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与“变”——从《白毛女》的艺术表现机制看延安时期戏剧创作的历史经验
1
作者 谢延秀 惠雁冰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4-140,共7页
从艺术表现的内在机制而言,新歌剧《白毛女》的经典性主要体现在音乐表现机制的创新性,即西方歌剧体式中中国传统戏剧音乐元素的“融入”和经创造性转化后产生的“新变”两个方面。这种内在于艺术本体的生成路径,不但促成了新的音乐艺... 从艺术表现的内在机制而言,新歌剧《白毛女》的经典性主要体现在音乐表现机制的创新性,即西方歌剧体式中中国传统戏剧音乐元素的“融入”和经创造性转化后产生的“新变”两个方面。这种内在于艺术本体的生成路径,不但促成了新的音乐艺术元素在整体艺术架构内的和谐共存,且较为圆满地坚持了歌剧的基本艺术特征,从而形成了延安时期戏剧创作的重要历史经验。这一历史经验在当时的新秧歌剧和平剧改革中已有一定的呈现,并对当代戏剧的民族化路向与现代化探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新歌剧《白毛女》 艺术表现 历史经验
下载PDF
新歌剧《白毛女》中的“审美交流”问题
2
作者 王蓓 冯伟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2年第1期31-45,365,共16页
从理论上讲,有关审美交流及其复杂性的问题是与现代性的发生和延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分裂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从马克思主义审美交流理论来看,审美交流是人们以具体的审美对象作为中介,通过符合人性的情感与审美经验系统,触及个人自身的现实... 从理论上讲,有关审美交流及其复杂性的问题是与现代性的发生和延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分裂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从马克思主义审美交流理论来看,审美交流是人们以具体的审美对象作为中介,通过符合人性的情感与审美经验系统,触及个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及意义的深度交流。延安时期,新歌剧《白毛女》通过一种合作性的审美交流模式,展现了中国劳苦大众悲剧性的情感结构,重塑了可以实现的“未来”。这部歌剧在流传的过程中对当时的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鼓舞农民自觉地投入到反封建压迫的革命斗争中,也给当下的文艺创作带来了启示:苦难的现实中,能够引发我们共鸣与交流的并非是单纯的精神享受,而是沉淀在历史深处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意义,唯有正视它,我们才能划破现实的虚妄,洞察到可以颠倒破碎命运的崇高“未来”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歌剧《白毛女》 审美交流 情感结构 生产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