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孙静 宋静华 +1 位作者 陈彤云 姜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590-1593,共4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发病特点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1年6月910例在我院心外科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监测术后患者的心电示波...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发病特点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1年6月910例在我院心外科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监测术后患者的心电示波、心电图,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术前用药、术前B型钠尿肽水平、肌酐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超声心动图显示的左房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术中静脉桥及动脉桥的支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4 h肌钙蛋白Ⅰ水平,观察上述因素与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关系。结果在91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154例,发生率1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16)、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P=0.002)、静脉桥数(P=0.015)和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P<0.001)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新发心房纤颤相关,P<0.05的相关危险因素进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7)、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OR=1.002)、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OR=0.042)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独立相关。以B型脑钠肽水平作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670,说明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对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原因较多,高龄、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高和患者的再血管化程度不完全是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型脑钠肽水平对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新发心房纤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伴新发心房纤颤的临床分析
2
作者 马树旗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20期33-34,36,共3页
目的研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新发心房纤颤(AF)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资料,其中新发房颤患者53例(AF组),未发生房颤者291例(NAF组),AF组按新发AF持续时间分为AF1组23例(心肌梗死24 h内发生AF者... 目的研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新发心房纤颤(AF)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资料,其中新发房颤患者53例(AF组),未发生房颤者291例(NAF组),AF组按新发AF持续时间分为AF1组23例(心肌梗死24 h内发生AF者),AF2组30例(心肌梗死24 h后发生AF者)。比较AF组和NAF组之间的年龄、并发症、CK-MB峰值、心功能(Killp分级)、死亡率以及NAF组和AF1组、AF2组之间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情况等因素的对比。结果 AF组老年患者多于NAF组(P<0.01),AF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者高于NAF组(P<0.01),AF组CK-MB峰值、心力衰竭发生率、死亡率显著高于NAF组(P<0.01),AF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NAF组高(P<0.05),AF1组下壁AMI发生率高于NAF组和AF2组(P<0.05),AF2组前壁AMI发生率高于AF1组(P<0.05)。结论高龄、伴发高血压、糖尿病、梗死面积及多支血管病变是AMI并新发AF的危险因素,AF发生时间与AMI梗死部位相关,AMI并新发AF者严重并发症多,预后差,应给予早期积极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纤颤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3
作者 夏彬 廖伟民 +3 位作者 曾美群 欧阳玉珍 李芳 徐华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811-81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患者合并新发心房纤颤(NOA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278例A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8例住院期间发生NOAF(观察组),190例未发生NOAF(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心脏彩超检测...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患者合并新发心房纤颤(NOA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278例A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8例住院期间发生NOAF(观察组),190例未发生NOAF(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心脏彩超检测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用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ASTEMI合并NOAF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住院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心泵功能分级≥Ⅱ级是ASTEMI合并NOAF的危险因素,而使用β受体抑制剂是ASTEMI合并NOAF的保护因素(均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的心力衰竭加重、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高龄、心泵功能分级≥Ⅱ级的ASTEMI患者易发生NOAF,而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NOAF发生风险;ASTEMI合并NOAF患者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应针对相应因素进行及早干预,以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纤颤 危险因素 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