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时代 新读书 新未来》 |
彭涵溪
|
《艺术科技》
|
2019 |
0 |
|
2
|
思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的融合培养——基于《新未来大学英语》的任务设计分析 |
毛艳枫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新中国未来记》叙事模式分析 |
陶宇佳
|
《艺术科技》
|
2024 |
0 |
|
4
|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以《新未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 |
吴静
|
《海外英语》
|
2024 |
0 |
|
5
|
“新材料与未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研究——以绪论教学为例 |
肖月华
|
《文山学院学报》
|
2023 |
1
|
|
6
|
大学英语教材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以《新未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 |
张铁夫
王凯伦
袁睿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7
|
走向世界和走向自我:《新中国未来记》的叙事艺术 |
罗欣
|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8
|
“不死者”之“未来”--论梁启超的《世界末日记》与《新中国未来记》 |
张杨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9
|
小说作为“革命”——重读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
王德威
王吉
陈逢玥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4 |
10
|
|
10
|
向着“未来”前进——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新解 |
贾立元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5
|
|
11
|
从《新中国未来记》来看梁启超对政治小说的选择与接受 |
曹亚明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2
|
从《新中国未来记》看梁启超由士向知识分子的转型 |
汤克勤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3
|
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的二重结构及其意义 |
罗义华
|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4
|
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未来新时代的精神——基于《共产党宣言》的考察 |
黄志军
|
《理论视野》
CSSCI
|
2018 |
1
|
|
15
|
《新中国未来记》研究回顾与展望 |
邓文华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21 |
1
|
|
16
|
黑暗中的迷茫与追寻——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对民族救亡路径的探索 |
袁德娟
|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7
|
《新中国未来记》对中国传统叙事方法的继承 |
贾若雅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7 |
1
|
|
18
|
“壬寅”轮回——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的时间观念 |
金博男
|
《长江学术》
CSSCI
|
2021 |
3
|
|
19
|
未来网络的一种新范式:网络智能体和城市智能体(特邀) |
余少华
|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
2018 |
8
|
|
20
|
试论《新中国未来记》中梁启超的民族国家思想 |
王弟
|
《绥化学院学报》
|
200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