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徐坤《神圣婚姻》的新时代生活书写
1
作者 张远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9-83,共5页
徐坤最新长篇小说《神圣婚姻》聚焦新时代生活,以婚姻书写为线索,连接了北京、沈阳、铁岭、安岭等多地生活空间,展现了新时代的多元区域特点,在婚恋变异和转企改制等变化中透视人心、人性。小说细致地描绘了新时代婚姻形态,塑造了新时... 徐坤最新长篇小说《神圣婚姻》聚焦新时代生活,以婚姻书写为线索,连接了北京、沈阳、铁岭、安岭等多地生活空间,展现了新时代的多元区域特点,在婚恋变异和转企改制等变化中透视人心、人性。小说细致地描绘了新时代婚姻形态,塑造了新时代女性形象,展开了关于新时代女性解放的思考,真实地记录了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发展,彰显了作者小说审美的变与不变,具有突出的时代感与在场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圣婚姻》 新时代生活 婚姻形态 女性解放 社会变革
下载PDF
论新时代美好生活叙事下的新质生产力
2
作者 郑琪 丁立群 《长白学刊》 2024年第3期20-30,共11页
新质生产力概念是习近平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创新性发展,为人们重新审视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提供了可能,也为探究新质生产力与新时代美好生活关系提供了契机。新时代美好生活与新质生产力是辩证统一的,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 新质生产力概念是习近平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创新性发展,为人们重新审视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提供了可能,也为探究新质生产力与新时代美好生活关系提供了契机。新时代美好生活与新质生产力是辩证统一的,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二者具有相同的价值旨趣。新时代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美好生活,是在新质生产力基础上逐渐摆脱生产异化、劳动异化、消费异化和世界资本裹挟的美好生活,是追求真正实现劳动解放和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全新进阶意味着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新”和“质”是新质生产力中最为突出的方面。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道路上我们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培养高科技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绿色发展,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道路上任重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生产力 时代美好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习近平书信文本培育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的逻辑和机制
3
作者 陶春丽 武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6-21,共6页
习近平书信文本培育新时代美好生活观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习近平书信文本对人民群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民群众认同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美好生活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习近平书信文本在价值取向、内容结构、受众范... 习近平书信文本培育新时代美好生活观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习近平书信文本对人民群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民群众认同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美好生活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习近平书信文本在价值取向、内容结构、受众范围方面与新时代美好生活观高度契合,这为运用习近平书信文本培育新时代美好生活观提供逻辑可能。习近平书信文本具有温情亲切的灵魂、先进典型的对象、言简意骇的话语、与时俱进的内容,运用其可增强新时代美好生活观培育的感染性、感召性、感知性和感变性,这为运用习近平书信文本培育新时代美好生活观提供逻辑必要。为提升培育实效性,应该建构自觉的培育主体、具体的培育内容、多元的培育方式、全面的培育媒介、全程的培育评价、良好的培育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书信文本 时代美好生活 培育逻辑 培育机制
下载PDF
论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的理论特质
4
作者 何香明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新时代美好生活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命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表达和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理论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合,新时代美好... 新时代美好生活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命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表达和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理论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合,新时代美好生活观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理论性与现实性统一、实践主体的党性与人民性统一、实现方式的资本性与劳动性统一、实践模式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等理论特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美好生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理论特质
下载PDF
新时代美好生活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研究
5
作者 邱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7期0060-0064,共5页
新时代美好生活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观为理论基础,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现实依据,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为实践基础而形成的对新时代美好生活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新时代美好生活观融入高校“马克思主... 新时代美好生活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观为理论基础,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现实依据,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为实践基础而形成的对新时代美好生活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新时代美好生活观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提升“原理”课时代话语能力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在“美好生活”问题上实现观念和实践“双重自觉”的关键所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全面探索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观与“原理”课程融入点和创新路径,无论是对于“原理”课程建设发展还是学生成长成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融入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四重话语逻辑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勇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04-112,共9页
立足唯物史观,科学阐释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历史话语逻辑、方向话语逻辑、价值话语逻辑和实践话语逻辑对于构筑新时代美好生活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话语逻辑层面,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出场以科学社会主义方法论为基础,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客... 立足唯物史观,科学阐释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历史话语逻辑、方向话语逻辑、价值话语逻辑和实践话语逻辑对于构筑新时代美好生活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话语逻辑层面,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出场以科学社会主义方法论为基础,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上。在方向话语逻辑层面,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创造以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指导思想作为政治引领方向与思想引领方向。在价值话语逻辑层面,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要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实践话语逻辑层面,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发展需要将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性把握美好生活的实践属性。新时代,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行动指南,合理、有序地推进美好生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时代美好生活 话语逻辑
下载PDF
逻辑起点·价值旨归·实践创构——新时代美好生活本质内涵的三重维度
7
作者 于琳 张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新时代美好生活展现着丰厚的意蕴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创造性发展的独特主题,构筑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就逻辑起点而言,新时代美好生活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与精... 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新时代美好生活展现着丰厚的意蕴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创造性发展的独特主题,构筑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就逻辑起点而言,新时代美好生活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过程之中,内嵌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断深化拓延的结构之内;就价值旨归而言,人民群众是美好生活的需求主体、创造主体和享受主体,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主体”的根本政治立场成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价值旨归。立足新时代,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引,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前提条件与第一要义,方能确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展现人的解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深入美好生活的内在本质,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美好生活 现实的人 人民主体性 创造性劳动
下载PDF
价值虚无主义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影响及应对 被引量:3
8
作者 时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0-84,共5页
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新时代美好生活蕴含的必不可少的价值向度。价值虚无主义作为虚无主义的一种存在样态,侵蚀着现代人的精神领域。它消解美好生活的意义,模糊美好生活的判断标准,诱发美好生活的价值排序错乱。新时代... 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新时代美好生活蕴含的必不可少的价值向度。价值虚无主义作为虚无主义的一种存在样态,侵蚀着现代人的精神领域。它消解美好生活的意义,模糊美好生活的判断标准,诱发美好生活的价值排序错乱。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活逻辑是抵制价值虚无主义的总体路径,具体而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发展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生活,坚持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中确立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生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美好生活 价值虚无主义 生活逻辑
下载PDF
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的伦理价值解读
9
作者 王晓虹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27-34,共8页
新时代美好生活观内涵丰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强大的道义力量、崭新的时代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观的当代形态和中国风格。新时代美好生活观与历史上的美好生活观... 新时代美好生活观内涵丰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强大的道义力量、崭新的时代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观的当代形态和中国风格。新时代美好生活观与历史上的美好生活观相比较,呈现出个体美好与集体美好、当下美好与长远美好、创造美好与享受美好辩证统一的伦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美好生活 伦理价值 解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视域下的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 被引量:3
10
作者 卢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3,共7页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为社会基础并以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线索,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阐明了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具体特征,揭示了人的发展在总体...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为社会基础并以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线索,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阐明了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具体特征,揭示了人的发展在总体上呈现出自在、自在自为和自为的辩证发展过程。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人的发展状态,在新时代加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的逻辑对“资本”逻辑的不断超越,让所有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过上美好幸福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发展理论 时代美好生活
下载PDF
文明、中华文明与新时代道德生活——兼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泽环 徐可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4期5-10,F0002,150,共8页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生活和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日益提高。从“文明论”的思想和学理基础来看,这就是把时代性和民族性作为把握“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基本范畴框架,并在对中华民...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生活和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日益提高。从“文明论”的思想和学理基础来看,这就是把时代性和民族性作为把握“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基本范畴框架,并在对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理解中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努力处理好其辩证关系,在明确地突出文化和文明之中华民族性的同时,同样要自觉地坚持文化和文明之社会主义和现代性的时代性,以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时代道德生活 公民道德建设 传统美德 文化观
下载PDF
基于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风景园林转型及其实现路径
12
作者 魏红 《城市周刊》 2019年第24期17-17,共1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应地也提出了更高的美好生活需求。风景园林设计充分表达了城市绿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提升城市园林设计水平。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正处于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应地也提出了更高的美好生活需求。风景园林设计充分表达了城市绿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提升城市园林设计水平。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正处于一个转型发展时期,因此,本文结合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针对风景园林的转型进行了阐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措施,以期为提升我国园林建设水平提供更多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风景园林设计 转型 实现路径
下载PDF
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语境和新要求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3年第1期85-95,共11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经提出,立刻成为关注热点,这是因为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精神风貌,已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为之切实奋斗的全新语境。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践过程,应将...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经提出,立刻成为关注热点,这是因为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精神风貌,已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为之切实奋斗的全新语境。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践过程,应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细化到精神生活“生产—分配—交往—消费”的过程之中,积极总结人民致力于改善精神生活的经验教训,避免认识上的“含糊不清”、策略上的“可有可无”、评价上的“虚无缥缈”等误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语境 要求
原文传递
多民族文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新时代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
14
作者 陈改君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34,107,共10页
多民族文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新时代精神生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民族文艺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愈加凸显。但当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多民族文艺面临多方面挑... 多民族文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新时代精神生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民族文艺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愈加凸显。但当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多民族文艺面临多方面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传承、发展多民族文艺,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为丰富的精神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文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精神生活 重要元素
原文传递
马克思对“社会生活”的论述与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荣军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1-60,共10页
马克思对“社会生活”的论述包含实践本质、层级结构与特称内容三个重要的理论维度。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及其展开为“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为我们从“两个从中”所反映的社会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蕴... 马克思对“社会生活”的论述包含实践本质、层级结构与特称内容三个重要的理论维度。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及其展开为“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为我们从“两个从中”所反映的社会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蕴涵的辩证统一中解读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供了充分根据。社会生活的多种基本样态及其物质生活-社会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三层级结构的基本划分,为美好生活需要的“五位一体”式的全面论表达提供了根据。社会生活特称内容及其主导性生活样态,如以前对物质文化生活的强调以及现在对社会政治生活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关注,则为美好生活需要的“非常一加六”式的重点论表达提供了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活 社会主要矛盾 时代美好生活
原文传递
欢愉与悲苦:潜在白领的新生活时代——评毕飞宇的小说《相爱的日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隽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2年第2期110-111,共2页
这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历史给时代打上了许多新的印记。比如,消费主义的时代,个性张扬的时代,功利压倒一切的时代,不平衡竞争的时代……现代社会,提供给这些潜在的都市白领们一个全新的"新生活时代"。毕飞宇以现实主义的笔触为... 这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历史给时代打上了许多新的印记。比如,消费主义的时代,个性张扬的时代,功利压倒一切的时代,不平衡竞争的时代……现代社会,提供给这些潜在的都市白领们一个全新的"新生活时代"。毕飞宇以现实主义的笔触为我们形象而真实地展示了潜在的都市白领们一个全新的"新生活时代"的生存实况;在展示作品人物短暂欢愉的同时,并对其内心深处的悲苦予以了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时代 潜在白领 打工族 悲苦 相爱的日子
原文传递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变革及价值引领 被引量:128
17
作者 项久雨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24,204,共22页
新时代美好生活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命题,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独创性而展开的。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美好生活"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样态,当然,这种新的生活样态与新的发展理念也是相辅相成的。... 新时代美好生活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命题,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独创性而展开的。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美好生活"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样态,当然,这种新的生活样态与新的发展理念也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立足于生活样态的转变,因此两者的内在旨趣是高度关联的;另一方面,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又会在实践层面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构建,并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起到关键性的引领作用。因此,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全面理解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革命性意义,就必须内在地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多种样态,它主要包括了主体样态、发生样态、实现样态与外部样态,它们分别以"人民主体,政党引领"、"矛盾转变,供需融合"、"劳动为本,共创共享"、"理想同构,世界延伸"为理论支柱,共同组成了独特的中国样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扬弃"物的依赖性"并秉持"自由个性"的实践意旨,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方能完成向"人本身"的"复归",实现对于中国道路的价值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美好生活 唯物史观 现代性 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道路
原文传递
Trans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a Better Life in the New Era and Its Value Guidance 被引量:1
18
作者 Xiang Jiuyu Gong Huaya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1年第1期36-52,共17页
A"better life in the new era,"a proposition unique to 21 st century Marxism,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alit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lo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 contradi... A"better life in the new era,"a proposition unique to 21 st century Marxism,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alit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lo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Chinese society,"a better life in the new era"has become a new life-form.Of course,the new life-form and new development ideas are complementary.On the one hand,the proposition of the new development ideas is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ew life-forms,so the inherent purport of the two is closely related;on the other,the proposition of such ideas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a better life in the new era"at the level of practice,and will play a key leading role in the resolution of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Therefore,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r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a"better life in the new era"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rinciples,we must gain an intrinsic grasp of the many forms of a"better life in the new era,"including its actors,forms of occurrence,forms of realization and external forms.They have as their theoretical support such concepts as"the people as themain force,the ruling Party as the guide,""transformation of contradictions,integr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labor orientation,co-creation and sharing,"and"homogeneous ideals extended worldwide."Together,these constitute a unique Chinese style.In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or modernization,only the sublation of"objective[sachlicher]dependence"and adherence to the practical intention of"free individuality"can fulfill the"return"of a"better life in the new era"toward"man himself,"and achieve value guidance for the Chinese r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better life in the new era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odernity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s Chinese roa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