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形场锋生条件下斜压锋区上对称波包的发展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兴宝 伍荣生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3-417,共15页
文中用 WKBJ方法讨论了叠加在 Hoskins- Bretherton( 1 972 )变形场锋生模型背景上对称斜压波包的发展问题。在锋区斜压气流对称稳定的条件下 ( F2 N2 - M2 =q>0 ) ,大尺度变形场强迫、锋生环流的作用及锋生过程引起的稳定度参数 ( F... 文中用 WKBJ方法讨论了叠加在 Hoskins- Bretherton( 1 972 )变形场锋生模型背景上对称斜压波包的发展问题。在锋区斜压气流对称稳定的条件下 ( F2 N2 - M2 =q>0 ) ,大尺度变形场强迫、锋生环流的作用及锋生过程引起的稳定度参数 ( F2 ,N2 ,M2 )的个别变化也会对对称扰动的发展产生作用 ,变形场锋生和锋区环流的上升支下方有利于对称扰动发展 ,而锋区附近非地转垂直切变和稳定度参数的变化对扰动的影响则与对称扰动的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场 斜压锋区 对称波包
下载PDF
福建省一次典型的暖区对流过程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珊梅 黄美金 王贤梅 《海峡科学》 2021年第6期37-43,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从环流背景条件和中尺度过程等角度,对2019年4月22日影响福建的一次长时间、大范围、局地性强的典型暖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①冷槽带来两路冷空气分别影...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从环流背景条件和中尺度过程等角度,对2019年4月22日影响福建的一次长时间、大范围、局地性强的典型暖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①冷槽带来两路冷空气分别影响福建西部、东部,地面回暖加剧东部对流;②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散度形势等,CAPE等不稳定能量的积蓄和发展,温度露点差偏低、整层含水量持续较多等分别为对流发生提供良好的抬升条件、能量和水汽条件;③不均匀的中层明显干区、Δθse 85极值分布和斜压性锋区、水汽聚积等,是对流以风雹为主、局地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原因;④多普勒雷达速度图对强天气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雷达风暴追踪等产品则可指示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天气的发生,可见雷达回波资料可广泛运用于临近预报预警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 中层干 斜压 天气成因 福建省
下载PDF
2014年2号热带低压导致福建闽西北灾害成因分析
3
作者 陈敏艳 刘爱鸣 陈秋萍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3期84-90,共7页
2014年8月19日,南海热带低压在福建漳浦沿海登陆后北上,造成福建闽西北大暴雨并引发洪涝地质灾害,受灾人口近10万人,因滑坡死亡4人,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各种数值预报模式对这场暴雨强度和落区的预报都有较大误差。利用自动站加密观测... 2014年8月19日,南海热带低压在福建漳浦沿海登陆后北上,造成福建闽西北大暴雨并引发洪涝地质灾害,受灾人口近10万人,因滑坡死亡4人,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各种数值预报模式对这场暴雨强度和落区的预报都有较大误差。利用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雷达产品、常规天气图对这场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海热带低压登陆北上后与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了此次大暴雨。大暴雨是在高空槽东移、中低层切变、锋面南压和南海热带低压北上天气背景下产生。热带低压登陆福建后靠近冷空气带来的湿斜压锋区、中低层切变附近的正涡度区和高空槽前西南急流轴之右侧的高空辐散区,强度得到维持。热带低压北上为暴雨区上空输送了大量高能高湿的水汽,并与南下冷空气相互作用,不稳定条件和上升运动明显加剧,触发了对流的发展。南海热带低压云团与西风槽前对流云团在闽西北上空合并,对流云团获得进一步发展。大暴雨落区与湿斜压锋区、对流不稳定区、高低层正负湿位涡叠加区和垂直上升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低压 冷空气 大暴雨 灾害 湿斜压锋区 对流不稳定 福建闽西北
下载PDF
“96.8”河北特大暴雨地面中尺度系统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杜青文 任荣彩 康锡言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25-28,40,共5页
通过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的诊断分析发现,在影响河北产生“96.8”特大暴雨的两个中-α尺度云团中,有6个地面中尺度雨团(1小时降雨量≥10mm,生命史≥3小时)先后形成,与之伴随的有多个地面中尺度... 通过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的诊断分析发现,在影响河北产生“96.8”特大暴雨的两个中-α尺度云团中,有6个地面中尺度雨团(1小时降雨量≥10mm,生命史≥3小时)先后形成,与之伴随的有多个地面中尺度系统,它们的形成及活动、发展都与地面湿斜压锋区及地面辐合场的分布有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中尺度系统 雨团 湿斜压锋区 暴雨
下载PDF
远距离热带低压影响下山东半岛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闫淑莲 周淑玲 李宏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87,共7页
利用实时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结合湿位涡的诊断分析,对2006年7月27日位于山东半岛沿海的威海市受远距离热带低压影响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过程中主要有三个对流云团活动,... 利用实时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结合湿位涡的诊断分析,对2006年7月27日位于山东半岛沿海的威海市受远距离热带低压影响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过程中主要有三个对流云团活动,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以及高层的强辐散为云团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流场;强对流天气发生在锋前暖区内,特大暴雨落区与能量锋区有很好对应;低空正涡度分布与暖平流的输送为山东半岛特大暴雨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对物理量场与湿位涡湿斜压项MPV2的时空演变分析表明,高、低空急流在不同时段所起的作用对雨强的变化起决定作用,MPV2>0区域始终位于低空急流核的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低压倒槽 高低空急流 湿斜压锋区 湿位涡
下载PDF
A decadal abruption of midwinter storm tracks over North Pacific from 1951 to 2010
6
作者 YANG Dong-Xia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6年第4期235-245,共11页
Based on 60-year (1951-2010) reanalysis data of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and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midwinte... Based on 60-year (1951-2010) reanalysis data of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and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midwinter storm track changes over the North Pacific. The root- mean-square (rms) of subweekly (2.5-6 days) transient of 3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was calculated to represent the storm track. A decadal abruption occurred in 1982/1983, according to the Mann-Kendall test result. The first two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North Pacific storm track during P1 (1955-1982) and P2 (1983-2010) revealed opposite results:The EOF1 during P1 and the EOF2 during P2 revealed changes of intensity of the midwinter storm track in the North Pacific, whereas the EOF2 during P1 and the EOF1 during P2 exhibited a southward/northward shift of its central axis. In addition, pronounced differences in the thermal influence of the ocean on the storm track during P1 and P2 existed. A strong and sustained ENSO signal contributed to a storm track variation through the westerly jet from1955 to 1982, as the storm track was observed to strengthen and shift equatorward during El Ni6o events. From 1983 to 2010, an apparent sea temperature frontal zone at approximately 40°N and the associated near-surface baroclinicity resulted in the organization of a prominent mid-latitude storm track throughout the depth of the trop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orm track midwinter EOF ENSO oceanic front BAROCLINIC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