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品管圈活动在缩短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新生儿营养液调配时间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喆 孙大可 +1 位作者 江翊国 钱晓萍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38-41,共4页
目的:通过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开展品管圈活动,缩短新生儿营养液调配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临床及时用药。方法:根据品管圈质量管理方法,以PIVAS新生儿营养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记录每一个流程所用时间,分析我院PIVAS新生儿营养... 目的:通过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开展品管圈活动,缩短新生儿营养液调配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临床及时用药。方法:根据品管圈质量管理方法,以PIVAS新生儿营养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记录每一个流程所用时间,分析我院PIVAS新生儿营养液调配较慢的原因,活动按照PDCA循环法的十大步骤进行。结果:药师调配每袋营养液时间、计算汇总单时间、药师摆药时间、药师审核时间是我院PIVAS新生儿营养液调配流程耗时长的原因。通过采取加强人员培训、信息化计算汇总单、更改摆药流程等措施,我院PIVAS新生儿营养液调配时间由62.1 min缩短至28.5 min,目标值为52.81%,改善值54.11%,目标达成率102.4%。结论:我院PIVAS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改进流程,优化信息,不仅缩短了新生儿营养液调配时间,还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临床及时用药及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新生儿营养液 调配流程 PDCA循环法
下载PDF
两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制剂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晶 张丽锋 赵瑞玲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41-44,共4页
目的:考察两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同样的调配方法,以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的临床常用量1.5 m L和临床最大使用量3 m L为依据,将添加(实验组)和不添加(对照组)对羟基苯甲酸甲酯的两种注射用水溶... 目的:考察两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同样的调配方法,以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的临床常用量1.5 m L和临床最大使用量3 m L为依据,将添加(实验组)和不添加(对照组)对羟基苯甲酸甲酯的两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分别调配成新生儿肠外营养液,将其置于避光室温(25℃)下存放,于调配后的0 h、12 h、24 h考察外观变化、p H值、乳粒粒径大小、粒度分布、不溶性微粒以及细菌生长情况等。结果:按临床常用量或临床最大使用量配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样品的p H值、乳粒粒径大小、不溶性微粒数、细菌生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样品的PD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样品的PDI值均<0.2,乳滴的单分散性良好。结论:两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添加和不添加对羟基苯甲酸甲酯)调配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均较好,临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 新生儿肠外营养液 稳定性
下载PDF
运用PDCA循环法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输液用药安全性及疗效的影响
3
作者 吾斯曼·艾海提 买买提·司马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6期57-59,共3页
不同管理方式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输液治疗效果的影响不一,本研究将运用PDCA循环法应用于新生儿肠外营养液输液的治疗优势.方法 前瞻性随机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医治90例新生儿,均行肠外营养液输液,按照信封法进行分组如下:对照... 不同管理方式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输液治疗效果的影响不一,本研究将运用PDCA循环法应用于新生儿肠外营养液输液的治疗优势.方法 前瞻性随机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医治90例新生儿,均行肠外营养液输液,按照信封法进行分组如下: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管理;治疗组45例,给予PDCA循环法管理;记录两组管理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管理前,两组患儿依从性存在均衡性(P>0.05);与管理前对比,两组依从性均提高(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管理后患儿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管理期间,治疗组患儿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③管理期间,治疗组患儿用药安全性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④管理前,两组患儿相关生长指标存在均衡性(P>0.05);与管理前对比,两组相关生长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管理后患儿相关生长指标均优于于对照组(P<0.05)。⑤管理前,两组护理质量指标存在均衡性(P>0.05);与管理前对比,两组护理质量指标均提高(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管理后护理质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PDCA循环法可有效提高新生儿肠外营养液输液用药安全性,有益于改善新生儿营养状态,具有良好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法 新生儿肠外营养液输液 用药安全性
下载PDF
PDCA循环在降低新生儿全肠外营养液调配差错发生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赵芳 张侨 +4 位作者 岳建宏 罗焕余 沈怡萱 赵凯 刘振国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1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降低新生儿全肠外营养液(TPN)调配差错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统计我院2019年7月至9月新生儿科2个病区TPN集中调配各个阶段的错误进行分析并拟订改进措施,以调配差错发生率、临床科室满意度为衡...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降低新生儿全肠外营养液(TPN)调配差错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统计我院2019年7月至9月新生儿科2个病区TPN集中调配各个阶段的错误进行分析并拟订改进措施,以调配差错发生率、临床科室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对比实施PDCA循环前后的结果。结果PDCA循环实施后,我院新生儿TPN调配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A循环实施后,临床对PIVAS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PDCA循环,我中心形成了标准化的有效措施,保障了新生儿TP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新生儿全肠外营养液 静脉药物调配中心 新生儿
下载PDF
三种不同方法在复核新生儿肠外营养成品输液剂量中的比较与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赵新红 孙超 +2 位作者 王琳 张英茹 刘振华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9-143,共5页
目的:介绍三种不同剂量复核方法,比较每种方法在复核新生儿肠外营养(PN)成品输液剂量中的作用和差异。方法:抽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2015年8月至2019年1月调配的新生儿PN 3438组,将双人调配复核法、刻度剂量比对... 目的:介绍三种不同剂量复核方法,比较每种方法在复核新生儿肠外营养(PN)成品输液剂量中的作用和差异。方法:抽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2015年8月至2019年1月调配的新生儿PN 3438组,将双人调配复核法、刻度剂量比对法、称重法三种不同方法应用于成品输液剂量复核,计算三种复核方法的内部差错率及外部差错率,使用矩阵实验室软件(Matlab)对本院PIVAS工作人员在加药混合过程中的质量误差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实现其数据结果可视化。结果:双人调配复核法、刻度剂量比对法、称重法三种方法的内部差错率分别为0.31%、1.27%、1.59%;外部差错率分别为2.19%、0.14%、0.14%,本院PIVAS工作人员在加药混合过程中的质量误差率为(0.81%±0.99%,n=1380)。结论:三种复核方法中,双人调配复核法外部差错率最高,刻度剂量比对法存在外包装材料限制、液体量读取不便等不足之处;称重法操作简单、准确性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新生儿PN成品输液的剂量准确性,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新生儿肠外营养液 剂量复核 称重法
下载PDF
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Ⅰ)配制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多因素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邓树荣 张媛 +5 位作者 梁焕笑 吴祝峰 吴玲 梁小娜 吴晓松 金伟军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6-389,共4页
目的:考察电解质、氨基酸、温度、pH等因素对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Ⅰ)调配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影响。方法: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调配新生儿肠外营养液,分别于0,12,24 h考察其外观变化、测定其pH值、不溶性微粒数、乳粒粒径大小... 目的:考察电解质、氨基酸、温度、pH等因素对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Ⅰ)调配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影响。方法: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调配新生儿肠外营养液,分别于0,12,24 h考察其外观变化、测定其pH值、不溶性微粒数、乳粒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结果:营养液的外观和pH均变化不大,电解质用量过多、高温(40℃)和pH过低(5.0)的营养液的平均粒径和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均变大,40℃下放置的营养液和pH 5.0的营养液在24 h均出现粒径大于5μm的乳粒,占比均超过5.0%。结论:电解质、温度、pH的改变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影响较大。电解质用量较多,温度较高,pH较低时,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不稳定;氨基酸用量较多,新生儿肠外营养液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新生儿肠外营养液 稳定性
原文传递
电解质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邓树荣 张柳红 +1 位作者 闫丽娜 金伟军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5期3493-3495,共3页
目的:研究几种常见电解质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室温(25℃)下考察仅含一价或二价离子的电解质(10%氯化钠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25%硫酸镁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的营养液和同时含一价、二价离子的电解质的营养... 目的:研究几种常见电解质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室温(25℃)下考察仅含一价或二价离子的电解质(10%氯化钠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25%硫酸镁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的营养液和同时含一价、二价离子的电解质的营养液混合放置24 h内的外观变化,测定其p H和不溶性微粒数、乳粒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多分散指数,PDI)。结果:加入电解质的营养液的p H均大于5,均符合质量要求;外观均未出现沉淀、絮凝、变色等现象;仅含一价离子的电解质的营养液放置24 h出现少量挂壁现象,但未出现破乳现象;仅含二价离子的电解质的营养液放置24 h出现少量挂壁现象,且出现破乳现象;同时含一价和二价离子的电解质营养液放置12 h出现少量挂壁现象,放置24 h挂壁现象更明显且出现微量破乳现象,同时出现粒径大于5μm的乳粒和粒径大于25μm的不溶性微粒,且平均粒径和PDI值均比前2种情况更高(P<0.05)。结论: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含一价和二价离子的电解质,特别是含二价离子的电解质加入越多,其稳定性越差,表现为乳粒粒径增大、不溶性微粒数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质 新生儿肠外营养液 稳定性 粒径 不溶性微粒数
原文传递
不同水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赵瑞玲 王晶 +2 位作者 张丽锋 张云霞 陈晓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974-1978,共5页
目的:比较含不同厂家水溶性维生素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并评价其在临床使用的疗效。方法:采用实验室检测肠外营养液的外观性状、pH、乳滴平均粒径及分布、不溶性微粒数和细菌生长情况的方法考察其稳定性;采用回顾性分析肠外营养... 目的:比较含不同厂家水溶性维生素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并评价其在临床使用的疗效。方法:采用实验室检测肠外营养液的外观性状、pH、乳滴平均粒径及分布、不溶性微粒数和细菌生长情况的方法考察其稳定性;采用回顾性分析肠外营养治疗前后的体质量、住院时间、日均体质量增长率、生化指标值、并发症发生率考察临床疗效。结果:含不同水溶性维生素的肠外营养液的pH、不溶性微粒数、乳滴平均粒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PDI值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不含对羟基苯甲酸甲酯的肠外营养液的乳滴单分散性相对较好。使用含不同水溶性维生素肠外营养液的患儿在肠外营养支持前后的体质量、营养学指标、肝功能指标、血糖(Glu)以及电解质含量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使用含相同水溶性维生素肠外营养液的患儿在肠外营养支持前后的体质量、白蛋白(ALB)、前蛋白(PA)以及总蛋白(TP)、血糖(Glu)以及非结合胆红素(IB)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厂家水溶性维生素均可用于新生儿肠外营养液,均有利于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但注射剂中抑菌剂的安全性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 新生儿肠外营养液 稳定性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及质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邓树荣 梁焕笑 +1 位作者 张柳红 金伟军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57-960,共4页
目的:考察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及质量控制研究。方法:将营养液分别于4,20,40℃下放置,分别于0,12,24 h考察其外观变化、用苏丹红染料检测、测定其p H值、不溶性微粒数、乳粒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并进行无菌试验和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 目的:考察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及质量控制研究。方法:将营养液分别于4,20,40℃下放置,分别于0,12,24 h考察其外观变化、用苏丹红染料检测、测定其p H值、不溶性微粒数、乳粒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并进行无菌试验和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于4,20℃下放置的营养液的外观、p H值、平均粒径和PDI值均变化不大,无菌试验和细菌内毒素检查均符合质量要求,但40℃下放置的营养液的平均粒径和PDI值均变大。结论:4,20℃下放置的新生儿肠外营养的稳定性较好。为保证营养液的质量,建议定期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肠外营养液 稳定性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新生儿静脉营养液在聚氯乙烯输液器中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含量测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计佩影 高静华 +2 位作者 顾瑾 朱光辉 王雅蘋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153-2156,共4页
目的建立测定新生儿静脉营养液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的LC-MS/MS方法。方法收集在聚氯乙烯(PVC)注射器中放置不同时间段的新生儿营养液和经过注射器-微泵装置收集新生儿营养液;经过乙腈沉淀法处理样品,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目的建立测定新生儿静脉营养液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的LC-MS/MS方法。方法收集在聚氯乙烯(PVC)注射器中放置不同时间段的新生儿营养液和经过注射器-微泵装置收集新生儿营养液;经过乙腈沉淀法处理样品,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对新生儿营养液中DEHP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PVC注射器中的新生儿营养液中DEHP的浓度总体上随着放置的时间延长而提高;经过注射器-微泵装置收集新生儿营养液平均含量为1304. 15 ng·mL-1;精密度为3. 68%~9. 16%;提取回收率为85. 01%~99. 53%;最低检测限为50 ng·mL-1。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可用于新生儿静脉营养液中DEHP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 新生儿静脉营养液
原文传递
新生儿静脉营养液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含量检测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雅蘋 王哲 +3 位作者 戈霓云 赵华 李军伟 朱光辉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测定新生儿静脉营养液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的含量。方法收集放置不同时间段的新生儿静脉营养液,采用GC-MS进行定性定量,考察其DEHP的含量及其变化。结果新生儿静脉营养液中DEHP量随软...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测定新生儿静脉营养液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的含量。方法收集放置不同时间段的新生儿静脉营养液,采用GC-MS进行定性定量,考察其DEHP的含量及其变化。结果新生儿静脉营养液中DEHP量随软袋放置时间延长而增加,测得放置24 h DEHP为3.23 mg·L-1。结论新生儿静脉营养液中放置24 h,溶出的DEHP量低于新生儿耐受摄入量,但也对新生儿带来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新生儿静脉营养液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 含量检测
原文传递
不同氨基酸浓度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顾莹芬 洪莉 +2 位作者 陈敏玲 黄诗颖 吴娟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72-77,共6页
目的 探讨不同氨基酸终浓度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设计5组不同氨基酸终浓度(分别为0、1%、2%、3%和3.5%)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每组各3袋,在配制后0、12、24、48、72 h时进行外观考察,测定pH值和渗透压,应用激光纳米粒... 目的 探讨不同氨基酸终浓度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设计5组不同氨基酸终浓度(分别为0、1%、2%、3%和3.5%)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每组各3袋,在配制后0、12、24、48、72 h时进行外观考察,测定pH值和渗透压,应用激光纳米粒度仪检测脂肪乳粒径大小和粒度分布.结果 5组肠外营养液在配制后0、12、24、48、72h时肉眼观察外观颜色无变化,无分层、 沉淀、 絮凝、 挂壁现象.在72 h内,5组肠外营养液pH值波动于(5.49±0.01)-(6.19±0.01),渗透压波动于(774±3)-(1106±13)mOsm/kg,平均粒径大小波动于(280.6±0.7)-(332.2±2.0)nm,多分散指数值波动于(0.200±0.011)-(0.245±0.012).随着氨基酸浓度的增高,5组肠外营养液的pH值逐渐下降(P=0.000),渗透压值逐渐升高(P=0.000),平均粒径大小逐渐增大(P=0.000),多分散指数值未呈现线性变化趋势(P=0.628).结论 在室温下72 h内,未添加氨基酸或氨基酸终浓度≤3.5%时,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外观、pH值、 渗透压和脂肪乳粒径大小均在安全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脂肪乳剂 静脉注射用 稳定性 新生儿肠外营养液
原文传递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oral glucose solution versus non-nutritive sucking for pain relief in neonates during nociceptive procedures: a systematic review
13
作者 Hui Liang Xu Tian +5 位作者 Xiao-Ling Liu Yi Dai Jun Geng Li Kang Zhen Li Li-Fen Jin 《TMR Integrative Nursing》 2018年第3期141-147,共7页
Background and aims: The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glucose solution (GS) versus non-nutritive sucking (NNS) for pain re- lief in neonate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is systematic review was consequently performed to o... Background and aims: The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glucose solution (GS) versus non-nutritive sucking (NNS) for pain re- lief in neonate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is systematic review was consequently performed to objectively investigate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Oral GS related to NNS in newborns during nociceptive procedures. Methods: All potential records were searched in PubMed, Web of Science, EMBASE, and the Cochrane Library to capture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omparing GS with NNS in terms of pain scores in neonates through January 2017. Two independent investigators screened the identified articles, extracted the data, and assessed 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the included studies. All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completed by using Review Manager (RevMan) version 5.3.0. Results: Four studies, involving 248 neonate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se statistical analyses. For reducing pain score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when GS compared to NNS (4 trials; mean difference [MD], 0.7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77 to 2.27; P = 0.33). Conclusion: Both the GS and NNS reduced the pain scores in neonates who undergoing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and venipuncture, but the NNS is more convenience than GS to some extent. Considered the limited evidences, mo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ith high-quality, large-scale and appropriate measures time are warranted to further establish the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these two op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NATES Oral glucose solution Non-nutritive sucking META-ANALY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