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抽象的“失效”与先锋的“溃败”——论双雪涛的小说《光明堂》及新东北文学的困境
1
作者 房子兮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208,共7页
双雪涛的小说《光明堂》具有“后先锋性”的美学特征:一方面,《光明堂》的后先锋特征,表现为确定性的缺失导致的美学含混。小说文本呈现出“残缺”的叙事、人物构造、东北景观,及“自我否定”式的“残缺东北历史想象”;另一方面,“多义... 双雪涛的小说《光明堂》具有“后先锋性”的美学特征:一方面,《光明堂》的后先锋特征,表现为确定性的缺失导致的美学含混。小说文本呈现出“残缺”的叙事、人物构造、东北景观,及“自我否定”式的“残缺东北历史想象”;另一方面,“多义隐喻”与“意象滑动”的后先锋性,赋予《光明堂》以“抽象性”美学特征。然而,无论是美学含混,还是抽象性,脱离了丰富的现实,最终会导致过度审美化,进而造成抽象的“失效”与意义的“溃败”,这也是新东北文学创作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雪涛 《光明堂》 先锋 抽象性 新东北文学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乡村叙事的新景象、新境界——关于老藤长篇小说《草木志》兼及新东北文学
2
作者 周景雷 郑慧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67,共6页
《草木志》以草木写人和以人写草木,在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背景下,用文学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生态、文化以及它们与乡村振兴之间关系的认识。本部作品从文化和人的内生动力出发,立足于百年“乡土中国”的发展和叙事经验,以一种超越性... 《草木志》以草木写人和以人写草木,在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背景下,用文学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生态、文化以及它们与乡村振兴之间关系的认识。本部作品从文化和人的内生动力出发,立足于百年“乡土中国”的发展和叙事经验,以一种超越性的姿态展示了其创作上的独特性。老藤是新东北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性、真实性、理想性、秩序性和东北性,不仅构成了新东北叙事的重要维度,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在当下所呈现出来的新景象、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藤 《草木志》 乡村叙事 新东北文学
下载PDF
舞的历史、当代性与记忆“再造”——以双雪涛、班宇的新东北叙事为中心
3
作者 高翔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7-21,共5页
作为现当代重要的文化记忆之一,舞一再被当下叙事所征用,尤其在新东北文学中构成了独特的景观和内涵。双雪涛的《飞行家》《光明堂》、班宇的《双河》等小说创作,不仅利用舞的“兴”与“禁”的历史记忆,对城市帷幕后丰富性进行窥探,给... 作为现当代重要的文化记忆之一,舞一再被当下叙事所征用,尤其在新东北文学中构成了独特的景观和内涵。双雪涛的《飞行家》《光明堂》、班宇的《双河》等小说创作,不仅利用舞的“兴”与“禁”的历史记忆,对城市帷幕后丰富性进行窥探,给予“零余者”回望或重返过去的机会,以及生成文本的“怀旧”感以建立其叙述的合法性,还试图通过区别于父辈的视角,对舞进行记忆的再造与内涵的更新,从而促成子一代这一新的历史主体与父辈的和解,并获得救赎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东北文学 文化记忆
下载PDF
当代文学地方路径的演进
4
作者 李怡 《中国文学批评》 2024年第3期4-11,189,共9页
文学的“地方性”追求是不同区域自我发现、激活自身创造力的一种方式。中国文学的“地方性”视野源远流长,至近现代更是持续发展。以“新东北文学”与“新南方写作”为例,我们可以梳理总结这一学术历程的发展演变,总结其中的价值和贡献... 文学的“地方性”追求是不同区域自我发现、激活自身创造力的一种方式。中国文学的“地方性”视野源远流长,至近现代更是持续发展。以“新东北文学”与“新南方写作”为例,我们可以梳理总结这一学术历程的发展演变,总结其中的价值和贡献,对未来的可能进行反思与探寻。写作和作家本人的跨区域性向我们表明,地方本身已经不是他们集中表达的内容,超出地方的更深的关切才是更有意包含的主题。文学的“地方性”追求归根到底并不真正指向地方,而是“人”本身。正如鲁迅这样的现代文学大家没有将南北问题仅仅当作地方问题,而是充分重视了其中的“人”的价值一样。这才是不断创造当代文学“地方性”追求的真正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 新东北文学 南方写作 南北论
原文传递
地方化文学分类标识概念的转型分析
5
作者 卓今 《中国文学批评》 2024年第3期12-19,189,共9页
“文学的地方化命名”作为一个文学分类标识概念,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文学问题,它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紧密相关。将这个议题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便于理清文学参与现代化叙事分与合的过程,通过梳理当代文学新旧地方化命名方式的发... “文学的地方化命名”作为一个文学分类标识概念,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文学问题,它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紧密相关。将这个议题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便于理清文学参与现代化叙事分与合的过程,通过梳理当代文学新旧地方化命名方式的发展脉络,揭示其基本特征、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文学的地方化命名”现象和构成,真实地反映了文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高度融合。文学参与和表现着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也推动着文学分类标识的转型。因此,新的“文学的地方化命名”在借鉴历史经验、深度参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创新性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地方化命名 南方写作 新东北文学 地方性写作 文学分类标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