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新生代气候变化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关系 被引量:7
1
作者 周鑫 郭正堂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28,共14页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对新生代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特别是CO2)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可能关系进行初步归纳和探讨。在构造、轨道和千年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浓度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温室气体无疑是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的重...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对新生代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特别是CO2)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可能关系进行初步归纳和探讨。在构造、轨道和千年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浓度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温室气体无疑是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因素。同时,两者亦具有显著的"非耦合"特征,包括新近纪构造尺度上CO2相对稳定水平下的全球变冷和冰量扩张、轨道和千年尺度上CO2浓度变化滞后于气候变化、两半球气候的不对称演化等;两者变化的幅度、趋势和变率也常有不同。这些特征中的多数并不能用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来直接解释,表明除太阳辐射和温室气体外,气候系统内部的其他一些因素或过程有时对过去的气候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浓度之间可能存在一种自调节功能,构成一个自调节系统而相互调控,而目前我们对这类过程与机理所知尚少。CO2、CH4等作为温室气体,在上述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无疑对气温具正反馈效应。地质尺度上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浓度的关系与机理有助于理解当前全球增温的机制,但把过去与现在类比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他边界条件的不同。加强气候模拟与记录对比的研究,对理解上述问题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气候 温室气体 碳循环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新生代气候变冷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靳华龙 万世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86,共16页
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揭示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呈整体变冷趋势,南北两极先后发育冰盖,地球由温室气候变为冰室气候,但是其变冷机制仍不明确。大气CO2浓度降低和大洋环流模式改变均被认为与新生代气候变冷密切相关,但目前对两者的作用还未达... 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揭示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呈整体变冷趋势,南北两极先后发育冰盖,地球由温室气候变为冰室气候,但是其变冷机制仍不明确。大气CO2浓度降低和大洋环流模式改变均被认为与新生代气候变冷密切相关,但目前对两者的作用还未达成统一的认识,由此存在各种假说,如BLAG假说、高原隆升-风化假说、构造隆升-碳埋藏假说、火山铁肥效应和岛弧隆升-风化假说及海道开合假说等,用以解释新生代全球变冷。围绕新生代气候变冷机制方面的争论,评述了过去近几十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不同机制对新生代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出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重点:建立准确的新生代大气CO2浓度演变序列、建立更加准确的地球内部排气和青藏高原隆升及海道开合时刻表、建立完善的风化指标体系、加强火山作用及其大洋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气候变冷 碳循环 青藏高原隆升 硅酸盐风化 火山铁肥效应
下载PDF
大陆风化与全球气候变化 被引量:21
3
作者 陈骏 杨杰东 李春雷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99-405,共7页
:“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的假说是当前解释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冷的主流观点。该假说把新生代以来发生的几个主要现象 ,即全球气候总体上趋冷 ,大气 CO2 浓度下降 ,海洋 87Sr/ 86Sr比值上升 ,以及构造作用引起的大面积隆升等加以有... :“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的假说是当前解释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冷的主流观点。该假说把新生代以来发生的几个主要现象 ,即全球气候总体上趋冷 ,大气 CO2 浓度下降 ,海洋 87Sr/ 86Sr比值上升 ,以及构造作用引起的大面积隆升等加以有机的联系 ,给以了合理的解释。近几年围绕大陆风化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主要是对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河流进行研究 ,探讨青藏高原隆起对于大陆风化速率的影响。这些争论主要是有关硅酸盐风化还是碳酸盐风化 ,有机碳的风化与埋藏 ,大陆风化与大气温度 ,大气 CO2 浓度与大气温度等问题。最后介绍了我国研究人员在黄土高原的黄土沉积地层所作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气候变化 大陆风化 海洋Sr同位素 青藏高原 大气CO2浓度
下载PDF
极地海洋钻探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汝建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97-705,共9页
南极和北极海域的深海钻探(DSDP)和大洋钻探(ODP)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为人类研究过去全球变化打开了新的视野。它们揭示了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区新近纪的古海洋学和古气候的演化历史,发现了早更新世"41ka世界"千年尺... 南极和北极海域的深海钻探(DSDP)和大洋钻探(ODP)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为人类研究过去全球变化打开了新的视野。它们揭示了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区新近纪的古海洋学和古气候的演化历史,发现了早更新世"41ka世界"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以及冰期表层水温与深层水的耦合颤动,说明冰期旋回中冰消期气候的不稳定性。检验了新近纪环南极洋流的形成历史,并揭示了南极新生代的气候变冷和冰盖的演变历史,以及证实了南大洋温度变化领先于全球冰量的变化。2004年北极罗蒙诺索夫脊的综合大洋钻探(IODP)将宣告科学探索新时代的到来,其研究将重建北冰洋新生代环境变化和气候的演变历史,展示北冰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南极 大洋钻探 罗蒙诺索夫脊钻探 新生代气候演化 古海洋学
下载PDF
秦岭: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热点 被引量:7
5
作者 郭安林 张国伟 +2 位作者 董云鹏 郭泱泱 姚安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2-934,共13页
在总结造山带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选择4个有关秦岭多圈层相互作用例子:秦岭与新生代隆升与气候效应;秦岭与生物天然营养库;秦岭与碳中和的基地;秦岭与早期人类和中华文明的摇篮,进行讨论,从不同侧面展现多圈层作用的特征,并探讨其... 在总结造山带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选择4个有关秦岭多圈层相互作用例子:秦岭与新生代隆升与气候效应;秦岭与生物天然营养库;秦岭与碳中和的基地;秦岭与早期人类和中华文明的摇篮,进行讨论,从不同侧面展现多圈层作用的特征,并探讨其效应。研究发现,无论是造山过程或者造山作用结束形成地理意义上的山脉,秦岭始终都是大陆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竞技场和热点,而且造山作用结束后,多圈层作用正是在前期造山过程提供的物质和形成的构造基础上展开的。研究认为,围绕秦岭展开构造环境生命相关联的宜居地球成因研究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造山带 多圈层相互作用 新生代隆升与气候效应 营养元素 碳中和 早期人类与中华文明
下载PDF
全北区古近纪的鸟类动物群
6
作者 Larry D.MARTIN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7-374,共8页
中国的较高纬度地区有着丰富且交通无阻的含化石地层,故在全北区生物地理的研究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它提供了欧洲和北美新生代早期沉积之间的联系。这些动物群中所含丰富多样的鸟类动物群,直到目前才得到足够的关注。早始新世时,在全球... 中国的较高纬度地区有着丰富且交通无阻的含化石地层,故在全北区生物地理的研究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它提供了欧洲和北美新生代早期沉积之间的联系。这些动物群中所含丰富多样的鸟类动物群,直到目前才得到足够的关注。早始新世时,在全球范围内,甚至在高纬度地区,都遍布着热带森林;在怀俄明州的绿河湖区,还发现了棕榈叶的化石。因而,德国Messel的鸟类动物群表现出与非洲热带森林较近的亲缘关系,怀俄明州绿河的鸟类动物群与南美洲热带地区关系密切,也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古近纪的标志性特征是温暖潮湿的生态系统在全球广泛分布,削弱了高纬度地区对生物分布所起的屏障作用。晚始新世-渐新世全球温度的下降,致使新近纪加剧了大陆隔离并促成了生态变化,进而导致了现代鸟类在分类上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SEL 始新世 绿河组 鸟类 新生代气候 生物地理 迁移
下载PDF
Has the Drake Passage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Cenozoic Cooling?
7
作者 ZHANG Zhong-Shi YAN Qing WANG Hui-Ju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0年第5期288-292,共5页
The Drake Passage is the seaway between South America and Antarctica. 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the thermal isolation effects caused by the opening of the Drake Passag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brupt cooling ... The Drake Passage is the seaway between South America and Antarctica. 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the thermal isolation effects caused by the opening of the Drake Passag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brupt cooling that occurred at th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 in the Cenozoic. These effects are also thought to be independent of the geometry of the passage. Here, the authors demonstrate that the climate impacts of the Drake Passage depend on the passage geometry by comparing the climate's sensitivity to the opening of the Drake Passage under the present and the Early Eocene land-sea configurations. Thes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thermal isolation effects caused by the passage are much stronger under the present land-sea configuration. In comparison, under the Early Eocene land-sea configuration, the weak anomalies in heat transport caused by the opening of the narrow and shallow Drake Passage are not strong enough to thermally insulate Antarctica. The climate effects of the Drake Passage on the Cenozoic cooling have been overestimated in previous sensitivity studies carried out using the present land-sea configuration. Thus, it is unlikely that the opening of the Drake Passage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abrupt Cenozoic cooling, especially in the abrupt cooling at th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ke Passage land-sea configuration Cenozoic cooling
下载PDF
山前挠曲盆地沉积相变化对地层对比和气候变化记录的关键控制:模型与应用——以临夏盆地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方小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4,共14页
山前挠曲盆地是大陆上最常见的盆地之一,在我国西部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广泛发育,其最大特点是盆地基底在相邻山地冲压下会产生显著挠曲下沉和冲断褶皱,并严格控制了盆地构造和地层与沉积相的发育,是开展新生代尤其第四纪盆地地层以... 山前挠曲盆地是大陆上最常见的盆地之一,在我国西部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广泛发育,其最大特点是盆地基底在相邻山地冲压下会产生显著挠曲下沉和冲断褶皱,并严格控制了盆地构造和地层与沉积相的发育,是开展新生代尤其第四纪盆地地层以及地层记录的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区域。然而该类盆地地层和沉积相变化很大,在开展地层长期气候变化和地层对比研究时容易产生严重的偏差。本文以临夏盆地的精细研究为例,概括出山前挠曲拗陷盆地的构造地层和沉积相时空演化模型,以及它们如何控制地层的对比和古气候记录的产生,以期为我国新生代古气候研究中遇到的大量地层年代争论和古气候记录矛盾的解决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前挠曲盆地 构造地层沉积演化模型 新生代气候变化 临夏盆地
原文传递
极地地质钻探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汝建 肖文申 +1 位作者 章陶亮 聂森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36-1244,共9页
南北极在全球海平面变化和碳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并蕴藏着地球如何从新生代初期的温室转向现代冰室演变过程的关键信息,因而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极地地质钻探计划(如DSDP/ODP/IODP/ICDP)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刷新了人... 南北极在全球海平面变化和碳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并蕴藏着地球如何从新生代初期的温室转向现代冰室演变过程的关键信息,因而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极地地质钻探计划(如DSDP/ODP/IODP/ICDP)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刷新了人类对过去全球变化的认识,成为探究地球气候系统演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些钻探计划,发现了新生代以来气候变冷,南北极冰盖几乎同时形成;揭示了南极冰盖形成和陆地风化的加剧,导致南极中深层水和底层水的生产加速并向北推进,造成全球大洋环流的重大变化;南大洋对大气CO_2的调控作用、全球大洋深部循环、营养盐的分布和海洋生产力等多方面在不同时间尺度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检验了南北极冰盖形成和消融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为人类预测未来海平面变化提供了历史依据。未来的南北极国际大洋发现(IODP)计划将继续关注于极地冰盖的演变历史、南大洋古海洋学演变历史,追踪北极海—陆环境的联系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这些结果将对未来全球气候预测提供重要的参考和边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极 冰盖 新生代气候演化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原文传递
Evolution of the monsoon and dry climate in East Asia during late Cenozoic:A review 被引量:32
10
作者 LU HuaYu GUO ZhengT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70-79,共10页
Climate in Eastern Asia is composed of monsoon climate in the east,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 in the north and west,and the cold and dry climate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 the southwest.The underlying causes for th... Climate in Eastern Asia is composed of monsoon climate in the east,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 in the north and west,and the cold and dry climate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 the southwest.The underlying causes for the evolution of East Asian climate during late Cenozoic have long been investigated and debated,particularly with regards to the role played by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uplift and the global cooling.In this paper,we reviewed major research developments in this area,and summarized the important results.Based on a synthesis of data,we propose that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uplift alone cannot fully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monsoon and arid climates in Eastern Asia during the past 22–25 Ma.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global ice volume and high-latitude temperature changes have also played a vital role.Moreover,atmospheric CO2changes may have modulated the monsoon and dry climate changes by affecting the location of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which controls the monsoon precipitation zone and the track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during late Cenozoic.The integration of high-resolution geological record and numerical paleoclimate modeling could make new contributions to understanding the climate evolution and variation in eastern Asia in future studies.It could facilitate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East Asia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 asynchronous nature between the uplift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climatic effects.These would be the keys to understanding underlying driving force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climat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tmospheric C02 late Cenozoic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