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发右束支阻滞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
1
作者 李晓栋 张中 +2 位作者 李静超 余海佳 陈顺强 《医药论坛杂志》 2017年第6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新发右束支阻滞(RBBB)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MI)中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院内预后价值。方法收集863例前壁及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别将其分为RBBB组及无RBBB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临床特征及院内预后。应用Logistic回... 目的探讨新发右束支阻滞(RBBB)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MI)中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院内预后价值。方法收集863例前壁及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别将其分为RBBB组及无RBBB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临床特征及院内预后。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下壁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RBBB在下壁AMI中发生率为11.7%,与其在前壁AMI中的发生率(13.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下壁AMI中RBBB组与非RBBB组相比,RBBB组患者年龄较大、CK-MB峰值较高、肺淤血发生率、院内死亡率及MACE发生率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新发持续RBBB为下壁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RR=5.79(95%CI:1.15-29.13),P<0.05]。结论新发RBBB在下壁AMI患者中发生率与前壁AMI并无明显差异,新发持续的RBBB的意义与前壁AMI患者一样,预示院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新发右束支阻滞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与冠心病关系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安宁 南婷婷 +2 位作者 葛艳霞 刘英 兰玉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3年第8期588-591,共4页
目的探讨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家访、查阅病案、临床诊治总结、体检,检测心电图、血压、血糖、血脂、心肌坏死标志物、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等随访1136人,调查随访时间8年。结果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组(378例)... 目的探讨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家访、查阅病案、临床诊治总结、体检,检测心电图、血压、血糖、血脂、心肌坏死标志物、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等随访1136人,调查随访时间8年。结果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组(378例)系冠心病伴发265例(70.1%),对照组(758例)系冠心病伴发186例(2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与冠心病有关,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多见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束支传导阻滞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人
下载PDF
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378例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安宁 《内科》 2014年第4期381-382,459,共3页
目的探讨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临床诊治观察、病历分析、出院随访,对378例新发右束支阻滞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发右束支阻滞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共253例(占66.9%),... 目的探讨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临床诊治观察、病历分析、出院随访,对378例新发右束支阻滞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发右束支阻滞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共253例(占66.9%),其中老年人167例,占84.8%;其次见于肺栓塞、高血压、肺心病、心脏创伤、炎症等。结论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多见于老年人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束支传导阻滞 危险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人
下载PDF
以腹痛为首发表现的急性肺栓塞一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汤喜红 毕月 +1 位作者 董宁 张佩佩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9年第6期454-456,共3页
肺栓塞是各种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由于栓子的大小、堵塞的部位、堵塞的速度不同,所产生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及血流动力学亦不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典型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肺栓塞是各种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由于栓子的大小、堵塞的部位、堵塞的速度不同,所产生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及血流动力学亦不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典型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三联征,仅在少数患者中有体现,而以腹痛为首发表现的肺栓塞更是少见。下面分享一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腹痛 新发不完全性束支阻滞
下载PDF
AMI合并新发一过性RBBB相关因素分析
5
作者 李静超 董淑娟 +1 位作者 杨亚攀 楚英杰 《医药论坛杂志》 2016年第11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AMI)合并新发一过性右束支阻滞(RBBB)相关因素。方法收集AMI合并新发RBBB阻滞患者107例,根据RBBB是否院内消失将其分为新发持续RBBB组和新发一过性RBBB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院内预后;应用关联性分析研究AMI合并...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AMI)合并新发一过性右束支阻滞(RBBB)相关因素。方法收集AMI合并新发RBBB阻滞患者107例,根据RBBB是否院内消失将其分为新发持续RBBB组和新发一过性RBBB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院内预后;应用关联性分析研究AMI合并新发RBBB患者RBBB消失与接受接诊治疗时间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新发RBBB院内消失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与新发持续RBBB相比,新发一过性RBBB患者年龄、心功能受损程度及梗死面积相对较小,院内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较低,且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比率较高;新发RBBB院内消失比率与急诊介入治疗时间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943;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新发RBBB院内消失与年龄、心肌酶峰值、Killip分级≥2呈负相关,与接受急诊介入治疗呈正相关。结论 AMI合并一过性RBBB较持续RBBB预后较好,新发RBBB院内消失比率与急诊介入治疗存在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右束支阻滞 相关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