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斜石门揭穿突出煤层瓦斯排放钻孔布置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贤君 《科技资讯》 2007年第12期62-,共1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斜石门揭穿突出煤层瓦斯排放钻孔布置设计。
关键词 斜石门 突出煤层 瓦斯 钻孔
下载PDF
斜石门揭穿突出煤层瓦斯排放钻孔布置设计
2
作者 王新权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2年第7期63-63,共1页
一、问题提出《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对石门揭煤采用排放钻孔措施布孔的基本要求是:排放钻孔应布置到石门周界外3-5m 的煤体内,钻孔直径为75-100mm,孔间距根据实测的有效卸压半径而定,一般不大于2m。钻孔布置如图1... 一、问题提出《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对石门揭煤采用排放钻孔措施布孔的基本要求是:排放钻孔应布置到石门周界外3-5m 的煤体内,钻孔直径为75-100mm,孔间距根据实测的有效卸压半径而定,一般不大于2m。钻孔布置如图1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瓦斯 排放钻孔 布置设计 斜石门揭煤
下载PDF
北京西山大石窝—白带山地区石门背斜构造特征与地质文化
3
作者 吕金波 孙永华 +4 位作者 李勇 李良景 韦京莲 牛立东 王泽龙 《城市地质》 2023年第4期119-126,共8页
以北京西山大石窝镇石门岩体为核部,地层分别向南、北两翼倾斜,形成大石窝—白带山地区的石门背斜。地层从核部向两翼依次出露蓟县系高于庄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白垩纪石门岩体的热力变质作用使得雾迷山组一段地层大理岩化。在背斜南... 以北京西山大石窝镇石门岩体为核部,地层分别向南、北两翼倾斜,形成大石窝—白带山地区的石门背斜。地层从核部向两翼依次出露蓟县系高于庄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白垩纪石门岩体的热力变质作用使得雾迷山组一段地层大理岩化。在背斜南翼的辛庄、大石窝、独树村北形成螺丝转、青石、青白、艾叶青和白石大理岩,在下营村西形成纹层状(砖渣)大理岩,成为云居寺刻经石材的主要产地;大石窝村西北王八坑的青石类石材和高庄村西白玉塘的汉白玉大理岩,成为故宫石材的产地。在背斜北翼形成白带山,雾迷山组顶部由西向东形成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上方山云水洞和埋藏古人类化石的田园洞3个岩溶洞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石窝石材 岩溶洞穴 石门 地质文化 北京 西山
下载PDF
湖南桑植—石门复向斜走廊剖面构造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4
作者 郭建华 朱美衡 +3 位作者 刘辰生 刘学锋 张或丹 王明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5-222,共8页
为了查明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地表、地下构造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采取了详细的地表走廊剖面的测量,以及结合地震勘探资料和大地电磁测深(MT)资料的综合解释。桑植—石门复向斜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次一级的构造带,从北向南依此是:堰塘湾... 为了查明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地表、地下构造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采取了详细的地表走廊剖面的测量,以及结合地震勘探资料和大地电磁测深(MT)资料的综合解释。桑植—石门复向斜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次一级的构造带,从北向南依此是:堰塘湾构造带、四望山构造带、江垭构造带及教子垭构造带。江垭构造带和教子垭构造带的地面构造特征与地下构造特征具有一致性,基本上为构造简单的北倾斜坡;而四望山构造带的地面构造特征与地下构造特征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性。这种变形特征可解释为沿盖层间滑脱面的逆冲,以及断弯背斜的形成,上覆构造层中的褶皱向下消失在滑脱面上,形成所谓的“无根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植-石门复向 构造样式 构造滑脱面 变形机制
下载PDF
桑植—石门复向斜及邻区古流体特征与油气保存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安 危凯 +2 位作者 李旭兵 王保忠 王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2-750,共9页
通过对桑植—石门复向斜及相邻地区震旦系—三叠系方解石脉和围岩的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对比,结合方解石脉中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研究了桑植—石门地区古流体特征及其油气保存意义。下古生界围岩87Sr/86Sr部分高于同期海水,也高于方解... 通过对桑植—石门复向斜及相邻地区震旦系—三叠系方解石脉和围岩的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对比,结合方解石脉中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研究了桑植—石门地区古流体特征及其油气保存意义。下古生界围岩87Sr/86Sr部分高于同期海水,也高于方解石脉,表明围岩在裂隙形成之前受到高^(87)Sr/^(86)Sr流体改造。桑植—石门复向斜北翼温泉附近的方解石脉体具高87Sr/86Sr、低δ13C、低δ18O特征,显示大气水参与了方解石脉沉淀,逆断层可能在形成之初就不具封闭性。流体包裹体盐度和均一温度指示,桑植—石门地区上寒武统娄山关组上覆盖层残余厚度小于3 km,不具封闭能力;中寒武统孔王溪组方解石脉流体包裹体高盐度表明膏盐盖层在研究区广泛分布,在埋深超过2 km条件下对下伏地层具有较好的封盖能力。桑植—石门复向斜田二垭、向家垭、车坊背斜圈闭、桥头、中坪隐伏圈闭保存条件较好,除田二垭背斜外,可以同时将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清虚洞组白云岩作为勘探目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流体 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保存条件 桑植—石门复向 中扬子区
下载PDF
桑植-石门复向斜油气有利区带预测
6
作者 李继涛 李旭兵 +2 位作者 白云山 刘安 危凯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4年第4期395-404,共10页
桑植-石门复向斜具有很好的油气显示,但是总体勘探程度较低。为明确研究区的下一步勘探重点,本文综合野外地面地质调查、野外岩石样品生储盖能力的分析和MT资料综合解释等几方面结果对研究区的石油地质特征、构造与油气的关系和具体构... 桑植-石门复向斜具有很好的油气显示,但是总体勘探程度较低。为明确研究区的下一步勘探重点,本文综合野外地面地质调查、野外岩石样品生储盖能力的分析和MT资料综合解释等几方面结果对研究区的石油地质特征、构造与油气的关系和具体构造圈闭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下震旦统陡山沱组、寒武系黔东统牛蹄塘组、晚奥陶世五峰组-早志留世龙马溪组等3套烃源岩,上震旦统灯影组、寒武系黔东统清虚洞组和武陵统孔王溪组等三套较好的储集层,寒武系黔东统和下志留统等两套区域盖层;加里东-印支期为岩性油藏形成阶段,晚印支-早燕山期为气藏形成阶段,晚燕山-喜山期以气藏调整、改造、再分配甚至破坏作用为主。最终发现四望山背斜、天子山背斜等2个局部构造为桑植石门复背斜下一步的重点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 有利区带 桑植石门复背 中扬子区
下载PDF
桑植-石门复向斜新元古-早古生代烃源岩特征
7
作者 杨幸起 张琳婷 +2 位作者 刘春红 张洁 张立明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期10-15,共6页
除页岩气之外,桑植石门复向斜常规天然气也应值得关注,通过野外观察及实验分析,对桑植石门复向斜的烃源岩沉积环境、类型及分布、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后得出:本区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中,分布面积广且厚度大,包括碳... 除页岩气之外,桑植石门复向斜常规天然气也应值得关注,通过野外观察及实验分析,对桑植石门复向斜的烃源岩沉积环境、类型及分布、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后得出:本区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中,分布面积广且厚度大,包括碳酸盐岩、泥质岩。上震旦统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演化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综合评价中等烃源岩。下寒武统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演化程度也处于过成熟阶段,综合评价为好的烃源岩,2个层位均处于生气阶段或者生气阶段的末期。应用有机碳法得出桑植-石门复向斜区的天然气总资源量为0.457 44~0.479 81×10^(12) m^3,中间值为0.468 625×10^(12) m^3,应用地质类比法得出本区常规天然气的资源量为0.457 5~0.501 8×10^(12) m^3,中间值为0.479 6×10^(12)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桑植-石门复向 新元古-早古生代 烃源岩特征
下载PDF
石门—桑植复向斜若干个不整合面特征及其对构造演化过程和盆地属性的启示 被引量:1
8
作者 魏方辉 杨少辉 +4 位作者 赵伟 李超 梁恩云 曹顺红 赵睿成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5-89,共15页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沉积盆地性质、地壳运动特征和运动阶段的重要依据。通过区域地质调查,结合不同时代地层沉积体系特征,在雪峰山西侧的石门—桑植复向斜早古生代末期—中生代地层中厘定出5个不整合面,由下而上分...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沉积盆地性质、地壳运动特征和运动阶段的重要依据。通过区域地质调查,结合不同时代地层沉积体系特征,在雪峰山西侧的石门—桑植复向斜早古生代末期—中生代地层中厘定出5个不整合面,由下而上分别是文洛克统小溪峪组与上覆中泥盆统云台观组、中二叠统梁山组或栖霞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上泥盆统黄家蹬组或写经寺组与中二叠统梁山组或栖霞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中三叠统巴东组与上三叠统九里岗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中三叠统巴东组与下—中侏罗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下白垩统石门组与下伏老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这几个不同时代的不整合面代表了石门—桑植复向斜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地质演化时期中特定的构造事件。其中,小溪峪组与上覆泥盆系、二叠系系平行不整合关系反映雪峰古陆西侧隆后前陆盆地于文洛克世晚期受加里东运动影响隆升成陆并接受风化剥蚀;中泥盆统与中二叠统平行不整合是"柳江上升"和"黔桂上升"两次构造运动的产物;巴东组与九里岗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反映中三叠世晚期的早印支运动在研究区以水平抬升为主,横向挤压缩短较微弱;下—中侏罗统与巴东组角度不整合反映中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晚印支运动NNW—SSE向强烈挤压使石门—桑植复向斜进一步收缩变窄,且形成一系列次级背向斜构造和挤压凹陷盆地;下—中白垩统呈串珠状角度不整合在下伏地层之上,主要反映早燕山构造运动。这些不整合面的厘定及其代表的相应构造事件为湘西北地区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地质信息,同时,对合理分析雪峰山西侧地区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沉积盆地属性提供了更仔细、更可靠的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不整合面 沉积体系 构造运动 盆地属性 早古生代 中生代 石门-桑植复向 湖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