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异质文化交融中的哲学话语建构
1
作者 阎孟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2,共8页
把在西方文化土壤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华文化相结合是一个异质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融的过程。习近平提出的“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推进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又... 把在西方文化土壤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华文化相结合是一个异质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融的过程。习近平提出的“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推进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又一新的历史丰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辩证唯物论、方法论、唯物史观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的历史形态,同时也实现了异质文化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视域融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理结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使其褪去文化异质性,表现出中国现代哲学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内涵,由此创造出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中国化 视域融合 话语建构
下载PDF
新中国哲学60年:沟通与整合
2
作者 郑忆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7-43,共7页
回顾新中国哲学60年的发展历程,其显著变化在于:哲学功能从失落到回归;哲学生态从相对萧条到繁荣;哲学视域从狭窄到开阔;研究范式从固守一体到全面转型。发展当代中国新哲学的途径,是深化中、西、马哲学的沟通与整合。三者沟通与整合的... 回顾新中国哲学60年的发展历程,其显著变化在于:哲学功能从失落到回归;哲学生态从相对萧条到繁荣;哲学视域从狭窄到开阔;研究范式从固守一体到全面转型。发展当代中国新哲学的途径,是深化中、西、马哲学的沟通与整合。三者沟通与整合的必要性在于:它符合当代世界哲学发展的趋势,是推动当代中国新哲学发展的动力,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三者沟通与整合的可能性在于:三者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和面临共同的时代问题,体现着共同的哲学本性;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精神互补性;处于前所未有"天时、地利、人和"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 学反思 沟通整合
下载PDF
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何以可能——兼论三大哲学资源在当代中国哲学创新中的作用
3
作者 王春梅 刘冠军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30,共4页
时代呼唤新哲学的产生 ,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在今天的中国 ,无论是社会实践的探索 ,还是哲学理论的探讨 ,都在呼唤中国哲学的创新和当代中国新哲学的产生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为当代中国新哲学的诞生提... 时代呼唤新哲学的产生 ,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在今天的中国 ,无论是社会实践的探索 ,还是哲学理论的探讨 ,都在呼唤中国哲学的创新和当代中国新哲学的产生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为当代中国新哲学的诞生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可以说 ,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其哲学创新的现实根源 ,当代中国并存的三大哲学体系是其哲学创新的理论资源。其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理论指导 ,现代西方哲学是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理论补充 ,中国传统哲学是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理论基础。可以预言 ,上述三者的有机统一和优势互补将建构起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新 现实根源 理论资源 马克思主义 现代西方 中国传统
下载PDF
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成就与经验
4
作者 姜卫平 邢科 《新疆社会科学(维文)》 2019年第2期17-22,共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开启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进,不断出成果、出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开启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进,不断出成果、出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学社会科学 成就 经验
下载PDF
“创造的综合”:张岱年建构中国新哲学的方法
5
作者 陆建华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7-92,共6页
张岱年在中国新哲学建构方法上所提出的“综合”之说,本质上是“创造的综合”。张岱年关于建构中国新哲学的“综合”之说受张申府的“三流合一”说所影响,是对张申府“三流合一”说的深化和发展。张岱年关于建构中国新哲学的“综合”之... 张岱年在中国新哲学建构方法上所提出的“综合”之说,本质上是“创造的综合”。张岱年关于建构中国新哲学的“综合”之说受张申府的“三流合一”说所影响,是对张申府“三流合一”说的深化和发展。张岱年关于建构中国新哲学的“综合”之说有一个发展、深化过程:从以新唯物论为基础“综合”新唯物论和分析哲学以建构新哲学,到以中国哲学的精华为根基“综合”中国哲学、新唯物论和分析哲学以建构中国新哲学,再到以中国哲学的精华为根基“综合”中西哲学之优长之处,吸收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熔铸理想主义精神的“创造”的“综合”,最后归结到建构新哲学的方法和建构中国新哲学的方法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年 综合 中国新
下载PDF
从“新子学”至“新中国哲学”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纪璐 《管子学刊》 2018年第4期31-34,共4页
方勇教授在2012年提出"新子学"的构想,得到很大的回响。短短几年内新子学的学术讨论会遍地开花,而探讨新子学的内涵特质,"新子学"概念的界定,"新子学"理念的发展,新子学对中国传统经学的超越,对现代文化... 方勇教授在2012年提出"新子学"的构想,得到很大的回响。短短几年内新子学的学术讨论会遍地开花,而探讨新子学的内涵特质,"新子学"概念的界定,"新子学"理念的发展,新子学对中国传统经学的超越,对现代文化的意义,新子学与儒学的关系,新子学与经学的联合,新子学与新道学的研究,新子学的文化源流及其价值诉求,如何复兴新子学,如何开拓新子学,如何在全球文化中开通新子学,等等的论文可以说不胜其数。可见中国哲学界到了一个亟思突破的关口。一个新的作学方向给予大家很大的激励。本文提出目前新子学的走向需要调整。我们应以培养当代的"诸子"为重心,而不是仅仅发扬传统的诸"子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学 经学 新中 百家争鸣 一家之言
下载PDF
“新子學”就是“新中國哲學”嗎?
7
作者 歐明俊 《诸子学刊》 2019年第2期349-359,共11页
研究哲學史的學者多認爲"新子學"就是"新中國哲學"即新時代的中國哲學研究和創造。中國哲學史學科以理論重構爲目標,這種觀點也不是没有道理,但將"新子學"僅僅限定在當代哲學學科範圍内,與傳統"子學... 研究哲學史的學者多認爲"新子學"就是"新中國哲學"即新時代的中國哲學研究和創造。中國哲學史學科以理論重構爲目標,這種觀點也不是没有道理,但將"新子學"僅僅限定在當代哲學學科範圍内,與傳統"子學"没有關係,且排除其他學科,是對"新""子""學"的狹隘化理解。當代新哲學只是"新子學"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新子學"的倡導正是"反思"現代獨立的哲學學科對傳統諸子學的肢解,突破其狹隘性。"子學"主要爲"義理之學",内部又有考據之學、辭章之學、經濟之學,都是"新子學"的"題中之義"。應該强調"新子學"是新的哲學創造,但"新子學"不僅僅是哲學,不等於哲學,更不等於當代哲學。"新子學"包括衆多學科,是綜合之學、整體之學、全體之學,是一開放的體系,應充分國際化,只要與中國"子學"有關,都屬於"新子學"研究範圍,至少應做關聯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學 新中國哲學 義理之學 整體之學 反思
下载PDF
如何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关系看 被引量:9
8
作者 陈学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9-87,共9页
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必须正确和充分利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当代西方哲学这两种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来看 ,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 ,不能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 ,作非此即彼的选择 ;努力寻找两者的共同点 ,... 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必须正确和充分利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当代西方哲学这两种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来看 ,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 ,不能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 ,作非此即彼的选择 ;努力寻找两者的共同点 ,以提供启示和借鉴 ;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引领、主导作用 ,充分认识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我们要构建的当代中国新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新 马克思主义 现当代西方 思维方式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新哲学的建构路径——对中西马融合会通的反思 被引量:1
9
作者 陆建华 《兰州学刊》 CSSCI 2014年第6期1-7,共7页
当代中国新哲学的建构在方法、路径上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建构当代中国新哲学可以走中哲、西哲和马哲融合会通之路,也可以走中哲和马哲、中哲和西哲、马哲和西哲融合会通之路,也可以走中哲、马哲和西哲各自内部生成之路。中哲、西哲和马... 当代中国新哲学的建构在方法、路径上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建构当代中国新哲学可以走中哲、西哲和马哲融合会通之路,也可以走中哲和马哲、中哲和西哲、马哲和西哲融合会通之路,也可以走中哲、马哲和西哲各自内部生成之路。中哲、西哲和马哲融合会通时三者是否有主次之分,中哲和西哲、中哲和马哲、马哲和西哲融合会通时各自是否有主次之分,是不确定的,取决于建构者自己的选择。另外,中哲、西哲和马哲融合会通时以谁为主、以谁为辅,中哲和西哲、中哲和马哲、马哲和西哲融合会通时以谁为主、以谁为辅,同样是不确定的,同样取决于建构者自己的选择。从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建构新哲学有两种基本的方法、路径,即同一哲学系统、哲学类型的哲学的内部生成和不同的哲学系统、哲学类型的哲学的融合会通这两条路径,前者可以称作"内生"之路,后者可以称作"外生"之路。由"内生"之路和"外生"之路建构新哲学,前者对建构者哲学诠释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后者对建构者筛选、组合、利用不同哲学系统、类型的哲学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新 西 融合会通
下载PDF
论《易传》“生生”学说对中国新哲学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孝青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5期1-3,共3页
中华文化有两种精神相对峙,一种是刚健的,一种是柔顺的。《易传》"生生"学说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刚健精神。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哲学建设以来,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张岱年的综创论、方东美的生命哲学、张立文的和合学均在... 中华文化有两种精神相对峙,一种是刚健的,一种是柔顺的。《易传》"生生"学说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刚健精神。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哲学建设以来,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张岱年的综创论、方东美的生命哲学、张立文的和合学均在继承《易传》"生生"学说的基础上,构建起各具特色哲学体系,展现了中华文化刚健的创造精神,指引了中国哲学重建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生生 中国新 影响
下载PDF
基于“创造”视角的中国新哲学建设研究
11
作者 杨孝青 刘仲林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45,98,共5页
"创造"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很早,但几千年来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而淹没在众多普通词汇之中。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大潮影响下,"创造"思想从西方输入中国,受到不少学者的高度重视。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始,熊... "创造"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很早,但几千年来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而淹没在众多普通词汇之中。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大潮影响下,"创造"思想从西方输入中国,受到不少学者的高度重视。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始,熊十力、张岱年等哲学家将《易经》"生生"学说与"创造"思想相接榫,构建了蕴含"创造"思想的新哲学体系,激活了中国哲学的创造活力。笔者认为,中国新哲学建设需要确立以"创造"为核心的"创学",并将其转化为大众的自觉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 中国新 建设
下载PDF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汪信砚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0,共10页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思想伟力、时代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运用和发展...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思想伟力、时代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理论自觉,并根据这种自觉意识实现了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唯物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创造性运用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百姓日用是中国新哲学建设的突破口
13
作者 张春楼 刘仲林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9-42,60,共5页
在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全球化背景下,新轴心时代的火炬已经点燃,矛盾、危机与和谐、觉醒共存,中国哲学再创造必要而紧迫,聚焦点在理论创新,落实点在百姓日用。哲学日用化或回归生活世界是新哲学建设关注的突破口。新思潮形成新哲学历程艰辛... 在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全球化背景下,新轴心时代的火炬已经点燃,矛盾、危机与和谐、觉醒共存,中国哲学再创造必要而紧迫,聚焦点在理论创新,落实点在百姓日用。哲学日用化或回归生活世界是新哲学建设关注的突破口。新思潮形成新哲学历程艰辛,困惑颇多。历代哲学人在理论与实践的接口彷徨、呐喊与挣扎,不断地进行哲学重建和理论践行。哲学的理论创建和大众普及在当下中国双双滞后,这是深化文化改革面临的两大挑战,需要坚持不懈地跨界探索和大众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轴心时代 中国新 再创造 百姓日用 跨界亲证
下载PDF
一本教科书、一个时代、一种评价——对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再思考(上)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42,共14页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是在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展开的。这种批判虽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上却严重失真。于是,还原20世纪50...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是在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展开的。这种批判虽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上却严重失真。于是,还原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人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真相,就成为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前提性问题。事实上,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有着十分强烈的批判意义。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建构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毛泽东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当时出版的多个版本的教科书中,有三本书最具典型性:一本是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按照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序列来讲毛泽东思想;一本是冯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按照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逻辑理路来讲毛泽东的实践的认识论;一本是刘丹岩、高清海撰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从批判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结构入手,来思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结构。这三本书的中国特色从一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第二次结合”中的哲学观念。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并没有否定这一时期的哲学观念,只是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认识论功能,而恢复它的社会的、教育的功能。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完美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学原理教科书 陶德麟 艾思奇 李达 冯契 高清海
下载PDF
一本教科书、一个时代、一种评价--对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再思考(下)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是在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展开的。这种批判虽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上却严重失真。于是,还原20世纪...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是在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展开的。这种批判虽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上却严重失真。于是,还原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人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真相,就成为了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前提性问题。事实上,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有着十分强烈的批判意义。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建构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毛泽东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当时出版的多个版本的教科书中,有三本书最具典型性:一本是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按照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序列来讲毛泽东思想;一本是冯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按照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逻辑理路来讲毛泽东的实践的认识论;一本是刘丹岩、高清海撰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从批判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结构入手来思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结构。这三本书的中国特色,从一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第二次结合”中的哲学观念。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并没有否定这一时期的哲学观念,而只是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认识论功能,而恢复了它的社会的、教育的功能。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完美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学原理教科书 陶德麟 艾思奇 李达 冯契 高清海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史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何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5,共10页
观念史的研究是对一种思想、一种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合法性的论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合法性就受到了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和外部的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对自身的思... 观念史的研究是对一种思想、一种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合法性的论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合法性就受到了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和外部的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对自身的思想变革、尤其是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思想历程进行系统的观念史研究。因此,以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逻辑起点,对马克思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形成的新观念作一起源和理性结构方面的考察,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30年间所经历的哲学传统变革和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对于展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前景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中国化 马克思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使命与境界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建文 李晗琦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2期19-27,37,共10页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依然是探索"时代精神的精华"、建构"时代文明的灵魂",阐释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凝结出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共同意志,凝聚亿万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依然是探索"时代精神的精华"、建构"时代文明的灵魂",阐释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凝结出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共同意志,凝聚亿万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理性指引。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论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在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取无穷的营养,才能跃上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真理和道义之巅的新境界。发展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总结和凝练中国道路中蕴含的"中国智慧"——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其二者的有机统一贯穿于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统一的基本逻辑,以便在伟大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中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中国化 中国道路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下载PDF
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18
作者 余晓菊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舒远招 学科建设 价值主义 客观主义 治学态度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高华 赵强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12期81-88,共8页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总结这个时代基本特征、反映这个时代特定生活世界的哲学理论形态。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时又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总结这个时代基本特征、反映这个时代特定生活世界的哲学理论形态。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时又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套现成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理论体系,这决定了它的逻辑架构呈现出一种不断构建自身的特点。在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的视域中,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从生活世界出发,继承并借鉴不同的生活世界经验,进而超越生活世界取得理论的飞跃,最后又回归到生活世界实现实践的生成。正是在这种辩证的、发展的逻辑架构中,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并不断完善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生活世界 新时代中国特色学理论体系 逻辑架构 实践
下载PDF
论新时代的“两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新建 池忠军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38,共7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以"学哲学、用哲学"为根本依托的。新时代"学哲学、用哲学"的过程,集中表现为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即新时代的"两化"宏大实践叙事,并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以"学哲学、用哲学"为根本依托的。新时代"学哲学、用哲学"的过程,集中表现为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即新时代的"两化"宏大实践叙事,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改变世界"的实践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统筹-协调-辩证"的方法论总体图景和新时代党员干部德性培养的科学路径,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远境界和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理论为方法 化理论为德性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 新境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