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跨个体的社会本体论--新斯宾诺莎主义与当代批判理论的相遇
1
作者
宋一帆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23,共10页
“跨个体性”是巴里巴尔介入左翼学界的一个关键概念,它展现了新斯宾诺莎研究与当代批判理论的会通。跨个体性在本体论上意味着关系优先于个体,必须突破个体的边界,使其持久地处于动态更新之中。它同时敞开了一个高度暧昧的空间:规范性...
“跨个体性”是巴里巴尔介入左翼学界的一个关键概念,它展现了新斯宾诺莎研究与当代批判理论的会通。跨个体性在本体论上意味着关系优先于个体,必须突破个体的边界,使其持久地处于动态更新之中。它同时敞开了一个高度暧昧的空间:规范性从不先于规范化(normalization)产生,社会始终处于想象与理性之间交叠的状态。可以说,跨个体性形塑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本体论,它深入边界、人类学差异问题之中,揭示了排斥和新法西斯主义诞生的机制。这种新斯宾诺莎主义理论反思了经典批判理论中的交互主体性建构,要求将“权利”“规范”“理由空间”等问题转化为“再自然化的政治”。即在他者的关系之前,应当理解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位置,理解物质性基础(非人物、身体、情动)对主体的构成性作用。由此,政治问题将与最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相通,并指向这一问题:如何引导、转化人类的自然性,使心灵的主动性与集体力量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里巴尔
新斯宾诺莎主义
跨个体性
人类学差异
再自然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宇宙更新到政治革命:郭沫若基于泛神论的思想转向--一种思想史的考察
被引量:
5
2
作者
尚晓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37,共18页
郭沫若1926年的马克思主义转向内在于他以泛神论为内核的浪漫主义思想体系。受歌德和赫尔德等人的影响,郭沫若接受了新斯宾诺莎主义的基本原则:有机一元论的宇宙图景为他开启了以宇宙为剧场的民族复兴理想,自我与宇宙的同一性将他导向...
郭沫若1926年的马克思主义转向内在于他以泛神论为内核的浪漫主义思想体系。受歌德和赫尔德等人的影响,郭沫若接受了新斯宾诺莎主义的基本原则:有机一元论的宇宙图景为他开启了以宇宙为剧场的民族复兴理想,自我与宇宙的同一性将他导向行动主义的人生哲学。以新斯宾诺莎主义为根基,郭沫若融通儒道传统,将儒学重新置于先秦一元论的宇宙图景下,又通过阳明心学将儒学伦理移植到他所建构的泛神论意义体系内。民族更新的神话被转化为现世革命的政治目标,个体事功则收束于经世致用、修齐治平的政治图谋中。1920年代中期,郭沫若融通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努力充分证明,儒学伦理提供了一种个体联结他人、社会与民族共同体的有效范式,是他从宇宙诗学向现世政治转向的关键一环。郭沫若的政治转向无疑超越了抒情与史诗之辨的话语预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泛神论
新斯宾诺莎主义
儒学
马克思
主义
原文传递
题名
跨个体的社会本体论--新斯宾诺莎主义与当代批判理论的相遇
1
作者
宋一帆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23,共10页
基金
“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GZB2023003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24M750121)。
文摘
“跨个体性”是巴里巴尔介入左翼学界的一个关键概念,它展现了新斯宾诺莎研究与当代批判理论的会通。跨个体性在本体论上意味着关系优先于个体,必须突破个体的边界,使其持久地处于动态更新之中。它同时敞开了一个高度暧昧的空间:规范性从不先于规范化(normalization)产生,社会始终处于想象与理性之间交叠的状态。可以说,跨个体性形塑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本体论,它深入边界、人类学差异问题之中,揭示了排斥和新法西斯主义诞生的机制。这种新斯宾诺莎主义理论反思了经典批判理论中的交互主体性建构,要求将“权利”“规范”“理由空间”等问题转化为“再自然化的政治”。即在他者的关系之前,应当理解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位置,理解物质性基础(非人物、身体、情动)对主体的构成性作用。由此,政治问题将与最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相通,并指向这一问题:如何引导、转化人类的自然性,使心灵的主动性与集体力量得到增强。
关键词
巴里巴尔
新斯宾诺莎主义
跨个体性
人类学差异
再自然化
分类号
B089.1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B152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宇宙更新到政治革命:郭沫若基于泛神论的思想转向--一种思想史的考察
被引量:
5
2
作者
尚晓进
机构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37,共1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浪漫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族国家认同研究”(批准号17BWW02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郭沫若1926年的马克思主义转向内在于他以泛神论为内核的浪漫主义思想体系。受歌德和赫尔德等人的影响,郭沫若接受了新斯宾诺莎主义的基本原则:有机一元论的宇宙图景为他开启了以宇宙为剧场的民族复兴理想,自我与宇宙的同一性将他导向行动主义的人生哲学。以新斯宾诺莎主义为根基,郭沫若融通儒道传统,将儒学重新置于先秦一元论的宇宙图景下,又通过阳明心学将儒学伦理移植到他所建构的泛神论意义体系内。民族更新的神话被转化为现世革命的政治目标,个体事功则收束于经世致用、修齐治平的政治图谋中。1920年代中期,郭沫若融通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努力充分证明,儒学伦理提供了一种个体联结他人、社会与民族共同体的有效范式,是他从宇宙诗学向现世政治转向的关键一环。郭沫若的政治转向无疑超越了抒情与史诗之辨的话语预设。
关键词
郭沫若
泛神论
新斯宾诺莎主义
儒学
马克思
主义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跨个体的社会本体论--新斯宾诺莎主义与当代批判理论的相遇
宋一帆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宇宙更新到政治革命:郭沫若基于泛神论的思想转向--一种思想史的考察
尚晓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5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