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赵树理与路翎之比较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潘磊
-
机构
陕西师大中文系
-
出处
《许昌师专学报》
2001年第3期74-76,共3页
-
文摘
作为赵树理和路翎创作思想导向的《讲话》 ,为文学指明了无产阶级方向 ,这本身就是一种新文化的创造。在《讲话》的影响下 ,赵树理和路翎在 2 0世纪 40年代都达到了各自的创作高峰 ,在整合政治意识形态和民间文化形态的过程中 ,赵树理以接受主体作为创作过程的核心 ,路翎凸现的则是创作主体本身 ,二人均拓展和丰富了小说这一文体的美学意蕴。 50年代中期以后 ,在“左”的政治对文学施以粗暴的摧残和破坏的情况下 ,二人文学创作的激情退却了 。
-
关键词
"讲话"
赵树理
路翎
新文化创造
接受主体
创伤主体
小说
-
Keywords
Speech
Zhao Shuli
Lu Ling
the creation of a new culture
receiving subject
creative subject
-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中国有三次“文艺复兴”
- 2
-
-
-
出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年第1期13-13,共1页
-
文摘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钱光培最近提出,中国自古至今,有三次文艺复兴的时代,每一次都比欧洲的文艺复兴壮丽。 这三次文艺复兴,第一次出现在春秋时代,第二次出现在唐朝初年,第三次出现在清末民初。而前两次兴衰的周期,都在1000年以上。第一次文艺复兴的特征是“士文化”,出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空前的繁荣,推出了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等一批文化巨人。第二次则以“世俗文化”为特征。
-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国有
世俗文化
清末民初
战国时期
中外文化
庄子
新文化创造
市态
社科院
-
分类号
K20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提供精品——读《中华文化观止丛书》
- 3
-
-
作者
朱郯
-
出处
《瞭望》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8期39-39,共1页
-
文摘
一个国家,历史悠久自然是好事,至少有丰厚的文化遗产足资炫耀,也足资传承、借鉴,用得好,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也可以为今天的新文化创造提供充足的养分。但是,遗产的丰厚,也可能成为包袱,拘泥于传统,固守于“家法”,是可以钝化自己的创造力的。就像没出息的旧家子弟,除了炫耀祖先的辉煌,再不能建树新的功业一样。 中国的古籍数以十万计,说它“汗马牛、充栋宇”是毫不夸张的。研究这些遗产是专家之学,一般人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钻进这故纸堆里去。现在编辑出版的大套丛书,动辄数十万元一套,不加整理,不加注释,甚至不加提要,于广大读者其实是不相干的,许多书,即便是专门家也未必会去看,用现代技术加以保存自无不可,大量影印是否必要就大可商榷了。
-
关键词
中华文化
精品
编辑出版
古代作品
创造力
现代技术
文学批评
大读者
新文化创造
编辑工作
-
分类号
G236
[文化科学]
-
-
题名七七事变对于中日两国、国共两党各自的性质与意义
被引量:4
- 4
-
-
作者
张皓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
2015年第3期13-28,共16页
-
文摘
七七事变在中日两国、国共两党的眼中具有各自的性质和意义,其发生是必然的。日本的国策是侵占中国大陆、称霸亚太地区、实现所谓建设"新日本"的奢想。在制造华北"自治"的企图落空后,它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以此作为所谓"新文化创造的战争"的重要一步。国共两党对七七事变性质的看法存在本质区别:国民党认为全国性抗战即全面抗战,中共提出全面抗战是动员全国人民起来的抗战;国民党主张通过抗日战争建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民主新国家",中共提出建立"工农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两党均认为,抗日战争不仅是拯救民族危亡,而且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七七事变使中国进入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的新时代,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
关键词
民族自卫战争
“新文化创造的战争”
民主共和国
-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