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9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疏离·对抗·融合:新加坡新电影国族身份的文化建构
1
作者 赵小芳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33,共9页
在全球化跨国文化语境中,新加坡新电影不断探索和型构国族身份的表达策略。在考察新加坡文化土壤和新加坡电影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文化民族主义的视角,结合新加坡新电影的电影导演及其代表性作品,探索电影对国族身份的建构路径与文化策... 在全球化跨国文化语境中,新加坡新电影不断探索和型构国族身份的表达策略。在考察新加坡文化土壤和新加坡电影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文化民族主义的视角,结合新加坡新电影的电影导演及其代表性作品,探索电影对国族身份的建构路径与文化策略,发现新加坡新电影在诠释国族身份时具有文化对抗性的艺术特点,在叙事维度侧重表现文化主体身份的寻觅过程。新加坡新电影通过文化融合的策略,在叙事空间、伦理呈现和语言细节等方面融合国族文化身份的影像表达,从而建构当代新加坡的国人形象。通过影视化处理与艺术化表现等文化策略,新加坡新电影不仅体现了新加坡融合多元文化的历史记忆、社会情境和文化现象,而且促进了移民国家的国人对自身国族身份的文化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坡新电影 国族身份 建构路径 文化策略 文化民族主义
下载PDF
当文学性遭遇电影性--试论台湾地区新电影对乡土文学的改编
2
作者 陈铎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84-90,共7页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自身独特规律和美学特征的综合艺术,其文学性的有无,决定着一部影片思想内涵和艺术质量所能抵达的高度。于是,对文学作品的直接改编就成为电影开掘自身文学性的一条捷径。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新派电影人将目光转向乡...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自身独特规律和美学特征的综合艺术,其文学性的有无,决定着一部影片思想内涵和艺术质量所能抵达的高度。于是,对文学作品的直接改编就成为电影开掘自身文学性的一条捷径。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新派电影人将目光转向乡土文学,不仅新电影的从业者主动对现有的乡土小说加以改编,不少乡土文学作家也直接参与到新电影剧本改编和创作中,进而打开了新电影的乡土想象。新电影在乡土意识的树立、殖民抵抗意识的凸显和庶民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使得电影性和文学性相互激荡,粲然生辉;在部分电影作品中,削足适履的改编伤害原著的思想艺术价值,导致电影性和文学性相互攻伐、冲撞的情况亦不鲜见。本文即以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新电影对乡土文学的改编为例,探讨强调电影本身的艺术规律和美学特征的“电影性”,对乡土文学“文学性”资源征用的得与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电影运动 影视改编 文学性 电影
下载PDF
新电影史学视角下张艺谋爱情文艺电影分析——以《归来》《山楂树之恋》《我的父亲母亲》为例
3
作者 米丹丹 《戏剧之家》 2023年第32期165-167,共3页
纵观当代中国电影,张艺谋无疑是电影界的一面旗帜。自1987年的《红高粱》以来,张艺谋一共导演了24部电影作品,其作品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且在文艺片方面也有显著成就。而爱情文艺电影作为张艺谋导演所有电影作品之中的重要类... 纵观当代中国电影,张艺谋无疑是电影界的一面旗帜。自1987年的《红高粱》以来,张艺谋一共导演了24部电影作品,其作品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且在文艺片方面也有显著成就。而爱情文艺电影作为张艺谋导演所有电影作品之中的重要类型,其中所体现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新电影史学视角。基于此,本文在新电影史学视野下,以张艺谋的三部爱情文艺电影《归来》《山楂树之恋》《我的父亲母亲》为分析文本展开剖析,借此了解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抗争、屈服与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电影史学 爱情文学影视 张艺谋
下载PDF
同源异派:论香港地区新浪潮与台湾地区新电影之发展历程
4
作者 马卓烨 《东南传播》 2023年第3期40-42,共3页
在七八十年代,香港地区新浪潮,台湾地区新电影的出现,包括后来中国内地第五代导演的崛起,这三股浪潮的相继出现并非偶然,都是处于影视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也都是靠新人导演的出现激发了活力。更重要的是,香港地区新浪潮和台湾地区新电影... 在七八十年代,香港地区新浪潮,台湾地区新电影的出现,包括后来中国内地第五代导演的崛起,这三股浪潮的相继出现并非偶然,都是处于影视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也都是靠新人导演的出现激发了活力。更重要的是,香港地区新浪潮和台湾地区新电影并非完全封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最终拍出了引起国际瞩目的影片。但与此同时,因为历史原因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两者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然而这股潮流绚丽而短暂,短短5年就销声匿迹成往事了。不过它们依然在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再将其重新审视定将有另一番景象,对今后的电影创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浪潮 台湾地区新电影 商业性 集体意识
下载PDF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再审视 被引量:1
5
作者 吴青青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1年第3期36-40,共5页
台湾新电影运动是台湾电影史上一次重要的、承前启后的电影革新运动,不仅是台湾本土电影业的自我救亡运动,也促进了台湾电影美学的新旧更替。新电影运动在电影创作主题和形式美学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对台湾电影的美学风貌和产业发展有着... 台湾新电影运动是台湾电影史上一次重要的、承前启后的电影革新运动,不仅是台湾本土电影业的自我救亡运动,也促进了台湾电影美学的新旧更替。新电影运动在电影创作主题和形式美学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对台湾电影的美学风貌和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考察台湾电影产业的发展,台湾新电影的影响至今无法回避和忽略,重新研究和审视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新电影 新电影
下载PDF
台湾“后新电影”与“新电影”运动互文性关系探析
6
作者 郭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7-83,共7页
新世纪初,台湾"后新电影"浪潮的崛起,不仅重新点燃了台湾影业的复兴之火,而且也极大激发了大陆、香港新生代导演美学观念革新的步伐。新世纪的台湾"后新电影"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呈现... 新世纪初,台湾"后新电影"浪潮的崛起,不仅重新点燃了台湾影业的复兴之火,而且也极大激发了大陆、香港新生代导演美学观念革新的步伐。新世纪的台湾"后新电影"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呈现出相互指涉的互文性关系。笔者认为,台湾"后新电影"运动以"原画复现"的形式映现出"新电影"的艺术探索印痕,并以新生代的成长叙事表征着"新电影"的文化内蕴。台湾"后新电影"导演深受"新电影"导演创作观念的影响,体现为魏德圣、戴立忍、钮承泽、陈怀恩等导演对"新电影"核心导演创作经验的承续。台湾"后新电影"的"太超过世代"意义,体现为新生代导演在承续"新电影"经验基础上,实现了对"新电影"美学的整体超越。本文通过梳理三十年间台湾"新电影""后新电影"运动传承与流变的历史脉络,深入探析台湾"后新电影"与"新电影"运动美学经验的同异,以期为当代台湾艺术电影研究视野的拓展及当下"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构建提供成果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后新电影”运动 台湾“新电影”运动 互文性 关系
下载PDF
台湾新电影:一个老去的神话
7
作者 杨弋枢 《南大戏剧论丛》 CSSCI 2017年第2期158-165,共8页
台湾新电影运动发起至今已经三十余年,台湾新电影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也改变了台湾电影的面貌。本文对已然'老去'的台湾新电影做了回顾性的经验总结,选取对当前电影仍有借鉴之处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台湾新电影 台湾经验 新电影宣言
下载PDF
钟惦棐的新美学和中国的新电影——论钟惦棐的美学思想和历史地位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犀禾 潘国美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9,共4页
本文主张把钟惦棐的电影批评活动和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历史和实践语境联系起来思考,强调了钟惦棐电影美学思想的实践性品格。文章在讨论了钟惦棐的电影美学思想的基本要点后认为:钟老的美学思想(关注电影本体,主张语言创新,拒绝极左政治... 本文主张把钟惦棐的电影批评活动和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历史和实践语境联系起来思考,强调了钟惦棐电影美学思想的实践性品格。文章在讨论了钟惦棐的电影美学思想的基本要点后认为:钟老的美学思想(关注电影本体,主张语言创新,拒绝极左政治的教条,破除戏剧美学,主张影像美学)和80年代中国新电影的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并对推动80年代中国电影新思潮的发展、促成一批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和当时中国新电影走向辉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认为:钟惦棐在中国当代电影史上的贡献可以和巴赞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贡献相提并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惦棐 电影美学 电影思维 中国新电影
下载PDF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反思与启示 被引量:5
9
作者 周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46,共15页
在台湾电影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初掀起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与同一时期先后发生的香港新电影运动和大陆新电影运动交相辉映,汇聚成了中国电影创作发展的新浪潮。在此期间,相继出现了一批创新意识和个性风格较鲜明,... 在台湾电影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初掀起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与同一时期先后发生的香港新电影运动和大陆新电影运动交相辉映,汇聚成了中国电影创作发展的新浪潮。在此期间,相继出现了一批创新意识和个性风格较鲜明,艺术质量和美学品位颇高的优秀影片,既让世界影坛刮目相看,也让更多的域外观众了解和领略了中国电影的美学风貌。虽然当下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在生态环境及创作、产业和市场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当年新电影运动所体现的艺术创新精神,以及电影艺术家对社会现实和近现代历史的关注与批判精神等,仍然值得积极倡导和大力弘扬。因此,重新回顾、反思这一艺术创新运动,探讨其意义和价值,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并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启示,无论是对推动中国电影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健康有序的发展,还是对重写中国电影发展史,都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新电影运动 电影创作 艺术创 电影与文学
下载PDF
东方镜像的苏醒:独立精神及本土文化的弘扬——论亚洲“新电影”的文化启示性(上) 被引量:11
10
作者 黄式宪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6,共11页
20世纪最后一、二十年间,正处于新旧世纪(也是新老千年)更替的历史关头,世界电影的格局悄然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亚洲电影的一代新人点燃了全球化空间里新的人文火种。笔者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亚洲电影的“世纪性风潮”之变。本文所着重论述... 20世纪最后一、二十年间,正处于新旧世纪(也是新老千年)更替的历史关头,世界电影的格局悄然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亚洲电影的一代新人点燃了全球化空间里新的人文火种。笔者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亚洲电影的“世纪性风潮”之变。本文所着重论述的,正是从这种“世纪性风潮”之变中破土而出的亚洲“新电影”。就此,我们将探讨:亚洲新电影是在怎样的一种跨文化语境中生长的,亚洲新电影的不同电影产业环境,作品的地域色彩、民族/民俗风情及其电影诗学个性,亚洲新电影如何与好莱坞共舞等等。相信这些问题在当下全球化空间里是具有一定文化启示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文化 亚洲 "新电影" 东方镜像 独立精神 伊朗 现代性 全球化 主体性 跨文化对话 第三世界文化身份
下载PDF
“亚洲新电影”论——20世纪以来的亚洲新电影导演和“亚洲新电影”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旭光 周翠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2-57,共6页
作为一种对好莱坞压力的反应,也出于东方民族电影生存出路的寻求,亚洲国家在亚太文化圈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亚洲新电影"现象。由于亚太文化圈和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亚洲新电影导演从时代背景、生存环境、影片风格... 作为一种对好莱坞压力的反应,也出于东方民族电影生存出路的寻求,亚洲国家在亚太文化圈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亚洲新电影"现象。由于亚太文化圈和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亚洲新电影导演从时代背景、生存环境、影片风格等多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文章从对"亚洲新电影"的释义入手,以亚洲新电影导演及影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亚洲新电影导演的文化语境,论述亚洲新电影导演的共性风格、文化表征和艺术追求,并探讨"亚洲电影"的发展前景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亚洲电影 亚洲新电影 亚太文化圈 好莱坞 东方特质
下载PDF
伊朗新电影的现实性品格 被引量:3
12
作者 史可扬 康思齐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11-17,共7页
享誉国际影坛的伊朗新电影是民族电影的典范,独特的现实性品格是伊朗新电影最本质的属性。伊朗新电影中的现实性品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题材的选择上,从儿童题材到女性题材,再到中产阶级问题,伊朗新电影始终围绕着伊朗社会的真... 享誉国际影坛的伊朗新电影是民族电影的典范,独特的现实性品格是伊朗新电影最本质的属性。伊朗新电影中的现实性品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题材的选择上,从儿童题材到女性题材,再到中产阶级问题,伊朗新电影始终围绕着伊朗社会的真实现实来展开叙述;其次是叙事策略上,伊朗新电影追求平实质朴的叙事风格,以线性叙事展开,采用非戏剧式的悬念设置,通过冷静客观的视听语言来进行呈现;再次是主题表达上,伊朗新电影分别从对个体的人文关怀、对传统与现代冲突中道德困境的探讨和对生存与死亡终极问题的追问三个层面来展开其现实性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新电影 民族电影 现实性 现实观照 人文关怀
下载PDF
叙事的表意与表意的造型——“日本新电影”与中国电影“第五代”的比较 被引量:5
13
作者 峻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02-109,共8页
对崛起于 2 0世纪 80年代、崛起于电影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影坛 ,且都体现出强烈的创新和探索精神的“日本新电影”与中国电影“第五代”进行了全面的比较 ,详细地论述了二者迥然相异的叙述风格和电影形态 。
关键词 '日本新电影' 中国电影'第五代' 比较 叙事 造型
下载PDF
侯孝贤作品的人文亲和力及其文化品格——兼议台湾“新电影”的崛起及其人文脉理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式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0,共10页
侯孝贤作为台湾新电影的主将,与杨德昌等年青一代导演的创作一起,以文化主体性的苏醒为主题,将电影提升为一种审度自我成长、反省历史经验的语言,关注台湾从纯朴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艰难转型,焕发出一种可贵的人文亲和力。侯孝... 侯孝贤作为台湾新电影的主将,与杨德昌等年青一代导演的创作一起,以文化主体性的苏醒为主题,将电影提升为一种审度自我成长、反省历史经验的语言,关注台湾从纯朴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艰难转型,焕发出一种可贵的人文亲和力。侯孝贤的作品深深扎根于台湾"乡土文学"的肥沃土壤,具有厚重的文化品格。特别是《悲情城市》对历史的诗意钩沉,隐含着一种遒劲的历史笔调,重构了一段不可被遗忘的悲剧史实,将个人记忆转化为"人民记忆",以介入式的历史意识描绘了一幅沉重而苍凉的史诗长卷,给我们带来有益的文化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新电影 文化主体性 “乡土文学”之根 人文亲和力 介入式的历史意识
下载PDF
本土性·中国性·现代性——论两岸三地新电影中的身份政治 被引量:3
15
作者 秦洪亮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67,共7页
众所周知,两岸三地新电影可谓"龙生三子各不相同"。鉴于三地身份政治的复杂性与交互性,论文从本土性、中国性、现代性三维度立体化地介入试图清晰地勾勒出各自的发展脉络。笔者认为,香港呈现为多元的本土性、他者的中国性、... 众所周知,两岸三地新电影可谓"龙生三子各不相同"。鉴于三地身份政治的复杂性与交互性,论文从本土性、中国性、现代性三维度立体化地介入试图清晰地勾勒出各自的发展脉络。笔者认为,香港呈现为多元的本土性、他者的中国性、媚俗的现代性;台湾表现为写实的本土性、"怨恨"的中国性、反思的现代性;大陆演绎为溯源的本土性、扬弃的中国性、启蒙的现代性。"三性"在"三地"新电影中的水乳交融、错综纠葛,构建起不同的经验表述与美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性 现代性 本土性 两岸三地新电影 身份政治
下载PDF
台湾“后新电影:”庶民美学与本土想象——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中心 被引量:10
16
作者 韩琛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69-74,共6页
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后新电影",是继"新电影"、"新新电影"之后形成的台湾电影新世代。台湾"后新电影"放弃了"新电影"的精英主义立场,致力于大众化、本土化的商业电影... 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后新电影",是继"新电影"、"新新电影"之后形成的台湾电影新世代。台湾"后新电影"放弃了"新电影"的精英主义立场,致力于大众化、本土化的商业电影生产,并形成了以"台客影像"为主要标志的庶民美学风格。在塑造新的本土镜像的同时,"后新电影"也放大了所谓"台湾主体意识"中的后殖民内涵,表征了当下台湾在中国/西方双重凝视之下的身份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电影 超过世代 台客影像 庶民美学 本土意识
下载PDF
台湾新电影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7
作者 薛朝文 徐晓村 《电影评介》 2011年第11期1-5,共5页
台湾电影始终是中国电影密不可分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兴起的"新电影"运动对两岸三地现代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对台湾新电影研究的日益丰满,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 台湾新电影 研究综述
下载PDF
东方镜像的苏醒:独立精神及本土文化的弘扬——论亚洲“新电影”的文化启示性(中)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式宪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11,共5页
关键词 独立精神 本土文化 亚洲 新电影 文化启示性 韩国 电影作品 电影产业 叙事结构
下载PDF
台湾新电影三十年:乡土与本土的纠结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琛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2年第1期79-86,共8页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新电影表征了当代台湾社会思潮的巨大转向:由乡土转为本土,由中华认同转为台湾认同。反帝反压迫、反思殖民现代性等批判性向度,是早期台湾新电影的乡土意识的主要内容;而继起的本土...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新电影表征了当代台湾社会思潮的巨大转向:由乡土转为本土,由中华认同转为台湾认同。反帝反压迫、反思殖民现代性等批判性向度,是早期台湾新电影的乡土意识的主要内容;而继起的本土意识则失去了乡土意识的开放性与批判性,其以族群对立、省籍区隔为基础的电影叙事,反映了一种"反外省"、"去中国化"的台湾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乡土与本土是重估台湾新电影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类型、身份认同及国族想象,二者在台湾新电影中的对立纠结,也显示了"中国结"与"台湾结"在当代台湾社会之差异互现的结构性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新电影 乡土意识 本土意识 中华民族主义 台湾民族主义
下载PDF
东方镜像的苏醒:独立精神及本土文化的弘扬——论亚洲“新电影”的文化启示性(下)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式宪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14,共8页
C、日本电影:青春质疑及其跨文化的开拓1)20世纪80、90年代日本本土电影产业的背景概况 在亚洲,日本从“明治维新”发祥,是最早由东方进入西方现代化发达国家之列的.它和印度均属于名耀史册的亚洲电影大国,电影年产量在1960年曾达到... C、日本电影:青春质疑及其跨文化的开拓1)20世纪80、90年代日本本土电影产业的背景概况 在亚洲,日本从“明治维新”发祥,是最早由东方进入西方现代化发达国家之列的.它和印度均属于名耀史册的亚洲电影大国,电影年产量在1960年曾达到545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启示性 亚洲 新电影 东方镜像 独立精神 本土文化 日本 女性电影 人性 暴力片 青春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