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 被引量:36
1
作者 张衔春 唐承辉 +1 位作者 许顺才 岳文泽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29,共9页
国家空间重构中,城市群空间规划成为缓解城市间竞争和提高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新国家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与演变特征,结合国家空间选择性探讨城市群空间规划的空间逻辑,包括空间特征与空间效应。研究表... 国家空间重构中,城市群空间规划成为缓解城市间竞争和提高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新国家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与演变特征,结合国家空间选择性探讨城市群空间规划的空间逻辑,包括空间特征与空间效应。研究表明:首先,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内容及其扮演的角色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展转型折射出国家空间选择性由城市尺度向区域尺度转变;其次,在社会转型宏观背景下,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是国家对区域崛起的制度回应,通过多样化策略的分层叠加,塑造了动态与嵌套的国家空间形式;最后,作为柔性的尺度重组策略,城市群空间规划以灵活与低成本的方式引导资本在特定城市群地区实现了再领域化和权力尺度重组,提高了国家空间治理能力,实现了治理模式转型。然而,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主要依赖高尺度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存在实施效果不一致等现实矛盾,亟待强化国家空间策略的内部整合与国家空间项目的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国家空间 城市群 空间规划 尺度重组 中国
下载PDF
双循环背景下城市群的空间重构与规划应对——基于新国家空间理论
2
作者 鲁亚楠 施德浩 +3 位作者 张衔春 许顺才 刘斌 岳文泽 《城市规划》 2024年第8期16-24,66,共10页
基于新国家空间理论,构建了“资本循环-空间建构-规划应对”的分析框架,审视由“外循环”向“双循环”转变过程中城市群的空间重构需求,提出相应的规划编制策略。研究发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城市群在全球、国家和区域尺度均面临... 基于新国家空间理论,构建了“资本循环-空间建构-规划应对”的分析框架,审视由“外循环”向“双循环”转变过程中城市群的空间重构需求,提出相应的规划编制策略。研究发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城市群在全球、国家和区域尺度均面临多重挑战。现阶段中国19个国家级城市群在经济循环中需担任不同的角色:成熟型城市群参与外循环,发展型城市群驱动内循环,培育型城市群组织微循环。为实现城市群空间重构,3种类型的城市群需有不同的国家空间工程构建逻辑和规划传导原则,以及国家空间策略部署途径和规划编制重点。本文的研究结果填补了空间规划服务于国家新发展格局的理论空白,从城市群角度为双循环战略提供重要理论和规划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城市群 空间重构 新国家空间 空间规划
下载PDF
新国家空间理论的内涵与评价 被引量:21
3
作者 马学广 李鲁奇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共9页
新国家空间理论是对国家空间重构的系统性描述,它将国家空间看作动态的"过程",而非预定的、固定的"容器"。其核心观点为:(1)以社会建构的国家空间为研究对象,并关注其多维重构,尤其是尺度重组过程;(2)关注资本积累... 新国家空间理论是对国家空间重构的系统性描述,它将国家空间看作动态的"过程",而非预定的、固定的"容器"。其核心观点为:(1)以社会建构的国家空间为研究对象,并关注其多维重构,尤其是尺度重组过程;(2)关注资本积累方式的转变、国家管制模式转型和行动者的社会政治斗争等多重动因;(3)关注国家空间选择性及其演变趋势,以及国家空间重构的分层特征。不过,该理论也存在若干不足,如缺乏对行动者的详细探讨、缺乏对尺度和领域以外的空间维度的分析、重构趋势仍有待验证等。尽管如此,新国家空间理论有效整合了人文地理学关于国家治理与空间关系的相关理论,对于全球化研究、城市和区域治理研究以及行政结构重组研究等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国家空间 尺度重组 空间选择性 全球化
原文传递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空间生产及其新国家空间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晖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0-56,共7页
全面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要求。结合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和新国家空间理论,可以深入解析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机理。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对外开放,到新时代背景下的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型经济的生产方式... 全面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要求。结合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和新国家空间理论,可以深入解析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机理。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对外开放,到新时代背景下的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型经济的生产方式推动了我国空间生产的进行,也推动了国家空间的重构。从尺度维度看,国家空间项目主要表现为去中心化,国家空间战略主要表现为多样性;从领域维度看,国家空间项目主要表现为定制化,国家空间战略主要表现为集中化。全面对外开放的空间生产方式推动了新国家空间的重构,国家空间项目的去中心化程度将进一步增强,且会向统一性转变,国家空间战略则将向均等化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开放 空间生产 新国家空间 国家空间项目 国家空间战略
原文传递
新国家空间框架解读中国空间转型现象的再审视 被引量:9
5
作者 匡贞胜 孙斌栋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1-523,共13页
作为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与区域空间转型的主流理论框架,新国家空间(New State Space, NSS)框架已被国内学者应用于诠释中国国家空间重构过程。论文梳理了NSS框架的提出背景、重要概念、主要观点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现NSS框架虽能为... 作为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与区域空间转型的主流理论框架,新国家空间(New State Space, NSS)框架已被国内学者应用于诠释中国国家空间重构过程。论文梳理了NSS框架的提出背景、重要概念、主要观点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现NSS框架虽能为碎片化的全球空间治理研究提供一个统一的分析视角与平台,但却可能因概念泛化且缺乏可证伪性、框架固化而难以捕捉繁复情境、复杂化现象问题等潜在缺陷而引发理论本体模糊。同时,中国存在特殊的国土空间行政结构、政府间关系、所有制安排、地方官员晋升机制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路径,基于欧美背景的NSS框架难以准确解析中国的本地化场景。此外,国内学界对NSS框架涉及的概念术语尚缺乏必要的辨析,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对本土现象的机械化解读,可能导致难以深入探究多尺度国家空间转型的实际过程与底层逻辑,不能实现国内外学界的深度学术对话,进而无法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空间转型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未来有必要重新审视NSS框架的内涵外延,理性解读中国空间转型的实践,力争以本土化实践为基础,构建更具普适性的理论框架来兼容不同国家的情境,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国家空间 尺度 国家空间选择性 行政区划 空间转型
原文传递
新国家空间理论视角下城市群的国家空间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马学广 唐承辉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5-115,共11页
基于新国家空间理论,将城市群置于社会经济转型宏观背景下,分析其空间选择的国家空间项目与国家空间策略,并初步探讨了其空间效应。城市群作为目前国家空间选择性的具体形式,其产生背景、依据以及生产策略体现了国家空间选择性内涵与演... 基于新国家空间理论,将城市群置于社会经济转型宏观背景下,分析其空间选择的国家空间项目与国家空间策略,并初步探讨了其空间效应。城市群作为目前国家空间选择性的具体形式,其产生背景、依据以及生产策略体现了国家空间选择性内涵与演变路径,是国家应对城市企业主义危机采取的一种新型城市与区域治理形式。在国家空间项目及其策略的支持下,城市群享有优先于其它地区发展的特权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培育地方增长极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然而,城市群的空间选择并未改变城市企业主义的逻辑而是将其转移到了区域尺度,并且存在城市间竞争激烈等一系列问题,亟待与其它空间项目与策略的配套实施以实现区域崛起并提高国家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新国家空间理论 国家空间选择性 国家空间项目 国家空间策略
原文传递
飞地经济的空间生产与治理结构——基于国家空间重构视角 被引量:42
7
作者 李鲁奇 马学广 鹿宇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6-356,共11页
飞地经济伴随着2000年以来的区域化过程而兴起。当前研究多关注微观机制和模式,而对宏观结构性因素缺乏更为细致的探讨。论文基于国家空间重构理论,分析了飞地经济如何在国家空间重构中被生产出来,同时在复杂的尺度和领域间关系中形成... 飞地经济伴随着2000年以来的区域化过程而兴起。当前研究多关注微观机制和模式,而对宏观结构性因素缺乏更为细致的探讨。论文基于国家空间重构理论,分析了飞地经济如何在国家空间重构中被生产出来,同时在复杂的尺度和领域间关系中形成何种治理结构。研究表明,在资本过度积累的危机和再领域化的驱动下,飞地经济产生于地方制度试验,并因与国家空间选择性的演变趋势相一致而被纳入国家空间策略,以培育区域竞争力和协调区域间关系。其治理结构因涉及复杂的领域间、尺度间和政府-市场关系而存在一定内在矛盾。因此,飞地经济应被视为国家空间重构中的一种特殊试验手段,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并同其他空间或非空间政策相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地经济 异地共建园区 新国家空间 尺度重组 区域化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海外战略支点空间选择的逻辑框架与模型建构
8
作者 马学广 蒋策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87-2703,共17页
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区域化嬗变重构推动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持续重塑,而海外战略支点以其突出的地缘影响对国家的海外战略部署起到显著支撑作用。基于地缘政治理论、新国家空间理论和区位理论,构建中国海外战略支点空间选择的逻辑框架与... 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区域化嬗变重构推动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持续重塑,而海外战略支点以其突出的地缘影响对国家的海外战略部署起到显著支撑作用。基于地缘政治理论、新国家空间理论和区位理论,构建中国海外战略支点空间选择的逻辑框架与模型,并明晰具体行动路径。研究发现:(1)地缘政治、国家选择和区位资源分别主导高、中、低尺度海外战略支点空间选择逻辑;(2)各尺度海外战略支点的空间选择逻辑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嵌套,从而塑造了空间选择的逻辑框架;(3)根据海外战略支点空间选择模型,在具体实践中应参考“政府主导、多元联动”的行动路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战略支点研究框架,为提升中国地缘政治影响力提供理论借鉴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战略支点 空间选择 逻辑框架 模型建构 地缘政治理论 新国家空间理论 区位理论
原文传递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空间生产逻辑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晖 郭庆宾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80-895,共16页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论文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空间生产的特征,构建“资本—权力—战略”三维逻辑框架,以解析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论文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空间生产的特征,构建“资本—权力—战略”三维逻辑框架,以解析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空间生产逻辑:从资本逻辑看,海南自由贸易港具有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特征,在流动空间的作用下,其资本三级循环过程有利于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从权力逻辑看,海南自由贸易港构建了制度空间,能形成对政府权力的规训,推动海南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从战略逻辑看,海南自由贸易港是新时代背景下“新国家空间”的一种形态,表征了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基地、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等战略意义。论文运用空间生产框架从理论层面分析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地理学逻辑,能增进人们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解,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资本空间 权力规训 新国家空间 海南自由贸易港
原文传递
西方空间政治学前沿理论的整体性及其中国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晓飞 《行政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8-146,共9页
作为西方空间政治学的前沿理论,地域重构、尺度政治和新国家空间共同构成了一个内部自洽的理论体系。随着"全球地方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国家中心主义"空间治理典范开启转型之路。超国家空间和次国家空间依靠地域重... 作为西方空间政治学的前沿理论,地域重构、尺度政治和新国家空间共同构成了一个内部自洽的理论体系。随着"全球地方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国家中心主义"空间治理典范开启转型之路。超国家空间和次国家空间依靠地域重构得到广泛开发,进而通过尺度政治得到有效整合。当这些非国家化空间具备尺度设计、景观条件、网状结构和"大事件"机遇等治理要件时,新国家空间得以产生。西方空间政治学前沿理论的整体性对于中国国家空间结构转型及其治理的借鉴价值在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增加超国家空间规划,兼顾次国家空间的不同地域特征,并将生态空间细分为"生物空间"和"非生物空间"。区域空间需要通过均衡治理来化解"结构化的不确定性"之困境,地方空间需要构建网络化治理结构以增强地方政府的"元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政治学 地域重构 尺度政治 新国家空间 国家空间选择性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治理中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衔春 陈宇超 +1 位作者 杨宇 栾晓帆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7-311,共15页
以新国家空间理论视角阐释中国区域治理中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产生逻辑和运行机制。本文认为建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旨在空间修复发展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展失衡和政府管制失灵。首先,中央政府根据行政等级、职能和区划来调整多层级政府... 以新国家空间理论视角阐释中国区域治理中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产生逻辑和运行机制。本文认为建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旨在空间修复发展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展失衡和政府管制失灵。首先,中央政府根据行政等级、职能和区划来调整多层级政府权力关系,并依据企业产权属性推进政府和市场权力再分配以修复治理困境。其次,中央政府以行政激励促进公私合作,达成区域整体利益最优并构建资源分配秩序。同时,地方政府联盟以辖区利益最大化为导向,推动中央政府和社会资本融入地方治理。最后,多层级政府以行政命令界定公私部门责任边界,或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来解决市场失灵。中国区域治理不仅是国家权力跨尺度重构以实现国家管制,也是以跨越公私边界的权力、责任与利益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的区域治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治理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城市区域主义 空间修复 新国家空间
原文传递
尺度重组理论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陈品宇 李鲁奇 孔翔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4-62,共9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由中央政府推行的新的区域发展政策安排,旨在调控国家、区域和城市尺度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导资本流动以实现特定的空间发展目标,因此可视之为新一轮国家的尺度重组。借鉴西方的尺度重组理论,本文主要从大珠三角城市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由中央政府推行的新的区域发展政策安排,旨在调控国家、区域和城市尺度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导资本流动以实现特定的空间发展目标,因此可视之为新一轮国家的尺度重组。借鉴西方的尺度重组理论,本文主要从大珠三角城市在经济上的空间联系以及香港问题在政治上的领域关系等两个方面,探讨关系空间如何影响到国家的尺度重组,以及国家的尺度重组对城市的尺度重组的影响。研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于重塑资本流动的地方空间,为"资本固着"提供社会活动平台,继续参与国际劳动分工,深化经济合作,提高区域的全球竞争力。与此同时,国家也通过尺度重组来解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领域政治问题,通过新的空间规划把边界问题纳入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体系之下,保证政治稳定。中央政府把国家建设的尺度下移到粤港澳地区,促进了粤港澳的城市发生多元尺度重组策略,包括城市内部的尺度上推和尺度下移,城市外部的合作联盟和尺度政治。最后,文章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影响,讨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实践对尺度重组理论的补充和对认识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重组 粤港澳大湾区 新国家空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