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时超声检查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宁 张晓曼 +2 位作者 李高阳 张瑞 贺新建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1781-1785,共5页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检查在引导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行PICC置管术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90例,行常规PICC置管术,...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检查在引导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行PICC置管术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90例,行常规PICC置管术,实验组85例,采用实时超声引导PICC置管全程,两组患儿术后均行X线摄影评估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如首次尖端定位不理想需进行二次调整,且再次评估尖端定位准确性,直至定位理想。观察两组患儿PICC尖端定位准确率、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首次和二次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首次PICC尖端定位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PICC尖端位置过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二次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置管(P <0.05)。结论 实时超声引导PICC置管术全过程可明显提高尖端定位准确率,降低新生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超声检查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X线摄影 导管尖端定位 新生儿
下载PDF
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叶玉清 黄丽婷 徐月银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在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收治于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NICU符合PICC置管指征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 目的探讨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在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收治于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NICU符合PICC置管指征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置管过程中使用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联合心电监护仪运用盐水柱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尖端,根据监护心电Ⅱ导联特异性P波确定导管最佳位置,固定后X线摄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即置管护士根据经验及采用体表测量法估计置管长度,置管完毕固定后X线摄片确定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儿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率、置管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观察组置管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结论使用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联合心电监护仪运用盐水柱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新生儿PICC尖端能提高置管的一次性到位率,同时降低置管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 一次性到位率 并发症
下载PDF
心房内心电图引导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方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杨丽娟 任燕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2期1417-1421,共5页
目的研究心房内心电图引导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2019年5月—2020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置管儿200例,将其设定为研究组。2019年以前置过PICC的患儿200例,将其设... 目的研究心房内心电图引导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2019年5月—2020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置管儿200例,将其设定为研究组。2019年以前置过PICC的患儿200例,将其设定为对照组。研究组运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方法,然后对新生儿进行胸部X线透视检查,对PICC导管尖端位置进行双重确认;对照组运用体表定位方法,确定导管拟到达长度后,对新生儿进行胸部X线透视检查,将导管尖端位置确定下来。统计分析两组新生儿的置管成功情况、敏感度、特异度、PICC尖端位置、操作使用时间、置管成本、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家长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新生儿的置管成功率、敏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特异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ICC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上腔静脉下段及其和右心房交界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的操作使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置管成本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的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显著低于对照组(20.0%)(P<0.05)。研究组新生儿家长满意度(98.0%)显著高于对照组(79.0%)(P<0.05)。结论心房内心电图引导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较体表定位方法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picc尖端定位方法 心房内心电图引导 体表定位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平蓝 潘关凤 +2 位作者 谭建平 徐翠杏 杨小娟 《天津护理》 2019年第3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科住院且具有PICC置管指征并经上肢或头部置管的新生儿108例,置管后先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通过观察特异性P波振幅变化,引导尖端置入在最佳位置,...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科住院且具有PICC置管指征并经上肢或头部置管的新生儿108例,置管后先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通过观察特异性P波振幅变化,引导尖端置入在最佳位置,术后再行X线胸片定位,前后比较导管尖端是否达到理想的位置。结果:X光摄片定位显示,导管尖端处于第5~7胸椎之间的有97例,处于第3~4胸椎有3例,处于第8~10胸椎的有4例,有P波出现但幅度与导管深浅变化不明显的2例,无特异性P波显示的2例,但胸片显示其导管尖端在位(假阴性)。一次置管到达理想位置的成功率为89.8%,PICC置管耗时平均为(20.5±4.2)min。97例位于第5~7胸椎之间的患者,均能观察到不同程度特异性P波,其中P波增高的波幅≤R波波幅的50%有37例,P波为R波波幅的50%~80%有60例。经计算,心电监护仪定位技术对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特异度为77.8%,敏感度为97.9%。结论: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能准确判断导管尖端位置,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尖端定位 新生儿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对新生儿PICC定位效果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丽娟 徐兵 +2 位作者 王茜 陈娜 戴明红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418-420,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静脉腔内心电图尖端定位P波大小与PICC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位置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NICU治疗的经上肢PICC置管新生儿1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表测量和...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静脉腔内心电图尖端定位P波大小与PICC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位置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NICU治疗的经上肢PICC置管新生儿1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表测量和术后胸部X线片定位,观察组应用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和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2组一次置管到位率及置管用时,并分析不同P波对应的导管尖端位置。结果:观察组新生儿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率为95.65%(88/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2%(75/92)(P<0.01);观察组置管用时和穿刺点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2~2/3 R波的导管尖端主要到达指南推荐位置,1/3~1/2 R波时导管尖端主要到达上腔静脉上2/3处,2/3~4/5 R波时导管尖端到达指南推荐位置或右心房,不同波段到达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有助于新生儿PICC尖端位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picc置管 心电图定位 P波
下载PDF
风险评估联合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导管置入中的应用
6
作者 陈炎英 王英婷 卓瑞燕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156-157,共2页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NICU新生儿长期静脉输液、静脉营养治疗的常用途径,但受新生儿解剖结构、医护人员专业技术差异等因素影响,新生儿PICC尖端异位发生率较高,极易导致感染。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是PICC尖端定位的新技术,目前...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NICU新生儿长期静脉输液、静脉营养治疗的常用途径,但受新生儿解剖结构、医护人员专业技术差异等因素影响,新生儿PICC尖端异位发生率较高,极易导致感染。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是PICC尖端定位的新技术,目前已证实其对减少导管尖端异位有显著的作用[1]。但当前国内对于PICC管理存在“重穿刺、轻维护”的现象,特别是对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越低、胎龄越小,静脉条件差、免疫力较低,即使单一应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也不能显著减少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尖端 长期静脉输液 心电定位 picc 新生儿出生体质量 尖端定位 人员专业技术 风险评估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梁梅 刘彦宏 +1 位作者 庞瑜 林巧萍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029-0034,共6页
探究在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的疗效。方法 我院所收治的PICC置管早产儿患者84例,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时间范围内,随机分成对照组、研究组的两组,分别接受X线检查定位、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结果 观察组... 探究在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的疗效。方法 我院所收治的PICC置管早产儿患者84例,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时间范围内,随机分成对照组、研究组的两组,分别接受X线检查定位、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结果 观察组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更高(P<0.05);观察组的置管次数、置管时间更少和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定位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位置,其能够大幅度提升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此外改善患者的置管情况,进而大幅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早产儿PICC置管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早产儿 picc置管尖端定位 X线检查定位 置管次数 置管时间
下载PDF
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处理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税晓玉 尚彦彦 +4 位作者 王舒杰 张庆 黄红丽 陈玲 刘念 《护理管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1期37-41,共5页
文章介绍了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概念及现状,并对PICC导管尖端异位后的护理干预措施、操作步骤和要点进行综述,分析其操作原理和干预机制,总结成功率和临床应用效果。对预防PICC导管尖端异位提出了展望,包括制订系统化的新生儿PICC... 文章介绍了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概念及现状,并对PICC导管尖端异位后的护理干预措施、操作步骤和要点进行综述,分析其操作原理和干预机制,总结成功率和临床应用效果。对预防PICC导管尖端异位提出了展望,包括制订系统化的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应对策略,加强新生儿PICC专科护士的培养及团队建设,旨在促进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标准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picc 导管尖端异位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在围术期新生儿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玲 朱丽波 +3 位作者 奚敏 周星 王婷 李翠莲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299-300,共2页
目的 观察围术期新生儿静脉内心电图在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波形变化的规律性.方法 选取92例NICU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围术期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儿在置管过程中采用生理盐水电极作为静脉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特异P波波幅增宽... 目的 观察围术期新生儿静脉内心电图在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波形变化的规律性.方法 选取92例NICU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围术期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儿在置管过程中采用生理盐水电极作为静脉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特异P波波幅增宽、增高至最大时停止导管移动,妥善固定导管,摄X线确定PICC导管位置;对照组患儿常规置管成功后实施X线摄片确定PICC导管位置.结果 观察组PICC置管围术期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8.70%、上腔静脉一次性到位率96.65%优于对照组新生儿(P<0.05).结论 给予患儿静脉心电图引导的PICC导管在围手术期定位效果好,准确性高,可改善管的放置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导管尖端定位 围术期 新生 静脉置管
下载PDF
B超引导下EKG辅助尖端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
10
作者 赵肖霞 孙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85-0088,共4页
对B超引导下EKG辅助尖端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本院2022-2023年之间的PICC置管患者200例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均=100,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定位,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下EKG辅助尖端定位技术... 对B超引导下EKG辅助尖端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本院2022-2023年之间的PICC置管患者200例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均=100,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定位,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下EKG辅助尖端定位技术,观察效果。结果 观察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超引导下EKG辅助尖端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提高置管准确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引导下EKG辅助尖端定位技术 picc置管 传统穿刺定位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患者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时云 张婷婷 +2 位作者 张琼 黄燕 景卫莉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9年第6期96-98,共3页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患者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类实验性研究的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9月~2018年4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患儿,因病情需要需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患者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类实验性研究的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9月~2018年4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患儿,因病情需要需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新生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超声引导下常规经上肢静脉通路或颞浅静脉通路进行穿刺置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除常规穿刺置管外,利用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phy,IC-ECG)技术,通过观察特异性P波振幅定位导管尖端位置。2组患儿均在置管完成后采用行业的“金标准”——胸部X线摄片,验证导管的尖端位置是否正确。比较2组患儿一次性穿刺置管的成功率。结果 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3.8%,实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4.6%,实验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尖端位置,可以有效提高新生儿患者PICC穿刺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腔内心电图 picc 尖端定位
下载PDF
新生儿经上肢PICC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2
作者 代洁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19期3034-3036,3040,共4页
目的探究新生儿经上肢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提升导管使用的有效性,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提高导管的使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接受上肢PICC穿刺术的90例新生患儿纳入样本,其... 目的探究新生儿经上肢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提升导管使用的有效性,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提高导管的使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接受上肢PICC穿刺术的90例新生患儿纳入样本,其中36例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首次即定位准确(甲组),40例1次调管后导管尖端成功定位(乙组),14例进行2次调管定位(丙组)。分析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进行调整,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保持新生患儿体位稳定。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组、乙组和丙组在穿刺部位、定位方法、体位状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部位、定位方法、体位状态是新生儿经上肢PICC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前,导管尖端定位首次即定位准确36例(40.00%),1次调管后导管尖端成功定位40例(44.44%),进行2次调管定位14例(15.56%);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后,导管尖端定位首次即定位准确61例(67.78%),1次调管后导管尖端成功定位26例(28.89%),进行2次调管定位3例(3.33%),护理干预措施后,导管尖端定位首次即定位准确率高于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前,1次调管后导管尖端成功定位率和进行2次调管定位率低于护理干预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上肢PICC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有穿刺部位、定位方法、体位状态等,护理干预可提升置管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picc穿刺术 导管尖端定位 准确性 影响
下载PDF
床旁超声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的效果观察
13
作者 宋树环 景佰霞 +2 位作者 赵春娟 谷文娟 徐桂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期0145-0147,共3页
分析新生儿在开展PIC'C置管术时,给予床旁超声定位的重要价值。方法 将84例需要接受PICC置管术治疗的患儿作为实验对象,在进行分组时应用随机单盲法,获得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患者 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其中... 分析新生儿在开展PIC'C置管术时,给予床旁超声定位的重要价值。方法 将84例需要接受PICC置管术治疗的患儿作为实验对象,在进行分组时应用随机单盲法,获得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患者 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其中研究组使用床旁超声定位,对照组选用床旁X线定位,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结果 研究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相比显著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新生儿在进行PICC置管术时,使用床旁超声定位的操作更为简单,而且具有无创、准确的优势,能够有效避免X线带来的辐射伤害,也能够避免移动患儿,整体定位更为精准,有效节约人力资源,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旁超声定位 新生儿 picc置管 效果 准确率
下载PDF
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定位71例新生儿PICC尖端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丽波 王婷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S4期415-415,共1页
目的:通过观察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时的心房内心电图的特异性P波来判断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以辅助PICC导管尖端的准确定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的需要置入PICC导管的71例新生儿分别经不同部位穿刺置管,置管后观察并记录... 目的:通过观察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时的心房内心电图的特异性P波来判断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以辅助PICC导管尖端的准确定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的需要置入PICC导管的71例新生儿分别经不同部位穿刺置管,置管后观察并记录心房内心电图的特异性P波的波幅与R波的波幅比例,同时结合X线的定位结果,得出心房内心电图的定位结论。结果:7171例新生儿的在进行PICC置管后的采用的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过程中,不同部位置入的PICC导管,导管尖端所在的不同位置,均在心房内心电图上显示出特异性P的不同形态,所以心房内心电图在定位导管尖端位置时,与X线定位的一致性为91.5%结论:心房内心电图P波变化确定中心静脉导管的位置,准确率高,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在不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的情况下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级时监测,实时调整导管位置,使PICC的穿刺和定位一次性完成,保证患儿用药的及时性,避免了X线对患儿的辐射,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内心电图 心电图特征性P波 picc导管尖端定位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患者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5
作者 王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2期0190-0190,共1页
分析在新生儿患者PICC尖端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32例住院患儿,所有患儿均需置入PICC,所有患儿在置管后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通过对特异性P波振幅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置入于... 分析在新生儿患者PICC尖端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32例住院患儿,所有患儿均需置入PICC,所有患儿在置管后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通过对特异性P波振幅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置入于最佳位置,完成手术后给予患儿X线胸片定位,对导管尖端的置入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经X线定位,显示有26例患儿的导管尖端置于其第5~7胸椎位置,有1例置入位置为第3~4胸椎位置,有3例为第8~10胸椎位置,有1例患儿未出现特异性P波,但经X线定位显示导管尖端在位,有1例患儿出现P波,但其幅度与导管深度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一次置管位于理想处的置入率为81.25%,平均置管耗时为(20.06±5.16)min。在置管位于第5~7胸椎位置的26例患儿中,能观察有程度不一的特异性P波。在其中有17例患儿的P波存在R波波幅为50%~80%,有9例患儿的P波波幅增高低于R波50%。结论:通过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能更好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判断,具有较高的理想位置置管成功率,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技术 新生儿 picc尖端定位 应用效果
下载PDF
新生儿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跟娣 武婷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2期137-138,共2页
目的观察新生儿静脉内心电图在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波形变化的规律性。方法 46例NICU中接收PICC置管新生儿,分为两组,收取时间为2016年1-12月,观察组新生儿在置管过程中采用生理盐水电极作为静脉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特异P波波... 目的观察新生儿静脉内心电图在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波形变化的规律性。方法 46例NICU中接收PICC置管新生儿,分为两组,收取时间为2016年1-12月,观察组新生儿在置管过程中采用生理盐水电极作为静脉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特异P波波幅增宽、增高至最大时停止导管移动,妥善固定导管,摄X线确定PICC导管位置;对照组新生儿常规置管成功后实施X线摄片确定PICC导管位置。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8.70%、上腔静脉一次性到位率96.65%优于对照组新生儿(P<0.05)。结论给予新生儿采用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具有准确率高等优点,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导管尖端定位 新生儿 静脉置管
下载PDF
实时超声在新生儿PICC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方芹 方洁莹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32期142-144,共3页
目的评估实时超声在新生儿PICC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8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置管的120例新生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操作组(66例)与对照组(54例)。操作组于常规留置PICC管操作过程... 目的评估实时超声在新生儿PICC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8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置管的120例新生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操作组(66例)与对照组(54例)。操作组于常规留置PICC管操作过程中于床边行实时超声检查,评估导管尖端位置,指导临床重新调整异位导管,再行床边胸片定位。对照组于常规留置PICC管操作后使用床边胸片定位PICC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二次摄片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操作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组的二次摄片率与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能够准确定位PICC管尖端位置,实时超声定位更能指导临床调整导管位置,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且安全简单,可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超声 新生儿 picc 尖端位置 并发症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17
18
作者 朱秀娥 梁碧青 黄于青 《当代医学》 2020年第4期120-123,共4页
目的研究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抽选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本院94例PICC置管新生儿纳入本研究,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47例纳入参照组,剩余47例纳入研究组,参照组在常规穿刺成... 目的研究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抽选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本院94例PICC置管新生儿纳入本研究,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47例纳入参照组,剩余47例纳入研究组,参照组在常规穿刺成功后采用X线摄片确定PICC导管尖端位置,研究组则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确定PICC导管尖端位置,统计并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性到位率、PICC置管时间、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以床旁X线胸片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敏感性及特异度。结果研究组置管一次性到位率87.23%高于参照组的68.09%,置管时间(3.21±0.41)min短于参照组的(15.47±2.32)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8.51%低于参照组的23.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床旁X线胸片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敏感性及特异度均为100.0%。结论腔内心电图技术对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定位效果显著,可以提高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率,避免新生儿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且相较于X线定位技术,其还具有可以缩短PICC置管时间、操作简单、经济实用以及无需放射影像学的辅助、减少辐射照射等优点,可作为X线定位的替代技术应用于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定位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腔内心电图定位 新生儿 置管一次性到位率 置管相关并发症
下载PDF
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心电监护仪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潘关凤 王平蓝 +3 位作者 杨小娟 谭建平 邓小夏 徐翠杏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2期78-80,共3页
目的对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心电监护仪应用效果研究分析。方法选取前来我院就诊的重症新生儿80例(2016年10月~2017年9月),所有患儿临床治疗中均接受经头部静脉及上肢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按... 目的对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心电监护仪应用效果研究分析。方法选取前来我院就诊的重症新生儿80例(2016年10月~2017年9月),所有患儿临床治疗中均接受经头部静脉及上肢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成A组(n=40)和B组(n=40),在新生儿患儿PICC置管后导管尖端定位检测中两组患儿分别采取胸片X线检测方式和心电监护仪检测方式。结果 B组患儿的置管后需要调整率明显低于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置管后管道开始使用时间明显早于A组,置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但以A组患儿胸片X线检测结果为参考金标准,B组患儿的PICC导管尖端定位准确度与A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患儿接受PICC导管置管过程中,将心电监护仪应用其中能够对置管操作予以指导,能够有效判断导管的尖端定位位置,避免导管尖端异位影响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患儿 心电监护仪 导管尖端定位
下载PDF
不同定位方法在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梁碧青 黄于青 朱秀娥 《当代医学》 2020年第15期12-14,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定位方法在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出生的PICC置管新生儿90例,利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参照A组、参照B组和研究组,各30例。3组分别采用X线定位、超声定位和腔内心电图定位... 目的研究不同定位方法在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出生的PICC置管新生儿90例,利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参照A组、参照B组和研究组,各30例。3组分别采用X线定位、超声定位和腔内心电图定位方法判断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比3组的首次置管异位率、导管尖端定位操作时间以及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和参照B组首次置管异位率均为6.67%,均低于参照A组的26.67%(P<0.05);研究组导管尖端定位操作时间(3.26±0.43)min短于参照A组的(14.93±2.02)min和参照B组的(5.31±0.62)min(P<0.05);研究组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参照A组的26.67%和参照B组的23.33%(P<0.05)。结论在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判断中,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方法和超声定位方法,均可降低首次置管异位率,但腔内心电图定位方法的定位操作时间更短,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定位方法 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 首次置管异位率 置管相关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