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念、欲望与信欲:斯洛特与王阳明道德动机论之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黄勇 段素革(译)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68,共11页
休谟式的信念-欲望模型仍是道德动机理论的主流。在当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宣称信念自身足以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因此欲望不是必要的;而情感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则宣称只有欲望或情感才能解释一个人的行动。第三种反休谟主义... 休谟式的信念-欲望模型仍是道德动机理论的主流。在当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宣称信念自身足以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因此欲望不是必要的;而情感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则宣称只有欲望或情感才能解释一个人的行动。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既同意休谟主义的观点,认为信念和欲望都是为解释一个人的行动所必需的,同时又不同意休谟主义,认为信念和欲望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心灵状态,相反它们构成了一个称作"信欲"的单一心灵状态。迈克尔·斯洛特是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的代表,其信欲概念对道德动机问题的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亦有其局限性;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及"知行合一"思想为克服斯洛特观点的局限性提供了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念-欲望模型 信欲 斯洛特 王阳明 道德动机
下载PDF
藏书剔除:我国学者与斯洛特观点的对应和冲突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彦祥 《图书馆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4-26,55,共4页
藏书剔除:我国学者与斯洛特观点的对应和冲突王彦祥(首都师范大学)藏书剔除是图书馆藏书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尽管西方人霍利斯于1725年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但图书馆界对于它的真正研究与实践,还是20世纪60-70年代的事情。... 藏书剔除:我国学者与斯洛特观点的对应和冲突王彦祥(首都师范大学)藏书剔除是图书馆藏书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尽管西方人霍利斯于1725年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但图书馆界对于它的真正研究与实践,还是20世纪60-70年代的事情。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有关此问题的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书剔旧 中国 斯洛特观点 藏书建设
下载PDF
斯洛特“自我—他人不对称”观点批判 被引量:5
3
作者 赵永刚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64,共4页
斯洛特是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日常道德、义务论和功利主义只关注他人利益而忽视道德行动者自身利益的倾向进行了批判,他将这一批评称为"自我—他人不对称"。斯洛特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论证过程存... 斯洛特是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日常道德、义务论和功利主义只关注他人利益而忽视道德行动者自身利益的倾向进行了批判,他将这一批评称为"自我—他人不对称"。斯洛特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论证过程存在问题,因此只能看作是美德伦理学视野下的一种不同的伦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伦理学 斯洛特 “自我—他人不对称”
下载PDF
斯洛特是如何从“是”推出“应当”的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真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40,共8页
斯洛特认为我们可以从人们正常条件下对某种行为移情反应的事实(亦即赞同或不赞同某一行为的心理习性或人性倾向的事实),就可以有效地推导出关于该行为道德属性的道德判断。换言之,我们可以从"是"推导出"应当"。然... 斯洛特认为我们可以从人们正常条件下对某种行为移情反应的事实(亦即赞同或不赞同某一行为的心理习性或人性倾向的事实),就可以有效地推导出关于该行为道德属性的道德判断。换言之,我们可以从"是"推导出"应当"。然而,由于他的论证预设了接受他推理有效性的人们必须具有移情心和移情体验,这就使得他从前提到结论的"推论"依旧建立在听者的心理特征而非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上。从"是"到"应当"的过渡至少在很多情况下实际上是建立在某种先天认知的基础上,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如同几何学中的公理一样必然和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洛特 是与应当的问题 理想观察者的理论 移情
下载PDF
移情的道德叙事与论域检视——以斯洛特移情道德学说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5
作者 韩玉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95,共6页
迈克尔·斯洛特将"移情"这一心理学的热门概念援入道德领域,系统论证了一种强调"移情"在道德生活中起普遍决定作用的道德学说。但人类这种较为普遍的移情能力并非完满无缺,它自身存在诸多难以克服且与生俱来的... 迈克尔·斯洛特将"移情"这一心理学的热门概念援入道德领域,系统论证了一种强调"移情"在道德生活中起普遍决定作用的道德学说。但人类这种较为普遍的移情能力并非完满无缺,它自身存在诸多难以克服且与生俱来的缺陷,移情在道德领域并非具有如斯洛特所认为的那种普遍适用性和最终决定性,斯洛特移情道德学说的叙事范围与理论论阈需要认真检视。其一,基于"冷-暖移情"难以在旁观者与行为者之间建立起可靠的道德评价关系;其二,移情的"利他本性"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自我移情"的重要性;其三,移情并不能提供斯洛特所认为的那种普遍道德解释能力。虽然斯洛特极力证明移情是一种较之理性主义更具道德优越性的"不证自明"的道德能力,但显然仅靠冷暖移情这种经验反应机制难以满足道德判断的实际需求,其道德有效性和移情机制有待进一步验证与完善。如若置这些难题于全然不顾,斯洛特以移情作为普遍道德基础的理论抱负更加难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洛特 移情 道德叙事 论阈检视
下载PDF
后历史时期中资本的内部空间:没有距离的内爆-斯洛特戴克《资本的内部空间》解读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一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共7页
在斯洛特戴克看来,西方人通常讲的世界历史不过是资本的世界体系建构的全球化的历史。大写的历史就是资产阶级开发地球的世界历史,这是一个由资本关系链接起来的关联性存在。不同于西方世界的第一次形而上学的全球化、第二次殖民主义和... 在斯洛特戴克看来,西方人通常讲的世界历史不过是资本的世界体系建构的全球化的历史。大写的历史就是资产阶级开发地球的世界历史,这是一个由资本关系链接起来的关联性存在。不同于西方世界的第一次形而上学的全球化、第二次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大地全球化,我们这个星球现在迎来第三次资本主义电子全球化,这第三次全球化是由资产阶级发动的以电子化和信息化为核心布展的资本主义部置,它终止了单边殖民和帝国主义强盗逻辑,通过密集存在消除了空间与时间的客观真实存在,使资产阶级的权力控制和制造欲望的商业盘剥更微细地植入到存在的微分断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洛特戴克 《资本的内部空间》 资本主义电子全球化 密集存在 去空间化
下载PDF
浅析斯洛特的《图书馆藏书剔除》 被引量:1
7
作者 孟扬 《图书馆》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73-75,共3页
科学地进行藏书剔除是降低馆藏费用,促进藏书流通,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讨论和分析了斯洛特的藏书剔除方法,指出:根据藏书流通率进行藏书剔除,是保证现有馆藏图书既能得到正确剔除,又能得到合理使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斯洛特 图书馆 藏书剔除
下载PDF
英雄与反英雄的共轭——浅析《亚瑟王之死》中兰斯洛特的人物塑造 被引量:3
8
作者 石松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43-45,共3页
马洛礼《亚瑟王之死》中的兰斯洛特,兼具英雄与反英雄的双重性,他的存在导致亚瑟王之死,他与王后的恋情,又是爱情的经典模式。
关键词 《亚瑟王之死》 英雄 反英雄 斯洛特
下载PDF
斯洛特与我国学者藏书剔除理念的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赖碧淡 《图书情报论坛》 2006年第2期21-23,共3页
分析了斯洛特与我国学者藏书剔除理念的异同,提出根据藏书流通率进行藏书剔除是缓解图书馆空间紧缺,保证现有馆藏合理使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斯洛特 图书馆 藏书剔除 学者 比较研究 藏书流通率 合理使用
下载PDF
论斯洛特对纳斯鲍姆自主观念的批评
10
作者 左稀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89,共9页
关怀是斯洛特与纳斯鲍姆伦理学讨论的重要议题,斯洛特认为自然关怀在道德上具有基础性地位,纳斯鲍姆则认为自然关怀并不总是值得信赖。两人的意见分歧实际源于他们在关怀的自主性问题上的不同立场。斯洛特相信,基于移情的关怀可以解决... 关怀是斯洛特与纳斯鲍姆伦理学讨论的重要议题,斯洛特认为自然关怀在道德上具有基础性地位,纳斯鲍姆则认为自然关怀并不总是值得信赖。两人的意见分歧实际源于他们在关怀的自主性问题上的不同立场。斯洛特相信,基于移情的关怀可以解决关怀关系双方的自主性问题。纳斯鲍姆认为,除非人们引入批判性反思,否则无法实现双方的自主性。针对纳斯鲍姆的观点,斯洛特提出三点反对意见,这些批评和反对并不成立,他的相关论述也存在一些疑点。尽管如此,从关系性自主理论的背景下看,斯洛特和纳斯鲍姆在关怀与自主关系问题上仍拥有诸多共识。他们之间最深刻的分歧实际在于,怎样恰当理解自主概念的自治维度。在斯洛特那里,自治是借助批判的自然情感反应回归真实自我的状态;在纳斯鲍姆这里,自治是通过理性反思程序达致合乎规范性标准的真实自我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怀 自主 关系性自主 斯洛特 纳斯鲍姆
下载PDF
情感·德性·关怀·容纳:反思我们的价值观——访迈克尔·斯洛特教授
11
作者 韩玉胜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5年第4期139-148,共10页
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 Slote),现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迈阿密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授。斯洛特教授近年来活跃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关怀伦理以及中西伦理比较等领域,在伦理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斯洛特多次到中国北京、上海... 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 Slote),现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迈阿密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授。斯洛特教授近年来活跃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关怀伦理以及中西伦理比较等领域,在伦理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斯洛特多次到中国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香港以及台湾等地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与中国学者多有交流。主要著作有《从道德到德性》(1992)《源自动机的道德》(2001)《移情与关怀伦理学》(2007)《道德情感主义》(2010)《从启蒙到容纳:反思我们的价值观》[1](2013)以及他将要出版的新著《情感主义的思维理论》。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研究斯洛特教授伦理思想的学术文章。斯洛特教授伦理学研究历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我们价值观的反思,笔者以“情感(Sentiment)·德性(Virtue)·关怀(Care)·容纳(Receptivity)”这一组关键词来扼要概括他的反思历程,他对此极为赞同。笔者借助于在迈阿密大学访学的机会,期间参与课堂学习、著作研读并与教授多次讨论,经他同意,现以访谈的形式把要点内容整录于此,便于国内学者进行了解,以期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怀伦理学 情感主义 斯洛特 价值观 迈克尔 教授 反思 德性
下载PDF
反伦理爱情故事的叙事张力——以《亚瑟王之死》的兰斯洛特与《三国演义》的吕布为例
12
作者 石松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8-10,66,共4页
《亚瑟王之死》中的兰斯洛特对桂乃芬王后的爱情与《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对貂蝉的爱情都是一种反伦理的"禁爱"。然而,古今中外的一些小说名著往往离不开对这种反伦理的爱情故事的描写,而且,这些故事片断甚至会成为某一部小说... 《亚瑟王之死》中的兰斯洛特对桂乃芬王后的爱情与《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对貂蝉的爱情都是一种反伦理的"禁爱"。然而,古今中外的一些小说名著往往离不开对这种反伦理的爱情故事的描写,而且,这些故事片断甚至会成为某一部小说作品中的重要内容或著名章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种故事在展开的过程中特具叙事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瑟王之死》 斯洛特 《三国演义》 叙事张力
下载PDF
斯洛特美德伦理学视域下的善意谎言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岩 伍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137-142,共6页
"善意谎言"在进行道德性评价时是具有争议的一个话题,"谎言"违背道德原则,而"善意"又是道德导向所推崇的,在说谎和利他之间道德规范应如何去权衡?又应该以怎样的标准对"善意谎言"进行道德判断... "善意谎言"在进行道德性评价时是具有争议的一个话题,"谎言"违背道德原则,而"善意"又是道德导向所推崇的,在说谎和利他之间道德规范应如何去权衡?又应该以怎样的标准对"善意谎言"进行道德判断?本文从斯洛特美德伦理学的视角去深度剖析善意谎言的道德性和合理性,以斯洛特提出的"以行为者为基础"的观点和斯洛特道德情感主义相关理论,为善意谎言的道德性争论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视角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意谎言 动机 移情 斯洛特美德伦理学
下载PDF
豫让和兰斯洛特的形象比较与文化背景阐释
14
作者 徐瑞阳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1期48-51,共4页
豫让和兰斯洛特是生活在两个不同国度的英雄,他们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属于同一社会阶层,有着相似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和人生价值观,却又都在不同的因素下背负仇恨走向了人生的毁灭,而这背后有着异国复仇文化所显示出的民族特性、人生价... 豫让和兰斯洛特是生活在两个不同国度的英雄,他们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属于同一社会阶层,有着相似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和人生价值观,却又都在不同的因素下背负仇恨走向了人生的毁灭,而这背后有着异国复仇文化所显示出的民族特性、人生价值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让 斯洛特 复仇文学 形象比较 文化成因
下载PDF
中国哲学与现代情感哲学——迈克尔·斯洛特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2
15
作者 迈克尔·斯洛特 李海超 牛纪凤 《当代儒学》 2017年第2期281-287,共7页
李海超:您是了解并重视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少数西方哲学家之一,能谈谈您是如何接触到中国哲学的吗? 斯洛特:当然。大约十年之前,我有一个学生,他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儒学的。还有就是大约在2007年,我曾参加过一个夏季研讨会,一... 李海超:您是了解并重视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少数西方哲学家之一,能谈谈您是如何接触到中国哲学的吗? 斯洛特:当然。大约十年之前,我有一个学生,他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儒学的。还有就是大约在2007年,我曾参加过一个夏季研讨会,一些学者在会上讨论儒家哲学与西方德性伦理学比较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斯洛特 情感哲学 访谈录 迈克尔 西方哲学家 教授 现代
下载PDF
休谟的道德同情学说及其影响——基于麦基与斯洛特两条路径
16
作者 马春雷 《晋阳学刊》 CSSCI 2019年第5期76-83,共8页
如何更好地理解同情对于休谟道德哲学的意义,及其对学界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同情为原点审视休谟、麦基与斯洛特的道德哲学,并结合休谟的同情理念对其各自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同情在休谟、麦基与斯洛特道德哲学中具有基... 如何更好地理解同情对于休谟道德哲学的意义,及其对学界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同情为原点审视休谟、麦基与斯洛特的道德哲学,并结合休谟的同情理念对其各自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同情在休谟、麦基与斯洛特道德哲学中具有基础性的核心地位;麦基的道德哲学承继了休谟的灵魂,提出怪异性论证否定客观价值,为后果论进行辩护,进行了规范伦理的建构;斯洛特的道德哲学遵循了同情的基本内涵,突破了休谟对同情与道德评价的关联认识,发展了新的元伦理框架,为义务论展开辩护,进行规范伦理的探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 道德同情 麦基 斯洛特 影响
下载PDF
中性动机与共同体生活——基于斯洛特的心理学旨趣
17
作者 晏扩明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5-20,共6页
共同体问题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无论是从政治哲学还是伦理学的层面来看,个人生活于共同体之中已然是一个无需争议的事实。然而“个人在共同体之中的生活方式背后是否存在某种心理动机”“这种共同的生活方式背后的动机究竟是出自利己... 共同体问题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无论是从政治哲学还是伦理学的层面来看,个人生活于共同体之中已然是一个无需争议的事实。然而“个人在共同体之中的生活方式背后是否存在某种心理动机”“这种共同的生活方式背后的动机究竟是出自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等问题仍然存在争鸣。在斯洛特看来,个人生活于共同体之中的动机既不是利他主义也不是利己主义,而是一种更为神秘的中性动机。这种中性动机构成了人类必然追求一种共同体的生活方式,并且正是这种中性动机,构成了人类共同体的存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个人 动机 斯洛特 中性动机
下载PDF
休谟与斯洛特的道德客观性理论比较研究——从道德与颜色的类比谈起
18
作者 张燕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8-14,共7页
保证客观性是情感主义理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休谟的“理想观察者”理论和斯洛特的“半克里普克式的指称固定”理论分别做出了回答。休谟通过“一般观点”下的普遍移情使道德判断独立于个人视角而具有普遍客观性,这在洛克的颜色理论那... 保证客观性是情感主义理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休谟的“理想观察者”理论和斯洛特的“半克里普克式的指称固定”理论分别做出了回答。休谟通过“一般观点”下的普遍移情使道德判断独立于个人视角而具有普遍客观性,这在洛克的颜色理论那里有相似论述。斯洛特则在改造克里普克关于颜色的指称固定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道德属性和颜色属性一样具有独立于主观反应的实在性和必然性。不同于颜色属性的是,道德判断可以先天地不依赖于主观经验地识别道德属性,完全走出了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虽然休谟和斯洛特都把道德判断看作人们基于移情的情感反应,但休谟只赋予道德以部分客观性,斯洛特的道德实在论对道德客观性的理解则更为彻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 斯洛特 移情 道德客观性 情感主义
下载PDF
论昂达奇小说《经过斯洛特》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19
作者 刘坤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110-116,共7页
迈克尔·昂达奇在小说处女作《经过斯洛特》中大胆尝试形式革新,借助多重叙述视角的轮番叙述,非线性叙事,元小说叙事等后现代叙事策略重新书写了历史人物巴迪·博尔登的人生故事。后现代叙事策略的使用增强了叙述的不确定性,颠... 迈克尔·昂达奇在小说处女作《经过斯洛特》中大胆尝试形式革新,借助多重叙述视角的轮番叙述,非线性叙事,元小说叙事等后现代叙事策略重新书写了历史人物巴迪·博尔登的人生故事。后现代叙事策略的使用增强了叙述的不确定性,颠覆和重塑读者对真相概念的认知,传递了作家特有的后现代真相观。与此同时,后现代叙事使得官方历史和小写历史发生碰撞与对抗,作品由此想象了历史的另一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迈克尔·昂达奇 《经过斯洛特 后现代叙事 真相 历史
下载PDF
心何以成为道德的基础——论斯洛特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
20
作者 初赵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2年第7期0046-0050,共5页
情感与理性一直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近代伦理学也一直以理性主义伦理学为主流。而当代著名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家斯洛特则高扬情感对于道德的重要作用,并在东方阴阳理论以及心的概念的基础上更是进一步提出心是道德的基础,创造性地将... 情感与理性一直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近代伦理学也一直以理性主义伦理学为主流。而当代著名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家斯洛特则高扬情感对于道德的重要作用,并在东方阴阳理论以及心的概念的基础上更是进一步提出心是道德的基础,创造性地将东西理论融合并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概念的重要性。作为阴阳情感实体的心,不仅能够解释美德的运行机制,还能够将情感与理性统一成为心的一体两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洛特 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 移情 阴阳与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