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断陷期超层序界面的地质属性刻画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1
作者 蒙启安 王璞珺 +1 位作者 杨宝俊 程日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6-54,共9页
松辽盆地断陷期分为 1个超层序组、3个超层序、6个层序。从火石岭组到营城组构成一个完整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断陷超层序组。三个超层序分别为同碰撞期火山—断陷超层序 (火石岭组 )、火山间歇期断陷超层序(沙河子组 )和后碰撞期火山... 松辽盆地断陷期分为 1个超层序组、3个超层序、6个层序。从火石岭组到营城组构成一个完整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断陷超层序组。三个超层序分别为同碰撞期火山—断陷超层序 (火石岭组 )、火山间歇期断陷超层序(沙河子组 )和后碰撞期火山—断陷超层序 (营城组 )。超层序组底界 T5界面是前三叠纪拼合基底与侏罗系火山岩—沉积岩互层序列之间的反射界面 ,界面上下层系之间的间断时限≥ 4 5 Ma;界面之下是古亚洲洋构造域时期形成的拼合基底 ,界面之上是鄂霍次克洋构造域形成的火山—沉积建造。超层序组顶界 T4 界面是断陷期火山岩—碎屑岩互层序列与上覆坳陷期正常沉积岩层序之间的反射界面 ,界面上下层系之间的间断时限为 3~ 5 Ma;界面之下是鄂霍次克洋构造域晚期形成的火山—沉积建造 ,界面之上是太平洋构造域早期形成的坳陷期沉积层序。层序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高产工业气藏主要见于超层序组的顶界面 ;工业气藏和低产气藏主要出现在层序界面附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界面 松辽盆地 油气地质意义 断陷期 地质属性 刻画 活动大陆边缘 超层序 反射界面 沉积建造 构造域 沙河子组 古亚洲洋 沉积层序 控制作用 碰撞 沉积岩 火山岩 气藏 营城组 间歇 侏罗系 三叠纪 碎屑岩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层断陷期地层展布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守仁 张遂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5-343,共9页
松辽盆地深层系统的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表明,断陷期的3套地层具有不同的形成发育过程,原始展布特征和现今残留状况。断陷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盆地发育过程,既包括断陷的初始发育期——火石岭期和强烈断陷期——沙河子期,也包括断陷的萎缩... 松辽盆地深层系统的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表明,断陷期的3套地层具有不同的形成发育过程,原始展布特征和现今残留状况。断陷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盆地发育过程,既包括断陷的初始发育期——火石岭期和强烈断陷期——沙河子期,也包括断陷的萎缩期——营城期,分别代表了深层断陷盆地的孕育、伸展裂陷和萎缩覆盖3个地质阶段。对断陷期地层的系统认识,使得深层烃源岩的评价预测更加有效可靠,对于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断陷期 构造演化阶段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松辽盆地断陷期火山岩的形成及成藏条件 被引量:36
3
作者 杨懋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5-17,共3页
为有效地指导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 ,综合野外调查和深井钻探资料 ,从火山岩的旋回特征入手 ,探讨了构造的幕式演化对火山岩纵向的控制作用 ,分析了火山岩的成藏条件。认为松辽盆地断陷期火山岩区域上为兴安岭群火山岩的一部分 ,纵向上可... 为有效地指导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 ,综合野外调查和深井钻探资料 ,从火山岩的旋回特征入手 ,探讨了构造的幕式演化对火山岩纵向的控制作用 ,分析了火山岩的成藏条件。认为松辽盆地断陷期火山岩区域上为兴安岭群火山岩的一部分 ,纵向上可以划分为火石岭组和营城组两套火山岩旋回 ,它们在岩石类型、化学成分和分布规律上的差异 ,是断陷期幕式构造演化的反映。火山岩储集条件受岩相控制 ,丰富的油源 ,良好的盖层及适当的圈闭条件相匹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断陷期火山岩 幕式构造演化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断陷期层序地层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卜淘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82-384,共3页
应用物探、钻井资料将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深层沙河子组划分为3 个三级层序,层序自下而上由冲积体系域、水进体系域、水退体系域和河流体系域构成。冲积体系域发育冲积扇、砾质辫状河沉积,分布局限;水进和水退体系域分别为退... 应用物探、钻井资料将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深层沙河子组划分为3 个三级层序,层序自下而上由冲积体系域、水进体系域、水退体系域和河流体系域构成。冲积体系域发育冲积扇、砾质辫状河沉积,分布局限;水进和水退体系域分别为退积型和进积型扇三角洲、辫状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指示了断陷湖泊的扩张和收缩,发育较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断陷期 沙河子组 陆相层序地层 油气田
下载PDF
松辽南部早白垩世断陷期沉积相与成岩相
5
作者 陈振林 王果寿 +1 位作者 王筠 卿崇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74-378,共5页
松辽南部早白垩世断陷期地层地震相分析显示,该时期冲积扇、三角洲、水下扇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十分发育,是深部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登娄库组可分出:浅埋弱压实成岩相、晚表生溶蚀成岩相、深埋溶蚀成岩相、深埋压溶成岩相,以前... 松辽南部早白垩世断陷期地层地震相分析显示,该时期冲积扇、三角洲、水下扇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十分发育,是深部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登娄库组可分出:浅埋弱压实成岩相、晚表生溶蚀成岩相、深埋溶蚀成岩相、深埋压溶成岩相,以前二者为油气聚集的有利成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期 沉积相 成岩相 早白垩世 地层 储集层
下载PDF
松南新区与长岭凹陷断陷期盆地构造解析与对比分析及有利勘探方向预测 被引量:2
6
作者 樊薛沛 刘玉虎 +1 位作者 栾颖 张美华 《海洋石油》 CAS 2018年第1期28-33,共6页
松南新区与长岭凹陷在早白垩世均受到近EW向弧后伸展构造背景的影响,形成断坳叠置盆地,前人对于断陷期的成因机制作了大量研究,对松辽盆地断陷层划分为东、西、中三个断陷带,文章通过对松南新区与长岭凹陷断陷期盆地构造解析及其对比分... 松南新区与长岭凹陷在早白垩世均受到近EW向弧后伸展构造背景的影响,形成断坳叠置盆地,前人对于断陷期的成因机制作了大量研究,对松辽盆地断陷层划分为东、西、中三个断陷带,文章通过对松南新区与长岭凹陷断陷期盆地构造解析及其对比分析,发现松南新区与长岭凹陷断陷期的成盆机制存在较大差异,但共同点均表现出基底断裂分段发育特点,而长岭凹陷龙凤山地区的油气成功突破揭示了分段式基底断裂带"控洼—控沉—控源—控藏"的经验。因此,以长岭凹陷成功突破的经验和启示为指导,预测松南新区断陷群的有利勘探方向可在分段基底断裂附近寻源,在最大断距处寻找沉积中心,依据"主控断裂寻源、前缘相带寻储、稳定沉积寻盖、构造复原寻聚、动态演化寻藏"的思路寻找和发现新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南新区 长岭凹 断陷期构造解析 有利勘探方向
下载PDF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断陷期结构样式和动力机制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湘杰 庞雄 +2 位作者 何敏 申俊 颜承志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50,共8页
以横跨珠江口盆地的南北向高精度长电缆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非常规地球物理方法进行了重磁震联合反演和对比分析,进而探讨了不同位置南海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断陷期凹陷结构样式存在明显差异的深部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认为,南海北部被动陆... 以横跨珠江口盆地的南北向高精度长电缆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非常规地球物理方法进行了重磁震联合反演和对比分析,进而探讨了不同位置南海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断陷期凹陷结构样式存在明显差异的深部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认为,南海北部被动陆缘盆地古近系文昌组—恩平组断陷期不同区域结构样式的差异主要受地壳厚度减薄、莫霍面上涌、热流升高等深部岩石圈流变学特征控制,相对冷的岩石圈上地壳脆性变形控制了陆架区断陷期盆地的形成,相对热的岩石圈下地壳韧性伸展控制了陆坡区断坳盆地的形成;陆架区珠一坳陷表现为受断层控制的典型地堑结构,中央隆起带为多米诺骨式单断半地堑结构,上陆坡区白云凹陷为断裂和断拗控制的复式宽地堑,下陆坡区荔湾凹陷是发育在陆坡向洋盆过渡区隆起上的局限坳陷,无明显控凹断裂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被动陆缘盆地 断陷期 结构样式 动力机制
下载PDF
东营凹陷深陷期层序特征及沉积充填模式 被引量:16
8
作者 郭玉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30,共3页
形成于湖盆深断陷期的东营凹陷沙三段-沙二段下亚段可划分出三个深断陷型层序,三个层序结构相似,由低位体系域、湖扩展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层序的主要特征是发育数量众多的低位扇砂体、区域分布的油页岩和深湖相泥岩及大型的进积... 形成于湖盆深断陷期的东营凹陷沙三段-沙二段下亚段可划分出三个深断陷型层序,三个层序结构相似,由低位体系域、湖扩展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层序的主要特征是发育数量众多的低位扇砂体、区域分布的油页岩和深湖相泥岩及大型的进积三角洲砂体。层序纵向上叠加使盆地边缘形成明显的砂泥岩旋回性沉积,盆地中心主要为泥岩夹浊积砂岩。层序中发育的各类低位扇砂体、深水浊积砂体及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砂体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是形成岩性油藏最有利的砂体类型。构造坡折带是控制各类砂体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构造坡折带附近是寻找岩性油藏的有利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 沉积充填模式 层序特征 构造坡折带 浊积砂体 岩性油藏 低位体系域 三角洲砂体 三角洲前缘 层序结构 主要特征 湖相泥岩 区域分布 盆地边缘 成藏条件 砂体类型 低位扇 沙二段 沙三段 断陷期 发育 油页岩 旋回性
下载PDF
东营凹陷断陷萎缩期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及勘探实践--以东营南坡沙二上亚段为例
9
作者 陈涛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通过东营凹陷沙二上亚段沉积背景、沉积构造特征分析,提出断陷萎缩期浅水三角洲发育的认识,扩大研究区勘探空间。沙二上亚段处于喜山运动断陷萎缩期,断裂活动强度减弱,断层剖面形态演化为坡坪式,基底变平缓,古地形坡度减小(0.52°~1... 通过东营凹陷沙二上亚段沉积背景、沉积构造特征分析,提出断陷萎缩期浅水三角洲发育的认识,扩大研究区勘探空间。沙二上亚段处于喜山运动断陷萎缩期,断裂活动强度减弱,断层剖面形态演化为坡坪式,基底变平缓,古地形坡度减小(0.52°~1.29°)、古水体浅且动荡,古气候为炎热干旱环境,物源供应充足,有利于浅水三角洲发育。沙二上亚段岩心相可见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粒度概率曲线表现为两段式、三段式,跳跃次总体斜率高(62°),悬浮次总体发育局限(20%),地震相上表现为叠瓦状前积特征,说明为强水动力、近源浅水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浅水三角洲发育连通性差、分割性强的“枝状”砂体,与断层匹配可以形成大规模发育的构造岩性圈闭,该认识进一步扩大沙二上亚段的资源潜力,研究成果指导陈官庄地区沙二上亚段勘探实践,使得该区由单点含油扩展为含油连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 沙二上段 萎缩 浅水三角洲 构造岩性圈闭
下载PDF
辽河坳陷古近系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36
10
作者 孙洪斌 张凤莲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2期60-65,73,共7页
辽河坳陷是叠置在中生界盆地之上的新生代含油气坳陷。古近纪早期断陷特征十分明显,晚期则是坳陷特点显著,其演化可分为3个期次:①沙四、沙三期的断陷期;②沙一、沙二期的断坳转换期;③东营期的坳陷期。认为断陷期的沙四、沙三期主要发... 辽河坳陷是叠置在中生界盆地之上的新生代含油气坳陷。古近纪早期断陷特征十分明显,晚期则是坳陷特点显著,其演化可分为3个期次:①沙四、沙三期的断陷期;②沙一、沙二期的断坳转换期;③东营期的坳陷期。认为断陷期的沙四、沙三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底扇相;断坳转换期的沙一、沙二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冲积扇相;坳陷期的渐新世东营期主要发育三角洲相和泛滥平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期 坳转换 构造-沉积演化 古近系 辽河坳
下载PDF
济阳坳陷滋镇洼陷构造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海红 张先平 叶加仁 《海洋石油》 CAS 2005年第2期27-31,共5页
济阳坳陷的滋镇洼陷勘探程度比较低,文章从滋镇洼陷的形成演化、边界断层活动的时空差异性和沉降中心的迁移等三个方面来刻画其构造特征,认为滋镇洼陷形成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孔店-东营阶段的三个断陷期及新近系-第四系的坳陷期;基山... 济阳坳陷的滋镇洼陷勘探程度比较低,文章从滋镇洼陷的形成演化、边界断层活动的时空差异性和沉降中心的迁移等三个方面来刻画其构造特征,认为滋镇洼陷形成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孔店-东营阶段的三个断陷期及新近系-第四系的坳陷期;基山边界断层活动的时空差异性导致了沉降中心的迁移,形成了东西两个次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济阳坳 时空差异性 形成演化 沉降中心 层活动 勘探程度 第四系 新近系 断陷期 迁移 边界
下载PDF
乍得Doseo盆地白垩纪沉积充填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全红 赵红岩 +6 位作者 李全 张科 阳怀忠 陈经覃 李克永 郭家铭 饶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9-931,共13页
通过综合分析地震及钻井资料,阐述了Doseo盆地的区域地质特征、盆地结构及沉积体系特征,确定了Doseo盆地幕式裂谷演化过程及反转改造特征。重点分析了Doseo盆地自早白垩世以来的沉积充填演化特征,认为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Neocomian-Barre... 通过综合分析地震及钻井资料,阐述了Doseo盆地的区域地质特征、盆地结构及沉积体系特征,确定了Doseo盆地幕式裂谷演化过程及反转改造特征。重点分析了Doseo盆地自早白垩世以来的沉积充填演化特征,认为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Neocomian-Barremian期的张性断陷、Aptian-Albian期的走滑—拉分断陷及晚白垩世—新近纪的广覆式坳陷三个发育阶段,形成了明显的下部断陷、上部广覆式坳陷的双层沉积充填结构,但盆地以早白垩世的张性及走滑—拉分断陷沉积充填为主,形成了广泛分布的湖相烃源岩及水下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是盆地的主要勘探目标。Doseo盆地湖相沉积地层主要发育在早白垩世的张性及走滑—拉分断陷阶段,而且是一个快速湖泛过程,广泛发育退覆式三角洲沉积。早白垩世晚期在北部撒哈拉地台挤压作用下湖盆快速抬升消亡,晚白垩世—新近纪充填了河流相的粗碎屑沉积,在断陷活动中盆地缺乏旋回性湖相地层的发育过程。Doseo盆地下白垩统整体表现为“北部水下扇”、“南部短轴浅水三角洲”及“东北部长轴深水三角洲”的沉积体系分布格局。在构造—沉积作用的共同控制下,Doseo盆地陡坡带近岸水下扇及缓坡带三角前缘发育较好的储盖组合,是油气勘探较有利的沉积相带,已经发现了多个油气藏。同时盆地后期的构造反转也为陡坡带水下扇砂体及中部湖底扇沉积等岩性圈闭目标成藏提供了机会,是盆地主要的新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深水三角洲 Doseo盆地 中非裂谷 近源水下扇 退覆三角洲 断陷期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的地貌形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41
13
作者 王海荣 王英民 +2 位作者 邱燕 彭学超 刘轶瑶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0-79,共10页
利用精细地貌图、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等资料研究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陆坡的地貌形态及控制因素。莺琼陆坡具有不同于其他部分的特殊性,红河物源是造成它的地貌形态的主控因素,南海北部陆坡的其他部分的地貌形态依然受控于古新世—渐... 利用精细地貌图、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等资料研究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陆坡的地貌形态及控制因素。莺琼陆坡具有不同于其他部分的特殊性,红河物源是造成它的地貌形态的主控因素,南海北部陆坡的其他部分的地貌形态依然受控于古新世—渐新世的断陷期所形成的凹凸格局,其空间分布状况决定了陆坡地貌的形态和演变;物源类型和供给数量是陆坡地貌形态的次级因素,决定着陆坡地貌在总体框架下的局部特征,地震和海流等外动力因素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陆坡沉积类型和微地貌形态。南海北部的这种特点与大西洋两岸的大部地区有显著区别,后者在晚侏罗—早第三纪的断陷期所形成的构造格局对陆坡地貌的影响已次于物源状况和向深水的物质分散体系。南海北部陆坡可自西而东依次划分为五段:莺琼陆坡段、神狐陆坡段、珠江海谷段陆坡、东沙陆坡段和台湾浅滩陆坡段;各陆坡段的地貌形态和走向上的差异全面反映了以上三个因素,尤其反映了断陷期构造格局分布状况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陆坡 断陷期 地貌 物源 外动力
下载PDF
多分量地震资料预测松辽盆地兴城地区深层火山岩与有利含气带 被引量:28
14
作者 王建民 杨冬 +5 位作者 魏修成 付雷 王典 胡艳飞 郝雪 杨宝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914-1923,共10页
松辽盆地断陷期天然气有利带预测是扩大该盆地勘探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在油气资源基地松辽盆地开展大范围深层油气预测,选择徐家围子断陷内局部构造—升平-兴城构造进行地面三分量地震勘探,得到一个可行的预测方案.在深探井控制下... 松辽盆地断陷期天然气有利带预测是扩大该盆地勘探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在油气资源基地松辽盆地开展大范围深层油气预测,选择徐家围子断陷内局部构造—升平-兴城构造进行地面三分量地震勘探,得到一个可行的预测方案.在深探井控制下,利用三分量地震资料,进行P波、P-SV波层位标定、震相对比,得到研究工区断陷期火山岩分布的局部预测;经过目标层段振幅比、频率比等物性参数的计算对比,得到该工区断陷期营城组有利含气区预测.进一步分析了研究工区区域构造对断陷期地层的控制作用.从烃源岩种类、成熟程度以及火山岩储层性能几方面综合分析,认为在更大范围内存在深层有利含气区带是可能的.最后指出在深层有利含气区带预测中采用三维三分量技术的必要性,以及无井控预测的基本方法,包括构造特征、地层特征预测知识的延用,多参数特征间相似性和综合比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深层油气预测 断陷期的营城组 三分量地震勘探 P波和P-SV波 振幅比 频率比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牛堡组一段沉积特征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中戎 曹强 何志勇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4-180,共7页
西藏伦坡拉盆地是经勘探证实的含油气盆地,已提交控制储量721万t,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早期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东北部,揭示储层薄、物性差,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受低勘探程度制约,牛堡组的已有地质认识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对牛堡组一段在中... 西藏伦坡拉盆地是经勘探证实的含油气盆地,已提交控制储量721万t,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早期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东北部,揭示储层薄、物性差,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受低勘探程度制约,牛堡组的已有地质认识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对牛堡组一段在中西部沉积充填模式的认识不够深入。前期认为盆地的断陷期主要发生在牛二段,是盆地烃源岩主发育期。近期研究表明牛堡组一段沉积时期,存在"南主断、西主洼"的盆地格局,西南部为沉积中心,发育较好的烃源岩,打破了早期牛堡组一段为一套红层不发育烃源岩的认识,研究结果对下一步拓宽勘探思路及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坡拉盆地 烃源岩 牛堡组一段 沉积充填 断陷期
下载PDF
加蓬盆地深水盐下构造—沉积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黄兴文 阳怀忠 +1 位作者 刘新颖 孙鹏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19,共6页
为了揭示加蓬盆地深水盐下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关键因素,有效指导油气勘探,在综合现有勘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深水盐下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蓬盆地盐下经历了断陷期(早白垩世纽康姆期—巴... 为了揭示加蓬盆地深水盐下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关键因素,有效指导油气勘探,在综合现有勘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深水盐下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蓬盆地盐下经历了断陷期(早白垩世纽康姆期—巴列姆早期)、断拗期(巴列姆晚期—阿普特早期)和过渡早期(阿普特中期)3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断陷期控制了盐下烃源岩的发育。受区域南强北弱裂谷作用的影响,北加蓬次盆湖相烃源岩主要局限分布于内裂谷带;南加蓬次盆湖相烃源岩广泛分布。烃源岩的差异性分布是目前北加蓬次盆外裂谷带勘探失利而南加蓬次盆外裂谷带获得油气发现的主要原因。断拗期和过渡早期控制盐下主力储层的发育。受沉降中心向外裂谷迁移和构造沉降作用南强北弱的继承性影响,断拗期Dentale组在内裂谷带和中部隆起带广泛发育河流相沉积,而在南加蓬次盆深水区(外裂谷带)过渡为三角洲前缘—浅湖相沉积;过渡早期Gamba组沉积于准平原化背景之下,在内裂谷带和中部隆起带发育河流—三角洲平原沉积,而在外裂谷(现今深水区)过渡为以三角洲前缘—浅湖相沉积为主。二者均存在储层物性向深水区变差的风险。沿N’Komi断裂带发育的物源长距离输送通道,对外裂谷带深水区Dentale组和Gamba组储层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盐下构造-沉积演化 成藏条件 断陷期 加蓬盆地
下载PDF
伦坡拉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 被引量:1
17
作者 肖秋苟 黄宗和 《中扬油气勘查》 1996年第2期8-14,共7页
伦坡拉盆地是在青藏高原整体处于陆内汇聚的构造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盆地。盆地的发展经历了牛堡断陷期和丁青湖压陷期两个阶段,沉 两套不同的地层,但是,早期和晚期折沉积面貌除了沉积有所变动外,基本沉各架不变,皆表现出... 伦坡拉盆地是在青藏高原整体处于陆内汇聚的构造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盆地。盆地的发展经历了牛堡断陷期和丁青湖压陷期两个阶段,沉 两套不同的地层,但是,早期和晚期折沉积面貌除了沉积有所变动外,基本沉各架不变,皆表现出东西反倾向的沉积特点,于是,东部的南侧及西部的北侧皆为沉积古斜坡,而增奴陇果地区一直为构造转换带。这些古斜坡和构造2转换带与不整合相结合,控制着盆地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断陷期 斜坡带 油气聚集带
下载PDF
Late-stage rapid accumulation of the PL19-3 giant oilfield in an active fault zone during Neotectonism in the Bozhong depression,Bohai Bay 被引量:8
18
作者 ZOU HuaYao GONG ZaiSheng +1 位作者 TENG ChangYu ZHUANG XinB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3期388-398,共11页
Late-stage is defined here as the period when Neotectonism occurred since 5.1 Ma. Most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China lie in the areas where Neotectonism occurred intensively.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petroleum geologi... Late-stage is defined here as the period when Neotectonism occurred since 5.1 Ma. Most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China lie in the areas where Neotectonism occurred intensively.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petroleum geologists hav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late-stage petroleum accumulation. The PL19-3 giant oilfield is situated where faulting activities occurred violently during Neotectonism.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lat-stage rapid accumulation, we discussed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giant oilfield, including oil generation, active oil-source rock occurrence, fault activity and fault conduits, late-stage rapid oil injection as well as the distinguishing indicators. This study shows that: (1) sufficient oil was supplied to the PL19-3 field since 5.1 Ma because the PL19-3 structure was surrounded by four sags in which three intervals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remained active during Neotectonism; (2) densely distributed faults and high porosity/permeability sandstone carrier beds comprised the effective conduit system for oil migration and injection; (3) oil migrated along the faults and charged the PL19-3 structure rapidly by means of seismic pumping which was triggered by frequent earthquakes during Neotetonism. It is documented that elevated reservoir temperature, abnormal geothermal gradients and abnormally high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are the indicators for late-stage rapid oil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tectonism active oil-source rock (AOSR) migration conduit late-stage rapid accumulation PL19-3 oilfield Bozhong depress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