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来华新教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小说——以《教务杂志》刊载的评论为中心 被引量:4
1
作者 孙轶旻 孙逊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2-158,160,共7页
《教务杂志》是在华基督教会办刊时间最长的英文期刊,代表了主流教会和传教士的思想和见识。其刊载的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评论,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态度和看法。新教传教士主要把中国小说当作中国人道德观... 《教务杂志》是在华基督教会办刊时间最长的英文期刊,代表了主流教会和传教士的思想和见识。其刊载的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评论,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态度和看法。新教传教士主要把中国小说当作中国人道德观念的样本,并籍此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同时,他们对中国小说的态度带有很实际的传教的意义,他们比天主教传教士采取了更为灵活主动的策略来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对中国小说的这种态度正体现了他们为传播宗教而采取的文化适应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务杂志 新教传教士 道德 传教策略
下载PDF
译名中的话语运作与文化互渗——新教传教士对《论语》书名及“孔子”称谓的翻译与解释 被引量:3
2
作者 姜哲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7-104,共8页
五部新教传教士的《论语》英译本历时百余年,在《论语》书名及"孔子"称谓的翻译上,亦经历了从"音译"到"意译"的变化。然而,无论是"音译"还是"意译",传教士都必然或隐或显地将基督教... 五部新教传教士的《论语》英译本历时百余年,在《论语》书名及"孔子"称谓的翻译上,亦经历了从"音译"到"意译"的变化。然而,无论是"音译"还是"意译",传教士都必然或隐或显地将基督教话语融入其相关的翻译与解释之中。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正是通过在西方语言中被命名的方式,儒家思想才得以进入西方文化的概念系统并持续不断地留下其意义的"踪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论语》 孔子 翻译 话语运作
下载PDF
新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西学译介的开启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岩厦 商颖 张光琪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352-357,共6页
通过史料挖掘与整理的方法,就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西学传播的途径与内容进行论述。重点阐述其西学译介活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促进中国士人"开眼看世界"思想的形成,启迪其民主意识,引导国人开启西学翻译的历史并助推... 通过史料挖掘与整理的方法,就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西学传播的途径与内容进行论述。重点阐述其西学译介活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促进中国士人"开眼看世界"思想的形成,启迪其民主意识,引导国人开启西学翻译的历史并助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变革。这些符合中国近代历史进步的客观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译介 新教传教士 中国近代化
下载PDF
女学乃今日振兴中国刻不容缓之急务——晚清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对女子教育的呼吁 被引量:2
4
作者 孙邦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28,共9页
晚清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呼吁对中国女子进行教育。林乐知、花之安等西教士主要从天赋人权、相夫教子、国家强盛等三个方面论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把知识型的贤妻良母与各类专门人才作为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妇女解放为社会... 晚清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呼吁对中国女子进行教育。林乐知、花之安等西教士主要从天赋人权、相夫教子、国家强盛等三个方面论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把知识型的贤妻良母与各类专门人才作为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妇女解放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把女子教育看成是妇女发展与解放的必由之路;并以西方近代妇女观对中国传统落后的妇女观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兴办女学是振兴中国刻不容缓之急务。1907年,清廷终于向女子接受学校教育开了一扇小门。不过,西教士呼吁中国兴女学的最终目的既不是兴学育才本身,也不是中国的富强,而是为了广兴基督教于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林乐知 花之安 《万国公报》 女子教育
下载PDF
晚清来华美国新教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评说 被引量:2
5
作者 孙邦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7-193,共7页
晚清时期来华美国新教传教士十分关注中国科举制度,并发表了不少介绍、评论科举制度的言论。本文围绕美国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弊端及其改革建议等3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换一个视角,借西人的眼光,多方位认识科举制度的利弊。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科举制度 中西文化交流 美国
下载PDF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汉英翻译活动的动机与选本 被引量:2
6
作者 贺芳 邓联健 《外语与翻译》 2016年第1期12-16,共5页
本文主要分析1807-1850年间在中国及"南洋"华人地区的新教传教士从事汉英翻译活动的情况,认为传教士翻译中国文献的主要动机是:介绍儒家学说,让西方了解中国文化的根基,并借译介当时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获取母国对在... 本文主要分析1807-1850年间在中国及"南洋"华人地区的新教传教士从事汉英翻译活动的情况,认为传教士翻译中国文献的主要动机是:介绍儒家学说,让西方了解中国文化的根基,并借译介当时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获取母国对在华传教事业的支持,吸引更多传教士来华传教。其翻译文本的特征为,一是语言通俗,内容浅近;二是选择性译介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习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翻译 动机 文本选择
下载PDF
晚清时期新教传教士对《论语》的英译与诠释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新德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69-77,共9页
与明清之际耶稣会士把翻译包括《论语》在内的儒家经典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同,晚清时期新教传教士对《论语》的翻译活动更多是个人行为。从1809年到1910年一个世纪里,先后有四位新教传教士出版了《论语》英译本。早期新教传教士马士曼、... 与明清之际耶稣会士把翻译包括《论语》在内的儒家经典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同,晚清时期新教传教士对《论语》的翻译活动更多是个人行为。从1809年到1910年一个世纪里,先后有四位新教传教士出版了《论语》英译本。早期新教传教士马士曼、高大卫翻译《论语》最初动因是学习语言的需要,他们对中国的宗教文化并无深入的研究;而理雅各、苏慧廉等则是在研究中国宗教的基础上翻译《论语》的,他们不管是在翻译体例方面,抑或是在译文质量上都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翻译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的汉学研究与发展。晚清时期新教传教士基于不同的"他者"中国宗教观,在英译《论语》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形象 翻译策略 新教传教士 《论语》
下载PDF
19世纪新教传教士对太极说的批判与吸收 被引量:1
8
作者 姚兴富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9-42,共4页
明末清初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儒学立场是:认同古儒,反对近儒。但是,在宋儒太极说的问题上,晚清新教传教士的态度已不像耶稣会士那么强硬,而是多少表现出愿与宋儒靠近、对话和调和的倾向。很显然,这些尝试与探索突破了利玛窦的局囿,拓宽... 明末清初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儒学立场是:认同古儒,反对近儒。但是,在宋儒太极说的问题上,晚清新教传教士的态度已不像耶稣会士那么强硬,而是多少表现出愿与宋儒靠近、对话和调和的倾向。很显然,这些尝试与探索突破了利玛窦的局囿,拓宽了耶儒对话的空间和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 太极 新教传教士 19世纪 吸收 批判 耶稣会士 明末清初 利玛窦 宋儒
下载PDF
新教传教士兴办教会学校参与晚清英语教育历史轨迹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胡磊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179-180,共2页
为更好地传播基督教,以达"中华归主"的传教目标。新教传教士在中国大力兴办各类教会学校,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缠手宗教和西学知识。传教士在教会学校实施英语教育可具体分为初步、迅速和全面开展三个阶段。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教会学校 晚清
下载PDF
中西交往的技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的实地经历与路径考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骆世查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4-103,共10页
中西交往在晚清从京城转向地方,从排斥禁绝转向互动重启,从上层士人交际转向出版印刷传递。由是,文章聚焦19世纪以来中西交往过程中关乎技术路径乃至具体印刷技术的权衡与考量的过程,试图打开中西文明互动中的多重纽结,规避纯粹的政治... 中西交往在晚清从京城转向地方,从排斥禁绝转向互动重启,从上层士人交际转向出版印刷传递。由是,文章聚焦19世纪以来中西交往过程中关乎技术路径乃至具体印刷技术的权衡与考量的过程,试图打开中西文明互动中的多重纽结,规避纯粹的政治意涵研判,将中介方式视为影响全球沟通的关键。基于多种公开出版的传教士笔记、日记、书信、回忆录等资料,文章认为,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的实地游历不仅为他们同英语世界沟通提供了全新素材,也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基于西式活字印刷术的书籍传教乃是中介中西的最佳方式,文章竭力透过多家英文报刊上的意见流通,勾勒这一展示与说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交往 技术路径 印刷技术 新教传教士
下载PDF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与中国西式教育模式发轫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岩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19-124,共6页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艰难探索对华传教之路过程中,认知引荐西方教育模式能够改变中国"墨守成规"的教育制度与"停滞不前的文化",并影响年轻一代的观念,有利于基督教传播。他们逐步探索出改造中国教育的基本思路并...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艰难探索对华传教之路过程中,认知引荐西方教育模式能够改变中国"墨守成规"的教育制度与"停滞不前的文化",并影响年轻一代的观念,有利于基督教传播。他们逐步探索出改造中国教育的基本思路并进行具体实践,取得明显效果,对后来的教会学校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并在客观上推动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新教传教士 中国教育现状 西式教育模式 马礼逊学校
下载PDF
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笔下的普陀山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文洪 俞强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1-19,共9页
近代以来,普陀山逐渐成为来华新教传教士的"海上乐园"和度假胜地。麦都思、郭士立、施美夫、娄礼华、丁韪良、立德夫人等几位西方传教士,试图跳出传统佛教观的范式对中国佛教进行套语式的描述,充分认知普陀山佛教这个"他者"。他们... 近代以来,普陀山逐渐成为来华新教传教士的"海上乐园"和度假胜地。麦都思、郭士立、施美夫、娄礼华、丁韪良、立德夫人等几位西方传教士,试图跳出传统佛教观的范式对中国佛教进行套语式的描述,充分认知普陀山佛教这个"他者"。他们一方面向西方社会传达了普陀山的佛教形象,另一方面也为我们保留了当时普陀山的宝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新教传教士 中国佛教 普陀山
下载PDF
新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西医教育体制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言 《民主与科学》 2018年第2期78-80,共3页
西医教育模式的直接移植,一方面加速了中国西医教育的体制化进程,另一方面这种原封不动的照搬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差距,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体制与国家政策的脱节.
关键词 西医教育 近代中国 体制化 新教传教士 教育模式 中国社会 国家政策 教育体制
下载PDF
新教传教士对文学中国的发现及其“和合”思想平议——以《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为中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段怀清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4-101,共8页
新教来华传教士对于"中国"的发现及其"中国观"的形成,是随着他们接触、进入中国之不断深入而逐步展开并确立起来的,其中对"历史中国"、"文献中国",尤其是"文学中国"的发现,不仅极大... 新教来华传教士对于"中国"的发现及其"中国观"的形成,是随着他们接触、进入中国之不断深入而逐步展开并确立起来的,其中对"历史中国"、"文献中国",尤其是"文学中国"的发现,不仅极大地扩展了传教士对于中国的认知,亦让他们能够深入到中国人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及审美世界之中,并在一个初步超越民族文化差异及现实功利诉求的求知、求真与审美的基础之上,初步展开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心灵对话与学术交流。而作为这种对话与交流的思想基础,或者说在这种对话与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的,正是一种新的富于文化与文明之融会整合意识与精神——"和合"思想,只不过19世纪西方传教士所借用的"和合"思想,是以基督教信仰来统摄东西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文学中国 “和合”思想
下载PDF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论中国教育与西式教育模式传华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岩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60-166,共7页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面对中国民众对基督教普遍持冷漠态度,在探索对华传教方法过程中,认知教育活动不失为一条可以介入中国人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并可借此将西方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方法传入中国,以此影响一代中国新人,而利于基督教在华...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面对中国民众对基督教普遍持冷漠态度,在探索对华传教方法过程中,认知教育活动不失为一条可以介入中国人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并可借此将西方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方法传入中国,以此影响一代中国新人,而利于基督教在华传播。基于此目的,他们以西方近代教育理念为标准,就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及管理等方面批判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并对西方教育模式在华的施行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开创了近代教会教育的历史,并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 西式教育模式 马礼逊学校
下载PDF
论新教传教士和戊戌维新派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焕峰 张波 《邯郸师专学报》 2002年第4期49-54,65,共7页
新教传教士为传教而参与维新,戊戌维新派为挽救危亡而推动变法,两者之间交往密切,形同师生,共同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的浪潮。同时,新教传教士的弱点也影响到了戊戌维新派。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戊戌维新派 关系 戊戌维新运动 中国 文化发展 近代化
下载PDF
晚清新教传教士翻译选材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熊杰 《语言与翻译》 2012年第2期61-64,共4页
清朝末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西书翻译活动。此次翻译活动译书众多,选材广泛,既有基督教书籍也有世俗书籍,但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选材重点。它的选材既受赞助人的影响,又与晚清的意识形态紧紧相扣,深深地打上了... 清朝末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西书翻译活动。此次翻译活动译书众多,选材广泛,既有基督教书籍也有世俗书籍,但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选材重点。它的选材既受赞助人的影响,又与晚清的意识形态紧紧相扣,深深地打上了历史文化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新教传教士 翻译选材 研究
下载PDF
基督新教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报刊的发端 被引量:1
18
作者 田峰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73-80,共8页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端与19世纪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密切相关,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文近代刊物——《察世俗》,就是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个中文近代刊物——《东西洋考》,则是德国新教传教士郭士立1...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端与19世纪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密切相关,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文近代刊物——《察世俗》,就是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个中文近代刊物——《东西洋考》,则是德国新教传教士郭士立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传教士创办报刊是其传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教士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文字传教"等方式来实现"中华归主",使中国人皈依基督教。传教士的愿望虽然没有实现,但传教士及其创办的报刊带来了西方近代新闻思想、报刊理念和模式以及先进的印刷技术,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报刊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引领和促进作用,同时,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和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近代报刊 马礼逊
下载PDF
耶稣会士与新教传教士对中医之评介与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强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第9期3-5,共3页
17、18世纪耶稣会士来华时期,中西医发展水平大致相当,耶稣会士以文化交流的心态来审视中医,他们所翻译的西医书籍主要以性学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影响有限。而19世纪新教传教士来华时期,西方医学已经完成了向现代医学的转变,他们以现代医... 17、18世纪耶稣会士来华时期,中西医发展水平大致相当,耶稣会士以文化交流的心态来审视中医,他们所翻译的西医书籍主要以性学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影响有限。而19世纪新教传教士来华时期,西方医学已经完成了向现代医学的转变,他们以现代医学的标尺来衡量中医的科学性,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甚至提出在中国建立西方医学体系。他们在中国传播西方医学,对中医造成了巨大冲击,推动了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促就了近代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文化 耶稣会士 新教传教士
下载PDF
“他乡有夫子”——十九世纪新教传教士的《孟子》诠释
20
作者 韩振华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4年第3期12-21,共10页
进入十九世纪,西方译介《孟子》的主体从耶稣会士转移到了新教传教士身上。他们的译介活动,既有跟耶稣会士一脉相承的地方,亦有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新特点。本文以新教传教士柯大卫、理雅各、花之安等人为例,考察十九世纪《孟子》在... 进入十九世纪,西方译介《孟子》的主体从耶稣会士转移到了新教传教士身上。他们的译介活动,既有跟耶稣会士一脉相承的地方,亦有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新特点。本文以新教传教士柯大卫、理雅各、花之安等人为例,考察十九世纪《孟子》在西方的译介与接受情况。本文将重点放在宗教思想史的考察方面,研究并"解码"西人的接受语境、问题意识,以及视域融合的具体表现,并尝试做出自己的价值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新教传教士 诠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