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斯蒂格勒“第三持留”的教育哲学阐释——兼论数字时代的教育困境与应对 |
许腾
夏保华
李艺
|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2
|
意识迷途与存在之痛:论斯蒂格勒的记忆工业批判 |
莫然
王伯鲁
|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3
|
从第三持存到数字持存——数字技术背景下对斯蒂格勒技术现象学的新解读 |
陈朦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
1
|
|
4
|
数字记忆:特质、实践及反思——基于斯蒂格勒“代具”理论 |
刘宗岱
|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流媒体电影弹幕的时间性及知觉体验——基于斯蒂格勒时间现象学的讨论 |
王宇豪
|
《新媒体研究》
|
2024 |
0 |
|
6
|
从“我”“我们”到“大家”——论贝尔纳·斯蒂格勒“象征的贫困” |
李新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24 |
0 |
|
7
|
机器学习的透视: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量化解读 |
赵影杰
侯娟
|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
2024 |
0 |
|
8
|
作为“数字遗忘工业”的网络文艺——基于斯蒂格勒“记忆工业”概念之重构 |
杨光
|
《中国文艺评论》
|
2023 |
1
|
|
9
|
数字资本主义的迷途与困局:以斯蒂格勒为中心的考察 |
张宪丽
|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
2023 |
3
|
|
10
|
论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神话结构 |
陈明宽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1
|
|
11
|
斯蒂格勒,博伊斯和社会雕塑 |
夏开丰
|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2
|
元宇宙的持存面相:话语·技术·生存之境——基于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分析 |
程丙
|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3
|
故事欲、代具性与第三记忆——对斯蒂格勒电影时间的哲学解读 |
樊姗姗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4
|
从“此在”到“已经在此”——斯蒂格勒对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的批判性改造 |
张清喆
|
《德国哲学》
|
2023 |
0 |
|
15
|
电影作为人的“自我助产术”——论斯蒂格勒对电影《会面》的解读 |
刘仲炎
|
《视听》
|
2023 |
0 |
|
16
|
斯蒂格勒哲学视角下的古代技术问题分析 |
马羞然
|
《哲学进展》
|
2023 |
0 |
|
17
|
数字时代媒介记忆的工业化反思和批判——基于斯蒂格勒视角的研究 |
夏仕欣
|
《新闻前哨》
|
2023 |
0 |
|
18
|
斯蒂格勒:西方技术哲学的评论——《技术与时间》解读 |
张一兵
|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3
|
|
19
|
第三持存与非物质劳动--张一兵与斯蒂格勒学术对话 |
张一兵
杨乔喻(编译)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7
|
|
20
|
回到胡塞尔:第三持存所激活的深层意识支配——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的解读 |
张一兵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