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600125对新生期母婴分离后成年大鼠行为改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党嘉文 董文斌 +1 位作者 郭琳 康兰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4期96-96,共1页
目的:探讨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对新生期母婴分离后成年大鼠行为改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复制新生期母婴分离动物模型。随机分三组:对照组、母婴分离组与母婴分离+SP600125干预组。在2个月时,用三桶互通脑功能仪测定成年后大鼠行... 目的:探讨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对新生期母婴分离后成年大鼠行为改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复制新生期母婴分离动物模型。随机分三组:对照组、母婴分离组与母婴分离+SP600125干预组。在2个月时,用三桶互通脑功能仪测定成年后大鼠行为的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caspase-3在成年大鼠脑组织海马中的表达。结果 SP600125组成年后大鼠自发活动的总路程与平均速度较母婴分离组有所增加,但尚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海马组织caspase-3表达量母婴分离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SP600125组较母婴分离组明显减少(P<0.05),但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 SP600125可能通过抑制 JNK信号通路,降低caspase-3的表达,从而改善新生期母婴分离后成年大鼠的认知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期母婴分离 C-Jun蛋白氨基末端激酶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下载PDF
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大鼠成年后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鸿燕 朱小霞 +4 位作者 董文斌 陈玲玲 冯志强 雷小平 李清平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984-2986,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大鼠成年后行为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机制。方法:建立动物模型,以受孕的w 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生产后,每笼饲养12只新生大鼠和1只哺乳期母鼠。实验分为2组,即母婴分离(NMS)组和对照组(N),NMS组在出生后第2... 目的:探讨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大鼠成年后行为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机制。方法:建立动物模型,以受孕的w 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生产后,每笼饲养12只新生大鼠和1只哺乳期母鼠。实验分为2组,即母婴分离(NMS)组和对照组(N),NMS组在出生后第2~21天每天同时间分离3 h,N组不做任何处理。在2月时,分别采用三通互通脑功能仪测定成年后大鼠行为的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5-HT和5-HT受体在成年大鼠脑组织海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母婴分离组成年后大鼠自发活动的总路程显著减少(P〈0.05),平均速度减慢(P〈0.05)。与对照组比较,母婴分离组大鼠海马组织5-HT及5-HT受体的表达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期母婴分离后可导致成年大鼠自发活动减少,表现出焦虑和抑郁样行为。5-HT及5-HT受体在海马中的表达减少是导致母婴分离后成年大鼠行为改变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期母婴分离 抑郁 焦虑 5-羟色胺 5-羟色胺受体
原文传递
新生期母子分离对大鼠2型糖尿病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赵莉 覃媛 +3 位作者 蔡轶 顾少菊 卞兆祥 张曼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9-74,共6页
目的:明确新生期母婴分离是否改变成年期糖代谢及增加高脂饮食导致2型糖尿病的风险.方法:建立大鼠NMS模型,正常(NH)大鼠和NMS大鼠成年后高脂饮食干预2个月,检测大鼠体重、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血压.结果:NMS大鼠成年后体重与NH大鼠体重无明... 目的:明确新生期母婴分离是否改变成年期糖代谢及增加高脂饮食导致2型糖尿病的风险.方法:建立大鼠NMS模型,正常(NH)大鼠和NMS大鼠成年后高脂饮食干预2个月,检测大鼠体重、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血压.结果:NMS大鼠成年后体重与NH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别,但随着鼠龄的增长,NMS大鼠体重较NH大鼠体重增加;成年后大鼠经高脂饮食干预1个月或2个月,高脂饮食组NH和NMS大鼠分别较正常饮食组NH大鼠和NMS组体重明显增加;成年后NMS大鼠空腹血糖较NH大鼠低,但NMS大鼠口服葡萄糖后30 min的血糖值较NH大鼠高;NMS正常饮食组、NH高脂饮食组和NMS高脂饮食组口服葡萄糖后60、90、120 min的血糖值均比NH正常饮食组高;NMS高脂饮食组口服葡萄糖后90、120 min的血糖值均比NMS正常饮食组高;各组大鼠血压均无明显差异.结论:NMS可能导致大鼠糖耐量减低,体内糖代谢紊乱,可能增加发生2型糖尿病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期母婴分离 糖耐量受损 高脂饮食
下载PDF
母婴分离大鼠脑一肠轴内P物质及其NK1受体的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滕卫军 丁明星 +1 位作者 方远书 方马荣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2期264-266,共3页
目的研究P物质及其受体在新生期母婴分离大鼠模型脑-肠轴上的表达。方法将新生期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母婴分离组:在出生后第2~21天,使新生大鼠与哺乳期母鼠分离3h/d。对照组:在出生后第2~21天,不给予任何处理。... 目的研究P物质及其受体在新生期母婴分离大鼠模型脑-肠轴上的表达。方法将新生期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母婴分离组:在出生后第2~21天,使新生大鼠与哺乳期母鼠分离3h/d。对照组:在出生后第2~21天,不给予任何处理。成年后(出生后60d)给予结直肠球囊扩张(CRD),取远端结肠、腰骶段脊髓和中脑进行P物质和NKl受体免疫组化检测并定量分析。结果母婴分离组大鼠和对照组比较,结肠肌层P物质阳性面积百分数、结肠NKI受体阳性肌间神经丛数目、脊髓背角P物质阳性面积、脊髓背角NK1阳性分布积分、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中缝核(DR)内P物质阳性面积、中脑PAG和DR内NK1阳性分布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生期母婴分离对P物质和NK1受体表达的影响不明显,P物质和NK1受体在母婴分离大鼠模型内脏感觉过敏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可能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感觉过敏 新生期母婴分离 P物质 NK1受体
下载PDF
肠易激综合征早期生活事件模型下的大鼠结肠肠神经可塑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赵敏 郭友逢 +1 位作者 张萌 李智 《解剖学研究》 CAS 2013年第2期120-125,共6页
目的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雄性SD大鼠出生后连续13 d每天分离3 h。腹壁撤退反射实验用来检测内脏痛觉过敏。肠神经系统结构可塑性可以通过铺片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比较近端结肠神... 目的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雄性SD大鼠出生后连续13 d每天分离3 h。腹壁撤退反射实验用来检测内脏痛觉过敏。肠神经系统结构可塑性可以通过铺片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比较近端结肠神经节(HuD阳性细胞)的大小和数目以及胶质细胞(GFAP)的变化来检测。检测近端结肠多组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肠神经递质类型(ChAT-、VIP-、nNOS-、calbindin-TrKA-、P75-阳性细胞),分析神经递质的可塑性变化。结果新生期应激可致成年鼠内脏敏感性增高,新生期母婴分离可以诱导肠神经结构改变,导致神经元肥大和增生、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比例增高。神经递质方面,新生期母婴分离组P75和TrkA表达(黏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较正常组均明显增加。ChAT在肌间神经丛表达明显增加,VIP在黏膜下神经丛表达降低,nNOS在肌间神经丛表达增高,Cabindin表达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新生期母婴分离可以引起大鼠结肠肠神经可塑性的长期改变。新生期母婴分离诱导的内脏高敏感性中存在肠神经系统可塑性。早期生活事件是引起成年后肠神经系统可塑性改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肠神经系统 可塑性 新生期母婴分离
下载PDF
生命早期母婴分离对大鼠成年后催产素水平及情绪、行为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赖茜 吴小凤 +2 位作者 杨亭 陈洁 李廷玉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33-537,542,共6页
目的探讨大鼠生命早期母婴分离对成年期异常行为、情绪问题及体内催产素及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新生期母婴分离组(NMS组),NMS组新生鼠生后第1~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2 h,6周龄进行行为学测试,包括旷场测... 目的探讨大鼠生命早期母婴分离对成年期异常行为、情绪问题及体内催产素及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新生期母婴分离组(NMS组),NMS组新生鼠生后第1~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2 h,6周龄进行行为学测试,包括旷场测试、三厢社交测试、高架十字迷宫和强迫游泳测试。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下丘脑组织CD38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大鼠血清OX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MS大鼠成年后自身梳理时间[(29.19±3.55)s,(55.90±4.03)s,P<0.001]和次数(6.67±0.74,9.53±0.73,P<0.05)均显著增加,提示刻板行为增加;与同伴互动时间减少[(350.40±41.25)s,(260.30±33.43)s,P<0.05],提示社交功能受损;对新环境的探索时长[高架开放臂:(78.15±20.95)s vs.(36.45±5.35)s,P<0.05;旷场中央区:(153.70±34.41)s vs.(13.84±4.80)s,P<0.01]减短、排便次数增多(1.72±0.24,3.25±0.26,P<0.001),提示焦虑样行为增加;强迫游泳试验中首次不动潜伏期缩短[(59.02±8.64)s,(33.97±5.87)s,P<0.05],提示抑郁样行为加重。此外,NMS大鼠下丘脑CD38蛋白表达水平(P<0.01)、血清OXT含量(P<0.05)明显降低。结论 1)生命早期母婴分离可能导致大鼠成年后出现孤独症样行为,焦虑、抑郁样行为。2)母婴分离可能通过降低大鼠下丘脑组织中CD38蛋白表达,进一步引起OXT释放减少,导致相关行为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期母婴分离 行为学 催产素 CD38
原文传递
参麦注射液对母婴分离新生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党嘉文 孙鸿燕 +3 位作者 董文斌 李清平 冯志强 雷小平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5-337,342,共4页
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对母婴分离新生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用新生期母婴分离动物模型(出生后第2~21天、与母鼠每天分离3 h)。按照体重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n=12):对照组、模型组与实验组。在2个月时,用三桶互通脑功能仪测定成年... 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对母婴分离新生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用新生期母婴分离动物模型(出生后第2~21天、与母鼠每天分离3 h)。按照体重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n=12):对照组、模型组与实验组。在2个月时,用三桶互通脑功能仪测定成年后大鼠行为的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蛋白在成年大鼠脑组织海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年后,实验组与模型组的大鼠自发活动的总路程分别为(15.17±5.32),(12.32±2.74)m,2组的平均速度分别为(0.09±0.03),(0.07±0.04)m·s^(-1),实验组较模型组自发活动的总路程有所增加、平均速度有所加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尚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模型组、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海马组织Bcl-2表达量分别为110.34±37.32,92.62±52.13,152.17±29.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实验组较模型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实验组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参麦注射液可能通过增加凋亡抑制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减轻早期母婴分离所致新生鼠的神经损伤,从而改善远期行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期母婴分离 三桶互通脑功能仪 参麦注射液 BCL-2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