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地区地震重新定位结果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于湘伟 张怀 陈运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33,共5页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华北地区(111°-120°E,35°~42°N)1993-2004年6771次地震(1.0≤M≤6.6)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的结果显示:地震活动呈北东与北西向线性分布,与活动断裂关系密切;在新河断裂下方,存在两...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华北地区(111°-120°E,35°~42°N)1993-2004年6771次地震(1.0≤M≤6.6)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的结果显示:地震活动呈北东与北西向线性分布,与活动断裂关系密切;在新河断裂下方,存在两条走向北东、向西南倾斜的、不同深度的地震活动带,浅部的从地表向下延伸约20km,长60km,深部的从25km到34km,长约40km;83%的地震震源深度位于0~15km范围内,比由常规地震定位法给出的华北地区(7—21km)的震源深度要浅得多,说明华北地区的地震基本都集中在中上地壳中;约有92%的地震震源深度位于1~24km,表明24km是华北地震构造区震源深度的下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法 华北地区 地震活动性 震源深度 新河断裂
下载PDF
联合多种定位方法对华北地区地震重定位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陈筱青 于湘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3-251,280,共10页
运用传统的绝对地震定位方法,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华北地区(110°~120°E,35°~42°N)1993—2004和2007—2012年间发生的17 315次地震进行地震重定位研究.经过两次定位后得到11 45... 运用传统的绝对地震定位方法,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华北地区(110°~120°E,35°~42°N)1993—2004和2007—2012年间发生的17 315次地震进行地震重定位研究.经过两次定位后得到11 453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震中分布形态更加清晰,向活动断裂两侧收缩,与区域构造呈现出更加密切的关系.重定位后的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18 km范围内,约占地震总数的88%,表明华北地区的发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约有97.6%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23 km,由此推测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下界面约为23 km.新河地区地震重定位后震中位置清晰地呈现出NNE向条带状分布,与新河断裂的走向一致,在垂直于新河断裂走向的剖面上,地震震源呈现上陡下缓的"铲状"形态.在唐山地区地震重定位后地震分布表现为唐山、滦县和迁安3个震群,在唐山断裂北段呈现出2条明显的断层,东边断层比西边略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双差地震定位法 波形互相关技术 新河断裂 唐山断裂
下载PDF
2010年-2017年邢台及周边地区中小地震的精定位研究
3
作者 章阳 陈婷 +1 位作者 刘立申 王利兵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8年第6期724-728,共5页
采用双差定位法,根据邢台及周边地区(36. 3°-38. 5°N,113°-116°E) 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发生的1 559个ML≥1. 0的地震P波和S波到时资料,进行重定位研究。精定位后,改进了初始定位精度,显示了比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 采用双差定位法,根据邢台及周边地区(36. 3°-38. 5°N,113°-116°E) 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发生的1 559个ML≥1. 0的地震P波和S波到时资料,进行重定位研究。精定位后,改进了初始定位精度,显示了比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震源深度剖面图像,获得更加准确的1515个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信息。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中小地震主要集中在隆尧地区,而且震中分布集中在新河断裂带上,呈现出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特征;从地震震源深度分布来看,地震主要集中在6 km~15 km深度范围内,中小震发震层为上地壳;新河断裂带上的小震集中在西南段,且震源深度由西南向东北呈现出逐渐变浅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精定位 震源深度 新河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