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年新疆乌恰M_w6.7地震震源机制与形变特征的InSAR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乔学军 王琪 +1 位作者 杨少敏 李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05-1813,共9页
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M_w6.7级地震发生在南天山、帕米尔高原及塔里木盆地交汇地带,基于地震波反演的震源机制解确定的震源深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利用日本ALOS卫星的PALSAR图像,获得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基于卫星视线向(LOS)和方... 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M_w6.7级地震发生在南天山、帕米尔高原及塔里木盆地交汇地带,基于地震波反演的震源机制解确定的震源深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利用日本ALOS卫星的PALSAR图像,获得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基于卫星视线向(LOS)和方位向(Azimuth)的形变,采用均匀弹性半无限位错模型和有界最小二乘(BVLS)算法,以网格矩形位错元法对发震断层的几何产状、滑移及分布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以逆断破裂为主,断层面上最大位错量接近3.4 m,形变中心位于73.8040°E,39.5335°N,深度约5 km,震级估算为M_w6.6;地震发生在走向46°,倾角48°的断层上,发震断层长30 km,宽14 km,闭锁深度9 km,符合该地区浅源地震多发的构造特点,发震断层为乌合沙鲁断裂带.InSAR反演的滑移形变主要集中于地下2~7 km,表明乌恰地震为浅源地震,可能与该断层附近历史地震未完全释放的残余应力积累有关.同时,InSAR反演的断层位错分布呈现双破裂特征,震级分别为M_w6.5和M_w6.1,可能与本次地震的主震和余震相对应,也可能是由主震激发而产生的两组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新疆乌恰地震 南天山 帕米尔 震源机制
下载PDF
2008年新疆乌恰M_S6.8地震和M_S6.3余震的重叠地震波形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冯雪玲 马宝柱 刘东亚 《内陆地震》 2017年第1期71-76,共6页
利用滤波、仿真和小波包变换3种方法对2008年新疆乌恰M_S6.8地震和M_S6.3余震的重叠地震波形进行处理,对比分析发现小波包变换对于识别地震重叠位置效果优于其他2种方法。用小波包变换拾取M_S6.3余震震相到时,分别用3种方法进行定位,对... 利用滤波、仿真和小波包变换3种方法对2008年新疆乌恰M_S6.8地震和M_S6.3余震的重叠地震波形进行处理,对比分析发现小波包变换对于识别地震重叠位置效果优于其他2种方法。用小波包变换拾取M_S6.3余震震相到时,分别用3种方法进行定位,对定位结果进行比较与讨论。分析得出在空隙角、速度模型和定位方法相同的条件下,定位结果更接近于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结果。小波包变换是一种精确拾取重叠地震震相位置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乌恰地震 重叠地震震相拾取 小波包变换 地震定位
下载PDF
强震前断裂亚失稳阶段及失稳部位的特征研究--以新疆南天山西段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宋春燕 马瑾 +1 位作者 王海涛 张琳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04-615,共12页
我们把处于亚失稳阶段的断裂简称为亚失稳断裂,亚失稳阶段是断层临近失稳的最后阶段,识别这个阶段并判断出地震最终的发生位置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参考实验室关于断层亚失稳应力状态的研究结果,以6.8级以上地震为研究的目标地震,提出... 我们把处于亚失稳阶段的断裂简称为亚失稳断裂,亚失稳阶段是断层临近失稳的最后阶段,识别这个阶段并判断出地震最终的发生位置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参考实验室关于断层亚失稳应力状态的研究结果,以6.8级以上地震为研究的目标地震,提出判定具备发生6.8级以上地震的亚失稳断裂研究方法:(1)构造区Benioff应变积累支持6.8级以上地震发生;(2)从高应变积累构造区中找出高应变积累且应变开始缓慢释放的断裂;(3)区分断裂的积累段和释放段,根据断裂释放段的协同化程度判定其是否处于亚失稳阶段,寻找失稳部位;(4)断裂Benioff应变是否符合加速释放模型,分析亚失稳断裂发震的紧迫性.本文以南天山西段为研究区,使用亚失稳断裂判定方法对2008年10月5日乌恰6.8级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结果显示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在主震前具备上述4个条件,预测取得较好的效果;进而使用该方法对研究区现今应力状态进行探索性预测研究,发现目前柯坪断裂符合亚失稳状态条件的前三条,需关注该断裂的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失稳阶段 Benioff应变 新疆6.8级地震 柯坪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