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2篇文章
< 1 2 1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计测度及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旭辉 王经伟 夏万军 《统计学报》 2024年第1期37-47,共11页
系统梳理新基建的主要领域,重塑新基建的测度指标体系,在考察2017—2021年中国新基建水平及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新基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新基建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有效提振了国内需求并推动了数字化转... 系统梳理新基建的主要领域,重塑新基建的测度指标体系,在考察2017—2021年中国新基建水平及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新基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新基建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有效提振了国内需求并推动了数字化转型工作;目前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是部署新基建的主要堵点和难点;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近年来新基建的地区差距有所缓解,在区域一体化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区域间的协同联动;新基建可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考察期内随时间推移这种正向促进效应愈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技术创 数字化转型 区域差距 产业结构升级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我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
2
作者 宁靓 李倩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3-76,共14页
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带领人类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2014—2021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选取空间计量模型等实证检验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绿... 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带领人类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2014—2021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选取空间计量模型等实证检验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基建”能够促进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分区域研究发现,中、西部地区“新基建”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显著。分类别研究发现,三种类型的“新基建”均能够提高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其中融合基建的影响系数最大,且不同类别“新基建”在不同区域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另外,“新基建”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兼具正向溢出效应,经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此基础上,为我国“新基建”促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计量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创新“增量提质”与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被引量:2
3
作者 仲伟俊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24年第2期55-67,共13页
提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既是打破技术低端锁定局面的必由之路,也是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选择。运用动态面板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选取2012—2022年15个制造业产业链数据,实证检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创新“增量提... 提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既是打破技术低端锁定局面的必由之路,也是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选择。运用动态面板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选取2012—2022年15个制造业产业链数据,实证检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创新“增量提质”与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显著推动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攀升,该作用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创新“增量提质”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中间发挥中介作用;相较于技术创新数量,技术创新质量的中介效能更强;数字技术创新“增量提质”的中介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据此,提出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存算”体系建设;筑构技术创新生态网络;扎实推进“强链”、“延链”、“补链”相关建议,以期实现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技术创“增量提质” 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数字化链式共生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马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61,共14页
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工具,也是实现产业深度转型与升级的重要抓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如同现代经济的血脉,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在这方面... 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工具,也是实现产业深度转型与升级的重要抓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如同现代经济的血脉,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在这方面的快速进步,尤其是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应用上,不仅优化了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还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本研究从新质生产力的角度切入,探索了新型数字技术革命性突破及其应用在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旨在深入探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机制、效应及提升路径。首先聚焦于产业结构升级、市场整合、技术创新、经济效率等方面,揭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机制。其次,通过技术效应、配置效应、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四个维度,分析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效应,探讨了如何通过这一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不仅深化了对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作用的理解,还提出了具体的实践建议和优化路径,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生产力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业活跃度与商业经济韧性
5
作者 吕玉娟 吴炳辉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7-40,共4页
城市商业经济韧性是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避免经济硬着陆的有力支撑之一。本文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视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准自然实验,以2011-2022年我国282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构建多期DID模型系统评估新基建对商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 城市商业经济韧性是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避免经济硬着陆的有力支撑之一。本文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视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准自然实验,以2011-2022年我国282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构建多期DID模型系统评估新基建对商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新基建从抵抗力、恢复力及创新力三方面显著提升商业经济韧性,并通过创业活跃度间接正向影响商业经济韧性;安慰剂检验发现,新基建提升商业经济韧性这一结论的稳健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创业活跃度 商业经济韧性 双重差分模型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冉启英 蒙玉鑫 《新疆财经》 2024年第6期18-28,共11页
在“双碳”目标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5—2021年我国30个省级样本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深入探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分析了绿色金融在此过程中的调节效应... 在“双碳”目标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5—2021年我国30个省级样本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深入探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分析了绿色金融在此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形关系,绿色金融能够负向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在西部地区的减排效应不显著;在东部地区,绿色金融能够显著负向调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碳排放之间的倒“U”形关系,该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基于此,今后应充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效应和绿色金融对其的赋能作用,为我国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金融 碳排放“ 双碳”目标
下载PDF
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7
作者 吴小松 《群众》 2024年第11期38-39,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关键词 发展路径 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理念 先进生产力 主导作用 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下载PDF
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的生态湖库新基建——以深圳宝安铁岗—石岩湖湿地建设为例
8
作者 廖文剑 《花卉》 2024年第24期7-9,共3页
生态湖库作为新型基建,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多样的景观类型,既是水库水质保障的壁垒,又是串联周边发展和带动城市更新的衔接系统,平衡自然与活动,打造郊野型湖库碧道标杆。以深圳宝安铁岗—石岩湖湿地建设为例,阐述如何在生态建设... 生态湖库作为新型基建,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多样的景观类型,既是水库水质保障的壁垒,又是串联周边发展和带动城市更新的衔接系统,平衡自然与活动,打造郊野型湖库碧道标杆。以深圳宝安铁岗—石岩湖湿地建设为例,阐述如何在生态建设视角下,采用更系统性的规划及更精细化的管理,保证湖库新基建项目建成后的水安全,并兼顾公共休闲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基础设施 湖库基建 生态景观 滨水公共空间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蒋沛桃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12期187-189,共3页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时代促进经济一般增长和均衡增长的新引擎。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而出现的发展新态势。该文采用熵值法对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级样本数据进行了水平测度,...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时代促进经济一般增长和均衡增长的新引擎。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而出现的发展新态势。该文采用熵值法对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级样本数据进行了水平测度,运用基准回归模型检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影响机制,并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体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数字乡村建设;在地区层面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数字乡村建设,而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该文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 数字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ESG表现
10
作者 张盛 《价值工程》 2024年第1期58-60,共3页
本文以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时点差分模型考察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ESG表现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通过促进企业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 本文以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时点差分模型考察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ESG表现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通过促进企业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高新技术行业与非重污染企业,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ESG表现提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本文的研究为我国更好地利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绿色效益的提升提供了理论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建设 企业ESG表现
下载PDF
扩大内需战略下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测度分析
11
作者 李丽霞 付晶园 +4 位作者 金亚亚 王家友 柳佳乐 王子娇 胡延晶 《统计学与应用》 2024年第4期1407-1419,共13页
新型基础设施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依据。同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区别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其具有更广阔的内需空间,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发展潜力点。基于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进行水平测... 新型基础设施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依据。同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区别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其具有更广阔的内需空间,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发展潜力点。基于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进行水平测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2018~2022年30个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扩大内需发展的影响及区域差异效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在稳步提升,融合、技术、城镇环境方面建设贡献率最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 区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存在区域性不均衡情况。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总体发展较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较大。3) 实证分析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扩大内需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的新型基础设施水平对内需的促进作用最为有效。The new infra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which has a broader space for domestic demand and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potential point for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uses factor analysis to measure and analy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on this basis,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30 regions on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in China from 2018 to 2022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effect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steadily improv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ion, technology and urban environment has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rate,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promotion effect. 2) There is a regional imbal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new infrastructure.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in the east have a good overall development, while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have a large room for development. 3)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the new infrastructure level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in promoting domestic dem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高质量发展 扩大内需 水平测度
下载PDF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12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4年第23期4-6,共3页
(2024年11月26日)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 (2024年11月26日)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科技创新、数字赋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以信息平台建设为牵引,以智能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智慧应用场景为依托,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风险防控 韧性城市 中共中央办公厅 问题导向 信息平台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的测度与分析
13
作者 张自然 马原 杨玉玲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39,共23页
本文基于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及创新基础设施共3个子系统29个具体指标,采用熵权法核算中国新型基础设施指数,并根据达格姆基尼系数、重心法以及马尔可夫链方法刻画新型基础设施及组成部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进趋势。研究结果显示... 本文基于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及创新基础设施共3个子系统29个具体指标,采用熵权法核算中国新型基础设施指数,并根据达格姆基尼系数、重心法以及马尔可夫链方法刻画新型基础设施及组成部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进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新型基础设施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逐渐形成以东部沿海地区及四川为密集区的双核心结构,总体空间差异的最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差异最小。重心以向西南方向迁移为主,发展水平存在路径依赖,但随着跨期延长,低水平省份在跨期3年后呈跨越式迁移。本文的研究为掌握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提供了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生产力 新型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 融合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
下载PDF
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38
14
作者 李灯华 许世卫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0-177,共8页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入融合,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加快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是新时期发...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入融合,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加快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是新时期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乡村的基本条件支撑和战略举措。本研究基于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分析,通过梳理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范畴和功能,厘清农业农村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的区别特征,分析中国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新时期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并提出未来做好农业农村新基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 农业农村基建 信息基础设施 展望
下载PDF
未来城市发展逻辑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吴琳 周海泉 张斌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20,共10页
生态、技术、宜居是人类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也是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趋向,领衔“两新一重”建设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的发展。文章阐述了“两新一重”背景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城市发展的“技术更... 生态、技术、宜居是人类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也是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趋向,领衔“两新一重”建设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的发展。文章阐述了“两新一重”背景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城市发展的“技术更迭、产业创新、时空发展”三大逻辑,深刻剖析了三大逻辑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影响与要求,提出了三大逻辑导向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方向、建系统、定标准”“判趋势、立产业、创模式”“优空间、强管控、重实施”的思路与对策,并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探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体系、内容与重点,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一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经济 技术更迭 产业创 时空发展
下载PDF
“新基建”背景下我国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及对策 被引量:5
16
作者 庞玉成 李宝山 +2 位作者 曹高芳 杜岩 高大涛 《建筑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4-29,共6页
结合“新基建”的本质特征对我国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得出医院建设属于“新基建”中的融合基础设施范畴,总结分析“医院新基建”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发展“医院新基... 结合“新基建”的本质特征对我国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得出医院建设属于“新基建”中的融合基础设施范畴,总结分析“医院新基建”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发展“医院新基建”在顶层设计、投资政策、产业扶持政策、项目管理研究和人才培养五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和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建 医院基础设施 5G 人工智能 物联网 大数据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与路径探索 被引量:89
17
作者 盛磊 杨白冰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57,共9页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变革需要为导向,以连接为基础,以计算为核心,支撑数据的感知、连接、汇聚、融合、分析、决策、执行、安全等各环节运行,并提供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具有技术更新迭代快、软硬...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变革需要为导向,以连接为基础,以计算为核心,支撑数据的感知、连接、汇聚、融合、分析、决策、执行、安全等各环节运行,并提供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具有技术更新迭代快、软硬兼备、协同融合等主要特征。下一步,可以将5G、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领域为重点突破口,运用市场化、多样化创新金融工具,协同整合政府财政资金、开发性金融资金和商业金融资金弥补投融资资金缺口。同时,要明确市场的主导和建设角色,强化政府引导职能,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活力,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投融资模式 经济发展动力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否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的“量质齐升”--来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证据 被引量:134
18
作者 宋德勇 李超 李项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5-164,共10页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技术创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和重要推力,剖析并识别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中国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国际专利分类绿色清单”整理了城市层面的绿色专利申请数量,...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技术创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和重要推力,剖析并识别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中国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国际专利分类绿色清单”整理了城市层面的绿色专利申请数量,以此作为衡量绿色技术创新的基础指标,然后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理论机制,最后将中国智慧城市试点视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和2003—2018年的城市面板数据,从“量”和“质”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了智慧城市建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效应、作用机制以及技术领域异质性。结果表明:①智慧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的“量质齐升”,该结论在经过替换被解释变量、剔除弱内生性样本和PSM-DID等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且这种激励效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特征。②智慧城市建设通过信息支撑效应、规模集聚效应和资金配置效应促进绿色技术创新“量”和“质”的提升,但人力配置效应的作用渠道并未畅通。③智慧城市建设对替代能源生产类、交通类、能源节约类、废弃物管理类和行政监管与设计类的绿色技术创新“量”与“质”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但并未显著促进农林类和核能类的绿色技术创新。据此认为:未来应牢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底线,以智慧和绿色相结合的理念释放新型基础设施的创新红利;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目标,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抓手;统筹兼顾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多领域间协同互补的绿色创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技术创 “量”与“质” 智慧城市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理及实证检验 被引量:26
19
作者 王亚飞 黄欢欢 +1 位作者 石铭 刘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2-203,共12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时代促进经济一般增长和均衡增长的新引擎,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包容性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创新性将新基建纳入共同富裕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时代促进经济一般增长和均衡增长的新引擎,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包容性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创新性将新基建纳入共同富裕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级样本数据,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新基建水平指数和共同富裕水平指数。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新基建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及市场化进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新基建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分地区看,新基建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共同富裕,而对北方地区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分新基建细分类别看,融合基建、创新基建、信息基建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共同富裕,但在影响系数上,呈现出融合基建、信息基建、创新基建依次递减的事实特征;市场化进程以及农村健康性、教育培训性、迁移性人力资本投资均有助于强化新基建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不仅有助于在学理上厘清新基建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理论关联,从共同富裕视角丰富新基建的可持续或包容性评估框架;还有助于在实践层面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新基建与共同富裕目标任务提供经验证据与政策蕴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共同富裕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市场化进程 调节效应
下载PDF
新型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与思路 被引量:8
20
作者 邓洲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1-147,194,共8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基础设施则是科学技术重要的生产力。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全球技术进步和迭代加速,我国自身也进入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新发展阶段。建设全球领先的新型创新基础设施,对于推动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基础设施则是科学技术重要的生产力。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全球技术进步和迭代加速,我国自身也进入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新发展阶段。建设全球领先的新型创新基础设施,对于推动中国科技水平不断逼近世界前沿、建设创新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新型创新基础设施是一个复杂系统,应该将公共资源集中于重大科学装置、超级科学工程和稀缺验证平台的建设,构筑创新基础设施的核心主体。新型创新基础设施的“新”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肩负新的使命,夯实我国成为全球领先创新国家的基础条件;二是扩展新的领域,重点满足重要使能技术和未来技术的创新需求;三是创造新的载体,有效打通产学研用通道;四是应用新的模式,促进民营经济参与重大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建 基础设施 技术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