6页
采用筛选的12个种间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分析了斑鳜、鳜鱼以及斑鳜(♀)×鳜鱼(♂)杂交一代、杂交二代群体遗传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斑鳜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917、观测杂合度为0.440、多态信息含量为0.450,均高于鳜鱼群体(有效等位基... 采用筛选的12个种间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分析了斑鳜、鳜鱼以及斑鳜(♀)×鳜鱼(♂)杂交一代、杂交二代群体遗传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斑鳜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917、观测杂合度为0.440、多态信息含量为0.450,均高于鳜鱼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2.167,观测杂合度0.310,多态信息含量0.388),斑鳜群体遗传多态性高于鳜鱼群体;杂交一代、杂交二代群体的遗传杂合性高于斑鳜与鳜鱼。杂交一代在各位点上均表现为杂合型,是真实二倍体杂种,杂交一代与斑鳜间的遗传距离(0.3446)大于鳜鱼(0.2401),遗传表现上偏向鳜鱼。杂交二代群体与杂交一代间遗传距离最小,在10个特异性位点中观察有遗传分离现象。研究结果可为鳜鱼杂种鉴定、杂交育种提供分子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杂交后代 遗传特征 微卫星
下载PDF
我国斑鳜不同群体mtDNA控制区序列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伟伟 赵金良 李思发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8-402,共5页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鸭绿江、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5个群体36尾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Steindachner)mtDNA控制区的基因序列。在长度818 bp片断序列中共检测到112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具有20种单倍型,不同地理群体的单倍型表型不同,...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鸭绿江、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5个群体36尾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Steindachner)mtDNA控制区的基因序列。在长度818 bp片断序列中共检测到112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具有20种单倍型,不同地理群体的单倍型表型不同,鸭绿江、钱塘江群体中含有多个特异性的核苷酸位点。用MEGA 3.0构建了NJ分子树,鸭绿江、长江、钱塘江、西江群体内的个体均能单独聚成群,而闽江群体未能单独成群,个体分别与长江、西江群体聚在一起。这些表明我国斑鳜不同群体间有较明显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群体 控制区 序列
下载PDF
斑鳜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及其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磊 罗渡 +4 位作者 卢薛 王鹏飞 胥鹏 曾雷 李桂峰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实验所用翘嘴鳜(♀, Siniperca chuatsi)2~3龄,体质量1000~1500 g;斑鳜(♂, 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1~2龄,体质量300~500 g。于繁殖季节选取成熟度好的亲鱼以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 实验所用翘嘴鳜(♀, Siniperca chuatsi)2~3龄,体质量1000~1500 g;斑鳜(♂, 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1~2龄,体质量300~500 g。于繁殖季节选取成熟度好的亲鱼以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马来酸地欧酮(DOM)进行催产。通过筛选D-15、D-17、Ringer液和 M-Hank’s液4种稀释液和二甲基亚砜(DMSO)、甘油(Gly)、乙二醇(EG)、1,2-丙二醇(PG)和二甲基甲酰胺(DMF)5种抗冻剂,发现DMSO和D-17分别是优选的抗冻剂和稀释液。以D-17作为斑鳜精子的稀释液,按照1︰3(精液︰稀释液)体积比稀释,添加10%体积的DMSO作为抗冻剂,按照三步冷冻法超低温冷冻保存,37℃水浴解冻的斑鳜精子,经CASA分析精子活率为(83.26±18.20)%, SCGE检测表明70%以上的精子核DNA不会发生损伤; FCM分析表明26.74%的解冻精子有完整的细胞膜且线粒体功能正常;用冷冻复苏斑鳜精子与翘嘴鳜精卵进行人工授精,最高受精率(39.6±6.5)%,温度24~28℃孵化时间38 h,孵化后的鱼苗发育正常,开口1周以后的鱼苗全长(1.346±0.255) cm,体高(0.438±0.103) cm,体质量(0.045±0.020) g。鲜精受精鱼苗和冻精受精鱼苗在开口后1周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认为D-17+10% DMSO可用于斑鳜精液的超低温冷冻保存。本研究将有助于斑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冷冻保存的斑鳜精液在翘嘴鳜(♀)×斑鳜(♂)杂交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精子 冷冻保存 杂交育种 种质资源
下载PDF
斑鳜myostatin基因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科军 刘希良 +5 位作者 王开卓 陈敦学 褚武英 陈韬 张建社 成嘉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3-140,共8页
采用Tail-PCR和常规PCR技术首次克隆出斑鳜myostatin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斑鳜myostatin基因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编码区1131bp,共编码376个氨基酸。斑鳜myostatin启动子区域大小为840bp,存在1个TATAA-box... 采用Tail-PCR和常规PCR技术首次克隆出斑鳜myostatin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斑鳜myostatin基因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编码区1131bp,共编码376个氨基酸。斑鳜myostatin启动子区域大小为840bp,存在1个TATAA-box、4个E-box和1个CAAT-box作用元件。利用软件CLUSTALW和MEGA3.1构建14种硬骨鱼的myostatin启动子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斑鳜同大口黑鲈亲缘关系最近,与鲤鱼和缨野鲮亲缘关系较远,其结果与传统形态学分类中的亲缘关系一致。斑鳜myostatin基因及其启动子克隆与特征分析,将为进一步研究鱼类myostatin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功能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肌肉生长抑制素 启动子 序列分析
下载PDF
锦江河大眼鳜和斑鳜肌肉中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冉辉 姚俊杰 +3 位作者 杨兴 梁正其 禹真 王艳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1-93,共3页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贵州锦江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斑鳜(S.scherzeri)肌肉的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大眼鳜肌肉含有24种脂肪酸,斑鳜肌肉含有20种脂肪酸。大眼鳜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36.402%,单不...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贵州锦江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斑鳜(S.scherzeri)肌肉的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大眼鳜肌肉含有24种脂肪酸,斑鳜肌肉含有20种脂肪酸。大眼鳜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36.402%,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7.160%,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6.438%;斑鳜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35.263%,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0.747%,多不饱和脂肪酸占33.990%。从脂肪酸的组成特征来看,大眼鳜肌肉中必需脂肪酸占9.780%,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210%,ω-6/ω-3比值为0.634,EPA和DHA含量占8.700%;斑鳜肌肉中必需脂肪酸占10.115%,未检出反式脂肪酸,ω-6/ω-3比值为0.676,EPA和DHA含量占12.329%。结果表明,斑鳜肌肉脂肪酸营养价值较大眼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Siniperca kneri) 斑鳜(S.scherzeri) 肌肉 脂肪酸 锦江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