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阿柏西普治疗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晓宇 刘渊 +2 位作者 侯静文 詹添 王爱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02-1906,共5页
目的:观察比较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阿柏西普治疗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02/2022-10于我院确诊为PNV的患者33例35眼,根据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分为康柏西普组14例14眼,阿柏西普... 目的:观察比较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阿柏西普治疗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02/2022-10于我院确诊为PNV的患者33例35眼,根据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分为康柏西普组14例14眼,阿柏西普组19例21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6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注药次数及临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治疗后1、3、6mo,两组患者的BCVA、CMT、SFCT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在整个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分别为2(2,3)、2(1.5,2)次,未见明显差异(P=0.423);在应用康柏西普及阿柏西普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及阿柏西普均能治疗PNV,在提高视力的同时改善解剖结构,两种药物疗效相似,均能达到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阿柏西普 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参七脉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袁超英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2503-2505,共3页
目的观察参七脉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的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七脉心通胶囊口服,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视力及眼底病变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 目的观察参七脉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的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七脉心通胶囊口服,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视力及眼底病变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3.0%,对照组47.8%,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肾功能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七脉心通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 参七脉心通胶囊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临床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袁超英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56-57,共2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展成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往往对视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PDR已逐渐成为致盲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参七脉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展成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往往对视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PDR已逐渐成为致盲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参七脉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 中西医结合疗法 参七脉心通胶囊
下载PDF
参七寿世丸治疗糖尿病合并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18例
4
作者 袁超英 陈朝俊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26-527,共2页
糖尿病性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PDR)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病程和视网膜缺血发展而出现的血管变化,其基本的病理变化是眼底视网膜动脉硬化、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与糖尿病并发冠状动脉硬化致冠心病的机理是相同的,因而我们采用该方案... 糖尿病性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PDR)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病程和视网膜缺血发展而出现的血管变化,其基本的病理变化是眼底视网膜动脉硬化、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与糖尿病并发冠状动脉硬化致冠心病的机理是相同的,因而我们采用该方案治疗PDR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自1997年6月~2000年6月,对糖尿病性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七寿世丸 糖尿病 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 中医药疗法 合并症
下载PDF
雷珠单抗不同给药方案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
5
作者 庞久彦 寇姣姣 +2 位作者 康平 王冬梅 李满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70-173,181,共5页
目的:探究雷珠单抗两种给药方案对病理性近视(PM)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CNV)的疗效。方法:按照给药方案不同将96例(96眼)PM-CNV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48眼)。两组均予以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观察组采取“1+PRN”法(首... 目的:探究雷珠单抗两种给药方案对病理性近视(PM)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CNV)的疗效。方法:按照给药方案不同将96例(96眼)PM-CNV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48眼)。两组均予以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观察组采取“1+PRN”法(首次注射后按需注射),对照组采取“3+PRN”(1次/月,连续注射3个月后,按需注射),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CNV面积变化,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分析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散光度变化,统计两组总注射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3、6、12个月,两组BCVA logMAR值、CMT、CNV面积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两组同时间点BCVA logMAR值、CMT、CNV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12个月,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83.33%、89.57%,对照组分别为75.00%、87.50%、95.83%,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散光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内,观察组雷珠单抗总注射次数较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58%vs.18.75%,P>0.05)。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能有效治疗PM+CNV,且“1+PRN”方案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注射次数,值得临床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雷珠单抗 角膜损伤 并发症
下载PDF
冷凝法治疗眼内新生血管病变四例
6
作者 吴萍 《汾煤科技》 1995年第2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冷凝法 眼内 新生血管病变
下载PDF
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7
作者 孙承阳(综述) 李彤 孙晓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3-767,共5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脉络膜局部缺血缺氧及视网膜屏障功能受损等多种病理机制。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诊断CSC继发的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高反射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脱离需要高度警惕继发CNV的可能。虽然尚未有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大量研究提示光动力疗法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可改善此类患者视力预后。本文综述了CSC继发CNV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多模态影像诊断模式、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诊断 治疗 多模态影像 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下载PDF
干扰素治疗眼内新生血管病变 被引量:10
8
作者 蔡文晖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眼内新生血管病变是一类严贵影响视力的疾病。目前,除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外,尚缺乏简易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来,α-干扰素应用于实验及临床治疗新生血管病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α-干扰素可以抑制细胞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转运与磷酸... 眼内新生血管病变是一类严贵影响视力的疾病。目前,除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外,尚缺乏简易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来,α-干扰素应用于实验及临床治疗新生血管病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α-干扰素可以抑制细胞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转运与磷酸化,进一步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及其通过有丝分裂S期而抑制其增生。它可有效地抑制血管内支细胞的生长与迁移,故可抑制新生血管的发生;日前,新生血管的发病机理及α-干扰素的药理学作用机理尚未能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完全阐述清楚,但其效果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病 新生血管病变 干扰素
原文传递
肥厚型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进展为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胡依博 沈策英 赵宏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1年第2期86-90,共5页
目的观察肥厚型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PPEP)进展为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诊治的PPEP进展为PNV者17例(17只眼)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未进行干预治疗。比较患者... 目的观察肥厚型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PPEP)进展为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诊治的PPEP进展为PNV者17例(17只眼)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未进行干预治疗。比较患者确诊为PPEP及PNV后的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区脉络膜厚度(CMCT)。随访时间30个月。结果患者由PPEP转化为PNV的病程为(23.18±4.13)个月。PNV者的视力(BCVA,logMAR)为0.08±0.08,较PPEP患者视力(0.03±0.05)差(t=2.226,P=0.033)。PNV患者的CMCT(372.12±33.28)μm与PPEP患者CMCT(369.35±34.84)μm,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7,P=0.814)。PNV患者的BCVA与CMCT、病程及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 PPEP可直接进展为PNV,转化后的视力降低,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变化,转化的具体机制及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 新生血管病变 进展 特征 临床
原文传递
PDT联合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与单一雷珠单抗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转化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
10
作者 陈青山 李志 +2 位作者 梁思颖 胡晨丽 冬雪川 《眼科学》 2021年第4期198-207,共10页
目的:比较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ntravitreal injection Ranibizumab, IVR)与单一IVR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idal retinopathy, CSC)转换为伴有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 目的:比较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ntravitreal injection Ranibizumab, IVR)与单一IVR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idal retinopathy, CSC)转换为伴有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临床确诊的慢行CSC79例91只眼,对伴有不规则色素皮脱离的23例26只眼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血管成像OC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部分患者行多光谱眼底照相(multispectral imaging, MSI)检查。确诊转换伴有I型CNV的慢性CSC23例26只眼。其中15例17眼行PDT联合IVR,8例9眼行单一IVR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24周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 CRT)。结果:联合治疗组基线BCVA 56.25 &#177;16.02个字母;单一治疗组66.84 &#177;14.01 (P = 0.108)。联合组治疗后8周BCVA与单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39),治疗后4周,12周,24周两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 = 0.250;0.068;0.067)。联合治疗组基线CRT为381.18 &#177;91.06,单一治疗组263.00 &#177;64.79 μm (P = 0.002)。治疗后4,8,12周联合治疗组与单一治疗组CR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23;0.029;0.024)。治疗后24周两组CRT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80)。结论:慢性CSC可转换为伴有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PDT联合IVR与单一IVR治疗均可提高视力,降低CRT,联合治疗组降低CRT疗效优于单一IVR。6个月后联合与单一IVR治疗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 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光动力疗法 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不同病程两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訾雨梦 王玉 +2 位作者 范传峰 舒湘汶 吴昌龙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63-66,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两组不同病程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患者(ICNV)的疗效。方法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患者36例36眼,按病程分... 目的对比分析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两组不同病程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患者(ICNV)的疗效。方法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患者36例36眼,按病程分为A(病程<3个月)、B(3个月≤病程<6个月)两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玻璃体腔ranibizumab注射治疗。治疗前检查两组受检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屈光度、眼压、散瞳查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病灶与中心凹的位置关系以及CMT、FFA。治疗后每月检查两组受检者BCVA(logMAR)、眼压、散瞳查眼底、OCT查CMT,必要时重复造影确定是否需要眼内重复注射。对比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的BCVA(logMAR)、CMT、眼压,并统计6个月时的注射次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治疗后的1、3、6个月随访时,BCVA及CMT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两组间在治疗后的1、3、6个月随访时,BCVA及CMT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至随访6个月时,A组的注射次数(1.3±0.5)次少于B组(2.1±1.2)次(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能够快速有效的改善ICNV患者病情,发病早期治疗可以减少注射次数,降低注射风险并减少治疗的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RANIBIZUMAB 病程
原文传递
三七总皂苷对新生血管性视网膜病变的干预效应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金茹娜 郭红 +3 位作者 徐静 杜霄烨 张腾 陈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8-116,共9页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病变进程中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病理改变的干预效应和机制,为三七及三七皂苷制剂临床应用于相关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部分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氧诱导...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病变进程中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病理改变的干预效应和机制,为三七及三七皂苷制剂临床应用于相关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部分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 induced retinopathy,OIR)小鼠模型,将7天龄(Postnatal 7,P7)C57/BL6J小鼠根据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OIR模型组(OIR组)和PNS治疗组(PNS组),造模后从P12开始腹腔注射给药,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调整给药天数。于P7、P12、P19、P26和P33测量小鼠的体质量,于P19和P33应用小动物视网膜成像显微镜活体采集视网膜及血管图像,并定量分析;于P33应用全视网膜眼电图Ganzfeld ERG系统进行小鼠视网膜电图波形采集,对a波和b波振幅进行分析;于P46和P66将小鼠处死,取眼球制作眼杯,冰冻切片后进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于P13和P15处死小鼠,取视网膜组织,采用Real-time PCR分析各组视网膜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血管内皮细胞钙粘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cadherin,VE-cadherin)、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NC组、OIR组和PNS组的小鼠在生长发育中不同天龄的体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P19 OIR组小鼠视网膜血管荧光素钠渗漏面积显著大于NC组(P<0.05),而PNS组渗漏面积显著小于OIR组(P<0.05)。(3)P33 OIR组小鼠视网膜动脉迂曲指数(Retinal artery tortuosity index,RAT index)显著大于NC组(P<0.05),而PNS组显著小于OIR组(P<0.05)。(4)OIR组小鼠b波振幅与NC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NS组b波振幅与OIR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P46和P66 OIR组小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GFAP免疫阳性明显增强,并可达内核层和外核层,PNS组GFAP免疫阳性和NC组相近,未见GFAP的免疫阳性异常。(6)P13和P15 OIR组小鼠视网膜中,PNS对VEGFA和IL^(-1)β的mRNA水平无明显干预作用(P>0.05),但可显著上调VE-cadherin mRNA水平(P<0.05),显著下调TNF-αmRNA水平(P<0.05)。结论PNS对缺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相关神经血管单元异常具有一定的干预效应,可能与其显著上调视网膜V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下调TNF-α的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新生血管性视网膜病变 神经血管单元 血管渗漏 炎症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效果观察
13
作者 沈策英 赵宏 杜敏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0年第10期732-736,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诊治的PNV 30例(30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3次每个月一次的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根据...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诊治的PNV 30例(30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3次每个月一次的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增加注射次数。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注射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及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结果每位患者平均注射(4.53±1.25)次。术后1、3、6及12个月BCVA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17,P=0.023)。术后各时间点中央视网膜厚度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401,P=0.000);术后各时间点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0,P=0.963)。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PNV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病变 脉络膜 肥厚型 雷珠单抗 玻璃体内注射 血管成像 效果 治疗
原文传递
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文志 唐罗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2074-2076,共3页
目的:观察C57BL/6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眼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含量的变化。方法:新生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实验组小鼠于出生后7d(P7)... 目的:观察C57BL/6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眼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含量的变化。方法:新生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实验组小鼠于出生后7d(P7)与母鼠共置于密闭的氧箱,含氧75±5mL/L,共培养5d(P5)后回到正常氧环境,含氧20±1mL/L,建立OIR模型。对照组小鼠不进入氧箱,与母鼠一同饲养于正常氧环境。于P17处死各组小鼠,摘取右眼眼球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计数突破内界膜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内皮细胞核数。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左眼视网膜组织EPO含量。结果:实验组小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RNV内皮细胞核计数为80.0±6.2个,而对照组仅为1.0±0.9个,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视网膜EPO含量为80.8±20.7U/L,对照组为14.4±6.8U/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视网膜组织EPO表达与RNV增生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58,P<0.01)。结论: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与眼球局部EPO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 氧诱导 视网膜新生血管 促红细胞生成素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转化为新生血管性肥厚型脉络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娟娟 唐文建 +2 位作者 沈策英 赵宏 陈梦平 《医药论坛杂志》 2023年第13期51-55,59,共6页
目的比较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转化为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achychoroid neovasculopathy,PNV)和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转化时间及转化... 目的比较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转化为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achychoroid neovasculopathy,PNV)和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转化时间及转化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的50例(50眼)CSC转化为PNV和PCV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A组为CSC转化为PNV组,共25例。B组为CSC转化为PCV组,共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结果B组患者较A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大(t=6.014,P=0.000),视力低(t=3.703,P=0.001)。A组患者转化病程为(5.54±3.14)年,B组患者转化病程(10.88±4.51)年,较A组患者长(t=4.862,P=0.000)。A组OCT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由小的或规则的圆顶状转变为不规则浅脱离,OCTA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B组OCT示由小的或规则的圆顶状转变为不规则浅脱离,OCTA示新生血管团及脉络膜息肉(polyp),FFA/ICGA示有polyp,伴或不伴脉络膜伞样的分支血管网(BVN)。结论CSC随着病程的进展,RPE脱离形态的变化,由小的或规则的圆顶状的脱离转化为不规则浅脱离,即可转化为肥厚型脉络膜疾病中的血管性疾病,PNV和PCV,并且转化为PCV的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视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多模式影像 转化时间
原文传递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转换为PCV和PNV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6
16
作者 陈青山 赵霞 +1 位作者 李志 程晓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转换为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性病变(PCV)和增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7年9月在暨南大学深圳眼科医院初诊为CSC且经微脉冲激光光凝或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转换为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性病变(PCV)和增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7年9月在暨南大学深圳眼科医院初诊为CSC且经微脉冲激光光凝或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79例91眼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眼均经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其中治疗后仍存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或复发的CSC者行FFA、OCT、ICG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对16例20眼CSC确诊转归为PCV和PNV眼进行分析并行增强深度成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结果治疗的91眼CSC中9例11眼转换为PNV,FFA显示黄斑区多发性斑点状高荧光,ICGA显示黄斑区异常脉络膜毛细血管团状扩张,OCT显示RPE波浪状浅脱离伴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OCTA分层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团状新生血管位于RPE与Bruch膜之间。共有7例9眼转换为PCV,FFA显示浆液或浆液血性色素上皮脱离(PED)及黄斑多灶性斑点高荧光,ICGA显示异常扩张脉络膜血管网(BVN)伴典型息肉样病灶,OCT示拇指状PED与双层征并伴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OCTAen-face分层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BVN与细小息肉样表现。PCV组和PNV组基线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0.282±0.220和0.413±0.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37,P<0.05)。CSC组、PCV组和PNV组SFCT分别为(373.61±65.11)、(296.22±30.24)和(328.63±76.18)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8,P<0.05)。与PCV比较,PNV患者SFCT显著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P<0.05)。结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具有脉络膜增厚特征CSC可转换为PNV,具有浆液性或出血性PED的PNV可转换为PCV。多模式影像检查有助于CSC转换为PNV和PCV眼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增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眼底多模式影像
下载PDF
青蒿琥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生成因子ANG、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晶 李铁英 +3 位作者 关晓海 邢朝斌 白云 李明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年第2期248-250,共3页
目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与新生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血管生成素(AN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量的变化,探讨青蒿琥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利用链... 目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与新生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血管生成素(AN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量的变化,探讨青蒿琥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利用链脲佐菌素(STZ)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3个月后,给以药物治疗组青蒿琥酯治疗10d后,摘除眼球,分离视网膜,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NG、VEGF的表达变化。结果 ANG、VEGF在模型对照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蒿琥酯具有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实时荧光定量PCR 大鼠
原文传递
贝伐单抗治疗老年黄斑变性安全有效
18
作者 Tufail A Patel PJ Egan C 《中国处方药》 2010年第7期58-58,共1页
此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旨在评价眼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靶向治疗老年黄斑变性(AMD)患者新生血管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
关键词 老年黄斑变性 安全性 单抗治疗 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新生血管病变 玻璃体内注射 靶向治疗 贝伐单抗
下载PDF
Bevacizumab(Avastin)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守遐 周琼 《江西医药》 CAS 2008年第9期972-974,共3页
眼底很多常见病的发病都是因为新生血管引起的。在人类CNV(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组织切片中已证实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而且许多动物实验也证实它能够诱导新生血管产生。且前国内外对抗VEGF药物的研究已经展开.临床前期... 眼底很多常见病的发病都是因为新生血管引起的。在人类CNV(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组织切片中已证实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而且许多动物实验也证实它能够诱导新生血管产生。且前国内外对抗VEGF药物的研究已经展开.临床前期研究发现在各种动物模型中,此类药物可预防新生血管产生或使之消退翻。抗VEGF药物主要有哌加他尼钠(Pegaptanib)、兰尼单抗(Ranibizumab)、乙酸阿奈可他(Retannel、贝伐单抗(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等。目前国内外对Avastin研究最多,因其价格低廉,在眼科临床应较为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VACIZUMA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新生血管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