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国学研究与传播的三个层面 被引量:1
1
作者 陈长旭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104-106,共3页
与近代以来历次国学热现象的精英化、学术化、窄众化特征不同,新时代国学研究与传播的路径更加广泛多元,任务也更加复杂艰巨。在基础本源层面,需要做好国学基本典籍的编译解读与国学研究时代课题的准确把握,它们在整个国学热潮中具有指... 与近代以来历次国学热现象的精英化、学术化、窄众化特征不同,新时代国学研究与传播的路径更加广泛多元,任务也更加复杂艰巨。在基础本源层面,需要做好国学基本典籍的编译解读与国学研究时代课题的准确把握,它们在整个国学热潮中具有指南针与定神针的关键作用;在传承阐发层面,需要努力推动国学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国学文化更好地走向普通大众;在体悟俗解层面,需要充分发挥国学思想对个体精神生活的滋养与塑造作用,同时做好国学商业化的规范引导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国学 基础本源 传承阐发 体悟俗解
下载PDF
新时代国学的传承与创新——第十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盛大召开
2
作者 朱高正 李宗桂 +4 位作者 孙震 陈鼓应 王维生 戴美玲 罗荔丹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11,共11页
2018年11月24日,第十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举办了两岸知名专家共同参与的会讲,会讲由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发起人、筼筜书院院长王维生主持,原台湾大学校长孙震、原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道家文化研究》学刊主编陈鼓应、北京大学客... 2018年11月24日,第十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举办了两岸知名专家共同参与的会讲,会讲由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发起人、筼筜书院院长王维生主持,原台湾大学校长孙震、原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道家文化研究》学刊主编陈鼓应、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朱高正、中山大学教授李宗桂就此次论坛主题"新时代国学的传承与创新"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这是两岸学人从学术研究、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生活等多个视角来分享国学的"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启发读者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国学 创造性转化 性发展
下载PDF
新时代国学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取向与路径
3
作者 吕惠敏 《成长》 2019年第12期150-151,共2页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及文化底蕴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历史底蕴传承多年而从未衰竭,主要原因是我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及精神内涵。该种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涵衍变至今已经成为一种理论——国学文化。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作为学生教育道...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及文化底蕴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历史底蕴传承多年而从未衰竭,主要原因是我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及精神内涵。该种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涵衍变至今已经成为一种理论——国学文化。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作为学生教育道路上的启蒙教育,对于学生日后的语文素养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新课程标准之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在教育过程之中融入国学文化,进而帮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魅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教师对于国学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且在教学过程之中的问题较多。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具体的教育取向及路径,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国学 语文教育 取向与路径
下载PDF
中原学离新时代中国学、世界中国学还有多远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庚香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和引领者。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我们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高度来定位、研究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推进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学问化、学术... 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和引领者。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我们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高度来定位、研究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推进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学问化、学术化、学科化、学派化表达,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新时代中国学、世界中国学视野下,中原学要确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研究方向,回答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道路的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上深化中原学研究、推动中原学的国际化表达等四个核心问题。如此,中原学才能超越地域范畴,从中原之学走向中国之学、世界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学 时代国学 世界中国学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形态
下载PDF
论国史哲学与发展新时代中国学 被引量:3
5
作者 宋月红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14,共7页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近代中国历经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而奋起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青春之中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在历史中国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上,开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新纪元,开辟、坚持和发...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近代中国历经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而奋起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青春之中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在历史中国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上,开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新纪元,开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国家不断富强,人民更加幸福。中华文明绵延发展,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与不竭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于是,走进中国、了解中国、认识和传播中国,业已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学术风气,中国学也成为一种国际“显学”,并促使其由过去“他塑”的“汉学”“海外中国学”“国外中国学”发展而为“自塑”“他塑”交流互鉴的“世界中国学”,特别是观照历史、观照时代,呼唤构建“新时代中国学”,推动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史研究特别是国史哲学,赋予新时代中国学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自主知识体系。发展新时代中国学,就是要在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历史中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同时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中国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认知“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新时代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为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推进新时代中国学理论与方法建设,我们与河北学刊杂志社一起策划组织了本组专题讨论,结合新时代中国学发展建设中的若干历史、理论与学术问题进行多方面探讨,以期引领和推动新时代中国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国学 国学 国史研究 理论与方法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庚香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0,共27页
中国道路是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总体性问题的根本、根据和基础,中国道路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探索和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只有立足大历史观,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避免陷入“中国道路、西方话语”的陷阱。要... 中国道路是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总体性问题的根本、根据和基础,中国道路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探索和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只有立足大历史观,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避免陷入“中国道路、西方话语”的陷阱。要重构史观,了解、学习、借鉴、批判和超越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的思想素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把握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走向及趋势,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为分析历史演变机理、探究历史发展规律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5000多年文明史以及100多年党史、70多年新中国史、6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和40多年改革开放史,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要重构文明,以“第二个结合”理论创新成果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与回归、守正与创新,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重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立比较完整、完善的关于中国道路阐释的自主知识体系,形成有关中国道路理论的特色方式、特色理论视域、特色学派,以揭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能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要抓紧构建新时代中国学和世界中国学,实现自我视角和他者视角相互交织、比较平衡的文明交流和研究范式。要高度关注当前世界中国学研究中七大具有全局性的“中国问题”,包括汤因比之问、彭慕兰之问、李约瑟之问、康德拉季耶夫之问、福山之问、雷默之问、李希霍芬之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不断深化对中国道路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索,形成富有创造性和价值感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中国道路的思想建构和实践指导做出历史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历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时代国学 世界中国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