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发传染性疾病防胜于治
1
作者 丁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7期214-214,共1页
在过去 20 年,新发传染性疾病已造成了无数物质与精神的损失,且损失还在不断增加。本人认为医学界对于传染性疾病的工作重心应从发现和应对新发传染转向预防传染源,本文将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 新发传染性疾病 出现 影响 应对
下载PDF
117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谭婷婷 徐志晔 +2 位作者 王森 吴迪 沈瀚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分析117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诊断重症SFTS、降低病死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就诊的117例SFTS患者,将患者分为生存组(92例)和死亡... 目的分析117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诊断重症SFTS、降低病死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就诊的117例SFTS患者,将患者分为生存组(92例)和死亡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发热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期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的差异。结果死亡患者年龄[(59.72±14.34)岁]大于生存患者[(48.20±20.23)岁](t=2.959,P<0.05)。死亡患者高热、呕吐、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神志改变、肌肉震颤、昏迷等)、出血性症状(包括皮肤出血、肺出血、牙龈出血等)、MODS等的发生率高于存活患者(P<0.05)。在第0~6天发热期,死亡患者血液APTT与存活患者相比延长幅度更大,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更高(P<0.05)。在第7~13天MODS期,死亡患者血液标本中的CK、CK-MB、ALT、AST、LDH、BUN、APTT和TT与存活患者相比升高幅度更大,Ca下降幅度更大,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K、CK-MB、ALT、AST、LDH、BUN、APTT、TT和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明显升高,Ca明显下降的患者预后较差,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重症患者的临床监测,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临床特征 死亡 新发传染性疾病
下载PDF
抗病毒颗粒的临床研究现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凡 李东 尚强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8-80,共3页
抗病毒颗粒是根据经典名方研制而成的,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及流行性感冒的独家中药复方制剂。本文综述了抗病毒颗粒在新发传染性疾病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等疾病领域的临床应用潜在价值。
关键词 抗病毒颗粒 新发传染性疾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基础研究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引领及支撑作用
4
作者 关伟杰 杨子峰 +7 位作者 赵金存 沈华浩 宋元林 关文达 黎毅敏 黄勇波 陈凌 钟南山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5-568,共14页
医学基础研究的出发点与最终目标是解决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患者诊治成功率。自抗击非典型肺炎疫情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长期连续地资助了以疫情防控和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基础研究,不但产出了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 医学基础研究的出发点与最终目标是解决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患者诊治成功率。自抗击非典型肺炎疫情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长期连续地资助了以疫情防控和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基础研究,不但产出了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也培育了一批优势团队和平台。在抗击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代表的突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过程中,多个团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多学科交叉(临床、医工、信息等)形成了整体防疫和系列救治方案,包括建立了呼吸道病毒诊断与预警平台,研发了新一代病毒检测设备和试剂,提出了重症预警、肺保护通气、中西医相结合的抗病毒联合治疗措施,快速开发了疫苗和药物,研究成果被写入国内外新冠肺炎诊疗指南。这些均充分体现出基础研究领域的长远布局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疫情防控和患者诊治的战略需求。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指导思想下,进一步发挥基础研究对新冠疫情防控的推动及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新型冠状病毒 新发烈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基础研究 创新 临床转化 临床救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