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沫若对当代新台阁体诗词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周于飞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4-6,共3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代旧体诗坛上出现了以郭沫若为首的"新台阁体"诗词创作潮流。郭沫若去世后,"新台阁体"继续发展形成"老干体"。以发起者郭沫若为参照,对"新台阁体"诗词进行研究。分析、总... 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代旧体诗坛上出现了以郭沫若为首的"新台阁体"诗词创作潮流。郭沫若去世后,"新台阁体"继续发展形成"老干体"。以发起者郭沫若为参照,对"新台阁体"诗词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反思"新台阁体"的发展历程及创作特点,不仅为当下旧体诗坛创作提供借鉴,也为将来文学史如何评价"新台阁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新台阁体 老干 当代诗词
下载PDF
身份嬗变与中国当代“新台阁体”诗词的形成──郭沫若旧体诗词创作转型论 被引量:7
2
作者 李遇春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136-150,160,共15页
郭沫若的旧体诗词创作完整地经历了由"现代"向"当代"的转型过程,其中隐含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内在诗学转换的逻辑进程。从身份角度考察,这一转型表现为一种由"多"归"一"的蜕变。郭沫若建国前... 郭沫若的旧体诗词创作完整地经历了由"现代"向"当代"的转型过程,其中隐含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内在诗学转换的逻辑进程。从身份角度考察,这一转型表现为一种由"多"归"一"的蜕变。郭沫若建国前的主要身份有三种:诗人、学者和社会政治活动家。由此带来了郭沫若旧体诗词创作的三种类型:"诗人之诗"、"学人之诗"和"士人之诗"。这三种身份在建国前大体呈现为互补融合的状貌,由此带来了三种类型旧体诗词的异彩纷呈和彼此交融。建国后,随着郭沫若政治身份的凸显和强化,其诗人身份和学者身份相应淡化或弱化。由此带来了"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被消解或遮蔽,而"士人之诗"被过分地放大和拔高,以至蜕变成纯粹的"仕人之诗"。这种艺术蜕变直接导致在新中国旧体诗坛上形成了一种以郭沫若为首的"新台阁体"诗词。这种特殊的诗体类型主要受到古代"颂"、"赋"的熏染,"以赋为诗"和"以赋为词"是其典型特征。"新台阁体"诗词的出现影响深远,不仅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风行一时,而且新时期以来旧体诗坛上常遭人訾议的"老干体"正是"新台阁体"的延续和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中国现当代旧诗词 创作转型 诗学转换 新台阁体诗词
原文传递
论茅盾建国后的旧体诗词创作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遇春 《长江学术》 CSSCI 2008年第4期9-16,共8页
茅盾建国后的旧体诗词创作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五六十年代(1958—1964)和七十年代(1970—1980)。前一阶段以"喜"和"颂"的新台阁体发端,后一阶段以"忧"或"怨"的风骚兴寄肇始。由于茅盾在建国后... 茅盾建国后的旧体诗词创作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五六十年代(1958—1964)和七十年代(1970—1980)。前一阶段以"喜"和"颂"的新台阁体发端,后一阶段以"忧"或"怨"的风骚兴寄肇始。由于茅盾在建国后的旧体诗词创作中一直处于政治人格与自我人格的交错之中,由此带来了政治化的新台阁体诗词与个人化的咏怀诗、咏史诗、讽喻诗(词)的交错杂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诗词 创作历程 创作矛盾 新台阁体
下载PDF
网络旧体诗词创作的三体并峙格局初探 被引量:7
4
作者 周于飞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05-108,共4页
网络旧体诗词创作,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初步形成了实验体、守正体、新台阁体三体并峙的格局。实验体崇尚新奇,体现了城市市民对当代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守正体提倡雅正,回归中国诗词创作的主流传统。新台阁体是从台阁体演变而来的,俗称... 网络旧体诗词创作,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初步形成了实验体、守正体、新台阁体三体并峙的格局。实验体崇尚新奇,体现了城市市民对当代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守正体提倡雅正,回归中国诗词创作的主流传统。新台阁体是从台阁体演变而来的,俗称老干体的一种以歌颂盛世为主的诗词创作。网络诗词创作的三体并峙格局,既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中三体并峙现象在当代的延续,又有其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诗词 并峙 实验 守正 新台阁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