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旧之争中的诗歌立场——陈三立的诗歌新旧观论 被引量:1
1
作者 周薇 孙虎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8-141,共4页
近代新旧之争中,陈三立在政治、文化、诗歌上都持保守主义的立场:对于传统,有着强烈的依恋感,强调变动中的历史延续性和渐进性。不过他也不因此盲目维护传统,而是表现出近代理性区分意识。这一立场落实于诗歌上,他对新诗的崛起甚表忧虑... 近代新旧之争中,陈三立在政治、文化、诗歌上都持保守主义的立场:对于传统,有着强烈的依恋感,强调变动中的历史延续性和渐进性。不过他也不因此盲目维护传统,而是表现出近代理性区分意识。这一立场落实于诗歌上,他对新诗的崛起甚表忧虑,却决无排斥新诗的意图。相反,在新诗与旧诗的结合上,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对新文学革命与建设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观 同光体
下载PDF
若论新旧转茫然——论陈三立的文化新旧观
2
作者 周薇 孙老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3-137,共5页
近代有着“新旧”理念的激烈冲突,陈三立持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具体分析新与旧中合理性成份,并坚持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发掘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对传统“忠、孝、礼”作了客观的心理分析,对家庭制与宗法制辩证其存在的合理性,表现... 近代有着“新旧”理念的激烈冲突,陈三立持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具体分析新与旧中合理性成份,并坚持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发掘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对传统“忠、孝、礼”作了客观的心理分析,对家庭制与宗法制辩证其存在的合理性,表现出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典型特征。其思想文化资源,成为最富迷魅的人文思想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观 文化保守主义 根本精神
下载PDF
论冯友兰哲学的新旧观
3
作者 张收 张美玲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27-130,共4页
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代的哲学家,冯友兰对新与旧的矛盾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冯友兰哲学的新旧观包括"旧瓶新酒"和"旧邦新命"两部分。通过阐述冯友兰哲学新旧观的丰富意蕴,揭示社会变迁、时代变革对文化... 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代的哲学家,冯友兰对新与旧的矛盾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冯友兰哲学的新旧观包括"旧瓶新酒"和"旧邦新命"两部分。通过阐述冯友兰哲学新旧观的丰富意蕴,揭示社会变迁、时代变革对文化思想的决定性作用,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新旧观 旧瓶 旧邦
下载PDF
在新旧、中西之间: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对“他”字的改造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莉莉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3,共3页
在中国传统词汇中,"他"字为通性代词,即其本身并没有性别色彩,是女性、男性、中性的三位一体。在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创造了"她"和"它"字,将女性与中性色彩从"他"字中剥离,"他"... 在中国传统词汇中,"他"字为通性代词,即其本身并没有性别色彩,是女性、男性、中性的三位一体。在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创造了"她"和"它"字,将女性与中性色彩从"他"字中剥离,"他"字渐渐从一个三位一体的通性词代词,蜕化为与西文"He"相对应的中文代词,由此,"他"字浸染了浓重的男性性别色彩。但是为了避免应用的繁杂,新知识分子群体并没有彻底清除"他"字的通性含义,因此"他"字在中文里,又残留着三位一体的通性余韵。男性性别色彩与通性余韵,这两个相互矛盾的面兼具于"他"字之中,使得现代中国书面语言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指代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 知识分子群体 新旧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