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9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地区土地流转如何促进农户增收?——基于8省3678户的经验证据
1
作者 伍国勇 张洲羽 +1 位作者 闵文斌 卢凤雏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7期979-987,共9页
充分发挥喀斯特地区土地流转的农户增收效应是推进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渠道。基于中国喀斯特地区8个省区市3 678户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KHB方法等,考察土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 充分发挥喀斯特地区土地流转的农户增收效应是推进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渠道。基于中国喀斯特地区8个省区市3 678户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KHB方法等,考察土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土地流转显著提升了喀斯特地区农户家庭总收入水平,土地流转户收入水平较未参与流转户约高出12.86%;(2)相比于土地转入户,土地转出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3)外出务工和家庭创业在土地转出影响农户收入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解释比例分别为17.18%和4.63%;农业机械化在耕地较为平整的转入户对收入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解释比例为16.93%;(4)土地流转对种植经济作物、耕地较为平整、灌溉条件较好的农户家庭总收入影响显著为正。为此,建议进一步健全喀斯特地区土地流转机制,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加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喀斯特地区特色高效农业,鼓励更多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土地流转 收入增长 中介效应 斯特地区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尾矿库周边植物重金属富集特征及空间分布
2
作者 韦岩松 农韦杰 +1 位作者 郑华明 李秀玲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4年第4期133-141,共9页
目的:了解典型喀斯特地区尾矿库周边植物的重金属富集特性和空间分布特征,筛选优势植物品种。方法:计算富集系数来判断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采用地理信息分析软件(GIS)通过普通克里金插值和半变异函数分析,建立植物重金属空... 目的:了解典型喀斯特地区尾矿库周边植物的重金属富集特性和空间分布特征,筛选优势植物品种。方法:计算富集系数来判断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采用地理信息分析软件(GIS)通过普通克里金插值和半变异函数分析,建立植物重金属空间分布模型;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以分析植物体内各重金属之间及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结果:该尾矿库周边28种植物中,茄科植物红丝线、菊科的野茼蒿和荨麻科的八角麻对Cd有较强富集能力,植物中Cd污染严重;乌毛蕨科的苏铁蕨、海金沙科的小叶海金沙和大戟科的禾串树对Pb有较强富集能力;各植物对Cu和Zn均无富集作用。重金属空间分布模型显示,Cd主要分布在尾矿库南面、西南面、东南面和西北面;Pb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坝下小溪及正南面;Cu主要分布在正南、西南和坝下小溪方向;Zn主要分布在西面、西南、西北和正北面。在半变异函数模型参数中,Cd和Zn以随机性因素误差为主,各点的空间相关性弱,Pb、Cu以结构性因素误差为主,空间相关性较强;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异性和空间相关性排序为Zn<Cd<Cu<Pb。Cd与Cu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关系,Cd与Pb、Zn呈正弱相关关系;植物体内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pH值相关性不强。结论:筛选出的部分优势植物可作为矿区土壤重金属富集转移和生物修复的备选品种,初步了解了该区域重金属在土壤和植物之间的迁移规律,为开展矿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地区 铅锌尾矿库 植物重金属富集 空间分布特征 富集系数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3
作者 闫妍 莫金宇 +3 位作者 靳佳 黄玉清 胡宝清 史莎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5-1285,共11页
本文基于1982―2020年逐月自校正帕默尔指数(sc_PDSI)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使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多时间尺度讨论... 本文基于1982―2020年逐月自校正帕默尔指数(sc_PDSI)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使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多时间尺度讨论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西南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地区均呈现“干旱-湿润-干旱”的变化过程,经EEMD分解后,sc_PDSI存在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其中年际尺度变化占主导地位(方差贡献率最大)。非喀斯特地区和喀斯特地区的sc_PDSI依次在2014年、2015年发生突变,喀斯特地区干旱指数突变发生在非喀斯特地区之后。总体上,喀斯特地区干湿度优于非喀斯特地区。②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呈现干旱化和显著干旱化的面积比例分别为42.47%和12.75%,均低于非喀斯特地区干旱化(50.69%)和显著干旱化(27.79%)的面积比例。且喀斯特地区显著湿润化的面积比例为48.81%,远高于非喀斯特地区显著湿润化面积36.23%。③在月度、年度和多年尺度上,喀斯特地区和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DVI与sc_PDSI均呈负相关关系。且随着时间尺度增加,植被NDVI与sc_PDSI之间相关性越大。西南地区78.87%的区域植被NDVI对sc_PDSI的响应存在滞后性。喀斯特地区和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DVI对sc_PDSI的响应呈现滞后性面积比例分别是76.43%和68.75%,滞后时间尺度分别以1~3个月和3~6个月为主。本文期望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及区域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校正帕默尔指数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多时间尺度响应 斯特地区 非喀斯特地区 西南地区
下载PDF
间套种模式对喀斯特地区核桃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韦建华 俞月凤 +6 位作者 曾成城 李琴 苏利荣 秦芳 杨钙仁 何铁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9-451,共13页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间套种核桃对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该研究以桂西北喀斯特地区间套种核桃-桑树(H-SS)、核桃-十大功劳(H-SD)、核桃-玉米(H-YM)以及核桃单种(H-D)的核桃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试验对象,基于室内化学实验和Illumin...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间套种核桃对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该研究以桂西北喀斯特地区间套种核桃-桑树(H-SS)、核桃-十大功劳(H-SD)、核桃-玉米(H-YM)以及核桃单种(H-D)的核桃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试验对象,基于室内化学实验和Illumina Miseq PE300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核桃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模式核桃根际土壤对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磷(AP)、土壤有机碳(SOC)和交换性钙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富集作用,对速效氮(AN)有亏缺现象。H-SS对TN、TP和SOC富集作用明显,H-YM富集AP、速效钾(AK)和交换性钙的效果最佳。(2)蔗糖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及细菌均出现明显的根际效应,H-YM的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最高,但间套种模式降低了微生物量氮和细菌的根际效应。(3)3种间套种模式下根际土壤细菌Shannon指数均高于核桃单种。(4)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主要受养分影响,非根际主要受酶活性影响。综上认为,间套种能够提高根际养分富集率、增强土壤酶活性、促进微生物增殖。此中,H-SS根际土壤对TN、TP和SOC的富集作用明显,其土壤细菌含量也最高;H-YM根际土壤富集AP、AK和交换性钙的效果更佳。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当地经营习俗选择桑树或玉米进行间套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地区 核桃 间套种 土壤养分 微生物特征 根际效应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5
作者 郎蕤 赵敏 +4 位作者 李栋 鲍乾 蔡冠霞 陈波 杨海全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5-325,共11页
微量元素是影响喀斯特地表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水生光合生物在光合代谢过程中能够吸收并去除部分有害元素,然而关于不同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效果和去除潜力如何目前则少有研究。基于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 微量元素是影响喀斯特地表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水生光合生物在光合代谢过程中能够吸收并去除部分有害元素,然而关于不同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效果和去除潜力如何目前则少有研究。基于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站的野外监测、系统采样和实验测定以及统计分析,构建了由裸岩地、裸土地、耕地、草地和灌丛地5种土地利用组成的植被-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模拟生态系统,并以其中的地表水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对微量元素去除潜力及控制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表水水化学和水生光合生物量受季节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显著;②Cr,Mn,Co,Ni,Fe和Zn 6种微量元素浓度在不同喀斯特水生光合生物系统中存在显著差异,浮游-沉水共存系统对Mn,Co,Ni,Fe和Zn的吸收和去除能力优于单一浮游系统;③喀斯特地区的自然植被恢复(灌丛地和草地)促使地表水体形成的高溶解性无机碳(DIC)环境,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从而提高了对地表水体中Mn,Co,Ni,Fe和Zn等微量元素的去除潜力。这些认识将有助于岩溶区地表水体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对地表水体微量元素调控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土地利用 水生光合生物 响应机制 斯特地区
下载PDF
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6
作者 罗婷 黄甫昭 +4 位作者 李健星 陆芳 文淑均 阮枰臻 李先琨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90,共11页
为了解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的养分利用及养分限制状况,选取5种植被群落代表5个植被恢复阶段(分别为灌草丛阶段、灌丛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原生乔木林阶段),对各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 为了解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的养分利用及养分限制状况,选取5种植被群落代表5个植被恢复阶段(分别为灌草丛阶段、灌丛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原生乔木林阶段),对各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指标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全钙(Ca)和全镁(Mg)含量及其比值随恢复进程波动变化。灌草丛阶段叶片C和P含量最高(469.84和1.21 g·kg^(-1)),且C∶K和N∶K最大(134.64和5.67);原生乔木林阶段叶片N、K和Mg含量最高(20.52、6.76和5.69 g·kg﹣1),且K∶P最大(5.83);次生乔木林阶段叶片Ca含量最高(34.05 g·kg^(-1)),且C∶P和N∶P最大(510.98和18.25);灌木林阶段叶片C∶N最大(34.61)。灌草丛阶段土壤C和N含量最高(114.25和4.26 g·kg^(-1)),且C∶N、C∶P、C∶K、N∶P和N∶K最大(27.00、170.98、13.75、6.37和0.52);原生乔木林阶段土壤P和Ca含量最高(1.03和6.42 g·kg^(-1));灌木林阶段土壤K含量最高(8.98 g·kg^(-1)),且K∶P最大(12.96);次生乔木林阶段土壤Mg含量最高(11.53 g·kg^(-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叶片C含量与土壤C、N、P、Ca含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叶片N、Mg含量与土壤K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P<0.01)负相关,叶片Ca含量与土壤C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各恢复阶段植物生长均受磷限制,灌丛阶段植物生长还受氮限制,灌草丛阶段植物生长还受钾限制,因此,建议在该区域植被恢复和管理中适当增施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斯特地区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限制
下载PDF
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6种兰科植物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
7
作者 吴天柔 安明态 +2 位作者 王琨 余江洪 唐煜彬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9,共11页
【目的】分析兰科植物营养器官结构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特性和不同兰科植物响应生境异质的生存策略,为兰科植物研究、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以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6种不同生活型兰科植物的叶、假鳞茎、根为研究对... 【目的】分析兰科植物营养器官结构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特性和不同兰科植物响应生境异质的生存策略,为兰科植物研究、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以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6种不同生活型兰科植物的叶、假鳞茎、根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进行结构观察并测量相关指标,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1)不同兰科植物结构特征间存在显著差异,丘北冬蕙兰、莎叶兰、兔耳兰和单叶石仙桃均为等面叶,叶片较薄;栗鳞贝母兰与梳帽卷瓣兰叶片为异面叶,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叶片较厚。(2)假鳞茎主要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地生兰基本组织细胞较小,维管束密度大;附生兰基本组织细胞较大,储水结构较发达。(3)地生兰根被和皮层较厚,根被细胞排列紧密,皮层细胞小层数多;附生兰根被与皮层较薄,皮层细胞较大。(4)叶片下表皮厚度与叶片厚度、叶维管束直径、叶肉厚度、叶脉厚度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叶肉厚度与下角质层厚度、假鳞茎维管束直径呈显著(P<0.05)负相关;假鳞茎直径和表皮厚度、假鳞茎维管束数量、假鳞茎横截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假鳞茎维管束直径占比与假鳞茎直径、表皮厚度、假鳞茎维管束数量、假鳞茎横截面积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根的各指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直径、根被厚度和皮层厚度与根维管束直径占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兰科植物根部结构具有相对稳定的趋同适应性,叶片和假鳞茎结构间相互促进协调,是兰科植物响应干旱喀斯特环境的重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适应性 兰科植物 结构特征 斯特地区
下载PDF
外源秸秆炭对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8
作者 梁元娜 蒋金平 +2 位作者 陈永山 徐墨馨 叶丽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0-1158,共9页
【目的】研究添加外源秸秆炭对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为探究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碳组分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3年3月在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温室开展水稻盆栽试验,试验周期120 d。盆栽试验共... 【目的】研究添加外源秸秆炭对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为探究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碳组分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3年3月在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温室开展水稻盆栽试验,试验周期120 d。盆栽试验共设置19个处理,在仅添加秸秆炭的处理中,分别添加0.5%、1.0%和3.0%(干土质量比)的破碎秸秆、秸秆沤肥和秸秆生物炭;在添加秸秆炭和碳酸钙的处理中,3种秸秆炭添加量均为1.0%,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0、10.0%和20.0%(干土质量比)碳酸钙;同时设置未添加任何外源物质的对照(CK)处理。分析各处理中水稻生长特征,以及土壤有机碳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态有机碳(POC)含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秸秆炭种类、添加量均会对土壤中有机碳组分含量产生影响。添加0.5%秸秆沤肥土壤中MBC含量最高(235.73 mg/kg),添加1.0%秸秆沤肥土壤中DOC含量最大(221.50 mg/kg),而添加3.0%秸秆生物炭土壤中POC含量最高(36.20 mg/kg)。土壤中碳酸钙添加量也会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碳酸钙添加量为20.0%时,添加3种秸秆炭的土壤MBC含量均为最高。10.0%碳酸钙+1.0%秸秆沤肥处理中土壤DOC含量最大(195.60 mg/kg)。添加3种秸秆炭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为秸秆生物炭>秸秆沤肥>破碎秸秆,其中添加0.5%秸秆生物炭的水稻长势最佳,平均株高102 cm,根长50 cm;添加3.0%破碎秸秆处理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随着碳酸钙添加量的增加,添加秸秆沤肥处理的水稻株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添加10.0%碳酸钙对水稻株高的促进作用较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秸秆生物炭用量与土壤DO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与土壤P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碳酸钙添加量与土壤D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外源秸秆炭对石灰性水稻土中活性有机碳组分具有正激发效应,能明显提高土壤中MBC、DOC和POC含量,同时添加秸秆炭和碳酸钙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增加具有协同作用。添加低量秸秆炭能促进水稻生长,其中秸秆生物炭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在10.0%和20.0%碳酸钙添加量的土壤中添加秸秆沤肥及秸秆生物炭均能促进水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农田土壤 秸秆炭 水稻生长 土壤固碳 斯特地区
下载PDF
岩土源热泵在喀斯特地区的应用问题及对策
9
作者 王林 陈橙 +1 位作者 毛瑞勇 裴鹏 《地质与资源》 CAS 2024年第1期124-130,共7页
地源热泵目前的主要形式是岩土源热泵.为厘清系统在喀斯特地区应用时影响运行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换热试验和工程调研,认为不利的地层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系统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空气潜孔锤钻井技术与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也... 地源热泵目前的主要形式是岩土源热泵.为厘清系统在喀斯特地区应用时影响运行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换热试验和工程调研,认为不利的地层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系统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空气潜孔锤钻井技术与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也会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提出了加强基础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察、钻探技术提升及过程管理等建议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源热泵 斯特地区 地热能 碳中和 碳达峰 贵州省
下载PDF
广西喀斯特地区植被NPP对高低温气象灾害的响应
10
作者 陈燕丽 李明志 +2 位作者 谢映 莫伟华 罗永明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高低温气象灾害对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植被修复产生较大威胁。基于2000—2021年广西喀斯特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指数(Net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GIS空间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广西喀斯特地区... 高低温气象灾害对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植被修复产生较大威胁。基于2000—2021年广西喀斯特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指数(Net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GIS空间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广西喀斯特地区植被NPP变化趋势和高低温气象灾害对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1年,研究区植被NPP增加趋势明显,增长速率为84.7gC·m^(-2)/10a,增加区域面积占比为90.4%,东北和中部地区增加较明显。所有高温灾害指数,包括≥35℃日数、≥37℃日数、≥35℃积温、≥37℃积温和最高气温,对植被NPP均以弱负影响为主;低温灾害指数中,≤0℃积温和最低气温对植被NPP均以弱负影响为主,≤0℃日数以弱正影响为主。高温灾害对研究区中部植被NPP的负影响较强,低温灾害对植被NPP的负影响强度在不同指数间差异较大。高温灾害对各林种NPP的负影响强度和范围多大于低温灾害。发生高温灾害时,竹林NPP受其负影响的强度大于其他林种,桉树类NPP受其负影响的范围大于其他林种,平均面积占比约78.0%。发生低温灾害时,桉树类NPP受其负影响的强度大于其他林种,阔叶林NPP受其负影响的范围大于其他林种,平均面积占比约5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地区植被 NPP 气象灾害 高温 低温 广西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近郊都市现代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研究——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11
作者 杨鹏 舒英格 赵杨茜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1期8-11,共4页
本研究以城市近郊的贵阳市花溪区为例,在分析农业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理论为基础,通过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分析花溪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区域差异,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将花溪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分... 本研究以城市近郊的贵阳市花溪区为例,在分析农业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理论为基础,通过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分析花溪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区域差异,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将花溪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分区:高端农产品基地、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生态农业基地,以期能均衡城市发展和农业生产,为今后喀斯特地区近郊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地区 近郊都市 农业资源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
12
作者 崔静 温庆忠 黄佳健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4期49-52,共4页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生存空间。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国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阐明人为干扰下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机制,梳理总结...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生存空间。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国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阐明人为干扰下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机制,梳理总结现有石漠化治理技术和模式,聚焦石漠化治理面临的治理成效巩固难、可持续性差、治理技术与模式缺乏区域针对性、植被群落稳定性欠佳等问题,提出未来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应转变观念、推进标准研究制定、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治理技术 模式 斯特地区
下载PDF
全球变暖情景下武陵山喀斯特地区植物群落干旱性特征分析
13
作者 朱文艳 庹清 陈茜 《可持续发展》 2024年第4期992-1003,共12页
武陵山喀斯特区域是石漠化重点治理区之一,探讨全球变暖情景下武陵山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演替是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武陵山喀斯特地区为背景首次提出了物种生态位宽度的概念,并分别从武陵山喀斯特地区植被时空变... 武陵山喀斯特区域是石漠化重点治理区之一,探讨全球变暖情景下武陵山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演替是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武陵山喀斯特地区为背景首次提出了物种生态位宽度的概念,并分别从武陵山喀斯特地区植被时空变化、气候与环境、植物群落抗旱生理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武陵山喀斯特地区植物群落干旱性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构建了基于Beverton-Hot和Lotka-Volterra模型的生态位宽度演替模型和NDVI演替模型,并展示了演替模型的应用性。本研究对全球变暖情景下武陵山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喀斯特地区 生态位宽度 植物群落 干旱性特征 演替模型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坡耕地径流水动力学特征研究
14
作者 瞿朝正 王济 +4 位作者 蔡雄飞 徐蝶 刘一民 陈星旺 王胜利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2期93-98,共6页
为研究喀斯特地区坡耕地在不同条件下的水动力学特征,通过野外径流模拟试验分析在不同坡度和不同流量下的细沟径流侵蚀过程,深入研究细沟径流侵蚀过程中的径流水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流速随坡度的增大而上升,但两者相关性不明显;... 为研究喀斯特地区坡耕地在不同条件下的水动力学特征,通过野外径流模拟试验分析在不同坡度和不同流量下的细沟径流侵蚀过程,深入研究细沟径流侵蚀过程中的径流水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流速随坡度的增大而上升,但两者相关性不明显;雷诺数(Re)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弗劳德数(Fr)和阻力系数(f)均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加;南明区、青岩和修文的雷诺数(Re)与弗劳德数(Fr)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研究结果对于认识不同坡度与不同流量下细沟径流侵蚀过程中的径流水动力学特征有重要意义,为喀斯特地区坡耕地土壤侵蚀与防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地区 细沟侵蚀 水动力学参数 野外径流模拟
下载PDF
耕种对喀斯特地区土壤甲烷氧化菌丰度及群落结构的差异分析
15
作者 宋卓蕾 黄科瑞 +2 位作者 刘芳 唐莉媛 王雅璇 《现代化农业》 2024年第4期35-37,共3页
为了探讨喀斯特地区耕种对土壤甲烷氧化菌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明确休耕后菌群的恢复状况,研究选取喀斯特核心区域的天然林地(未人工耕种)为对照,以连续多年耕种的玉米地、休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pmoA基因... 为了探讨喀斯特地区耕种对土壤甲烷氧化菌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明确休耕后菌群的恢复状况,研究选取喀斯特核心区域的天然林地(未人工耕种)为对照,以连续多年耕种的玉米地、休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pmoA基因的方法测定土壤甲烷氧化菌的丰度和群落结构变化,以期为喀斯特地区土壤甲烷氧化菌群的恢复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耕种影响土壤甲烷氧化菌的丰度和群落变化,耕种后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基因拷贝数介于9.64×10^(6)~6.96×10^(7)copies/g,优势种群主要集中在氧化效率较低的Ⅰ型上,休耕后土壤甲烷氧化菌优势菌群的种类增多,氧化效率高的Ⅱ型甲烷氧化菌占比增加,有利于土壤甲烷氧化菌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地区 耕种 甲烷氧化菌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空间识别——以石林彝族自治县为例
16
作者 贾海锋 马小波 +3 位作者 王万宾 刘岳雄 罗怀秀 李森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目的】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识别石林彝族自治县生态保护与修复空间,为研究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落地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NPP定量指标法和GIS方法对研究区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 【目的】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识别石林彝族自治县生态保护与修复空间,为研究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落地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NPP定量指标法和GIS方法对研究区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生态空间范围确定生态保护与修复空间。【结果】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总体一般,极重要区和重要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1%;生态敏感性较高,极敏感区和敏感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5.05%。依据管控策略,可将自然生态空间管控分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区,分别占研究区自然生态空间管控分区的2.05%、94.98%和2.97%,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1.07%、49.57%和1.55%。【结论】通过识别研究区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空间,确定生态修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的重点任务,提出了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的科学思路,能够为喀斯特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地区 生态敏感性 自然生态空间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含碎石土壤水分扩散能力
17
作者 冯娅瑛 牟丽敏 +1 位作者 周娜娜 韩珍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5,共11页
中国喀斯特地区基岩裸露、土层浅薄,碎石(粒径>2 mm)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土壤水分迁移具有一定复杂性。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水动力条件下土壤的垂直入渗分析,针对喀斯特含碎石土壤的水分水平扩散能力方面的研究鲜见。本研究以贵阳花溪区... 中国喀斯特地区基岩裸露、土层浅薄,碎石(粒径>2 mm)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土壤水分迁移具有一定复杂性。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水动力条件下土壤的垂直入渗分析,针对喀斯特含碎石土壤的水分水平扩散能力方面的研究鲜见。本研究以贵阳花溪区含碎石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平土柱扩散法对比分析不同碎石含量(0、10%、20%、30%、40%)土壤湿润锋的前进状况以及土壤水分扩散率变化特征,探讨喀斯特地区不同碎石含量的土壤水分扩散能力。结果表明:(1)碎石含量相同时,湿润锋前进距离和前进速率与时间之间均呈幂函数关系;随着水分水平扩散的进行,土柱的体积含水率逐渐减小,玻尔兹曼(Boltzmann)变换参数λ则随着体积含水率的减小而呈指数增大;随着体积含水率减小,土壤水分扩散率呈递减趋势。(2)碎石含量不同时,湿润锋前进距离和平均速率随着碎石含量的增加总体呈现出增大趋势,但碎石含量为10%时湿润锋前进距离与平均速率均有所减小;同一位置的体积含水率随碎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体积含水率相同条件下,土壤水分扩散率随碎石含量增加呈递增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土壤水文循环和过程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石含量 水分扩散 湿润锋 斯特地区
下载PDF
广西喀斯特地区4种饲用甜高粱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及相对饲喂价值分析
18
作者 易显菊 张辉 +2 位作者 吕玲燕 庞天德 易显凤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0-133,共4页
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广西喀斯特地区种植的饲用甜高粱品种。试验以4种饲用甜高粱为研究对象,分析甜高粱的农艺性状、生物学产量、营养价值和相对饲喂价值。结果表明:甜高粱601的株高和分蘖数显著高于甜高粱326、901以及大力士(P<0.05)... 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广西喀斯特地区种植的饲用甜高粱品种。试验以4种饲用甜高粱为研究对象,分析甜高粱的农艺性状、生物学产量、营养价值和相对饲喂价值。结果表明:甜高粱601的株高和分蘖数显著高于甜高粱326、901以及大力士(P<0.05),而大力士的茎粗和茎节数显著高于甜高粱326、601、901 (P<0.05),大力士和甜高粱901茎叶比显著高于甜高粱326和601 (P<0.05)。甜高粱326和601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显著高于甜高粱901和大力士(P<0.05),甜高粱601干鲜比为31.34%,在所有品种中最高。大力士的粗蛋白含量高于甜高粱326、601和901;甜高粱901的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大力士、甜高粱326和601 (P<0.05);甜高粱601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60.82%,显著高于大力士、甜高粱326和901 (P<0.05),甜高粱601粗脂肪和干物质含量分别为23.78 g/kg和31.17%,显著高于甜高粱326、901及大力士(P<0.05);甜高粱326的粗灰分含量为9.59%,在所有品种中最高。甜高粱326的干物质采食量、可消化干物质、相对饲用价值和可消化营养物质在所有品种中最高。研究表明,甜高粱326、601更适合在广西喀斯特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喀斯特地区 甜高粱 农艺性状 营养成分 相对饲喂价值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不同海拔对油茶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物种群落的影响
19
作者 曾维军 刘燕 +1 位作者 秦维 罗文敏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本研究旨在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海拔油茶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的种群多样性及物种分布特征,以提高AMF在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基础。以贵州喀斯特高、低海拔地区油茶根际土壤为材料,利用Illumin... 本研究旨在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海拔油茶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的种群多样性及物种分布特征,以提高AMF在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基础。以贵州喀斯特高、低海拔地区油茶根际土壤为材料,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AMF物种多样性及差异。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油茶根际土壤AMF中球囊霉属(Glomus)占主要地位,整体丰度为87.28%;低海拔油茶根际土壤AMF群落特异OTU数和Shannon、Chao1指数显著高于高海拔,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且组间AMF物种聚类较远;油茶根际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与球囊霉属真菌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65,表明喀斯特的低磷土壤促进油茶根际球囊霉属的生长,增加土壤碳库,促进油茶对磷的吸收利用。其作用机理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斯特地区 根际土壤 丛枝菌根真菌 多样性
下载PDF
广西喀斯特地区蚕桑产业发展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以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为例
20
作者 韦玉坚 叶建蔚 +3 位作者 李燕飞 覃锋 莫柳静 蓝必忠 《广西蚕业》 2024年第1期48-52,共5页
针对广西喀斯特地区蚕桑生产效益提升难度大、产业后劲不足等发展现实困境,本文以喀斯特地区大化瑶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调研等方式,对该县蚕桑产业发展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加大政策资源扶持、强化技术队... 针对广西喀斯特地区蚕桑生产效益提升难度大、产业后劲不足等发展现实困境,本文以喀斯特地区大化瑶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调研等方式,对该县蚕桑产业发展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加大政策资源扶持、强化技术队伍、创新生产模式、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和加强资源开发等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地区 蚕桑产业 困境 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