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东部中新生代两期逆冲断层作用的FT定年 被引量:29
1
作者 蒋荣宝 陈宣华 +6 位作者 党玉琪 尹安 汪立群 蒋武明 万景林 李丽 王小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6-124,共9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都兰一带,由于一系列北东倾的、向南西推覆的逆冲断层作用和温泉断裂的右行走滑作用,将柴达木盆地的变质基底和前中生界沉积基底翘起,从而使得柴达木盆地与共和盆地分隔开来.逆冲断层中磷灰石裂变径迹(FT)测年结果反映了... 柴达木盆地东部都兰一带,由于一系列北东倾的、向南西推覆的逆冲断层作用和温泉断裂的右行走滑作用,将柴达木盆地的变质基底和前中生界沉积基底翘起,从而使得柴达木盆地与共和盆地分隔开来.逆冲断层中磷灰石裂变径迹(FT)测年结果反映了柴达木盆地基底断层作用的规律性.从FT测年结果可以看出,FT年龄分为2组,也就是2个活动时期:第1期为108Ma至61Ma;第2期为26.6Ma至17.8Ma.第1期反映的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柴达木盆地南缘的东昆仑开始,向柴北缘方向,逆冲推覆的断层作用时间逐渐变年轻,从东昆仑的108.0±9.6Ma(柴达木南缘断裂)变为63.7±4.4Ma(柴北缘断裂),之后可能有小的跳动.第2期,在原有的一些逆冲断层上形成了新的活动,或形成了一些新的逆冲断层,总体上具有无序或跳跃式变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 裂变径迹 热历史 逆冲断层作用
下载PDF
藏南错那-沃卡裂谷的第四纪正断层作用及其特征 被引量:26
2
作者 吴中海 张永双 +2 位作者 胡道功 赵希涛 叶培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4-160,共17页
地表调查发现,位于西藏南部的错那-沃卡裂谷带包含了3个相对独立的地堑-半地堑——沃卡、邛多江和错那-拿日雍错地堑(从北到南),并构成了该区重要的近SN向控震构造带。该裂谷带整体的展布方式及其中各地堑主边界断裂带的正断层活动指... 地表调查发现,位于西藏南部的错那-沃卡裂谷带包含了3个相对独立的地堑-半地堑——沃卡、邛多江和错那-拿日雍错地堑(从北到南),并构成了该区重要的近SN向控震构造带。该裂谷带整体的展布方式及其中各地堑主边界断裂带的正断层活动指示了100°±2°的区域伸展方向。各边界断裂带的活动强度分析表明,断裂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介于0.3-1.9mm/a。其中,末次盛冰以来合理的活动速率估算值为1.2-1.5mm/a,而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活动速率只有(0.6±0.3)mm/a,暗示该裂谷带的断裂活动行为可能类似于地震的丛集活动,存在间歇期与活跃期交替出现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中-下地壳物质的近EW向伸展或流动所导致的上地壳均匀拉张模式可能是该裂谷带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错那-沃卡裂谷带 第四纪 断层作用 近SW向伸展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温泉盆地西侧晚第四纪正断层作用的地貌标志及断裂活动速率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中海 吴珍汉 +4 位作者 胡道功 马志邦 叶培盛 刘琦胜 尹功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57,共10页
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在晚第四纪期间经历了多期活动。沿断层至少可以识别出高度分别为0.33~0.62m、4.3~5.2m、6.8~8.3m、10~11.8m、约16m、20~28m、45~50m和65~80m的8套断层崖或断层陡坎,以及与各级断层崖大致对应的河流阶地、洪积... 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在晚第四纪期间经历了多期活动。沿断层至少可以识别出高度分别为0.33~0.62m、4.3~5.2m、6.8~8.3m、10~11.8m、约16m、20~28m、45~50m和65~80m的8套断层崖或断层陡坎,以及与各级断层崖大致对应的河流阶地、洪积扇和泉华台地。地质地貌体的相对时代分析和泉华、河流沉积物中的砾石钙膜、钙质胶结物的U系、ESR测年结果表明,高45~50m、20~28m、约16m、10~11.8m、6.8~8.3m和4.3~5.2m的断层崖可能分别形成于约127kaBP、54kaBP、25kaBP、18kaBP、11kaBP和4kaBP以来或更早。综合分析断裂不同地点的断层崖的高度和时代发现,不同时期的断裂活动强度可能是不同的。其中在约127~25kaBP、25~4kaBP期间,断裂平均的垂直活动速率分别为0.3~0.23mm/a、0.8~0.36mm/a,而约4~1.1kaBP期间的断层最大垂直活动速率可能达1.65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温泉地堑 晚第四纪 断层作用 东西向伸展变形
下载PDF
西藏错那—沃卡裂谷带中段邛多江地堑晚新生代正断层作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吴中海 张永双 +2 位作者 胡道功 赵希涛 叶培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297-306,共10页
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结果显示,位于西藏曲松县境内的邛多江盆地构成了藏南近南北向裂谷带最东端的错那一沃卡裂谷的中段。它是在该区近东西向逆冲构造带停止活动之后,上地壳沿N108~115°E方向发生引张作用所形成的第四纪半地堑式... 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结果显示,位于西藏曲松县境内的邛多江盆地构成了藏南近南北向裂谷带最东端的错那一沃卡裂谷的中段。它是在该区近东西向逆冲构造带停止活动之后,上地壳沿N108~115°E方向发生引张作用所形成的第四纪半地堑式断陷盆地。控制晚第四纪盆地发育的主边界正断裂带位于盆地西缘,总体呈NNE走向,向东倾,长40km左右。断裂活动位移测量和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该边界正断层带在5Ma左右就已开始活动,总累计垂直位移量至少为2.6~2.8km,最小长期平均垂直活动速率约0.5mm/a。末次冰期盛冰期以来,该断裂平均活动速率的最合理的估计值为1.2±0.6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第四纪 错那-沃卡裂谷 邛多江地堑 断层作用
下载PDF
地震断层作用下的埋地管道等效分析模型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滨 李昕 周晶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9年第1期44-50,共7页
地震作用下,活动断层附近的埋地管道易发生强度屈服、局部屈曲或整体失稳等形式的破坏,建立准确、高效的埋地管道在断层作用下的计算模型,对管道的抗震设计和震后安全状态评估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采用非线性弹簧模拟远离断层处埋... 地震作用下,活动断层附近的埋地管道易发生强度屈服、局部屈曲或整体失稳等形式的破坏,建立准确、高效的埋地管道在断层作用下的计算模型,对管道的抗震设计和震后安全状态评估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采用非线性弹簧模拟远离断层处埋地管道的反应,基于管土之间小变形段管道处于强化阶段,提出一种改进的管土等效分析模型,进一步减小了管土之间大变形段的分析长度,从而提高了有限元分析效率。该模型采用ALA推荐的方法计算管土间的滑动摩擦力,可以考虑土体种类的影响;用Kennedy方法确定管道的计算长度。通过与精确模型比较,验证了管土等效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地管道 断层作用 等效边界非线性弹簧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延庆盆地北缘断裂带蚕房营段晚更新世晚期断层作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程绍平 杨桂枝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46-354,共9页
通过1个探槽记录、3个地质学剖面、7个晚更新世沉积物表面断层崖形态学剖面和15个放射性测年数据,论述了延庆盆地北缘断裂带蚕房营段的晚更新世晚期断层作用。这些资料显示出该时期内的两次断层作用事件:最近的一次发生在987... 通过1个探槽记录、3个地质学剖面、7个晚更新世沉积物表面断层崖形态学剖面和15个放射性测年数据,论述了延庆盆地北缘断裂带蚕房营段的晚更新世晚期断层作用。这些资料显示出该时期内的两次断层作用事件:最近的一次发生在9870±130~11800±1100aB.P.之间,最早不超过13200±l100aB.P.;较早一次的发生时间为19850±1550aB.P.。一次事件的位移量3.34~3.64m,两次事件之间的重复间隔9980a。大约自21050±1600aB.P.以来的垂直位移速度计算为0.31~0.34mm/a。蚕房营段的晚更新世晚期的断层作用,以较大的表面位移量和较长的重复间隔为特征。全新世没有类似的断层作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庆盆地 北缘断裂带 蚕房营段 断层作用
下载PDF
区分晚第四纪断层作用驱动的和气候引起的流水下切——以桑干河大同盆地河段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程绍平 李传友 +1 位作者 杨桂枝 任德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9-188,共20页
针对晚第四纪期间 ,华北大同盆地内桑干河河道相继受到玄武岩涌入、沿河谷断层作用和气候波动等外来变量的扰动 ,我们提出一个概念模型以区分断层作用驱动的和气候引起的流水下切。如果由玄武岩阻塞作用所造成的基准面抬升河段有足够的... 针对晚第四纪期间 ,华北大同盆地内桑干河河道相继受到玄武岩涌入、沿河谷断层作用和气候波动等外来变量的扰动 ,我们提出一个概念模型以区分断层作用驱动的和气候引起的流水下切。如果由玄武岩阻塞作用所造成的基准面抬升河段有足够的河流功率进行垂直下切 ,并等于基准面抬升量的话 ,那么 ,该河段河床高度减小 ,其比降相对于邻近上游河段会降低。研究区盛行的温湿气候条件有利于长期提供充足水流 ,维持基准面抬升河段的垂直下切。我们利用平衡剖面分析 ,从量值上把沿河谷断层作用驱动的流水下切从气候引起的流水下切中区分出来 ,并通过对河流阶地记录的流水作用历史的复原 ,进一步区分由断层作用驱动的和由气候引起的流水下切事件。同时 ,提出掘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断层作用 气候波动 流水下切 晚第四纪
下载PDF
深源地震机理的新认识──反向裂隙断层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周翊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5-12,共8页
高温高压实验究表明,地幔矿物相交与深源地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有放热效应的橄榄石一尖晶石相变过程中形成的反向裂隙(anticrach)是诱发深源地震的主要原因;而发生在下地幔的相变作用(例如钛铁矿-钙钛矿相变)因其具... 高温高压实验究表明,地幔矿物相交与深源地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有放热效应的橄榄石一尖晶石相变过程中形成的反向裂隙(anticrach)是诱发深源地震的主要原因;而发生在下地幔的相变作用(例如钛铁矿-钙钛矿相变)因其具有吸热效应的特征,不形成反向裂隙,从而导致深源地震终止于下地幔顶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 矿物相变 深源地震 反向裂隙 断层作用
下载PDF
走滑断层作用的相关构造 被引量:57
9
作者 王义天 李继亮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34,共5页
走滑断层的形成可以用纯剪和单剪这两种基本力学机制和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压剪和张剪加以解释,其应力分布的局域性导致了形变特征的差异性。其相关构造类型,包括把皱、断层、走滑盆地、走滑旋转构造、花状构造与走滑双重构造、涌... 走滑断层的形成可以用纯剪和单剪这两种基本力学机制和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压剪和张剪加以解释,其应力分布的局域性导致了形变特征的差异性。其相关构造类型,包括把皱、断层、走滑盆地、走滑旋转构造、花状构造与走滑双重构造、涌出构造等是走滑断层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走滑断层作用及其相关构造的研究在基础地质、矿物和能源勘探及地震灾害的预测、预报等应用和实践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作用 力学机制 应力分布 相关构造
下载PDF
地震断层作用下埋地管线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
10
作者 张素灵 《国际地震动态》 2000年第10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地震断层作用 埋地管线反应 地面破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及邻区快速走滑断层作用的散逸 被引量:39
11
作者 A.R.Duvall M.K.Clark +1 位作者 郭慧(译) 赵爱华(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10年第4期46-51,共6页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构造模式、全球定位系统(GPS)速度和第四纪断层的滑动速率表明,自昆仑断裂到东北方向海原断裂的200km宽的横跨带内发生了左旋滑动,地壳有小的缩短与旋转。相关的形变也至少持续了数百千米,海原断裂的北部进入到一个扩...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构造模式、全球定位系统(GPS)速度和第四纪断层的滑动速率表明,自昆仑断裂到东北方向海原断裂的200km宽的横跨带内发生了左旋滑动,地壳有小的缩短与旋转。相关的形变也至少持续了数百千米,海原断裂的北部进入到一个扩散的张性(?)剪切或旋转区,该区之下有平均厚度的地壳。沿昆仑断裂中部的快速、局部滑动转换为下地壳软弱区域横跨500km的分散形变。穿过该区平行于断层的GPS速度分布暗示断层滑动向断层的东端变小,向青藏高原的北部而非以前所提出的东部逐渐散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 走滑断层作用 海原断裂 邻区 全球定位系统 滑动速率 速度分布 第四纪断层
下载PDF
加利福尼亚湾南部地震和断层作用的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D.F.Sumy J.B.Gaherty +5 位作者 W.Y.Kim T.Diehl J.A.Collins 李守勇(译) 张黎晓(译) 赵爱平(译) 《世界地震译丛》 2013年第5期24-51,共28页
地震精定位及其震源机制可以说明断裂的大陆边缘形变的分布和模式。加利福尼亚湾(GoC)内的太平洋一北美(Pa-NA)板块边界由于北部的大陆扩张到南部转变成海底扩张而提供了研究断裂演化和运动学的极好机会。从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 地震精定位及其震源机制可以说明断裂的大陆边缘形变的分布和模式。加利福尼亚湾(GoC)内的太平洋一北美(Pa-NA)板块边界由于北部的大陆扩张到南部转变成海底扩张而提供了研究断裂演化和运动学的极好机会。从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作为科特斯海海底台阵(SCOOBA)试验的一部分,在加利福尼亚湾布设的8个四分量海底地震计的台阵记录了地震活动。通过将这次记录数据与自动记录地震(NARs)-Baja台阵陆上台网的观测资料相结合,我们主要沿勾画出板块边界的北西一南东走向的转换断层观测并定位了约700个地震(A‰2.2~6.6)。对于在长周期(10~20s)频带具有高信噪比的36个地震事件(Mw3.5~6.6),我们通过区域地震波形反演确定了偏矩张量和有关的双力偶震源机制。很多震源机制与沿太平洋一北美转换断层系的右旋走滑断层作用一致,说明这些转换断层主要调节着该海湾内的地震形变。另外,我们在下加利福尼亚上沿右旋北西~南东走向的拉斯比沃拉斯一埃尔阿苏夫雷断层捕捉到可能与该半岛内正在进行的地热活动和火山形变有关的地震群。高分辨率的地震定位与震源机制相结合,提高了我们对加利福尼亚湾南部更大扩张区内地震形变分布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利福尼亚湾 走滑断层作用 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 南部 海底扩张 地震波形反演 地震形变
下载PDF
伸展地区铲式正断层作用及其大地测量观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桂焜长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96-204,共9页
铲式正断层作用是伸展构造区最主要的构造运动形式。本文根据铲式正断层作用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结合华北平原伸展区大地测量观测成果,探讨伸展区构造形变铲式正断层现今活动的地表形变效应及其动态特征。
关键词 断层作用 大地测量 观测 伸展地区
下载PDF
不列颠哥伦比亚乔治亚海峡之下活动断层作用的特征
14
作者 J.F.Cassidy G.C.Rogers +3 位作者 F.Waldhauser 罗华春 尹东兵 郭士军 《世界地震译丛》 2002年第4期35-47,共13页
不列颠哥伦比亚西南部和美国华盛顿州西北部地区常常遭受大逆冲地震、深的板内地震和大陆地壳地震的袭击。在这3种地震中,了解最少的是地壳地震。尽管地震的活动水平较高,但历史地壳地震与在该区已标出的地表断层之间却无明显关系。1997... 不列颠哥伦比亚西南部和美国华盛顿州西北部地区常常遭受大逆冲地震、深的板内地震和大陆地壳地震的袭击。在这3种地震中,了解最少的是地壳地震。尽管地震的活动水平较高,但历史地壳地震与在该区已标出的地表断层之间却无明显关系。1997年6月24日,在不列颠哥伦比亚温哥华市以西30km的乔治亚海峡之下3~4km深处发生了1次M_L=4.6的地震。这次记录良好的地震之前11天曾发生了一次有感前震(M_L=3.4),其后有许多小余震。该地震序列发生在不列颠哥伦比亚西南具有持续浅源地震活动的诸地区之一,因此为企图表征近地表活动断层提供了一次理想的机会。我们计算了震源机制,并用一个波形互相关和联合震源定位常规程序获得了主震、前震和53个余震的精确的相对震源位置,希望能查明和该地震序列有关的活动断层及其破裂范围。P波节面和矩心矩张量震源机制解都显示,主震和前震的震源机制均为逆冲断层作用机制。重新定位的震源位置勾画出在2~4km深处存在一个向北倾的破裂面,倾角为53°,这与震源机制解中向北倾斜47°的节面极为一致。所估计的破裂面积是直径为1.3km的圆形区域,这与用估计的地震矩为3.17×10^(15)N·m、应力降为45bar的Brune破裂模型所估计的破裂范围相当。时间序列表明,地震活动沿断层面向下迁移。这项研究成果为不列颠哥伦比亚乔治亚海峡地区确定活动断层的取向和运动方向提供了确凿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列颠哥伦比亚 活动断层作用 消减带 地壳地震 地震序列 地震活动
下载PDF
由书架型断层作用容纳的冰岛北部火山裂谷带的运动
15
作者 R.G.Green R.S.White +2 位作者 T.Greenfield 高熹微 崔华伟 《世界地震译丛》 2014年第5期78-84,共7页
沿中央海岭,延伸的地壳以10~1 000km的尺度分段(MacDonald et al,1988)。在裂谷段相互错开的地方,段与段之间的运动由垂直于主裂谷轴方向的转换断层所容纳。在段叠加的地方,不同几何形状的非转换断层(Grindlay et al,1991)容纳剪切... 沿中央海岭,延伸的地壳以10~1 000km的尺度分段(MacDonald et al,1988)。在裂谷段相互错开的地方,段与段之间的运动由垂直于主裂谷轴方向的转换断层所容纳。在段叠加的地方,不同几何形状的非转换断层(Grindlay et al,1991)容纳剪切运动。这里,我们采用微震数据来分析冰岛北部出露的两个叠加裂谷段的断层几何形状。在这两个裂谷段之间,我们识别了沿主裂谷走向排列的一系列断层。这些断层为左旋走滑运动。而叠加裂谷段之间的运动则是右旋运动。这些运动一起产生了断层的顺时针旋转,致使地壳块体按书架型断层机制(类似于书架上倾斜放置的书的排列而得名)运动(Mandl,1987)。这些断层或许活化了已经存在的地壳软弱面,如原始走向平行于主裂谷并具有15°顺时针旋转的岩脉侵入体。先期存在、平行于裂谷的软弱面的活化与典型的中央海岭转换断层相反,说明非转换断层容纳着叠加段之间的剪切错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作用 剪切运动 裂谷带 冰岛 架型 顺时针旋转 火山 转换断层
下载PDF
相继断层作用解释共轭边缘的非对称性和伸展差异
16
作者 César R.Ranero Marta Pérez-Gussinyé 刘见宝 《世界地震译丛》 2017年第1期62-73,共12页
早期伸展期间,冷的大陆岩石层变薄并发生沉降,形成裂谷盆地。如果继续拉伸并最终导致破裂,裂开的、大大减薄的板块便沉降至海平面以下深处,形成一对共轭的裂离边缘。尽管盆地和边缘是普遍存在的结构,但是从中等程度伸展的盆地到明显拉... 早期伸展期间,冷的大陆岩石层变薄并发生沉降,形成裂谷盆地。如果继续拉伸并最终导致破裂,裂开的、大大减薄的板块便沉降至海平面以下深处,形成一对共轭的裂离边缘。尽管盆地和边缘是普遍存在的结构,但是从中等程度伸展的盆地到明显拉伸边缘的变形过程还不清楚,就像目前研究一致报道的那样,地壳减薄比由脆性断层作用引起的伸展要强烈1-4。该伸展差异可能起因于脆性地壳层和塑性地壳层的差异拉伸2,但是这不足以解释共轭边缘的典型非对称结构5,6——在剖面上,一侧边缘显示逐渐变薄,伴随着大断裂发育,而共轭的另一侧显示突然变薄,却伴随着小断裂发育5。裂陷早期开始活动的全地壳拆离,在理论上可以引起减薄和非对称1,但在机制上是有疑问的。此外,伸展差异在共轭边缘的两侧均有发生,导致外部形态的矛盾——两侧边缘均像拆离断层的上盘7,8。不同的模型认为,由于地震成像的限制,许多脆性伸展未被探测到,其原因或是地震分辨率难以识别的断裂9、基底顶部100km级别拆离面上不可见的变形8,或者是剖面上断裂组合的构造复杂性3。这里我们利用深度偏移地震成像准确地测量断层伸展,并将其与地壳减薄进行比较。利用观测资料建立了一种裂陷期运动学平衡模型,通过由裂陷盆地到非对称结构过程中断层控制的地壳减薄,和共轭裂离边缘的超级减薄解决了伸展差异。与现有的认识相比,观测资料支持这种观点:在地震资料上地壳减薄首先可由清晰可见的简单安德森断裂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作用 非对称性 伸展 共轭 非对称结构 地壳减薄 裂谷盆地 裂陷盆地
下载PDF
西南日本四国中部中央构造线全新世断层作用的发生时间和位移
17
作者 Hiroyuki Tsutsumi 程绍平 杨桂枝 《地震地质译丛》 1992年第5期19-24,共6页
探槽附近的地貌学和地质学沿冈村断裂迹线的右旋水系断错和构造隆起显示出位移以左旋分量为主。同时,北盘的晚第四纪阶地累积下沉。我们在冈村断层中段的一个小断层陡坎的麓部横跨断层进行了开挖,这个陡坎致使一个更新世的河流阶地发生... 探槽附近的地貌学和地质学沿冈村断裂迹线的右旋水系断错和构造隆起显示出位移以左旋分量为主。同时,北盘的晚第四纪阶地累积下沉。我们在冈村断层中段的一个小断层陡坎的麓部横跨断层进行了开挖,这个陡坎致使一个更新世的河流阶地发生断错。虽然这个小断层陡坎在现今冲积扇上没有任何的地形显示,但是,我们根据它的直线连续性推测出冈村断层迹线的位置。该探槽地点以南的地质学由白垩系的和泉组(砂岩)、上新统的冈村建造(含有结晶片岩砾石的砂质粉砂)、第四系中阶地沉积物(以砂充填的片岩砾石—巨砾)、和第四系低阶地沉积物(以砂富集的砂岩砾石—大砾) (图1)。冈村建造和第四纪中阶地沉积物中的砾石层组成物为片岩砾石,它们来源于地质上特殊的中央构造线以南的三波川变质岩。但是,第四纪低阶地沉积物中的砾石层由和泉组砂岩砾石组成。河谷 A、B 和 C(图1)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砾石,这些砾石与它们源头地质学有关。河谷 A 主要提供片岩砾石,河谷 B 提供片岩和砂岩两种砾石,以及河谷 C 主要提供砂岩砾石。因为开挖探槽的冲积扇组成物质来源于河谷A,所以,探槽的大部分沉积物中均含有片岩砾石。探槽中有一些层位含有可能来源于河谷B和 C 的砂岩砾石,它们作为参照层来计算水平滑动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断层作用 构造线 日本 西南
下载PDF
核安全法规中“地表断层作用”的概念,发展与选址...
18
作者 李愿军 《地震科技情报》 1993年第1期4-7,共4页
关键词 地震 地表 断层作用 核电厂 选址
下载PDF
小规模断层作用对区域引张的重要性
19
作者 J.Walsh J.Watterson +1 位作者 G.Yielding 虢顺民 《地震地质译丛》 1992年第5期59-62,共4页
为了说明盆地中断层群的特性,我们广泛收集了断层位移的测量资料,包括区域地震、油田地震和油井岩心资料。图1a 给出了跨越维京地堑(北海北部)的两条区域剖面上的断层位移累积频度。对每条剖面上所观测的各断层,测量一个层位的倾滑位移... 为了说明盆地中断层群的特性,我们广泛收集了断层位移的测量资料,包括区域地震、油田地震和油井岩心资料。图1a 给出了跨越维京地堑(北海北部)的两条区域剖面上的断层位移累积频度。对每条剖面上所观测的各断层,测量一个层位的倾滑位移量。两条剖面的数据曲线大致呈线性,说明断裂位移与大于倾滑位移读数之间呈幂次律关系。图中斜率大约为-0.9和-0.8。当位移值低于这两条剖面的地震分辨力有效限度时,这两条数据曲线是平缓的(不是所有的断错都小于约100m)。图1b 表示,根据特罗尔油田深部构造详图测得的小断裂落差(垂直位移分量)的累积频度曲线,该区位于图1a 的两条区域剖面上。在大致垂直于区域断裂走向的一组平行的取样线上测量了断层的落差。单条取样线上的测量数据,形成一条大致象图1a 中的两区域剖面线一样的曲线。当把多条取样线上测量数据放在一张图上时,右侧的曲线段出现陡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断层作用 区域引张 重要性
下载PDF
美国新墨西哥州南里奥格兰得裂谷晚渐新世和中新世断层作用和沉积作用
20
作者 G.H.Mack 李红 《海洋地质译丛》 1995年第6期69-77,共9页
1引 言 近年来,为理解拉张盆地的沉积作用已有大量研究,其中特别有意义的是盆地对称性对岩相分布的作用以及沉积盆地如何受沿走向的应变变化的影响,如转换带或调节带(Lecder,1993; Lecder等,1993)。关于应变分布的时间变化对裂谷盆地演... 1引 言 近年来,为理解拉张盆地的沉积作用已有大量研究,其中特别有意义的是盆地对称性对岩相分布的作用以及沉积盆地如何受沿走向的应变变化的影响,如转换带或调节带(Lecder,1993; Lecder等,1993)。关于应变分布的时间变化对裂谷盆地演化的影响则注意较少(Leeder等,1991)。在大陆裂谷的演变史中,一些断层变稳定,在另处又形成新的断层,此过程就影响着补偿盆地的演化史。因此,为了充分了解裂谷的沉积作用,就需有一个详细的断层活动年代表并确定断层活动在盆地演化中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制定了一项计划,以更清楚地确定南里奥格兰得裂谷的地质构造演化,该计划是以地质制图和地层分析的综合为基础的(图1)。地层研究的目的是:(1)利用沉积和蚀源区资料重建裂谷盆地的位置、规模和对称性;(2)确定盆地边缘隆起及与其相关的边界断层;(3)估算跨主边界断层两侧的地层断距;(4)搞清变形的时间变化对裂谷盆地演化的影响。以前我们报道过最新(上新统一更新统)和最老(下渐新统)的同裂谷期的沉积层序。在本文中,我们解释了余下的沉积层序(上渐新统一中新统),并把研究区内所有资料综含成一个关于隆起和盆地的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 晚渐新世 美国 断层作用 沉积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