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沧海桑田”:近代长江中游的沙洲变迁与滩地开垦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刘诗古
-
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
-
出处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64,M0003,共1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至民国长江中游地区滨水社会研究”(19CZS072)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长江水道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自然系统,既有水土流失、江水泛滥、沙洲涨等自然变迁,也有人类为了在滨水低地进行土地开垦而进行的大量人为改造。江心洲属于典型的滨水低地,系长江中上游来水带之泥沙遇阻减速淤积而成的土地,必仰赖于堤坝的捍卫。堤坝作为低地社会至关重要的水利设施,实际上是国家干预与地方社会自组织治理相结合的产物。滨水人群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则主要围绕洲地的涨、开垦与治水展开,呈现“人与自然”动态制衡的演进过程。晚清以来,张家洲北汉逐渐发育为弯弓型河道,北岸受水流冲刷加速崩塌,南岸则逐渐淤积出水,形成“北崩南淤”的态势。原来居住长江北岸的各姓居民先后奔赴南岸垦荒,致使新淤洲地争垦纠纷不断。各群体通过组织超越村落和家族的垦团,并积极利用垦荒条例或土地法规来实现各自的占垦诉求。这表明,近代国家及其制度建设在新淤洲地的“确权”过程中扮演了比过去更为重要的角色。
-
关键词
长江中游
新淤洲地
滩地开垦
低地社会
-
分类号
K26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