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舟骨-大-小多角骨新型融合器的稳定性 被引量:2
1
作者 唐亮 卢弘栩 +3 位作者 丁健 房宏生 戴永平 洪克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9期7651-7656,共6页
背景:传统的舟骨-大-小多角骨局限性腕关节融合方法包括克氏针、U形钉、AO/ASIF钢板等,术后均需长时间的石膏外固定。而美国设计的新型融合器主要应用于欧美人,并不适合于亚洲人种。目的:模拟舟骨-大-小多角骨局限性腕关节融合,测试课... 背景:传统的舟骨-大-小多角骨局限性腕关节融合方法包括克氏针、U形钉、AO/ASIF钢板等,术后均需长时间的石膏外固定。而美国设计的新型融合器主要应用于欧美人,并不适合于亚洲人种。目的:模拟舟骨-大-小多角骨局限性腕关节融合,测试课题组根据中国人舟骨-大-小多角骨背侧关节凹陷的解剖形态研发出的新型融合体的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4/2007-03在南通大学骨科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40具未经防腐处理的新鲜尸体前臂标本,X射线平片证实无腕关节病变或排列异常。方法:所有标本均模拟舟月骨分离的腕关节不稳定模型,并行新型融合器融合,再模拟屈50°、伸35°、尺偏30°、桡偏10°各50000次极限运动。所有标本均于运动前后行CT扫描、三维重建。主要观察指标:测量桡舟角、桡舟间距、舟骨长度、大-小多角骨宽度及大-小多角骨倾斜角运动前后的变化。结果:运动前桡舟角、桡舟间距、舟骨长度、大-小多角骨宽度及大-小多角骨倾斜角分别为(38.725±2.230)°,(18.988±1.216)mm,(1.686±0.191)cm,(27.360±1.571)mm,(114.975±2.293)°;运动后以上指标分别为:(38.800±2.388)°,(19.215±1.443)mm,(1.683±0.209)cm,(27.718±1.910)mm,(115.300±3.023)°。运动前后相比,所有指标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新型融合器行舟骨-大-小多角骨局限性腕关节融合后,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体稳定性可靠,腕关节可在背伸35°、掌屈50°、桡偏10°、尺偏30°范围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骨-大-小多角骨 局限性腕关节融合 新型融合器 稳定性
下载PDF
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融合术中应用新型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梅继文 穆尚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8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用于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择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腰椎融合术,观察组术中植入新型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对照组术中植入圆柱状螺纹融... 目的探讨新型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用于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择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腰椎融合术,观察组术中植入新型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对照组术中植入圆柱状螺纹融合器。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评价Oswestry腰腿功能指数(ODI)及日本矫形科学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术后6个月评价临床疗效并根据X线检查观察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3、6个月ODI均降低,JOA脊髓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术后3、6个月变化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3%、90.0%(P<0.05)。观察组坚固融合21例(55.3%)、可能融合17例(44.7%),对照组分别为14例(46.7%)、16例(54.3%),观察组坚固融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融合术中应用新型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治疗及固定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变 新型可膨胀椎间融合器 圆柱状螺纹融合器
下载PDF
新型Zero-P与cage钛板椎间融合器修复颈椎病:早期稳定性对比 被引量:16
3
作者 许艺荠 张雪松 +3 位作者 孙太存 荆丹峰 陈海宁 崔学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227-3234,共8页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修复颈椎病效果显著,但有颈椎不稳、融合率低等缺点,cage钛板融合器可以弥补这些缺点,但仍有颈前异物感、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发生。一种新型兼有支撑、固定节段椎体的一体式椎间融合器Zero-P广泛在临床...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修复颈椎病效果显著,但有颈椎不稳、融合率低等缺点,cage钛板融合器可以弥补这些缺点,但仍有颈前异物感、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发生。一种新型兼有支撑、固定节段椎体的一体式椎间融合器Zero-P广泛在临床应用。目的:观察使用新型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P修复颈椎病的早期稳定性,并与cage钛板椎间融合器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31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数据,根据使用的融合器分为2组,Zero-P融合器组15例,cage钛板组16例。分别记录并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前后目测类比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治疗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以及邻近关节的退变率。结果与结论:1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2Zero-P融合器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cage钛板组(P<0.05);32组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Zero-P融合器组与cage钛板组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恢复率相似(81%,81%,P>0.05);4Zero-P融合器组1例(7%)有轻度吞咽困难,cage钛板组7例(44%)有吞咽困难症状,两组治疗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7);两组之间邻近关节退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8);5结果提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过程中,新型Zero-P融合器及cage钛板都是修复颈椎病的有效方式,但Zero-P融合器吞咽困难发生率更低,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 骨移植 吞咽障碍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术 新型Zero-P融合器 cage钛板融合器
下载PDF
新型颈椎多孔型(金属)网式融合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峰 彭文 +5 位作者 浣溢帆 王文军 晏怡果 王麓山 邹炜民 王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785-1789,共5页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新型颈椎多孔型(金属)网式融合器应力的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传统钛网融合器以及新型颈椎多孔型(金属)网式融合器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前屈后伸...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新型颈椎多孔型(金属)网式融合器应力的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传统钛网融合器以及新型颈椎多孔型(金属)网式融合器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六种工况下施加73.6N的预载荷,1.5Nm的附加运动力矩,观察并分析融合器自身、钛板及融合器与上下终板接触面的Von-Mises应力分布情况以及椎体位移情况。[结果]与传统钛网相比,在六种工况下新型颈椎多孔型(金属)网式融合器自身最大应力减少了84%~98%,C6上终板的最大应力减少了29%~83%,C4下终板的最大应力减少了8%~55%。在大部分工况下,新型颈椎多孔型(金属)网式融合器组的钛板最大应力值较传统钛网融合器组低。在大部分工况下,两种钛网融合器组的终板应力最大值均位于上终板后缘,但新型颈椎多孔型(金属)网式融合器的终板后缘最大应力值要小于传统钛网。[结论]与传统钛网融合器比较,新型颈椎多孔型(金属)网式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具有较强的即刻稳定性,能减少应力集中,减少钛板的应力遮挡,显著降低上下终板的最大应力,更好的预防融合器下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颈椎多孔型(金属)网式融合器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 三维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