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寻找鲁迅研究与新世纪的契合点——“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学术研讨会综述
1
作者 陈艳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78-80,共3页
关键词 鲁迅 五四新文化精神 民主观 科学观
下载PDF
“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学术研讨会综述
2
作者 陈艳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32-38,共2页
关键词 鲁迅研究 新文化精神 研讨会综述 科学精神 新儒学 五四运动 人文精神 “立人” 民主与科学 文化方略
下载PDF
寻找鲁迅研究与新世纪的契合点——“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学术研讨会综述
3
作者 陈艳冰 《粤海风》 1999年第5期56-57,共2页
由广东省文联、广东鲁迅研究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6月在广东省茂名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位学者从文艺学、社会学、考证学、比较学、历史学等不同的角度剖析了鲁迅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由广东省文联、广东鲁迅研究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6月在广东省茂名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位学者从文艺学、社会学、考证学、比较学、历史学等不同的角度剖析了鲁迅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探究了鲁迅研究的现实意义及其发展趋势,并就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新文化精神 学术研讨会 新文化运动 新世纪 五四运动 广东省 科学精神 五四时期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汪曾祺与“五四”新文化精神——汪曾祺小论 被引量:5
4
作者 季红真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8-131,共4页
汪曾祺一直被目为“最后一个士大夫文人”,但是考察他的思想和创作,起着巨大催化作用的是“五四”的新文化精神。
关键词 新文化精神 “五四” 汪曾祺 催化作用 士大夫
原文传递
章门弟子与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吉兵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85-89,共5页
关键词 文化运动 章门弟子 章太炎 周作人 新文化精神 《新青年》 鲁迅 蔡元培 陈独秀 桐城派
下载PDF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新文化氛围
6
作者 高峰 梁树清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27-28,共2页
一、文化本质的认识 "文化"这个词是我们十分熟悉而又不甚清楚的字眼: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接触它,诸如电影、电视、报刊、书籍等都是文化的载体。说不甚清楚,是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内容和功能迄今为止众说纷纭,... 一、文化本质的认识 "文化"这个词是我们十分熟悉而又不甚清楚的字眼: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接触它,诸如电影、电视、报刊、书籍等都是文化的载体。说不甚清楚,是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内容和功能迄今为止众说纷纭,尚不能完全定论,大家往往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描述文化的内容,揭示其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氛围 优秀传统文化 特色文化 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精神 外来文化 青年大学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文化本质 社会发展过程
下载PDF
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的精神 被引量:2
7
作者 潘水萍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3-20,共8页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放浪者及足以称为儒道哲学家的林语堂,可以说是20世纪文坛学界上的"独语者"。一方面,他对中国文化精神最深秘难传的生命哲学之融会贯通与内视省求,自始至终渗透着一种精细的灵性及内心的微声;另一方面,他...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放浪者及足以称为儒道哲学家的林语堂,可以说是20世纪文坛学界上的"独语者"。一方面,他对中国文化精神最深秘难传的生命哲学之融会贯通与内视省求,自始至终渗透着一种精细的灵性及内心的微声;另一方面,他出于自心的表达有着一如既往的现代启蒙震撼力及逼人回味的思感。特别是他的生命哲思、宗教意念及气质风致,着实秘蕴着一种无比明确的价值立场及更为深邃的精神信念。可以说,林语堂不仅探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色,而且还启开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形象自信。这一点是很值得注意的。然而学界却把这一面忽略了,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甚少被注意或强调,甚至出现视而不见、见而不审的症象。基于此,对其作出深入的探微显然是有其必要,希望所论对人们理解林语堂思想的高度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诗意思想 新文化精神 儒道哲学 20世纪中国
下载PDF
主体教育的文化透视 被引量:15
8
作者 石中英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8,共4页
当前,主体教育已成为国内一种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工作者争说“主体教育”的状况。同时,毋庸讳言,从理论到实践,人们对主体教育还有不少的模糊或困惑之处。
关键词 主体教育论 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 主体教育实验 教育观 新文化精神 教育思想 生活方式 传统文化 宗法文化
下载PDF
新时期华侨华人文化的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王焕芝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114,共3页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移民不断进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使得华侨华人文化呈现中国的新文化精神,由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变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等特征。
关键词 华侨华人文化 新文化精神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下载PDF
新时期华侨华人文化发展趋势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焕芝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68-71,共4页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移民不断注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使得华侨华人文化呈现中国的新文化精神。从其发展趋势来看,新时期华侨华人文化由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变迁,并将继续秉承中华文化价值观,从自在的文化向自觉的文化转变,华侨华人文...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移民不断注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使得华侨华人文化呈现中国的新文化精神。从其发展趋势来看,新时期华侨华人文化由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变迁,并将继续秉承中华文化价值观,从自在的文化向自觉的文化转变,华侨华人文化将架起中外友好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精神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自觉文化
下载PDF
略论许寿裳在台湾光复初期的文化活动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小平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08年第2期149-161,共13页
作为光复初期跨海知识分子的重要一员,许寿裳在台湾主持了台湾省编译馆的工作,后进入台湾大学任教,与当地知识分子建立起密切的互动关系。此外,他大力宣传鲁迅精神,成为战后台湾鲁迅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为推动知识界的文化交... 作为光复初期跨海知识分子的重要一员,许寿裳在台湾主持了台湾省编译馆的工作,后进入台湾大学任教,与当地知识分子建立起密切的互动关系。此外,他大力宣传鲁迅精神,成为战后台湾鲁迅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为推动知识界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复初期 跨海知识分子 许寿裳 五四新文化精神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平 《宜春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44-47,68,共5页
文化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历史凝结,具有保守固化和超越革新的双层属性。文化的超越革新是通过文化转型来实现,人类的生存需要与生存现状即人的批判超越性与文化规制约束性之间的矛盾构成文化转型的深层动力,表现为自觉文化对自在文化的... 文化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历史凝结,具有保守固化和超越革新的双层属性。文化的超越革新是通过文化转型来实现,人类的生存需要与生存现状即人的批判超越性与文化规制约束性之间的矛盾构成文化转型的深层动力,表现为自觉文化对自在文化的批判与超越。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复杂的历史方位具有复杂的历史方位,存在现代理性精神、前现代传统文化及后现代文化精神的多元价值选择困惑。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核心,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自然主义、宗法关系为特征的经验主义及异常发达的日常生活世界构成的传统文化结构图式严重阻滞这一现代化进程,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文化转型要以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为价值导向,以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为核心,建构符合时代潮流的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特征的新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转型 新文化精神
下载PDF
新时期华侨华人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13
作者 王焕芝 《海外华文教育》 2008年第2期60-69,共10页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移民不断注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使得华侨华人文化呈现中国的新文化精神,华侨华人文化由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变迁,华侨华人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等特征。从其发展趋势来看,新时期华侨华人文化将继续传承中华文...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移民不断注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使得华侨华人文化呈现中国的新文化精神,华侨华人文化由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变迁,华侨华人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等特征。从其发展趋势来看,新时期华侨华人文化将继续传承中华文化价值观,华侨华人文化从自在的文化向自觉的文化转变,华侨华人文化将架起中外友好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华人文化 新文化精神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下载PDF
“标签现象”的文化反思 被引量:3
14
作者 阮清峰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41,共2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事物和新现象层出不穷,"标签现象"的出现就是其主要表现之一。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多元文化的影响、自在文化与自为文化的冲突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改造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事物和新现象层出不穷,"标签现象"的出现就是其主要表现之一。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多元文化的影响、自在文化与自为文化的冲突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改造传统文化,建立公共文化精神,寻求历史价值尺度与类价值尺度的统一,重塑中国新文化精神,可以达到"去标签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签现象 价值选择迷茫 重塑中国新文化精神
下载PDF
构筑和谐社会文化底蕴的思考
15
作者 牛珊珊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第4期9-11,共3页
在新时代,构筑和谐社会文化底蕴,一方面要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添新的内容并拓展新的形式:赋予"以人为本"新的时代内涵,以"德义精神"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坚守"和谐精神",发扬"务实求真,注重实践&q... 在新时代,构筑和谐社会文化底蕴,一方面要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添新的内容并拓展新的形式:赋予"以人为本"新的时代内涵,以"德义精神"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坚守"和谐精神",发扬"务实求真,注重实践"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培育新的文化精神:尊崇"法治精神",倡导"诚实守信、宽容有爱",弘扬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 新文化精神
下载PDF
五四新文化人的话语方式——以1918、1919年的《新青年》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郁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29,共7页
新文化运动发端于《新青年》,而五四运动与该杂志却并无直接联系。按照胡适解释,五四属于彼时的突发事件,是《新青年》同人未曾预料的。虽然主编陈独秀是五四运动中重要的人物,但其负责的杂志那时候还不能全面反映彼时复杂的社会现状,1... 新文化运动发端于《新青年》,而五四运动与该杂志却并无直接联系。按照胡适解释,五四属于彼时的突发事件,是《新青年》同人未曾预料的。虽然主编陈独秀是五四运动中重要的人物,但其负责的杂志那时候还不能全面反映彼时复杂的社会现状,1919年之前的《新青年》同人的政治意识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把"五四"与新文化运动放在一起考察,是后来的政党文化与左翼文化的考量。孙中山最早对此做了综合式的描述,将文化问题与政治问题一体化加以解释。张申府、茅盾等则强调《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精神是"五四"的思想来源,以为存在着内在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同人 五四运动 话语方式 新文化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精神 突发事件 社会现状
原文传递
正确认识我国新文化和新文学
17
作者 张炯 《文艺争鸣》 CSSCI 1990年第1期4-10,59-2,共9页
张炯的《正确认识我国新文化和新文学》一文,对本刊去年发表的胡明同志的文章提出了批评和反驳。
关键词 新文化精神 新文学运动 个性解放 革命文学 文学革命 个人主义 个人本位主义 七十年 鲁迅 陈独秀
原文传递
近年文学批评之平议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振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25-131,共7页
尽管批评激情、思想的敏锐和思考的勇气正在90年代日渐变成一种需要呼唤之物,但在充满人为策动、技术至上,以致文学自身的精神指向陷于迷茫的世纪末,我们毕竟还能看到为数不多的几个自存主见、有勇气直面自己心灵和生存感受的批评家... 尽管批评激情、思想的敏锐和思考的勇气正在90年代日渐变成一种需要呼唤之物,但在充满人为策动、技术至上,以致文学自身的精神指向陷于迷茫的世纪末,我们毕竟还能看到为数不多的几个自存主见、有勇气直面自己心灵和生存感受的批评家的身影,他们本着相近的使命感,将文学批评维系在高水准的思想文化的分析思辩层面上。限于机缘,本文择其二三家,略作平议,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新” 当代批评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 批评家 文学史 权力意识 五四新文化精神 中国当代文学 “民间”话语
下载PDF
哲学:在全球化时代重新定位 被引量:2
19
作者 衣俊卿 《河北学刊》 2002年第3期19-24,共6页
全球化时代哲学研究的合理定位应当是回归文化批判,这是哲学的本分,也是全球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整合导致以跨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机制为特征的全球文化的生成,同时,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领域通过文化整合而日趋一体化。这... 全球化时代哲学研究的合理定位应当是回归文化批判,这是哲学的本分,也是全球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整合导致以跨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机制为特征的全球文化的生成,同时,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领域通过文化整合而日趋一体化。这种文化逻辑为哲学的文化批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创新的主题。作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批判,哲学应当包含几个重要的维度:从文化的层面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机制、梳理人类现有的文化精神资源、培育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新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文化批判 文化整合 全球文化 新文化精神
下载PDF
五四文化的思想源流与精神气质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福贵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22,共7页
无论是对于个人的评价还是对于历史的评价,百年之后即使不能说是最后的盖棺定论,但至少也是阶段性的总结了。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年之际,从终点反观起点,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文化选择去再一次证明历史的逻辑,向五四新文化精神表达永远的... 无论是对于个人的评价还是对于历史的评价,百年之后即使不能说是最后的盖棺定论,但至少也是阶段性的总结了。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年之际,从终点反观起点,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文化选择去再一次证明历史的逻辑,向五四新文化精神表达永远的敬意。政治伦理本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机制和历史惯性,因此中国历史时代的转折点,往往都是始于和终于某个重大的政治事件。100年前的五四运动无疑是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的转折点,它不仅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而且是一个始终被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化 精神气质 中国社会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 源流 历史惯性 政治事件 新文化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