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下白垩统南屯组致密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1
作者 田亚 李军辉 +4 位作者 陈方举 李跃 刘华晔 邹越 张晓扬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146,共11页
综合运用岩心分析、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资料,对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下白垩统南屯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开展了详细研究,并对有利区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南屯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 综合运用岩心分析、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资料,对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下白垩统南屯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开展了详细研究,并对有利区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南屯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储层孔隙度小于12%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70.2%,渗透率小于1 mD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66.3%,属于致密砂岩储层,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少量原生孔隙和大量次生溶蚀孔隙。(2)沉积相控制了研究区储层物性在空间上的总体分布规律,南屯组最有利的沉积相带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压实作用对储层具有减孔效应,溶蚀作用普遍发育,形成了大量粒间和粒内溶孔,对储集性具有一定改善作用。(3)盆地中部断陷带发育缓坡断阶构造带、陡坡断阶构造带和洼槽带3种构造带,其中缓坡断阶构造带和陡坡断阶构造带为主要的油气聚集区带,其断裂的大量发育均早于或同期于烃源岩大量排烃阶段,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4)将“沉积相-孔隙度-储层厚度-砂地比-埋藏深度”五要素进行叠合,定量评价有利储层发育区,其中Ⅰ类、Ⅱ类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断陷带的缓坡断阶构造带和陡坡断阶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扇三角洲前缘 缓坡阶构造 陡坡阶构造 南屯组 下白垩统 中部断陷带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山西断陷带地壳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唐有彩 冯永革 +7 位作者 陈永顺 周仕勇 宁杰远 魏松峤 李鹏 俞春泉 范文渊 王海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02-2109,共8页
利用2006年8月到2008年3月北京大学在山西断陷带南部架设的两条东西向流动观测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资料,提取各台站接收函数,然后进行倾斜叠加(Slant stack)和台阵偏移成像,获得了沿台阵横穿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和上地幔的精细结构变化.研... 利用2006年8月到2008年3月北京大学在山西断陷带南部架设的两条东西向流动观测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资料,提取各台站接收函数,然后进行倾斜叠加(Slant stack)和台阵偏移成像,获得了沿台阵横穿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和上地幔的精细结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山西断陷带下面莫霍面存在明显不连续,莫霍面上隆约4~6 km,纵横波速比从两侧的1.75上升为山西断陷带内部2.0左右,且中、下地壳可能存在一个低速层.山西断陷带的构造模式沿相距140 km的两条剖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南端的临汾盆地为拉张作用下的纯剪切模式,向北转化为太原盆地的简单剪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山西断陷带 临汾盆地 太原盆地 莫霍面
下载PDF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油气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 被引量:25
3
作者 蒙启安 刘一丹 +2 位作者 吴海波 李军辉 刘赫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37-1746,共10页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油气藏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和储量规模,在白垩系均有广泛的分布,具备良好的油气地质背景和成藏条件,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其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不明。笔者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油气藏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和储量规模,在白垩系均有广泛的分布,具备良好的油气地质背景和成藏条件,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其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不明。笔者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部断陷带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指出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该区经历了5期构造运动,其中3期改造强烈,形成3期叠合盆地,奠定了富油洼槽和油气规模富集的构造格局;不同演化时期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不同,断裂坡折带和构造转换带控制扇体的展布,为油气规模富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空间;高含火山碎屑物质受有机酸溶蚀形成次生孔隙,为深部油气成藏提供了有效储层空间。系统分析得出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复式箕状断陷凹中隆起带和大型缓坡断阶带是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烃源灶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已发现油藏主要分布在生烃洼槽内或周边;扇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前缘及水下扇中扇相带是最有利的含油相带,是油气富集高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塔盆地 中部断陷带 油气藏 形成条件 富集规律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河套断陷带主要活动断裂最新地表破裂事件与历史大地震 被引量:24
4
作者 李彦宝 冉勇康 +2 位作者 陈立春 吴富峣 雷生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125,共16页
对于历史记录的公元849年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尚存在一定争议,公元前7年大地震是否发生在河套断陷带,也没有得到确认。通过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结合14C和单颗粒OSL测年,利用构造地貌分析及古地震手段,对大青山山前断裂... 对于历史记录的公元849年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尚存在一定争议,公元前7年大地震是否发生在河套断陷带,也没有得到确认。通过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结合14C和单颗粒OSL测年,利用构造地貌分析及古地震手段,对大青山山前断裂、乌拉山山前断裂及狼山山前断裂的最新破裂事件进行了对比研究。为了尽可能降低古地震定年的不确定性,采取了序列采样、重点层位多采样等措施。结合以往研究成果认为,大青山山前断裂应为公元849年大地震的发震构造,而狼山山前断裂最近1次地震破裂事件可能与公元前7年大地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断陷带 公元849年地震 公元前7年地震 构造地貌 古地震
下载PDF
江汉盆地西北部断陷带构造变形分析与古应力场演化序列 被引量:19
5
作者 田蜜 施炜 +1 位作者 李建华 渠洪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9-170,共12页
江汉盆地内部发育多个断陷带,其形成与演化对盆地油气聚集至关重要。本文以远安和南漳断陷带为重点,基于详细的野外观察和断裂变形测量,分析了江汉盆地西北部断陷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建立了盆地古构造应力场演化序列。结合区域构造分析与... 江汉盆地内部发育多个断陷带,其形成与演化对盆地油气聚集至关重要。本文以远安和南漳断陷带为重点,基于详细的野外观察和断裂变形测量,分析了江汉盆地西北部断陷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建立了盆地古构造应力场演化序列。结合区域构造分析与变形叠加特征研究,将断陷带白垩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划分为4个阶段:①晚白垩世—古近纪,受NEE—SWW向引张作用,江汉盆地内部发生断陷;②古近纪末期,断陷盆地遭受近E—W向挤压作用而发生构造反转;③新近纪,先后受NE—SW向引张和NW—SE向引张作用,断陷带再次伸展沉降;④新近纪末期,在NE—SW向构造挤压作用下,断陷带发生右旋走滑活动。江汉盆地晚白垩世以来构造变形序列的建立,为探讨江汉盆地后期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改造提供了构造地质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盆地 断陷带 晚白垩世 构造变形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黑岱沟露天煤矿断陷带区域抛掷爆破-拉斗铲倒堆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赵景昌 孙健东 +4 位作者 白润才 王东 刘喜顺 徐钟馗 唐晓骞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453-3461,共9页
黑岱沟露天煤矿二采区煤层断陷带的存在使抛掷爆破-拉斗铲倒堆工艺无法按正常区域设计与施工,影响原煤生产接续。通过分析断陷带断层对抛掷爆破高台阶稳定性、钻机倾斜穿孔有效深度、抛掷爆破有效抛掷率等方面的影响,确定了断陷带影响... 黑岱沟露天煤矿二采区煤层断陷带的存在使抛掷爆破-拉斗铲倒堆工艺无法按正常区域设计与施工,影响原煤生产接续。通过分析断陷带断层对抛掷爆破高台阶稳定性、钻机倾斜穿孔有效深度、抛掷爆破有效抛掷率等方面的影响,确定了断陷带影响范围。按倒堆与采煤工作线推进度一致原则,建立了抛掷爆破台阶高度、原煤厚度与倒堆系统生产能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并结合倒堆系统作业能力分析、有效抛掷率与抛掷爆破台阶高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方程、煤层厚度变化情况等,初步确定了断陷带影响区域各采掘带抛掷爆破台阶高度,在此基础上,根据穿孔设备纵、横向作业坡度限制对抛掷爆破台阶顶盘面进行调整,优化确定了断陷带影响区域各采掘带合理的抛掷爆破台阶高度。根据不同抛掷爆破台阶高度条件下爆堆曲线拟合结果,对拉斗铲站立水平高度与倒堆系统各环节作业量进行分析,建立了拉斗铲站立水平高度与原煤生产能力、原煤平均厚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根据各采掘带煤层平均厚度、拉斗铲倒堆作业量等,确定了断陷带影响区域各采掘带拉斗铲站立水平高度。根据断陷带区域地质条件变化,优化确定的抛掷爆破-拉斗铲倒堆工艺参数,可指导黑岱沟露天煤矿实现过断陷带期间安全、高效生产,确保原煤生产接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带 抛掷爆破 拉斗铲 倒堆工艺 参数优化
下载PDF
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被引量:8
7
作者 朱丽旭 吕延防 +3 位作者 吴宇 魏长柱 张维君 尚尧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54,7,共9页
为研究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反转构造的类型、分布、形成机制、与油气藏的关系及成藏模式和控藏特征,分析地震、油气藏开发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结果表明:伊敏组晚期,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在近东西向压扭应力场作用下发生大规模反转,形成断层... 为研究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反转构造的类型、分布、形成机制、与油气藏的关系及成藏模式和控藏特征,分析地震、油气藏开发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结果表明:伊敏组晚期,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在近东西向压扭应力场作用下发生大规模反转,形成断层型、褶皱型和混合型3类5个亚类反转构造,并与上部含油气系统的大二段次生油气藏具有良好耦合关系.大二段次生油气藏为反转期原生油气藏沿主干反转断裂向上调整形成,以南一中段及下段烃源岩形成的原生油气藏为源,以大二段砂岩为储层,以伊敏组泥岩为盖层,以主反转断层为疏导为成藏模式;该次生油气藏的形成与反转程度密切相关,主要形成于反转程度较弱的塔南凹陷隐伏断展型反转构造发育的区域,北北东向的隐伏断展型反转构造圈闭是寻找该类次生油气藏的首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塔盆地 中部断陷带 反转构造 类型 次生油气藏 控制作用
下载PDF
背景噪声面波与布格重力异常联合反演:山西断陷带三维地壳结构 被引量:24
8
作者 郭震 陈永顺 殷伟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21-831,共11页
讨论了利用面波与布格重力异常联合反演三维地壳速度结构的新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联合反演获得山西断陷带地壳S波速度结构.通过建立速度与密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利用非线性迭代反演方法获得最终速度模型.结果显示,联合反演获得的速度模型可... 讨论了利用面波与布格重力异常联合反演三维地壳速度结构的新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联合反演获得山西断陷带地壳S波速度结构.通过建立速度与密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利用非线性迭代反演方法获得最终速度模型.结果显示,联合反演获得的速度模型可以同时提高对面波及重力数据的观测拟合程度,而面波单独反演得到的速度模型则无法很好的拟合重力观测数据.相比较,联合反演速度模型中的大同火山区中下地壳的低速异常幅值小于面波单独反演模型中低速异常体的幅值.联合反演速度模型结果揭示,吕梁山地区在中下地壳存在低速异常,并且和北部的大同火山区低速异常相连接,说明可能导致新生代以来大同火山区岩浆活动的上地幔构造活动(上地幔局部上涌,地幔柱)可能对山西断陷带的形成和构造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并且导致了吕梁山地区中下地壳的低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与重力异常联合反演 地壳三维横波波速结构 山西断陷带
下载PDF
山西断陷带地裂缝的成因及其发育条件 被引量:17
9
作者 姜振泉 王晓波 张京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4-78,共5页
在综合分析地裂缝发育特征、地裂缝发育区的地质环境及新构造活动背景基础上,作者认为:山西断陷带的地裂缝是在新构造活动加强的背景下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及地层、地貌等非构造环境对地裂缝的发育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关键词 山西 断陷带 地裂缝 新构造活动 发育条件
下载PDF
山西断陷带地热特征与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乾蕃 祖金华 +1 位作者 廉雨方 谢毅真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4-22,共9页
山西断陷带是我国著名的地震活动带之一,其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震源浅,破坏性严重。山西断陷带地热场特征:各断陷盆地内部大地热流值或地温梯度值都比较高,吕梁山隆起区和太岳山丘陵区则比较低。提出清徐、临汾、蒲县、柳林四个地区的... 山西断陷带是我国著名的地震活动带之一,其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震源浅,破坏性严重。山西断陷带地热场特征:各断陷盆地内部大地热流值或地温梯度值都比较高,吕梁山隆起区和太岳山丘陵区则比较低。提出清徐、临汾、蒲县、柳林四个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热结构,分别计算沉积岩层、花岗岩质层和玄武岩质层底部的温度和热流值。采用逐步逼近法计算浮山—临汾—蒲县剖面二维岩石圈地温结构。并用断陷盆地内的临汾、吕梁山隆起区的柳林、太岳山隆起区的沁源地区的大地热流值推导其岩石圈厚度和底部温度。地热异常影响着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重点探讨了地球内热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 热流 地震活动性 山西 断陷带
下载PDF
基于水准剖面的山西断陷带现今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阜超 塔拉 陈聚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6-580,共5页
根据跨山西断陷带的水准剖面观测资料,计算其垂直形变量和垂直形变速率,研究其现今垂直活动性。2006年以来的垂直形变揭示,山西断陷带东北段延怀盆地和蔚县盆地呈掀斜上升活动,北段阳原盆地和大同盆地以下降活动为主,晋中盆地为上下波动... 根据跨山西断陷带的水准剖面观测资料,计算其垂直形变量和垂直形变速率,研究其现今垂直活动性。2006年以来的垂直形变揭示,山西断陷带东北段延怀盆地和蔚县盆地呈掀斜上升活动,北段阳原盆地和大同盆地以下降活动为主,晋中盆地为上下波动,临汾盆地呈现上升活动。2013年山西断陷带活动出现转折性变化,蔚县盆地大幅度下降,大同盆地、代县-定襄盆地、晋中盆地和临汾盆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准剖面 垂直形变 山西断陷带活动分段性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断陷带及其邻区地壳磁性构造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先 贺为民 +2 位作者 沈京秀 赵丽 李长法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31-35,共5页
本文依据航磁资料和频率域磁性单界面反演方法,计算了河套断陷带及其邻区的基底磁性界面的埋深;依据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求取了该区磁性层下界面,即居里界面的埋深;分析了磁性层上下界面的定量特征,并结合重力、地热、地形变诸方面... 本文依据航磁资料和频率域磁性单界面反演方法,计算了河套断陷带及其邻区的基底磁性界面的埋深;依据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求取了该区磁性层下界面,即居里界面的埋深;分析了磁性层上下界面的定量特征,并结合重力、地热、地形变诸方面的研究成果,讨论了该区的地壳结构特征及地震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质 磁性构造 河套断陷带 地壳结构
下载PDF
利用GPS观测研究山西断陷带现今构造应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瑞春 张锦 +2 位作者 郭文峰 陈慧 陈永前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1-258,共8页
基于1999—2007年山西断陷带GPS站点位移速率,采用格林函数法计算了山西断陷带地壳10 km深处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变化,并与区域地质构造、中强地震活动及其震源机制解等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中强地震活动受区域构造应力场... 基于1999—2007年山西断陷带GPS站点位移速率,采用格林函数法计算了山西断陷带地壳10 km深处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变化,并与区域地质构造、中强地震活动及其震源机制解等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中强地震活动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现今应力场变化强烈的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高,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变化特征一致性较强;构造应力场变化和中强地震活动还受构造相关区强震活动的影响,2009年以来忻定盆地原平段至石岭关隆起区中强地震活跃可能与汶川8.0级地震影响有关;山西南部尤其是运城盆地具有较高的背景应力水平,应进一步关注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带 GPS位移速率 构造应力场变化 地震活动 震源机制
下载PDF
汾渭断陷带现今垂直形变与近期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四新 张希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3-130,共8页
本文针对2008年汶川地震后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出现的小震活跃现象,利用分布于汾渭断陷带不同部位的跨断裂水准资料,分析了其近期的垂直形变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各水准剖面的垂直差异运动幅度基本稳定在±20mm之间,且在小震活动期间... 本文针对2008年汶川地震后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出现的小震活跃现象,利用分布于汾渭断陷带不同部位的跨断裂水准资料,分析了其近期的垂直形变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各水准剖面的垂直差异运动幅度基本稳定在±20mm之间,且在小震活动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形变异常;②鄂尔多斯块体周缘近期小震活跃可能是缘于汶川地震后,青藏块体挤压应力减弱,华北块体对其推挤作用相对增强而造成鄂尔多斯块体的水平挤压应力场的"暂态失稳"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水准 垂直形变 地震活动性 汾渭断陷带
下载PDF
山西断陷带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成像 被引量:4
15
作者 殷伟伟 雷建设 +3 位作者 黄金刚 张娜 张广伟 张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382-4395,共14页
本研究拾取了中国数字测震台网固定台站记录的2008—2019年期间发生在山西断陷带及邻区2级以上天然地震事件及陕西神木、府谷等3级以上非天然地震事件共25304条高质量Pn到时数据,反演了山西断陷带及邻区上地幔顶部高分辨率Pn波速度结构... 本研究拾取了中国数字测震台网固定台站记录的2008—2019年期间发生在山西断陷带及邻区2级以上天然地震事件及陕西神木、府谷等3级以上非天然地震事件共25304条高质量Pn到时数据,反演了山西断陷带及邻区上地幔顶部高分辨率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山西断陷带及邻区Pn波速度结构差异较大,大同火山及以南区域、忻定盆地、太行山造山带、华北盆地南部和吕梁山局部地区表现为显著的低波速异常,而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北部、太原盆地、大同盆地北部、华北盆地北部和鄂尔多斯块体呈现明显的高波速异常.大同火山下方上地幔顶部的低波速异常与Pn快波方向呈现以火山为中心的近发散状结构特征,结合已有的远震上地幔成像结果,暗示大同火山岩浆可能来源于地幔深部,岩浆的底侵或热侵蚀作用造成了该地区岩石圈的破坏以及整个华北克拉通的“活化”,这一推论符合克拉通的热-化学侵蚀破坏模型.山西断陷带上地幔顶部速度异常形态较好的对应了研究区的地质构造,Pn快波速方向与地质构造的展布方向和SKS波各向异性的特征基本一致,说明变形形式以简单剪切为主,表明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与上地幔物质运移过程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带 上地幔顶部 Pn波成像 速度结构 各向异性
下载PDF
海拉尔-塔木查格盆地中部断陷带CO_2气藏中CO_2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铜磊 陈践发 +1 位作者 朱德丰 赵兴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8-75,80,共9页
以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CO2气藏中的CO2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分分析、碳同位素及氦、氩同位素分析,结合研究区CO2含量和同位素数据及他人研究成果,利用排除法探讨研究区CO2的成因及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CO2平均含量大于85%,CO2... 以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CO2气藏中的CO2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分分析、碳同位素及氦、氩同位素分析,结合研究区CO2含量和同位素数据及他人研究成果,利用排除法探讨研究区CO2的成因及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CO2平均含量大于85%,CO2稳定碳同位素偏轻,δ13CCO2为-13.1‰~-8.8‰,为目前已发现的具有较为特殊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CO2气藏;尽管CO2稳定碳同位素偏轻,但通过排除法可以证明该区CO2为无机成因气的结论最为合理,且CO2应来源于上地幔岩浆脱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 中部断陷带 二氧化碳 成因 排除法
下载PDF
山西活动断陷带主要断层垂直形变分段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惠玲 李冬梅 +4 位作者 李颖 陈永前 陈慧 高云峰 魏凯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1-831,共11页
断层运动方式与滑动速率是断层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判定的重要参数。本文基于山西断陷带多年积累的跨断层水准观测资料,在处理与重构的基础上采用断层活动性分析方法,基于构造分区给出各构造区主要断层现今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山西... 断层运动方式与滑动速率是断层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判定的重要参数。本文基于山西断陷带多年积累的跨断层水准观测资料,在处理与重构的基础上采用断层活动性分析方法,基于构造分区给出各构造区主要断层现今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主要断层在观测期内以继承性正断运动为主,各盆地断层运动特征具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南、北两段的垂直活动量明显大于中段,其中,忻定盆地累积变化量值最小。从断层垂直活动速率来看,五台山断裂、系舟山山前断裂、唐河断裂和霍山山前断裂跨断层测段活动速率明显低于全区水平;受长期构造应力加载及区域中强地震影响,各时段断层运动也存在差异变化,下达枝、亭旨头、太原、广胜寺等部分跨断层测段表现出明显的断层逆继承运动、断层相对闭锁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带 层观测 垂直形变 时空分段特征
下载PDF
小型断陷湖盆下生上储式油成藏规律研究——以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大磨拐河组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付广 韩娜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5期5-8,110,共5页
通过油藏解剖及油藏与油成藏条件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得到,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大磨拐河组油藏主要为断层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反转构造上和长期发育断裂附近。大磨拐河组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受4种因素的控制:①南一段源岩区控制着大... 通过油藏解剖及油藏与油成藏条件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得到,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大磨拐河组油藏主要为断层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反转构造上和长期发育断裂附近。大磨拐河组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受4种因素的控制:①南一段源岩区控制着大磨拐河组油成藏与分布的范围;②反转构造及其附近是大磨拐河组油聚集的有利部位;③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为大磨拐河组油聚集成藏提供了储集空间;④长期发育断裂不仅为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大磨拐河组运移提供了输导通道,而且为大磨拐河组油聚集提供了圈闭。大磨拐河组油成藏模式为: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作用下通过长期发育断裂向上覆大磨拐河组运移,在反转构造及其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主要断陷带 大磨拐河组 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反转构造 长期发育 海-塔盆地
下载PDF
断层圈闭油气成藏源-断-势控藏作用综合评价——以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南一段为例 被引量:15
19
作者 付广 陈建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共6页
为明确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南一段油气成藏规律,通过油气分布与源-断-势空间匹配关系分析,对研究区南一段断层圈闭的源-断-势控藏作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源-断-势对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南一段断层油气成藏具有3个方面的控... 为明确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南一段油气成藏规律,通过油气分布与源-断-势空间匹配关系分析,对研究区南一段断层圈闭的源-断-势控藏作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源-断-势对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南一段断层油气成藏具有3个方面的控制作用:1烃源岩区控制着断层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范围;2早期伸展断裂为断层油气聚集提供了遮挡条件;3低势区控制着断层圈闭油气成藏的部位。反向断裂翘倾隆起和洼中隆起是南一段烃源岩生成油气侧向运移的指向区。南一段断层圈闭油气成藏所需的源-断-势控藏作用综合评价值应大于或等于2.63,由此预测得到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南一段断层油气成藏的有利区主要分布在乌尔逊凹陷苏仁诺尔、乌东斜坡,贝尔凹陷苏德尔特,南贝尔凹陷东次凹、塔南凹陷中次凹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分布区;其次是贝尔凹陷呼和诺仁、塔南凹陷东次凹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势 层圈闭 综合评价 层油气藏 南一段 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
下载PDF
用考古学方法讨论渭河断陷带现代构造运动 被引量:3
20
作者 韩恒悦 黄亦斌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73-77,共5页
考古学方法为解决地质时期第四纪,尤其全新世的年代问题提供了方便,在地质、地貌等研究中得到应用。本文用较多的考古材料讨论了渭河断陷带现代构造运动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渭河断陷带 现代构造运动 考古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