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肌肉激活的斜方肌平衡训练对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功功能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
1
作者 董明 余静 +2 位作者 陆彦青 李琎 林立军 《中医康复》 2025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斜方肌平衡训练对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 3年11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康复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两组患... 目的:本研究探讨斜方肌平衡训练对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 3年11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康复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用药及神经发育学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肩胛带的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斜方肌平衡训练(侧卧位肩外旋、侧卧位外旋、俯卧位水平外展、俯卧位水平后伸),两组患者训练均30min/次,1次/d,5次/周,连续训练6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Fugl-Meyc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VAS视觉模拟评分,以及上肢静息运动阈值(rMT)、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检测。结果:观察组9例及对照组7例患者因提前出院中途退出被剔除,最终观察组63例,对照组65例。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MT和CMC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rMT和CMCT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肩胛带的稳定性训练基础上,斜方肌平衡训练能更好的改善偏瘫后肩痛患者的疼痛、运动功能及神经电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后肩痛 斜方肌平衡训练 疼痛 运功功能 静息运动阈值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下载PDF
应用浮针疗法治疗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魏林翔 周纯世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024-0027,共4页
临床应用浮针疗法治疗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Trapezius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并观察其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 在2023年7月-10月在武汉体育学院招募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30例,将30名患者随机分为2组15人,治疗组在患者疼痛... 临床应用浮针疗法治疗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Trapezius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并观察其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 在2023年7月-10月在武汉体育学院招募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30例,将30名患者随机分为2组15人,治疗组在患者疼痛侧的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进行浮针运动疗法,对照组进行单纯运动抗阻疗法。治疗前记录患者的视觉疼痛评分量表(VAS)评分;结果 治疗后浮针治疗组的治总体疗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疗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60.00%。治疗后浮针治疗组的治疗总体痊愈率为33.3%,对照组治疗总体痊愈率为13.3%。治疗后两组患者视觉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浮针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浮针疗法能即刻改善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浮针 斜方肌
下载PDF
左侧斜方肌副肌束伴锁骨上神经来源变异
3
作者 于瀚博 史城燃 +1 位作者 徐弈 李志宏 《解剖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成年男性,身高174.0 cm,解剖过程中发现左侧斜方肌副肌束伴锁骨上神经中间支和外侧支来源和走行变异,报道如下。左侧斜方肌前缘距锁骨上缘2.8 cm处向前下发出斜方肌副肌束,肌束全长7.2 cm,其后部为肌腹,肌腹后端宽1.1 cm,前部以肌腱为主... 成年男性,身高174.0 cm,解剖过程中发现左侧斜方肌副肌束伴锁骨上神经中间支和外侧支来源和走行变异,报道如下。左侧斜方肌前缘距锁骨上缘2.8 cm处向前下发出斜方肌副肌束,肌束全长7.2 cm,其后部为肌腹,肌腹后端宽1.1 cm,前部以肌腱为主,经肩胛舌骨肌下腹浅面,止于锁骨的内、中1/3处上面后缘,肌腱末端宽0.2 cm,止点距离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缘3.3 cm。该副肌束与斜方肌前缘及锁骨上缘形成一近似三角形的锁骨孔,其三边长分别为:肌束边7.2 cm,锁骨边5.7 cm,斜方肌边2.8 cm。锁骨孔被肩胛舌骨肌下腹分成上、下2个三角区,上三角内有锁骨上神经中支和颈外静脉穿过,下三角深部在锁骨后方有肩胛上动脉横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肌 锁骨上缘 颈外静脉 锁骨头 外侧缘 外侧支
下载PDF
按摩椅不同按摩模式对肩部斜方肌的疲劳恢复效应研究
4
作者 周永鑫 王郑兴 +2 位作者 余肖红 胡玲玲 徐英娜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1,共5页
肌肉疲劳恢复效应对评价按摩椅的按摩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少有研究针对肌肉疲劳的恢复效应对按摩椅展开研究。本文利用表面肌电方法采集了6名实验对象的肩部斜方肌疲劳后和按摩后的肌电信号,分析在揉捏、叩击、敲击、指压和揉敲五种按摩... 肌肉疲劳恢复效应对评价按摩椅的按摩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少有研究针对肌肉疲劳的恢复效应对按摩椅展开研究。本文利用表面肌电方法采集了6名实验对象的肩部斜方肌疲劳后和按摩后的肌电信号,分析在揉捏、叩击、敲击、指压和揉敲五种按摩模式下的肌肉疲劳恢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性别,按摩模式对肩部斜方肌的疲劳恢复效应呈显著性(P<0.05)。敲击模式下,男性的疲劳恢复效应较好(MVE左肩=2.1%,MVE右肩=6.54%,MF左肩=-0.3,MF右肩=-1.23);揉敲模式下,女性的疲劳恢复效应较好(MVE左肩=5.14%,MVE右_肩=27.73%,MF左肩=-1.72,MF右肩=-0.6)。综合分析,带有敲击功能的按摩模式能产生较好的肌肉疲劳恢复效应,具有更佳的按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摩椅 表面 按摩模式 肩部斜方肌 疲劳恢复效应
下载PDF
岛状斜方肌肌皮瓣移植后肩臂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庞芳河 周诺 +3 位作者 蒙宁 欧子民 巫家晓 于大海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73-174,共2页
目的:分析岛状斜方肌肌皮瓣制取移植后对患者肩臂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对1998年5月~2003年5月回院化疗的50例行岛状斜方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组织缺损患者的肩臂功能情况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肩周疼痛程度评价,... 目的:分析岛状斜方肌肌皮瓣制取移植后对患者肩臂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对1998年5月~2003年5月回院化疗的50例行岛状斜方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组织缺损患者的肩臂功能情况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肩周疼痛程度评价,以及对患者的上肢上外展的最大角度、上肢上举功能进行评价。结果:68%的患者因行岛状斜方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组织缺损后出现肩臂功能障碍,并对生活及工作有造成明显影响。所有患者术侧均有斜方肌功能障碍,上肢外展及上举功能受损。结论:岛状斜方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组织缺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肩臂功能障碍,并对生活及工作有较大影响,应探索新的修复手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肌皮瓣 功能障碍 移植后 肩臂 临床分析 颌面部组织缺损 皮瓣修复 岛状斜方肌 2003年5月 视觉模拟评分法 1998年 客观评价 程度评价 肩周疼痛 功能受损 不同程度 生活质量 患者 大角度 上肢 外展
下载PDF
下斜方肌皮瓣和肩胛背动脉皮瓣在头颈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毛驰 俞光岩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8-650,共3页
关键词 斜方肌皮瓣 肩胛背动脉 动脉皮瓣 头颈重建 带蒂组织瓣 斜方肌皮瓣 FLAP ARTERY
下载PDF
斜方肌的血管和神经供给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龙平 熊树明 +1 位作者 张生贵 丁永善 《解剖学通报》 1984年第4期283-287,363,共6页
本文解剖和观测了31具(62侧)成年尸体斜方肌及其血管和神经。斜方肌的主要营养动脉是颈横动脉,其干的平均长度为41.03毫米,平均外径为2.31毫米。斜方肌上部、中部主要由颈横动脉浅支供给,中部、下部主要由颈横动脉深支供结。该肌的静脉... 本文解剖和观测了31具(62侧)成年尸体斜方肌及其血管和神经。斜方肌的主要营养动脉是颈横动脉,其干的平均长度为41.03毫米,平均外径为2.31毫米。斜方肌上部、中部主要由颈横动脉浅支供给,中部、下部主要由颈横动脉深支供结。该肌的静脉血主要经颈横静脉和肩胛上静脉回流。颈横静脉的平均外径为3.00毫米。斜方肌由副神经和第三、四颈神经前支支配。副神经(从胸锁乳突肌后缘至斜方肌前缘一段)平均长度为44.40毫米,粗细为2.09毫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肌 营养动脉 胸锁乳突 浅支 颈横动脉 血管神经 斜方肌皮瓣 颈横静脉 副神经 脑神经
下载PDF
干针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刘琳 黄强民 +2 位作者 彭金凤 朱传芳 薄成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9-275,共7页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在1942年提出的,她发现大多数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以及肌筋膜炎患者的骨骼肌上都可以找到痛性条索结节,触压时可以引发局部疼痛和远处牵涉痛,这种MT...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在1942年提出的,她发现大多数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以及肌筋膜炎患者的骨骼肌上都可以找到痛性条索结节,触压时可以引发局部疼痛和远处牵涉痛,这种MTrPs可分为潜在MTrPs和活化MTrPs[1-2].一般状态下,骨骼肌上会存在一些因慢性损伤而引起的潜在MTrPs,这些MTrPs长期处于隐性状态,并不会引起疼痛或只有轻微局部疼痛.但是它们可以被某些致病因素活化转变成为活化MTrPs,例如:创伤、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某些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3].这些MTrPs在骨骼肌上会出现异常的挛缩结节样的病理性肌纤维[4,5],而且活化MTrPs常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并可激发局部或远处牵涉痛,针刺和触压这些MTrPs时会引发肌肉局部抽搐反应[1,6].针刺可以治疗任何一块骨骼肌MTrPs引起的疼痛[7-10],而且目前在运动员伤痛和疼痛康复方面被广泛应用,尤其以干针疗法较为普遍[4,1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疼痛 META分析 触发点 斜方肌 治疗 疼痛患者 局部疼痛 自发性疼痛
下载PDF
神经根型颈椎病斜方肌肌张力与推拿疗效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程英武 阴涛 +5 位作者 詹红生 何天翔 元唯安 朱国苗 张明才 田伟 《天津中医药》 CAS 2008年第4期299-301,共3页
[目的]观察软组织推拿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斜方肌肌张力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按1∶1比例随机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软组织推拿手法治疗和颈椎牵引治疗,比较两种... [目的]观察软组织推拿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斜方肌肌张力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按1∶1比例随机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软组织推拿手法治疗和颈椎牵引治疗,比较两种方法干预后的静息状态肌张力和总体疗效的改善情况,并分析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斜方肌静息状态下肌张力的改善量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体疗效与静息状态斜方肌肌张力RAUC之间存在正相关的线性关系(P<0.01,r2=0.723)。[结论]软组织推拿手法可以有效地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斜方肌静息状态肌张力,斜方肌静息状态下肌张力的改变与总体疗效间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推拿手法 斜方肌张力 线性相关
下载PDF
斜方肌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煜农 邱蔚六 +2 位作者 张志愿 张陈平 王布镭 《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19-121,共3页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 ,了解斜方肌神经支配方式对根治性颈清扫术术后肩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 ,根据神经支配的特点 ,探讨改进手术方法以改善根治性颈清扫术后肩功能的可能性 .方法 :解剖 16具成人尸体 2 2侧颈部 ,观察斜方肌的神经支配 ...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 ,了解斜方肌神经支配方式对根治性颈清扫术术后肩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 ,根据神经支配的特点 ,探讨改进手术方法以改善根治性颈清扫术后肩功能的可能性 .方法 :解剖 16具成人尸体 2 2侧颈部 ,观察斜方肌的神经支配 .结果 :68.18%的副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前接受颈丛分支的交通 ,所有斜方肌均接受颈丛分支的支配 ,多来源于 C3、C4,其中 ,88.37%的分支在颈后三角位于椎前筋膜的浅面 ,颈丛均有肩胛提肌分支且位于椎前筋膜的深面 .结论 :斜方肌受副神经和颈丛的双重支配 ,大多数颈丛斜方肌支在根治性颈清扫术中会被切断 .通过颈清扫术中保留 C3、C4到斜方肌分支或用颈丛肩胛提肌支与副神经移位吻合来改善术后斜方肌功能具有解剖学上的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肌 副神经 颈丛 神经支配 解剖学
下载PDF
舌癌切除后的功能性再造术——斜方肌肌皮瓣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温玉明 王昌美 +3 位作者 廖小宜 吴大怡 李华 陈亚多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3-75,共3页
舌癌发病率据我院统计资料占口腔癌的第一位。外科手术切除仍属当前舌癌治疗的首选手段。近十余年来 对于舌癌切除后的舌体缺损,利用不同形式和种类的肌皮瓣立即修复的工作已在国内外较为积极地进行。但是,在国内外的报道中绝大多数仍... 舌癌发病率据我院统计资料占口腔癌的第一位。外科手术切除仍属当前舌癌治疗的首选手段。近十余年来 对于舌癌切除后的舌体缺损,利用不同形式和种类的肌皮瓣立即修复的工作已在国内外较为积极地进行。但是,在国内外的报道中绝大多数仍属于创面的覆盖和单纯舌体形态的恢复。作为具有复杂生理功能的口腔内的肌性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肌皮瓣 再造术 舌癌
下载PDF
以斜方肌起止点为针刺主要靶点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12
作者 房连强 谭朝坚 +2 位作者 古利花 袁双双 彭菊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64-65,共2页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是指椎动脉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而引起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目前,现代医学多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治疗为主,但疗效不佳,容易复发。
关键词 颈性眩晕 斜方肌起止点 针刺
下载PDF
带蒂斜方肌肌皮瓣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陶远孝 靳升荣 +4 位作者 廖文满 张虹 樊晋川 陈建超 廖海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87-89,共3页
在头颈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后的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经常选用带蒂斜方肌组织瓣。但对该组织瓣的血供和临床应用等问题尚有争议。为此,采用解剖学研究方法,对57具114侧尸体进行解剖,观察斜方肌的形态结构和动脉血供。斜方肌的动... 在头颈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后的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经常选用带蒂斜方肌组织瓣。但对该组织瓣的血供和临床应用等问题尚有争议。为此,采用解剖学研究方法,对57具114侧尸体进行解剖,观察斜方肌的形态结构和动脉血供。斜方肌的动脉血供呈多源性,其中肩胛背动脉的出现率为100%,其起点与颈横动脉共干者占68.4%,直接单独起始者占31.6%。临床应用斜方肌上部肌皮瓣6例,下部岛状肌皮瓣7例,获得较好的效果。认为带蒂胸大肌肌皮瓣、斜方肌上部肌皮瓣和下部岛状肌皮瓣三者各有优缺点,并互为补充。临床应用灵活,可提高头颈部癌术后组织缺损修复和功能重建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斜方肌 组织缺损 移植
下载PDF
带肩胛骨并以颈横动脉为蒂的斜方肌上部肌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元银 周健 +5 位作者 何家才 王银龙 唐燕 程继光 叶金海 王恩群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75-477,共3页
目的 :了解以颈横动脉 (transeversecervicalartery ,TCA)为蒂的带肩胛冈上斜方肌骨肌皮瓣 (Superiortrapeziusmyocutaneouscontainingomoplata,STMO)的详细解剖资料。方法 :采用 2 0例 40侧该骨肌皮瓣 ,常规解剖 ,在显微手术镜下观察 ... 目的 :了解以颈横动脉 (transeversecervicalartery ,TCA)为蒂的带肩胛冈上斜方肌骨肌皮瓣 (Superiortrapeziusmyocutaneouscontainingomoplata,STMO)的详细解剖资料。方法 :采用 2 0例 40侧该骨肌皮瓣 ,常规解剖 ,在显微手术镜下观察 ,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详细解剖记录颈横动脉走向、管径、分支及吻合 ,获取上斜方肌、肩胛冈形态、大小及供骨肌的量。结论 :以颈横动脉为蒂的带肩胛冈上斜方肌骨肌皮瓣是修复颌面部缺损的优越骨肌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横动脉 皮瓣 应用解剖学 肩胛骨 面部缺损 斜方肌
下载PDF
斜方肌下部岛状肌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
15
作者 靳升荣 陶远孝 +1 位作者 代生富 廖文满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64-266,共3页
对57具(114侧)成人标本斜方肌下部岛状肌皮瓣血液供应进行研究,57具中肩胛背动脉与颈横动脉共占68.4%,肩胛背动脉单独起于锁骨下动脉占31.6%;颈横动脉起点管径为2.0±0.2mm,肩胛背动脉起点管径为1... 对57具(114侧)成人标本斜方肌下部岛状肌皮瓣血液供应进行研究,57具中肩胛背动脉与颈横动脉共占68.4%,肩胛背动脉单独起于锁骨下动脉占31.6%;颈横动脉起点管径为2.0±0.2mm,肩胛背动脉起点管径为1.9±0.4mm。建议取用斜方肌下部岛状肌皮瓣时,应以肩胛背动脉为血管蒂,该蒂长,旋转弧度大,用于修复颅颌颈软组织缺损,能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肌 岛状皮瓣 肩胛背动脉
下载PDF
背部超长斜方肌筋膜皮瓣修复颈部烧伤瘢痕挛缩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佳琦 范飞 +4 位作者 周建来 刘立刚 马海欢 罗利达 宋业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17-319,共3页
本文介绍以颈横动脉主干及其降支为蒂,仅带少量斜方肌组织的筋膜皮瓣,其长宽度均明显优于传统斜方肌皮瓣,并同样具有背部皮瓣供区隐蔽,能直接缝合的优点,特别适合修复晚期烧伤颈前瘢痕挛缩,且有形成大型超长游离皮瓣的潜力。
关键词 斜方肌 外科皮瓣 颈横动脉
下载PDF
斜方肌联合肱三头肌长头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 被引量:5
17
作者 林浩东 方有生 陈德松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73-874,共2页
[目的]斜方肌联合肱三头肌长头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8月-2006年2月,对13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行肱三头肌长头起点联合斜方肌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2年,术前肩外展5... [目的]斜方肌联合肱三头肌长头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8月-2006年2月,对13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行肱三头肌长头起点联合斜方肌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2年,术前肩外展5°(0°-30°),术后肩外展80.6°(55°-95°)。按照顾玉东的评定标准评价:优5例,良6例,可2例。[结论]斜方肌联合肱三头肌长头移位是一种重建肩外展功能的较理想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肌 肱三头长头 肩外展 功能重建
下载PDF
斜方肌各亚部的肌构筑肌梭分布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方玖 薛黔 李季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为斜方肌亚部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1)用肌构筑法对10具成人尸体的斜方肌亚部进行肌构筑学研究。(2)用体视学方法对6具成人尸体的斜方肌亚部进行肌梭分布研究。结果(1)斜方肌降部的肌重(30.71±7.40)g、肌长(10.45... 目的为斜方肌亚部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1)用肌构筑法对10具成人尸体的斜方肌亚部进行肌构筑学研究。(2)用体视学方法对6具成人尸体的斜方肌亚部进行肌梭分布研究。结果(1)斜方肌降部的肌重(30.71±7.40)g、肌长(10.45±1.62)cm、肌纤维长(9.18±0.99)cm、生理横切面积(3.11±0.72)cm2,水平部的肌重(44.14±10.61)g、肌长(8.65±0.84)cm、肌纤维长(7.14±0.84)cm、生理横切面积(5.89±1.66)cm2,升部的肌重(44.89±11.67)g、肌长(11.83±1.12)cm、肌纤维长(9.09±0.94)cm、生理横切面积(5.37±1.55)cm2。(2)斜方肌降部的肌梭密度(39.05±5.08)个/cm3,水平部的肌梭密度(24.48±6.50)个/cm3,升部的肌梭密度(21.68±6.64)个/cm3。结论(1)根据斜方肌各亚部的构筑学特征,推测斜方肌降部和水平部在肩部运动中主要是保持和稳定肩胛骨位置,斜方肌的降部与升部在肩胛骨的旋转中起重要作用。(2)斜方肌降部的肌梭密度明显高于水平部和升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肌 亚部 构筑
下载PDF
超长下斜方肌肌皮瓣在头部肿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展望 高学宏 宁金龙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473-475,共3页
应用超长下外方肌肌皮瓣修复头部肿瘤术后缺损3例,效果满意。颈横动脉发出后于肩胛上角外上方1.5cm处分为深、浅两支,浅降支即为该皮瓣的轴型血管,此点即为皮瓣的旋转轴心。皮的远端可超出斜方肌范围,达肩胛下角下方17cm... 应用超长下外方肌肌皮瓣修复头部肿瘤术后缺损3例,效果满意。颈横动脉发出后于肩胛上角外上方1.5cm处分为深、浅两支,浅降支即为该皮瓣的轴型血管,此点即为皮瓣的旋转轴心。皮的远端可超出斜方肌范围,达肩胛下角下方17cm,属任意筋膜皮瓣,皮瓣面积最大达36cm×12cm,肌肉血管蒂长16cm,基本满足颅顶及上颌面部肿瘤切除后修复的需要。皮瓣供区隐蔽,对肩部功能无影响;采用逆行法切取皮瓣,操作简单,不易损伤血管蒂;病人取头低后侧卧位,术中不需要变换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下斜方肌 皮瓣 头部肿瘤 修复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延长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颅底缺损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平栋 房居高 +6 位作者 于振坤 廉猛 马泓智 陈晓红 黄志刚 邱锷 傅基第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50-753,共4页
目的观察延长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颅底缺损的效果。方法 11例颅底肿瘤切除后的缺损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恶性肿瘤9例,良性肿瘤2例,修复均与手术同期完成。结果 7例患者Ⅰ期愈合,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切口裂开。恶性肿瘤患者的1... 目的观察延长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颅底缺损的效果。方法 11例颅底肿瘤切除后的缺损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恶性肿瘤9例,良性肿瘤2例,修复均与手术同期完成。结果 7例患者Ⅰ期愈合,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切口裂开。恶性肿瘤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100%,2年生存率为67%。以上术式功能修复效果好,修复局部有不同程度的塌陷畸形,外形效果一般。结论延长下斜方肌肌皮瓣术式可用于颅底肿瘤切除后缺损的Ⅰ期修复,功能效果好,外形效果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外科 重建 斜方肌皮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