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梁漱溟“新孔学”伦理观的建构
1
作者 袁立莉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3年第4期93-98,共6页
五四时期,在传统儒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之际,梁漱溟独树一帜,建构"新孔学"伦理观。他以生命宇宙观为基石,高扬社会伦理本位与道德本体论;以生命和谐为取向,确立道德义务;以道德代宗教,建构伦理"终极关怀"。进而,... 五四时期,在传统儒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之际,梁漱溟独树一帜,建构"新孔学"伦理观。他以生命宇宙观为基石,高扬社会伦理本位与道德本体论;以生命和谐为取向,确立道德义务;以道德代宗教,建构伦理"终极关怀"。进而,肯定了孔子儒学的生命与智慧,确定了现代新儒学尊孔崇儒的精神方向,揭示了科学主义与物质主义的误区,树立起人文自觉主义的大旗,开"以洋释儒"学风。它对时代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虽然在今天看来",新孔学"伦理观存在一定的局限与缺失,但是瑕不掩瑜,其内含的合理因素,至今仍为人称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孔学 伦理观 道德 建构
下载PDF
“孔教会”与“新孔学”——对康有为、梁漱溟儒学重构的省察
2
作者 周良发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7-9,共3页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自救运动,康有为"孔教会"与梁漱溟"新孔学"是其杰出代表。康有为、梁漱溟基于不同的学术立场和价值观念,对传统儒学的近现代重建提出独到的见解。仔细省察康有为...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自救运动,康有为"孔教会"与梁漱溟"新孔学"是其杰出代表。康有为、梁漱溟基于不同的学术立场和价值观念,对传统儒学的近现代重建提出独到的见解。仔细省察康有为、梁漱溟对儒学传统的反思,对于我们探寻儒学的未来前景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梁漱溟 教会” 新孔学
下载PDF
论梁漱溟的“新孔学”
3
作者 周良发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3期384-387,共4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如日方中之际,梁漱溟力倡"新孔学",对孔子思想进行新的价值评估。他从孔子思想的来历、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如何研究孔子、怎样评价孔子四个方面进行创造性的诠释,赋予孔学以现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尽管梁漱溟... 五四新文化运动如日方中之际,梁漱溟力倡"新孔学",对孔子思想进行新的价值评估。他从孔子思想的来历、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如何研究孔子、怎样评价孔子四个方面进行创造性的诠释,赋予孔学以现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尽管梁漱溟的观点有所偏袒,却不乏真知灼见。从一定意义上讲,梁漱溟标举的"新孔学"对新文化派形成了真正、有力度的挑战。其学术价值在于,深入剖析梁漱溟的"新孔学",对当下如何传承与改进儒家文化,仍可引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新孔学 儒家文化
下载PDF
梁漱溟“新孔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董德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68-73,共6页
“新孔学”以复兴儒学为归趣,严厉批评“五四”反传统主义者的西化道路,试图通过“援西学入儒”的途径,重新诠释儒学精义,凸显儒学在现代的精神价值,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本文着重指出,作为对新文化运动的“辩证的反动... “新孔学”以复兴儒学为归趣,严厉批评“五四”反传统主义者的西化道路,试图通过“援西学入儒”的途径,重新诠释儒学精义,凸显儒学在现代的精神价值,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本文着重指出,作为对新文化运动的“辩证的反动”,“新孔学”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孔学 复兴 文化运动 传统 现代
原文传递
梁漱溟“新孔学”研究70年(上) 被引量:1
5
作者 董德福 史云波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2期37-41,共5页
梁漱溟“新孔学”研究70年(上)董德福,史云波时值“五四”新文化运动如日方中之际,梁漱溟(1893—1988)于1921年发表了饮誉海内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梁漱溟“新孔学”研究70年(上)董德福,史云波时值“五四”新文化运动如日方中之际,梁漱溟(1893—1988)于1921年发表了饮誉海内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站在比较哲学的高度检察西洋、中国、印度三方文化之异同,追溯过去、展望未来,寻求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的出路,力o.4“新孔学”。[B于梁氏所论“是现今哲学界最重大的问题”。“是“在当时大家热烈批评中西文比的大潮流中,比较有系统、有独到的见解,自成一家言,代表儒家,代表东方文化说话的”,“既道出了旧派文人的心声,又高出“国粹派”、复古主义者一筹,对西化派形成了真正的、有力量的挑战,使得他所倡导的“新孔学”一时间成为学术界关注、讨论的焦点。赞誉附和者有之,同情批评者有之·激烈反对者也有之,到193D年该书差不多已再版了8次,可见影响之大。30、40年代,梁本其“新孔学”主张,又先后发表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等重要著作,声名日隆,他也因此成为学术界颇有争议的人物。70年来,人们基于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观念,对“新孔学”进行过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孔学 梁漱溟 70年 胡适 直觉 中国文化的出路 东西文化 自由主义者 柏格森 第三条路
原文传递
梁漱溟“新孔学”研究70年概述(下) 被引量:1
6
作者 董德福 史云波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9-42,共4页
梁漱溟“新孔学”研究70年概述(下)董德福,史云波四、“现代新儒家”学者的同情批评最早对“新孔学”进行哲学归类的是孙道升。30年代,孙道升视梁漱溟为“新陆工派”创始人。但由于30年代“新陆工派”哲学尚未获得充分的发展... 梁漱溟“新孔学”研究70年概述(下)董德福,史云波四、“现代新儒家”学者的同情批评最早对“新孔学”进行哲学归类的是孙道升。30年代,孙道升视梁漱溟为“新陆工派”创始人。但由于30年代“新陆工派”哲学尚未获得充分的发展,孙氏对“新孔学”在现代中国思想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孔学 梁漱溟 现代儒家 现代 东西文化 生命哲 当代中国哲 《东方杂志》 冯友兰 中国文化
原文传递
戊戌变法前后章太炎的“新孔学”及其政治意义
7
作者 崔庆贺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120,共7页
章太炎在戊戌变法前后,借鉴中外思想对孔子进行了重新研究与评价。第一,借鉴西方近代科学思想,使孔子的“立人道”融入了科学内容。第二,以佛释孔、以西释孔,使作为常道的“仁”具有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更坚实的学理基础。他结合“以仁... 章太炎在戊戌变法前后,借鉴中外思想对孔子进行了重新研究与评价。第一,借鉴西方近代科学思想,使孔子的“立人道”融入了科学内容。第二,以佛释孔、以西释孔,使作为常道的“仁”具有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更坚实的学理基础。他结合“以仁为本”与“笔削六经”,确立了孔子—荀子的思想传承脉络,为自己发展改制论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提出孔家为中国共主、清帝为“客帝”、地方为“分镇”的观点,设计了颇有特色的政治改革方案。章太炎整合西学、佛学以重释孔子思想与改革政治的思路,是对传统经学的突破与改造,是以佛学、西学为知识资源建构“新孔学”的努力,也是其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新孔学 戊戌变法
原文传递
南高学派与现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以孔子观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许小青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67,共11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大新文化派的激烈反传统主张激起了南高—东大师生的热烈回应,催生了以"学衡派"为主体的南高学派。其后,南高学派以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为中心,并扩展到南北多校,形成一个广泛而延绵的学术文化网...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大新文化派的激烈反传统主张激起了南高—东大师生的热烈回应,催生了以"学衡派"为主体的南高学派。其后,南高学派以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为中心,并扩展到南北多校,形成一个广泛而延绵的学术文化网络,造就了现代中国的一个学术社会。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高学派在柳诒徵、吴宓、郭斌龢、张其昀等倡导下,以《学衡》、《国风半月刊》、《大公报文学副刊》和《思想与时代》为阵地,重塑孔子形象,发起"新孔学运动",倡导"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并在60年代台湾复兴孔学,成为现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一支重要派别。20世纪南高学派的演变历程,不仅表明后五四时代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自始至终交织在一起,而且也显示出南高学派的文化民族主义与北大新文化派的激进主义如影随形,成见与心结俱深。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南高学派的民族主义与政治上权威主义经历一个由分到合的复杂过程,显示出现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保守主义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高 新孔学运动 人文主义
下载PDF
直觉思维与现代新儒学 被引量:2
9
作者 郑家栋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8年第2期8-17,共10页
“五四”以后的现代新儒学(以下简称新儒学),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推重直觉。二十年代初,梁漱溟在一片反孔的声浪中打出“新孔学”的旗号,在哲学方法上主张用身心体验之的直觉对抗冷眼旁... “五四”以后的现代新儒学(以下简称新儒学),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推重直觉。二十年代初,梁漱溟在一片反孔的声浪中打出“新孔学”的旗号,在哲学方法上主张用身心体验之的直觉对抗冷眼旁观的理智,成为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倡导直觉说最有力量的人”(贺麟语)。在新儒学后来的发展中,崇尚直觉成为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儒家有关思想的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直觉思维 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 中西文化 梁漱溟 基本特征 方法 儒家 新孔学
下载PDF
论梁漱溟思想的总体特征
10
作者 柴文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7-93,共7页
梁漱溟乃一代大儒,其思想涵盖哲学、宗教、伦理、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那么,梁漱溟思想有没有贯通于所有领域的总体特征呢? 回答是肯定的。梁漱溟思想的总体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结合上:经权结合,即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道器结合... 梁漱溟乃一代大儒,其思想涵盖哲学、宗教、伦理、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那么,梁漱溟思想有没有贯通于所有领域的总体特征呢? 回答是肯定的。梁漱溟思想的总体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结合上:经权结合,即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道器结合,即形上理论和形下学说的贯通;中西结合,即中西文化的融会;知行结合,即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探讨梁漱溟思想的总体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梁漱溟为人为学的真实面貌以及儒学精粹的深远影响,也将为我们今天的为人为学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经权结合 道器结合 中西结合 知行结合 新孔学
下载PDF
略论梁漱溟的人格及思想
11
作者 周良发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2期41-44,共4页
作为极具忧世情怀与担道意识的现代新儒家,梁漱溟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救世理想。他对现代新儒学的重构、对儒家书院制的践行、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他以开阔的哲学视阈和独到的思维... 作为极具忧世情怀与担道意识的现代新儒家,梁漱溟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救世理想。他对现代新儒学的重构、对儒家书院制的践行、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他以开阔的哲学视阈和独到的思维方式为现代新儒学的重建打开了不可或缺的一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人格魅力 新孔学 乡村建设
下载PDF
梁漱溟伦理思想论评 被引量:5
12
作者 唐凯麟 王泽应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1-6,共6页
关键词 伦理思想 梁漱溟 中国文化 儒家伦理文化 现代儒家 五四文化运动 西方文化 新孔学 直觉 西洋人
下载PDF
孔学与庄学的人道天道会通与托孤
13
作者 张昭炜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5-142,共8页
传统观点认为孔学的人道与庄学的天道对峙,这种对峙极易产生中国文化的内耗。明清之际的觉浪道盛、方以智、髡残等明代遗民栖身佛门,致力于孔学与庄学的会通,以此打开孔学的天道视域,遥接孔庄之前的三皇五帝并重人道与天道的道统;通过... 传统观点认为孔学的人道与庄学的天道对峙,这种对峙极易产生中国文化的内耗。明清之际的觉浪道盛、方以智、髡残等明代遗民栖身佛门,致力于孔学与庄学的会通,以此打开孔学的天道视域,遥接孔庄之前的三皇五帝并重人道与天道的道统;通过人道与天道的自由之“游”,既能实现天道的超越,又能以此返回人道,实现两者的自由转换。经此会通,庄子成为孔门真孤,遗民为中国文化托孤,用以解决明亡的现实与复兴的理想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孔学 方以智 人道天道会通 托孤
原文传递
The New Media Engine for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al Diffusion: A Case Study of"Confucius Institute Online"
14
作者 Huang Ai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2年第12期1158-1164,共7页
As a develop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system for the learning and diffus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ound the globe,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network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China's ... As a develop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system for the learning and diffus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ound the globe,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network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China's presence and influence in a diversified arena of world cultures. While this network is being enlarged and improved with the Chinese govemment's persistent backing, it is, however, recognized that the influence and efficiency of the institutes are still limited. It might not be essential whether people come primarily as serious language learners, but necessarily, the platform has to be attractive enough for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of users to stick on, making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System a sustainable cultural service provider. Within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Intemet, mobile service, digital broadcasting, and other types of new media would act as an important effort to help Confucius Institutes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ies of interacting with users, offering users with abundant media-rich content, and minimizing users' inconvenience by enhancing users' experience, lowering travel and time cost, and easily providing multi-lingual support.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platform of Confucius Institute Online (http://www.chinese.cn, the official Intemet portal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network) as a case of actuality to analyze how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system could utilize the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of new media to enrich, enlarge, and enhance the diffus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Advantage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planning, design, and layout of the portal's functionality and views are presented, upon which a number of strategic suggestions are raised, for the sake of further improve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efficiency in cultural diffus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Confucius Institute Chinese culture new media Interne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