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区断层蠕动的若干地质形迹 被引量:2
1
作者 向宏发 虢顺民 +1 位作者 张晚霞 张秉良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3-98,共6页
中国大陆区多数活动断裂虽未见有引起地表变形的明显断层蠕滑运动现象,但仍不乏断层蠕滑运动的种种地质形迹,如区域性有序的地裂运动,沿断裂分布的线性变形带,以及与地质滑动速率相比大大偏低的地震滑动速率等.认识并查明断层蠕滑运动... 中国大陆区多数活动断裂虽未见有引起地表变形的明显断层蠕滑运动现象,但仍不乏断层蠕滑运动的种种地质形迹,如区域性有序的地裂运动,沿断裂分布的线性变形带,以及与地质滑动速率相比大大偏低的地震滑动速率等.认识并查明断层蠕滑运动这一重要活动习性,在理论上和实际中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蠕动 中国 地质形迹 地震 地质构造
下载PDF
渭河盆地地裂缝与断层蠕动 被引量:2
2
作者 米丰收 张安良 《内陆地震》 1988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本文根椐渭河断陷带地裂缝的分布和活动特征,讨论了地裂缝与活动断裂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地裂缝带 断层蠕动 韩城 断陷带 地震 断层蠕变 活动断裂带 渭河盆地 渭河平原
下载PDF
孕震过程中岩石膨胀、断层蠕动及其地震前兆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张永仙 石耀霖 张国民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2期231-231,共1页
地震工作者在做了大量的观测工作后总结出了一些与地震相关的异常现象——地震前兆现象.为了解释地震前兆现象,地震学家建立了一系列地震前兆模式,如苏聪的 IPE 模式、美国的 DD 模式、中国的 DC 模式及美国的包体理论等.这些模式虽然... 地震工作者在做了大量的观测工作后总结出了一些与地震相关的异常现象——地震前兆现象.为了解释地震前兆现象,地震学家建立了一系列地震前兆模式,如苏聪的 IPE 模式、美国的 DD 模式、中国的 DC 模式及美国的包体理论等.这些模式虽然解释了部分地震前兆现象,但都是定性的解释,没有给出孕震区的异常时空图像,因此无法对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做出解释.面对大量复杂的地震前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震过程 岩石膨胀 断层蠕动 地震
下载PDF
用光波干涉测量大距离小位移——一种测量地壳断层蠕动技术
4
作者 李茂山 《实用测试技术》 2001年第2期1-4,共4页
本文阐述一种用等光程白光干涉条纹定位 ,测量大距离 (几米~几十米 )小位移 (几微米~几毫米 )的原理。这种技术原理可适用在测量地壳断层蠕动位移 ,不确定度可达 1 0 - 6·L~1 0 - 7·L(L为间距 )。
关键词 地震 光波干涉 断层蠕动 地壳 位移测量
下载PDF
伴随断层蠕动传播的准静态变形——模型理论分析及唐山地震前孕震断裂运动过程的讨论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超 《地震学报》 1984年第1期29-40,共12页
根据形变测量资料和有关实验结果以及某些地震前兆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在粘弹性介质半空间中断层滑动面沿断裂带走向扩展,即断层蠕动传播的力学模型。为了研究其附近的形变特征,导出了蠕动传播所产生位移场的解析表达式,并通过数值积分... 根据形变测量资料和有关实验结果以及某些地震前兆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在粘弹性介质半空间中断层滑动面沿断裂带走向扩展,即断层蠕动传播的力学模型。为了研究其附近的形变特征,导出了蠕动传播所产生位移场的解析表达式,并通过数值积分计算了在广义开尔文介质中,滑动时间函数为△U=B(1-e^(→t/T)),而蠕动事件沿断裂带单侧和双侧传播导致的附近介质位移的时空分布。根据1976年唐山地震前沧东断裂带上的短周期测量资料并参考模型所得出的结果,对震前的断层运动作了反推。结果表明,地震前沿沧东断裂带发生过明显的蠕动传播,其初始蠕动发生在小站和沧州之间,随后蠕动沿着断裂带向东北和西南传播,向西南扩展的滑动面是顺扭走滑运动,向东北扩展的滑动面以顺扭走滑运动为主并略有压性倾滑运动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弹性介质 震前的 沧东断裂带 唐山地震 断层滑动 断层蠕动 断层蠕变 静态变形 位移场 断层运动 断层 断层活动 宁河站 走滑 断层倾角
下载PDF
孕震过程中岩石膨胀及断层蠕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石耀霖 张永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0期10-17,共8页
岩石在增强的应力作用下,由于定向微裂隙发展而产生膨胀(扩容)和宏观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并且各向异性系数随差应力的增高而变化。考虑岩体的膨胀及断层蠕动的效应,本文进行了孕震过程的二维有限元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孕震过程中... 岩石在增强的应力作用下,由于定向微裂隙发展而产生膨胀(扩容)和宏观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并且各向异性系数随差应力的增高而变化。考虑岩体的膨胀及断层蠕动的效应,本文进行了孕震过程的二维有限元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孕震过程中考虑进岩石膨胀及断层蠕动的因素后,其应力、应变及其它物理量的时空变化图象与过去忽略这些因素的研究结果有显著差异。突出的结果是,区域应力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孕震区的岩体开始发生膨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震过程 岩石膨胀 断层蠕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禾青井动水位对断层蠕动与慢地震过程的响应初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陈立军 《华南地震》 1997年第2期39-44,共6页
以湖南禾青井深井水位观测的异常图象为例进行定性分析,发现动水位观测有可能直接反映出断层的蠕滑运动或断层的慢地震过程,前者可能为地下水物理参量的观测与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后者则可能对震源物理学的发展和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具... 以湖南禾青井深井水位观测的异常图象为例进行定性分析,发现动水位观测有可能直接反映出断层的蠕滑运动或断层的慢地震过程,前者可能为地下水物理参量的观测与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后者则可能对震源物理学的发展和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具有特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水水位 断层蠕动 慢地震 地震预报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断层蠕动的动态观测
8
作者 高晓军 尹菊 姚霞 《四川地震》 1989年第1期58-61,共4页
鲜水河断裂是一条现今仍在强烈活动的断裂。该断裂的断层蠕动与地震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为更深入研究鲜水河断裂的活动特性,1987年首次在该断裂的沟普、龙灯坝建造了半地下巷道式形变观测站,安装了能连续自动记录水平运动的DSJ断层活... 鲜水河断裂是一条现今仍在强烈活动的断裂。该断裂的断层蠕动与地震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为更深入研究鲜水河断裂的活动特性,1987年首次在该断裂的沟普、龙灯坝建造了半地下巷道式形变观测站,安装了能连续自动记录水平运动的DSJ断层活动测量仪。通过观测,取得了连续的断层水平运动资料,显示了沟普、龙灯坝断层的蠕动变化。初步观测表明,断层蠕动与该带上的地震有关,这一信息可以成为具有地震预报意义的前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断层蠕动 断层 动态 观测
下载PDF
断层“蠕动”可能会降低文图拉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9
作者 俞言祥 《国际地震动态》 1996年第10期30-32,共3页
断层“蠕动”可能会降低文图拉地区的地震危险性韦斯西尔维斯特(ArthurSvlvester)在测量文图拉之下的地层中一个正在生长的沼皱时,发现了南加州发生更多的北岭型地震的危险性也许不像地震学家所预测的那样可怕的证据... 断层“蠕动”可能会降低文图拉地区的地震危险性韦斯西尔维斯特(ArthurSvlvester)在测量文图拉之下的地层中一个正在生长的沼皱时,发现了南加州发生更多的北岭型地震的危险性也许不像地震学家所预测的那样可怕的证据。在这位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地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蠕动 地震 危险性
下载PDF
台湾车部纵谷断层中段之蠕动
10
作者 余水倍 葛宏斌 《台湾石油通讯》 1991年第1期97-103,共7页
关键词 纵各断层 垂直位移 断层蠕动
下载PDF
大灰厂跨断层形变资料的地震信息识别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志雄 吴邦素 高旭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2-227,共6页
利用具有明显物理意义的断层蠕动模型在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大灰厂台跨断层地形变资料在1989年大同地震前后出现的较大幅度变化进行了异常属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个时期的异常变化尽管叠加有一定的降雨影响,但蠕... 利用具有明显物理意义的断层蠕动模型在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大灰厂台跨断层地形变资料在1989年大同地震前后出现的较大幅度变化进行了异常属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个时期的异常变化尽管叠加有一定的降雨影响,但蠕动模型计算得出的地表变化理论值与实际变化有一定程度的符合,显示出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八宝山断层局部地段在大同地震前后可能存在着与区域应力场应力增强及应力调整有关的构造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水准 断层蠕动 地震前兆 信息识别
下载PDF
断层型矿震成因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建潮 刘大勇 +1 位作者 王恩德 刘雪刚 《矿业工程》 CAS 2007年第3期16-18,共3页
介绍了抚顺煤田矿震的主要特征,用弹性回弹理论对断层型矿震的成因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断层蠕动效应导致断层内部应力集中,最终使脆性和弹性岩体破裂、回弹、震动,形成了矿震。最后提出3种有效的预测该类矿震的方法。
关键词 断层型矿震 弹性回弹理论 断层蠕动效应
下载PDF
活动断层的地震灾害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承先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29-34,共6页
本文从活动断层的赋存状态、活动断层的性状及活动断层的蠕动等几方面论述了活动断层的灾害特性,指出活动断层的特性因各种地质环境的影响而异,故活动断层引起的灾害也是千差万别的,分析活动断层的特性对抗震防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活动断层 灾害效应 地基失效 等烈度线 极震区 断层蠕动 隐伏断层
下载PDF
川滇地区应力场演化与强震间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陈化然 陈连旺 +4 位作者 马宏生 李轶群 张杰卿 何巧云 王建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7-575,共9页
针对川滇地区 ,在大量搜集、总结前人资料和结果的基础上 ,建立了包括上地壳、下地壳 (两层 )、上地幔等 4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通过反复调试 ,确定了其边界条件 ,并且计算了川滇地区背景应力场、断层蠕动产生的应力场和强震触发的... 针对川滇地区 ,在大量搜集、总结前人资料和结果的基础上 ,建立了包括上地壳、下地壳 (两层 )、上地幔等 4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通过反复调试 ,确定了其边界条件 ,并且计算了川滇地区背景应力场、断层蠕动产生的应力场和强震触发的应力场 ,以及它们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后续地震大多发生在前面地震引发的库仑破裂应力正值区 ,前一地震对后续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 ,强震是在较高的应力背景下成组发生的 .这对判断、识别地震异常 ,提高地震预测水平有着很大的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模型 背景应力场 断层蠕动应力场 强震触发应力场
下载PDF
中强地震前地磁极化异常特征及其与后续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樊文杰 冯丽丽 +7 位作者 李霞 管贻亮 何畅 廖晓峰 贺曼秋 刘素珍 袁文秀 艾萨·伊斯马伊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基于国家地磁台网中心的地磁秒采样数据,采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计算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全国各地磁台站的极化值,对2019年中国大陆西部(110°E以西)极化异常进行了分析,研究了2020年于田MS6.4等中强地震前地磁极化异常... 基于国家地磁台网中心的地磁秒采样数据,采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计算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全国各地磁台站的极化值,对2019年中国大陆西部(110°E以西)极化异常进行了分析,研究了2020年于田MS6.4等中强地震前地磁极化异常变化特征及其与后续地震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地磁极化异常具有空间成组特征,即空间上多个地区可以同时出现地磁极化异常;地磁极化异常一般被认为是震前震源区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导致的电磁辐射,这意味着震前可能会有多个地区同时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这一现象似乎表明有一个“力源”在主导多区域同时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②地磁极化异常的后续地震具有成组特征,即一个地区出现极化异常后可能发生多次地震。该现象对日常会商分析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即此类异常发生预期地震后可能还会有类似地震的发生。③以往的一些研究认为地磁极化异常一般在震前2—3个月出现,但本研究发现极化异常出现后10个月在异常区域仍然会发生地震,这表明电磁辐射异常可能不仅仅是短临异常,还可能具有中期指示意义,即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发生时间可能在震前近1年左右便已开始。这一发现对目前许多类似地震电磁异常研究仅仅分析异常后3个月左右内地震提出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异常 电磁波 极化 断层蠕动 岩石破裂
下载PDF
用激光测距小网的观测资料研究鲜水河断裂带的活动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智勤 廖华 李建中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2期77-82,共6页
利用跨鲜水河断裂带的两个激光测距小网 1985~ 1997年的重复观测资料 ,分析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的活动特征。通过对观测资料的数据处理 ,获得了测区较客观的位移场和应变场。形变分析结果表明 ,鲜水河断裂带北段处于蠕动状态 ,南段则处... 利用跨鲜水河断裂带的两个激光测距小网 1985~ 1997年的重复观测资料 ,分析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的活动特征。通过对观测资料的数据处理 ,获得了测区较客观的位移场和应变场。形变分析结果表明 ,鲜水河断裂带北段处于蠕动状态 ,南段则处于应变积累的闭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断层蠕动 位移场 应变积累 应变场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地震前长周期事件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唐林波 李世愚 +3 位作者 苏昉 孙为 刘建新 和雪松 《国际地震动态》 2002年第4期1-6,共6页
自 2 0世纪 60年代以来 ,已经积累了许多地震前长周期事件的观测资料。这些长周期事件可以被很多不同的观测系统记录到 ,如跨断层形变、超低频电磁异常、次声波异常、井下低频导波、井水水位等。理论上对地震前长周期事件已给出了许多论... 自 2 0世纪 60年代以来 ,已经积累了许多地震前长周期事件的观测资料。这些长周期事件可以被很多不同的观测系统记录到 ,如跨断层形变、超低频电磁异常、次声波异常、井下低频导波、井水水位等。理论上对地震前长周期事件已给出了许多论证 ,例如 ,震前的断层蠕动、静地震与慢地震、断层的断裂预扩展和地震成核等。解决震前长周期事件的地面可测性 ,对突破“震前平静”带来的短临预测的困惑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蠕动 地震前兆 断裂预扩展 超低频电磁异常 次声波
下载PDF
山西地区重力场变化与洪洞M_L5.0地震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建林 李清林 秦建增 《山西地震》 2005年第3期20-23,41,共5页
选取山西测网内2002年至2004年的重力复测资料,研究了2003年11月25日山西洪洞ML5.0地震前后该区重力场的变化特征,认为重力场变化与洪洞ML5.0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山西地震带上断陷盆地内的活动断裂蠕动和地壳内部质量迁移等因素的共... 选取山西测网内2002年至2004年的重力复测资料,研究了2003年11月25日山西洪洞ML5.0地震前后该区重力场的变化特征,认为重力场变化与洪洞ML5.0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山西地震带上断陷盆地内的活动断裂蠕动和地壳内部质量迁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该区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引起了该次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断层蠕动 质量迁移 洪洞ML5.0地震
下载PDF
唐山7.8级地震水氡前兆特征的再认识
19
作者 郑云贞 王吉易 张素欣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8-26,共9页
本文依据唐山地震丰富的观测资料,按照统一的异常判别方法,采用新的研究思路,再次对唐山地震前水氡的前兆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前,水氡前兆的时间分布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加速性和层次性;空间分布具有网络... 本文依据唐山地震丰富的观测资料,按照统一的异常判别方法,采用新的研究思路,再次对唐山地震前水氡的前兆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前,水氡前兆的时间分布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加速性和层次性;空间分布具有网络性和条带性。此外,对水氡异常的机制及其与地震孕育过程的关系做了物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地震前兆 断层蠕动 震级
下载PDF
Circular smooth muscle contributes to esophageal shortening during peristalsis 被引量:7
20
作者 Anil K Vegesna Keng-Yu Chuang +5 位作者 Ramashesai Besetty Steven J Phillips Alan S Braverman Mary F Barbe Michael R Ruggieri Larry S Mill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2期4317-4322,共6页
AIM:To study the angle between the circular smooth muscle(CSM) and longitudinal smooth muscle(LSM) fibers in the distal esophagus.METHODS:In order to identify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greater shortening in the distal c... AIM:To study the angle between the circular smooth muscle(CSM) and longitudinal smooth muscle(LSM) fibers in the distal esophagus.METHODS:In order to identify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greater shortening in the distal compared to proximal esophagus during peristalsis,the angles between the LSM and CSM layers were measured in 9 cadavers.The outer longitudinal layer of the muscularis propria was exposed after stripping the outer serosa.The inner circular layer of the muscularis propria was then revealed after dissection of the esophageal mucosa and the underlying muscularis mucosa.Photographs of each specimen were taken with half of the open esophagus folded back showing both the outer longitudinal and inner circular muscle layers.Angles were measured every one cm for 10 cm proximal to the squamocolumnar junction(SCJ) by two independent investigators.Two human esophagi were obtained from organ transplant donors and the angles between the circular and longitudinal smooth muscle layers were measured using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 CT) and Image J software.RESULTS:All data are presented as mean ± SE.The CSM to LSM angle at the SCJ and 1 cm proximal to SCJ on the autopsy specimens was 69.3 ± 4.62 degrees vs 74.9 ± 3.09 degrees,P = 0.32.The CSM to LSM angle at SCJ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at 2,3,4 and 5 cm proximal to the SCJ,69.3 ± 4.62 degrees vs 82.58 ± 1.34 degrees,84.04 ± 1.64 degrees,84.87 ± 1.04 degrees and 83.72 ± 1.42 degrees,P = 0.013,P = 0.008,P = 0.004,P = 0.009 respectively.The CSM to LSM angle at SCJ was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angles at 6,7 and 8 cm proximal to the SCJ,69.3 ± 4.62 degrees vs 80.18 ± 2.09 degrees,81.81 ± 1.75 degrees and 80.96 ± 2.04 degrees,P = 0.05,P = 0.02,P = 0.03 respectively.The CSM to LSM angle at 1 cm proximal to SCJ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at 3,4 and 5 cm proximal to the SCJ,74.94 ± 3.09 degrees vs 84.04 ± 1.64 degrees,84.87 ± 1.04 degrees and 83.72 ± 1.42 degrees,P = 0.019,P = 0.008,P = 0.02 respectively.At 10 cm above SCJ the angle was 80.06 ± 2.13 degrees which is close to being perpendicular but less than 90 degrees.The CSM to LSM angles measured on virtual dissection of the esophagus and the stomach on micro CT at the SCJ and 1 cm proximal to the SCJ were 48.39 ± 0.72 degrees and 50.81 ± 1.59 degrees.Rather than the angle of the CSM and LSM being perpendicular in the esophagus we found an acute angu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muscle groups throughout the lower 10 cm of the esophagus.CONCLUSION:The oblique angulation of the CSM may contribute to the significantly greater shortening of distal esophagus when compared to the mid and proximal esophagus during peristal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ophageal shortening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ircular smooth muscl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Esophageal contra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