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4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凝血标志物在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1
作者 张世杰 孟宪春 +2 位作者 孙萍萍 杨静静 吴静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06-210,共5页
目的探讨新凝血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在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87... 目的探讨新凝血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在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87例DIC患儿(观察组),根据其出院时的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66例)和死亡组(21例),另外以同期出生的5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收集新生儿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发生DIC的危险因素。分析不同组别TM、TAT、PIC和t-PAIC水平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M、TAT、PIC和t-PAIC在新生儿DIC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观察组低Apgar评分、出生窒息、IVH、脓毒症和PIH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Apgar评分、出生窒息、脓毒症和PIH是新生儿发生DIC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TM、TAT、PIC和t-PAI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显示,TM、TAT、PIC和t-PAIC联合诊断新生儿DIC的价值优于单独诊断。死亡组TM、TAT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2组PIC、t-PA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水平升高是影响新生儿DI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当TAT为21.72μg/L时,其预测新生儿DIC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72(95%CI:0.666~0.87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2%和71.2%。结论TM、TAT、PIC和t-PAIC联合应用对新生儿DIC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疾病 弥漫性血管内 栓调节蛋白 酶-抗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
下载PDF
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全血置换术1例护理
2
作者 孙会 《淮海医药》 2005年第3期228-228,共1页
关键词 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置换术 病理过程 常规治疗 毒性产物 因子 人红细胞 护理体会 性疾病 多疾病 死亡率 细胞 FDP 新鲜 小板 白细胞
下载PDF
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公利 孔娜 +1 位作者 侯晓 李静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3年第12期52-53,共2页
目的 探讨诱发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原发疾病及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对提高其治愈率的影响.方法 对31例新生儿DIC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微循环障碍、出血是DIC常见的临床表现,D-二聚体... 目的 探讨诱发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原发疾病及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对提高其治愈率的影响.方法 对31例新生儿DIC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微循环障碍、出血是DIC常见的临床表现,D-二聚体和(或)血小板计数在DIC早期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在DIC早、中期阶段,应使用小剂量肝素24h静脉滴注.31例患儿中28例均于用药后12~24 h内出血停止(2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凝血指标平均恢复正常时间为2d,血小板计数平均恢复正常时间为4.5 d.结论 重症感染是引起新生儿DIC常见原因,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提高DIC治愈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 新生儿 肝素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下载PDF
超微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4
4
作者 唐文燕 丁香平 《江西医药》 CAS 2012年第7期614-616,共3页
目的观察超微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研究来自2011年6–12月在我院NICU住院治疗的DIC患儿7例,分析各种生化指标。结果治疗24 h后PT、APTT、TT、DDIMER即见下降,FIB上升,FIB、APTT、DDIME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 目的观察超微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研究来自2011年6–12月在我院NICU住院治疗的DIC患儿7例,分析各种生化指标。结果治疗24 h后PT、APTT、TT、DDIMER即见下降,FIB上升,FIB、APTT、DDIME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8h后PT、FIB、APTT、DDIMER基本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5例,治愈率为71.43%,放弃后死亡2例,病死率为28.57%。结论超微剂量肝素治疗DIC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剂量肝素 弥漫性血管内 新生儿
下载PDF
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治疗
5
作者 胡莲清 林霓阳 +2 位作者 翁立坚 郭继忠 林震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2830-2831,共2页
目的:比较处于不同病程DIC患者的治愈率的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6月的29例DIC患儿的疾病治愈率。结果:DIC早中期病例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DIC晚期病例组的治愈率(P〈0.05)。结论:及早诊断和治疗是提高DIC治愈率... 目的:比较处于不同病程DIC患者的治愈率的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6月的29例DIC患儿的疾病治愈率。结果:DIC早中期病例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DIC晚期病例组的治愈率(P〈0.05)。结论:及早诊断和治疗是提高DIC治愈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弥漫性血管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危重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6
作者 马进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449-450,共2页
目的 :探讨肝素在治疗危重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中的剂量、给药方法及时机。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DIC的新生儿采用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 ,每次 2 0~ 4 0u/kg ,6h一次 ;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后 ,延长给药间隔至 8~ 1 2h ,... 目的 :探讨肝素在治疗危重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中的剂量、给药方法及时机。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DIC的新生儿采用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 ,每次 2 0~ 4 0u/kg ,6h一次 ;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后 ,延长给药间隔至 8~ 1 2h ,直至停药。结果 :1 3例新生儿中 ,高凝期 5例用药 3~ 5天 ,无一例死亡。低凝期 8例 ,3例死亡 ,其余 5例用药 3~ 9天 ,均存活。所有存活病例中未发现因用肝素导致出血的并发症。结论 :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治疗新生儿DIC ,不引起出血加重 ,疗效好 ,安全性高 ,减轻患儿痛苦 ,适用于DIC各期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 新生儿性疾病 肝素
下载PDF
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蔡体礼 银秀珍 +1 位作者 吴翠荷 董玉红 《中国小儿血液》 2004年第4期175-176,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死亡 弥漫性血管内 治疗 严重 病因 病死率 DIC 阶段 复杂 因素
下载PDF
探讨肝素在治疗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剂量、给药方法及时机
8
作者 周镇光 李瑞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年第17期2720-2722,共3页
目的探讨肝素在治疗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1C)中的剂量、给药方法及时机。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我院发生DIC的4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所有患儿均行综合治疗,实验组早期静脉注射微... 目的探讨肝素在治疗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1C)中的剂量、给药方法及时机。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我院发生DIC的4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所有患儿均行综合治疗,实验组早期静脉注射微剂量肝素治疗,对照组静脉注射常规剂量肝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治愈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治愈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存活患儿均无出血倾向。结论早期静脉注射小剂量肝素治疗各期新生儿DIC,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新生儿 弥漫性血管内 静脉注射 微计量
下载PDF
微量肝素应用于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意义的探讨
9
作者 简夏微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27-30,共4页
本文报道一旦存在可能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原发病,实验室检查BPC、PT、CT、FIB、3P试验及APTT中有两项异常,且临床出现DIC倾向的51例新生儿DIC可疑患者,应用微量肝素0.5mg/kg/次,8小时一次静脉点滴27例,只有2例因疗... 本文报道一旦存在可能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原发病,实验室检查BPC、PT、CT、FIB、3P试验及APTT中有两项异常,且临床出现DIC倾向的51例新生儿DIC可疑患者,应用微量肝素0.5mg/kg/次,8小时一次静脉点滴27例,只有2例因疗程不足发生DIC,无DIC发生者有25例,控制DIC有效率达92.2%;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潘生丁静脉点滴治疗24例,无DIC发生者8例,控制DIC有效率达33.3%。结果表明:新生儿DIC可疑者,及时应用微量肝素治疗,可有效阻止DIC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新生儿 弥漫性血管内
下载PDF
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特征及诊断方法的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许靖 潘新年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7-230,共4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并发于多种疾病的临床综合征,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病发生于内皮细胞损伤后,相关细胞及蛋白质暴露于促凝物质表面,凝血级联反应激活,纤维蛋白广泛沉积,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凝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并发于多种疾病的临床综合征,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病发生于内皮细胞损伤后,相关细胞及蛋白质暴露于促凝物质表面,凝血级联反应激活,纤维蛋白广泛沉积,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持续消耗,继而出现纤溶亢进及出血,多见于疾病危重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 新生儿 诊断方法 内皮细胞损伤 级联反应 临床综合征 栓形成
原文传递
胎盘早剥致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静莲 徐太林 张旭亚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1-392,共2页
关键词 胎盘早剥 新生儿 弥漫性血管内 合并症 妊娠晚期 DIC 药物治疗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喆 赖剑蒲 +1 位作者 陆玲 周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8期905-906,共2页
目的 :研究足月新生儿败血症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临床关系 ,探讨DIC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 :将 1998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足月新生儿败血症 5 6例分为DIC组与非DIC组 ,比较 2组原发病起病时间、血pH值、肺泡动脉氧分压 ... 目的 :研究足月新生儿败血症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临床关系 ,探讨DIC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 :将 1998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足月新生儿败血症 5 6例分为DIC组与非DIC组 ,比较 2组原发病起病时间、血pH值、肺泡动脉氧分压 (A aDO2 )、血小板 (Plt)数、硬肿程度、器官功能损害情况等与DIC的关系。并比较D 二聚体、Plt计数在DIC不同病程中的情况。结果 :生后 5d内发生败血症的新生儿其DIC的发生率 (60 % ,2 7/4 3 )显著高于出生 5d后发生败血症者 (2 3 % ,3 /13 ) (χ2 =6 3 3 ,P <0 0 5 )。两组患儿血pH值、A aDO2 、Plt数及硬肿程度等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在DIC不同病程中D 二聚体、Plt计数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结论 :败血症起病越早 ,病情越重 ,DIC发生率越高。D 二聚体检测、Plt计数等有助于早期诊断D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弥漫性血管内 肺泡动脉氧分压 小板计数 D-二聚体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3
作者 尹丽 丛向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3期158-159,共2页
目的将我院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42例足月新生儿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其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42例新生儿败血症并发DIC除应用常规治疗外,均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 42例患儿中除2例自动... 目的将我院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42例足月新生儿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其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42例新生儿败血症并发DIC除应用常规治疗外,均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 42例患儿中除2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外,余38例均痊愈出院,治愈率90.48。结论低分子肝素抗凝作用强,副作用小,易于皮下吸收,在新生儿DIC早期使用,更方便,更安全,治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新生儿 弥漫性血管内 疗效
下载PDF
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探讨(附2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文益 郭美莲 +3 位作者 钟志坚 吴葆青 梁嘉泰 郑念时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1994年第4期157-159,192,共4页
本文通过分析28例新生儿DIC的诊治经验以探索早期诊治方法。以BPC、PT、FJB为基本过筛试验,三项阳性或其中二项阳性则加CT、APTT、3P或FDP、外周血破碎红细胞0.02以上几项中一项以上阳怀,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抗凝治疗效果而确立诊断... 本文通过分析28例新生儿DIC的诊治经验以探索早期诊治方法。以BPC、PT、FJB为基本过筛试验,三项阳性或其中二项阳性则加CT、APTT、3P或FDP、外周血破碎红细胞0.02以上几项中一项以上阳怀,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抗凝治疗效果而确立诊断。以肝素、潘生丁和低分子右旋扩酐三联或其中二联抗凝治疗。治愈25例,死亡3例。就如何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并介绍使用肝素的一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弥漫性血管内
原文传递
新生儿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艳章 杨艳芳 +2 位作者 王莉 陈凤琴 徐丽瑾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1期72-76,共5页
新生儿脓毒症病情进展迅速,急性肾损伤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其常见的器官功能损害,需及早甄别,以免器官功能损害加重而危及生命。充分液体复苏是逆转脓毒症所致组织低灌注的关键。本文报道1例新生儿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弥漫性血管内... 新生儿脓毒症病情进展迅速,急性肾损伤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其常见的器官功能损害,需及早甄别,以免器官功能损害加重而危及生命。充分液体复苏是逆转脓毒症所致组织低灌注的关键。本文报道1例新生儿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例资料,经过积极扩容、补充凝血因子及抗感染等治疗,第1小时扩容量达115 mL/kg后患儿循环状态趋于稳定,凝血指标、肾功能恢复正常,而避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脓毒症休克 急性肾损伤 弥漫性血管内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新生儿
下载PDF
换血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护理体会
16
作者 黄雪波 蒙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3期136-137,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 弥漫性血管内 浆交换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对新生儿脓毒症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蕾 巫福娟 +1 位作者 谷萍娇 李伟玲 《数理医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1180-1182,共3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新生儿脓毒症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在某院治疗的新生儿脓毒症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儿8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病因常规治疗联...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新生儿脓毒症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在某院治疗的新生儿脓毒症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儿8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病因常规治疗联合普通肝素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病因常规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1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儿1周后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通过电话回访,观察组患儿1年生存率为97.6%,对照组患儿1年生存率为94.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儿脓毒症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儿治疗总有效率,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肝素 新生儿 脓毒症 弥漫性血管内 1年生存率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新生儿窒息后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万建华 徐建强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5期94-95,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弥漫性血管内 低分子肝素钙
下载PDF
微剂量肝素定时皮下注射治疗危重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前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万晓莉 赵雷 张萍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年第6期808-810,共3页
目的探讨微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危重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前期(Pre-DIC)的疗效。方法将42例处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前期的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2例。二组均给予共同的综合性治疗措施,治疗组加用微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治疗... 目的探讨微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危重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前期(Pre-DIC)的疗效。方法将42例处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前期的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2例。二组均给予共同的综合性治疗措施,治疗组加用微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剂量:5U/(kg.次),2h/次;对照组应用常规剂量肝素治疗,即100U/(kg.次),12h/次,皮下注射。观察二组患儿治愈率、病死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应用肝素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剂量肝素定时皮下注射治疗危重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前期效果好,可改善危重新生儿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使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微剂量 定时 皮下注射 危重新生儿 弥漫性血管内前状态
原文传递
新生儿亚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八例误诊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柏丽 《临床误诊误治》 2003年第2期119-119,共1页
我院1996~2001年共收治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8例,其临床均为亚急性发病.现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弥漫性血管内 误诊 消化性溃疡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