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流动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先明 李丽峰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2-58,共7页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乡村社会流动纷繁多变的现象背后,蕴藏着多元复杂的动因。近代新学教育制度的确立,成为影响近代中国乡村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绅士阶层在结构性社会流动中,其多向度的社会流动直接与其所受教育密切相关;...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乡村社会流动纷繁多变的现象背后,蕴藏着多元复杂的动因。近代新学教育制度的确立,成为影响近代中国乡村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绅士阶层在结构性社会流动中,其多向度的社会流动直接与其所受教育密切相关;而农民阶层的多元的社会流动,则被动地缘于天灾、人祸、经济等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压力;在这沉重的压力背后,又不乏教育的苍白与缺失。且由于新式教育与近代社会实际相脱节,导致人才“失业”,影响了社会流动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新学教育 乡村社会 社会流动
下载PDF
乡村新学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以清末民初的山西乡村社会为范围 被引量:3
2
作者 牛文琴 《晋阳学刊》 2004年第1期44-46,共3页
旧式教育向新学教育的转变是以教会教育为契机的。山西乡村新学教育在清末产生,到民国时得以发展,成为全国普及义务教育最好的省份之一,这主要得力于本地士绅等有识之士及政府的支持,但由于受诸多条件的制约,乡村新学教育发展的进程缓慢。
关键词 山西 乡村 新学教育 兴起 发展
下载PDF
近代乡村新学教育发展缓慢的政府原因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彦芳 徐静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58-162,共5页
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行新学教育。然而,这种靠政府强力推行的新教育在乡村社会发展中却举步维艰,与传统的私塾教育相比处于弱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各届政府普遍漠视乡村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 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行新学教育。然而,这种靠政府强力推行的新教育在乡村社会发展中却举步维艰,与传统的私塾教育相比处于弱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各届政府普遍漠视乡村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从文化竞争的角度解析这些原因,对正确认识乡村社会的教育文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乡村教育 新学教育 教育资源
下载PDF
华侨与清末梅州新学教育的兴起 被引量:8
4
作者 魏明枢 《嘉应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112-115,共4页
文章论述了梅州新学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 ,认为 ,华侨参与梅州新学教育有其原动力、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
关键词 华侨 梅州地区 教育 清朝末年 新学教育
下载PDF
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5
作者 邢瑞苗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40-141,共2页
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旧学教育制度的废除和新学教育制度的确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引发了乡村社会的前所未有的变迁,既揭开了乡村社会走向近代的历史序幕,却也由此引发了城乡社会一体发展模式的破裂,导致乡村社会更加地凋敝破败。
关键词 新学教育 乡村社会 近代化 危机
下载PDF
近代乡村社会流动的新学教育原因
6
作者 邢瑞苗 《文教资料》 2008年第1期95-97,共3页
新学教育体制的确立,成为近代乡村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它导致了乡村精英向城市的单向单程流动,且在职业的流向上由单向变为多向,而广大农民因贫困等原因,无力将新学教育作为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近代 乡村社会 社会流动 新学教育
下载PDF
从新学教育看近代乡村文化的衰落 被引量:25
7
作者 郝锦花 王先明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8-133,共6页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城乡一体。近代兴学以来,新式教育机构密集于城市社区,基本上将乡村排挤出去,乡村精英源源不断地脱离乡村向城市集中,乡村整体上的文化水平陡然下降,城乡一体的传统文化模式开始出现裂痕,久已存在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城乡一体。近代兴学以来,新式教育机构密集于城市社区,基本上将乡村排挤出去,乡村精英源源不断地脱离乡村向城市集中,乡村整体上的文化水平陡然下降,城乡一体的传统文化模式开始出现裂痕,久已存在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乡村社会出现了全面危机,而且在事实上将乡村社会推向了日益崩溃的深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文化 新学教育 教育
原文传递
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现代化的顿挫 被引量:3
8
作者 郝锦花 《河北学刊》 2003年第2期184-188,共5页
文章从“新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了清末民初乡村社会现代化受挫的原因,认为近代“新学”教育体制的落实,进一步加速了乡村精英离乡的步伐,加剧了乡村社会矛盾,拉大了久已存在的城乡差距。这一系列互为因果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将乡村社会推... 文章从“新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了清末民初乡村社会现代化受挫的原因,认为近代“新学”教育体制的落实,进一步加速了乡村精英离乡的步伐,加剧了乡村社会矛盾,拉大了久已存在的城乡差距。这一系列互为因果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将乡村社会推向了日益崩溃的深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学教育 乡村 精英 现代化 清末民初
下载PDF
20世纪前期基层新学教育面临的一个困境——以山西省为中心的探讨
9
作者 郝锦花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2-127,共6页
20世纪前期,新学教育体制在基层社会的具体落实引发了基层民众及旧学私塾的顽强抗争,尤其在兴学初期,这种抗争是广泛的,而且是不遗余力的。在兴学过程中,即使是义务教育曾经辉煌一时的山西,民众对新学教育的抗拒与冲突也难以避免,其主... 20世纪前期,新学教育体制在基层社会的具体落实引发了基层民众及旧学私塾的顽强抗争,尤其在兴学初期,这种抗争是广泛的,而且是不遗余力的。在兴学过程中,即使是义务教育曾经辉煌一时的山西,民众对新学教育的抗拒与冲突也难以避免,其主要表象有民众对新学的敌视与诋毁、抵制与争夺、观望与漠视,有时甚至引发重案和毁学事件。这是20世纪前期新学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新学教育 教育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乡村精英离乡的“新学”教育原因 被引量:22
10
作者 郝锦花 王先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5-150,共6页
近代以前 ,中国社会以传统的“旧学”教育一统天下。 190 5年科举制度废除 ,标志着“新学”教育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新式学校的迅猛增加 ,“新学”教育机会的拓宽 ,以及失去往日旧学教育内在社会整合机制的“新学”教育体制 ,为绅士阶... 近代以前 ,中国社会以传统的“旧学”教育一统天下。 190 5年科举制度废除 ,标志着“新学”教育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新式学校的迅猛增加 ,“新学”教育机会的拓宽 ,以及失去往日旧学教育内在社会整合机制的“新学”教育体制 ,为绅士阶层提供了社会流动资源。与此同时 ,近代“新学”教育体制在学堂地域分布、各专业学堂比例、主要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始终疏离于乡村社会 ,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乡村精英离乡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乡村精英 ""教育 乡村社会
下载PDF
近代新学体制与城乡分离的加剧——20世纪前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问题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庆璠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5-70,共6页
新学教育体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同时也引发了乡村社会前所未有的变迁,却也由此引发了城乡社会一体发展模式的破裂,所谓中国文化“隐然有城市乡村之分”。导致城乡社会发展差距骤然拉大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新学教育体制本身... 新学教育体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同时也引发了乡村社会前所未有的变迁,却也由此引发了城乡社会一体发展模式的破裂,所谓中国文化“隐然有城市乡村之分”。导致城乡社会发展差距骤然拉大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新学教育体制本身的致因也值得我们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学教育 现代化 城乡分离 20世纪前期
下载PDF
乡村新学教育的变革与调适——以民国时期晋省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12
作者 杜慧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4-109,共6页
清末以来,近代化进程打破了中国传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导致城乡区位发展的结构性失衡。而以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为取向的近代新式教育体制的建构,一开始即疏离了乡村社会需求,遂使乡村教育前景惨然命运多舛。民国年间,晋省当局... 清末以来,近代化进程打破了中国传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导致城乡区位发展的结构性失衡。而以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为取向的近代新式教育体制的建构,一开始即疏离了乡村社会需求,遂使乡村教育前景惨然命运多舛。民国年间,晋省当局在村政建设中对乡村教育制度及政策有所调适,但其掣肘颇多局限甚大,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并不尽如人意。揭示其历史演进背后的深层致因,将有助于明晰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多重纠葛和内在关联,为制度更易与社会变迁关系提供理性认识和思想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学教育 乡村社会 城乡分离 教育变革
原文传递
试论百年名校文化在当代教育校本发展中的价值——以清末民初的无锡新学教育为例
13
作者 黄树生 《中国教师》 2010年第5期41-45,共5页
所谓“百年名校”,笔者从学校文化的视角剖析,应该是具备下列六项基本条件的老牌且著名的教育机构:①创办于清末民初,即办学历史百年以上或接近百年;②实施新学课程教育,课程体系呈多元性;③长期以来由教育家治学,教育有效;④... 所谓“百年名校”,笔者从学校文化的视角剖析,应该是具备下列六项基本条件的老牌且著名的教育机构:①创办于清末民初,即办学历史百年以上或接近百年;②实施新学课程教育,课程体系呈多元性;③长期以来由教育家治学,教育有效;④各级各类卓越人才辈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杰出贡献;⑤教育文脉绵延至今,办学文献和历史人文景观维护较好;⑥在教育界有良好的知名度,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学教育 校文化 清末民初 校本发展 当代教育 名校 无锡 价值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乡民抵制新学原因初探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彦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24,共6页
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行新学教育,然而这种靠政府强力推行的新教育在乡村社会发展却举步维艰,与传统的私塾教育相比处于弱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新教育不为广大乡民所接受,乡民抵制新学是一个... 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行新学教育,然而这种靠政府强力推行的新教育在乡村社会发展却举步维艰,与传统的私塾教育相比处于弱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新教育不为广大乡民所接受,乡民抵制新学是一个重要原因。从文化竞争的角度剖析这些原因,无疑对我们正确认识乡村社会的教育文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新学教育 私塾教育
下载PDF
清末民初乡村民众视野中的新式学校 被引量:1
15
作者 郝锦花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1-95,共5页
清末民初科举制度废除之后,新学教育已然成为科举的替代品,新式学校则是绅士阶层捞取新的社会资本的中介。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新式学校在上学花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人才取向等方面与私塾相比缺少一定的乡土亲和力,在... 清末民初科举制度废除之后,新学教育已然成为科举的替代品,新式学校则是绅士阶层捞取新的社会资本的中介。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新式学校在上学花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人才取向等方面与私塾相比缺少一定的乡土亲和力,在民众的视野中却成为有钱人的奢侈品和疏离于乡村社会的摆设。当然随着新学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学校的态度多少有些转变,兴学之初的那种极端的抵制行为也越来越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乡村社会 民众 新学教育
下载PDF
浙江理工大学简介
16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F0004-F0004,共1页
浙江理工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其前身可追溯至1897年近代首批官办新学教育机构——蚕学馆。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4年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更名为浙江工程学... 浙江理工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其前身可追溯至1897年近代首批官办新学教育机构——蚕学馆。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4年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士位授予权 浙江理工大 硕士研究生 浙江丝绸工 新学教育 博士位授予权 历史文化名城
下载PDF
新课程下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创新 被引量:1
17
作者 车文友 《科技资讯》 2009年第13期186-186,共1页
新课程的改革脚步已进入了中学课堂教学,并不断地深入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学核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自学能力,让课堂充满着跳跃的音符,创造的活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设置创新环境;... 新课程的改革脚步已进入了中学课堂教学,并不断地深入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学核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自学能力,让课堂充满着跳跃的音符,创造的活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设置创新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营造课堂"敢问"氛围,培养质疑能力;鼓励学生求异发散思维;注重社会课堂实践,完善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课教 教育 意识 环境
下载PDF
一代理学教育宗师——朱熹
18
作者 毕诚 《教育家》 2003年第5期6-10,共5页
关键词 朱熹 教育 教育 教育 书院教育运动 教育思想
下载PDF
抗战前乡村教育的若干特点 被引量:2
19
作者 郝锦花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3-146,共4页
20世纪初叶,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给千年如斯的乡村教育带来了变化,显现出"新""旧"驳杂的过渡性、滞后性、不平衡性、初级性的特点,城乡一体的传统文化格局由此出现难以愈合的裂痕。以史为鉴,当前... 20世纪初叶,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给千年如斯的乡村教育带来了变化,显现出"新""旧"驳杂的过渡性、滞后性、不平衡性、初级性的特点,城乡一体的传统文化格局由此出现难以愈合的裂痕。以史为鉴,当前我们必须正视城乡文化差距拉大、乡村教育滞后与社会现代化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学教育 教育 乡村社会 教育
下载PDF
教育督导与近代乡村教育——以山西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郝锦花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9-142,共4页
清末民初,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法规,建立起一个统一、独立、比较完整的三级视学网。但是,从视察日程表可以看出,各级视学由于时间和人力有限,很少顾及到乡村学校。从视学制度本身来看,其对乡村教育的作用也很有限。站在百姓的角度,各级... 清末民初,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法规,建立起一个统一、独立、比较完整的三级视学网。但是,从视察日程表可以看出,各级视学由于时间和人力有限,很少顾及到乡村学校。从视学制度本身来看,其对乡村教育的作用也很有限。站在百姓的角度,各级视学只不过是下乡应付差事,混点吃喝而已。政府的教育督导本应成为乡村新学教育的"喉舌和耳目",但是如此之教育督导,对提高基层教员素质和教学质量无任何补益,必然使得人们对新式学校和政府失去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文化 新学教育 教育 教育督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