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出土隋唐梵文医学写本述要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兴伊 《吐鲁番学研究》 2016年第2期46-55,共10页
二十世纪初,从新疆出土的隋唐梵文医学写本包括41叶《鲍威尔写本》残卷、5叶《毗卢本集》残片、3叶《医理精华》残片、11叶不知名医书残片、12叶不知名药方残片、3叶《八支心要方本集》等残片、1叶不知名梵文粟特文双语医药文书残片,共... 二十世纪初,从新疆出土的隋唐梵文医学写本包括41叶《鲍威尔写本》残卷、5叶《毗卢本集》残片、3叶《医理精华》残片、11叶不知名医书残片、12叶不知名药方残片、3叶《八支心要方本集》等残片、1叶不知名梵文粟特文双语医药文书残片,共计76叶写本文书,是印度传统医学传入中国的真实写本材料,对此本文做了系统梳理,概述其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出土 梵文医学写本
下载PDF
《新疆出土涉医文书辑校》名物词同名异物举例探析
2
作者 高静 黄晓兵 周光 《新疆中医药》 2022年第3期80-83,共4页
《新疆出土涉医文书辑校》对新中国成立后于新疆地区出土的中医药文献进行收录并加以校释,书中存在着大量名物词,也有许多同名异物的情况,本文以“紫矿”“蓽豆”“玉泉”“鬼煎(箭)”“苏摩那花”五个名物词来举例探究其同名异物现象,... 《新疆出土涉医文书辑校》对新中国成立后于新疆地区出土的中医药文献进行收录并加以校释,书中存在着大量名物词,也有许多同名异物的情况,本文以“紫矿”“蓽豆”“玉泉”“鬼煎(箭)”“苏摩那花”五个名物词来举例探究其同名异物现象,对现代学者学习和研究此部分内容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出土涉医文书辑校》 名物词 同名异物
下载PDF
新疆出土历代玺印研究刍说
3
作者 何孝清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59-67,共9页
新疆出土的历代玺印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中国印史和篆刻艺术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通过已经出土的古代玺印来进行艺术考据和史实的论证,会发现无论是官印还是私印都与丰富的史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仅从历代文献记... 新疆出土的历代玺印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中国印史和篆刻艺术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通过已经出土的古代玺印来进行艺术考据和史实的论证,会发现无论是官印还是私印都与丰富的史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仅从历代文献记载的角度来看,这些研究成果更具有证史、纠史、补史的功能。通过对散见的数百枚古玺印资料进行去伪存真的研究,连缀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新疆历史文化整体和确立可信的新疆地域文献和可靠的艺术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出土 历代玺印 型制 风格 断代
下载PDF
新疆出土图形玺印謏见
4
作者 何孝清 金霄 《新丝路》 2020年第11期196-198,200,共4页
新疆出土的历代图形玺印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在中国的印史和篆刻艺术上占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这批图形玺印充份显示了新疆做为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的古代文化特殊载体,为当代中国玺印的集大成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
关键词 新疆出土 图形玺印 型制 风格
下载PDF
新疆出土医学文书俗字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献方 李艳丽 +1 位作者 边思怡 高静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1264-1266,共3页
[目的]阐明新疆地区出土医学文书中俗字应用历史,分析文书中俗字产生的类型并总结其特点。[方法]综合采用文献比勘法、字形字义分析法等方法,结合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知识,对新疆出土医学文书中出现的俗字与辞书、传世医书等进行分... [目的]阐明新疆地区出土医学文书中俗字应用历史,分析文书中俗字产生的类型并总结其特点。[方法]综合采用文献比勘法、字形字义分析法等方法,结合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知识,对新疆出土医学文书中出现的俗字与辞书、传世医书等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明确俗字类型。[结果]新疆地区出土的医学文书所处时期在我国语言发展史上是俗字发展较快的时期,类型多种多样,有增删意符、改变意符和音符、变换结构等类型,俗字书写往往可以减省笔画使得书写更加便利,而由于俗字多为民间产生,因此呈现书写随意的特点,同时在使用及传播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结论]新疆出土的文书中包含着大量的涉医文献,研究这些文献需要综合使用历史学、文献学、语言学的方法才能较好解决遇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书 新疆出土 医学文书 医学名词 俗字类型 俗字特点
下载PDF
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的入藏与整理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振芬 《吐鲁番学研究》 2017年第2期64-73,共10页
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主体是来自日本大谷光瑞在我国甘肃、新疆等地的探险所得,多为大小不一的残片,总数约在26000多片。这批文献最早是在日本神户的二乐庄进行初步整理。1915年以后,大谷收藏品分散,大部分随大谷光瑞来到旅顺,... 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主体是来自日本大谷光瑞在我国甘肃、新疆等地的探险所得,多为大小不一的残片,总数约在26000多片。这批文献最早是在日本神户的二乐庄进行初步整理。1915年以后,大谷收藏品分散,大部分随大谷光瑞来到旅顺,寄存于当时的关东都督府满蒙物产陈列所,即现在旅顺博物馆的前身。1929年,这批文献正式入藏关东都督府博物馆。上世纪五十年代,旅顺博物馆对这批文献进行了重新登记,编制目录。二十一世纪以来,旅顺博物馆和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对这批文献展开了全方面的整理与研究,发现了一批重要的佛教、道教经典及世俗文书,对于丰富并加深我们对新疆地区历史文化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顺博物馆 新疆出土汉文文献 大谷文书
下载PDF
首部系统辑录研究新疆出土涉医文书的力作
7
作者 和中浚 王振国 《中医药文化》 2017年第2期61-64,共4页
简述《新疆出土涉医文书辑校》一书的成书过程,并介绍了其系统辑录、科学分类、整理校注等特点,为现有新疆出土涉医文书研究整理中全面系统者。
关键词 新疆出土涉医文书辑校》 文献研究 书评
下载PDF
汉唐时期新疆服饰中的中华文化元素探析——以新疆出土纺织物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倩 《新疆艺术(汉文)》 2020年第3期13-18,共6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大一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脉,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从文化领域看,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因环境多样性而呈现丰富多元的状态;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广...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大一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脉,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从文化领域看,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因环境多样性而呈现丰富多元的状态;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广泛交融。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印记,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环境多样性 纺织物 汉唐时期 新疆各民族 精神家园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疆出土
下载PDF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
9
作者 劉屹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21年第1期386-392,共7页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全三十五册)(王振芬、孟憲實、榮新江主編,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10月,31600元。)本書總計35册,分爲《圖版》32册(8開,布面精裝,全彩印刷)和《總目索引》3册(16開,布面精裝,單色印刷)。《圖版》部分收...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全三十五册)(王振芬、孟憲實、榮新江主編,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10月,31600元。)本書總計35册,分爲《圖版》32册(8開,布面精裝,全彩印刷)和《總目索引》3册(16開,布面精裝,單色印刷)。《圖版》部分收録旅順博物館藏26000餘件新疆出土漢文文獻的彩版圖片和解題。這32册依館藏編號爲序編排,每件文獻都給出基本上是原大的彩版,並在圖版下注明館藏編號和目前看來最適當的定名。每册後附本册所收文獻的"解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彩印刷 王振 文獻 新疆出土 博物
下载PDF
新疆出土文献文物之“四灵”“鸡”所见自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域
10
作者 李文亮 李宁 《边疆中华文史研究》 2023年第1期3-14,F0002,共13页
出土文献文物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和血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是探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的重要资料。新疆出土文献文物所见“四灵”“鸡”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广涉文书、铜镜、织锦、彩棺、陶器、骨器等,内蕴慕仙崇神... 出土文献文物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和血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是探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的重要资料。新疆出土文献文物所见“四灵”“鸡”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广涉文书、铜镜、织锦、彩棺、陶器、骨器等,内蕴慕仙崇神(四灵笃信)尚吉尚鸡、吉语同吉(鸡)儒释交融等文化史迹,地域横亘天山南北,时间纵跨汉晋唐宋,以物言史彰显了西域同中原交往交流交融史实和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内涵,见证了自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域篇章传承、阶段性发展的历史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出土文献文物 “四灵” “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从出土文物看新疆各时期的缂毛产品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红 何元园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8-61,共4页
对新疆历年出土的缂毛文物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缂毛在新疆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3800年左右的夏商时期新疆的游牧民族就已经掌握了缂织技术,出现了用缂织方法生产的缂毛产品,此后在新疆各地陆续有缂毛产品出土,到汉魏时期缂织技术更为... 对新疆历年出土的缂毛文物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缂毛在新疆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3800年左右的夏商时期新疆的游牧民族就已经掌握了缂织技术,出现了用缂织方法生产的缂毛产品,此后在新疆各地陆续有缂毛产品出土,到汉魏时期缂织技术更为成熟,技法多样,产品精致;除本土产品外,还发现了的极其精致的希腊神话中半人马人物"Centaur"的缂织壁挂残片,该产品被认为是经丝绸之路流入我国的舶来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经断纬 新疆出土 缂毛
下载PDF
新疆出土写本《诗经》残片补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媛媛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4,共11页
本文对旅顺博物馆和德国国家图书馆藏中古《诗经》写本进行比定和初步分析。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唐写本《诗经》残片共5件,其中1件白文本,4件笺本,都是毛诗郑笺本系统,与大谷文书中的《诗经》关系密切,可直接缀合或属同一写本。德国国... 本文对旅顺博物馆和德国国家图书馆藏中古《诗经》写本进行比定和初步分析。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唐写本《诗经》残片共5件,其中1件白文本,4件笺本,都是毛诗郑笺本系统,与大谷文书中的《诗经》关系密切,可直接缀合或属同一写本。德国国家图书馆藏2件《诗经》,一为六朝写本,一为唐写本,均系白文本。这7件中古《诗经》写本几乎都出自吐峪沟,很可能是寺学教育的产物,再次有力证明儒家经典在吐鲁番地区得到过广泛传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顺博物馆 德国国家图书馆 《诗经》 新疆出土写本
原文传递
敦煌吐鲁番文献“最后的宝藏”——《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评介
13
作者 吴华峰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0-166,M0006,共8页
1902~1914年间,日本西本愿寺第二十二代法主大谷光瑞曾组织探险队三次涉足新疆,攫取了数量巨大的文物,俗称"大谷收集品",其中包括一大批出自吐鲁番等地的古文书。在上世纪初动荡的东亚社会背景下,这批珍贵文献也同其他文物一... 1902~1914年间,日本西本愿寺第二十二代法主大谷光瑞曾组织探险队三次涉足新疆,攫取了数量巨大的文物,俗称"大谷收集品",其中包括一大批出自吐鲁番等地的古文书。在上世纪初动荡的东亚社会背景下,这批珍贵文献也同其他文物一道,经历了坎坷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谷光瑞 旅顺博物馆 汉文文献 敦煌吐鲁番文献 东亚社会 吐鲁番 西本愿寺 新疆出土
原文传递
新疆尼雅墓地出土纺织品文物的数字化信息采集——以95MNIM8:15“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例 被引量:12
14
作者 尚玉平 欧阳盼 +1 位作者 刁常宇 李志荣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88,F0003,共10页
新疆尼雅遗址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干燥的气候使得该地区早期遗址中保存了大量古代纺织品。其中出土的汉锦就是我国汉代织锦生产技术达到成熟和完善阶段的产物和重要实证。出土纺织品由于受到埋藏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通常... 新疆尼雅遗址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干燥的气候使得该地区早期遗址中保存了大量古代纺织品。其中出土的汉锦就是我国汉代织锦生产技术达到成熟和完善阶段的产物和重要实证。出土纺织品由于受到埋藏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通常表现为:褶皱、污损、残缺、霉变、褪色、脆化等,如不及时加以保护,文物本体势必会遭到进一步损害。而新疆出土的纺织品与干尸共存现象比较普遍,两者如何长久地科学保存一直是新疆文物保护工作者面临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雅遗址 数字化信息 古代纺织品 保护工作者 出土纺织品 织锦 新疆文物 新疆出土
原文传递
素帕寄相思
15
作者 月下婵娟 《快乐阅读》 2021年第19期73-73,共1页
这长宽不过一尺的东方丝绸原本无名,先秦时有“巾”,那大约是它的祖先。经采桑女用一片一片碧绿鲜润的桑叶喂养出来的白胖虫子蚕,一口一口吐出柔软闪亮的丝线,再经织妇的巧手经纬纵横,纺织成被世人所瞩目的美丽绸缎。有心灵手巧的女孩... 这长宽不过一尺的东方丝绸原本无名,先秦时有“巾”,那大约是它的祖先。经采桑女用一片一片碧绿鲜润的桑叶喂养出来的白胖虫子蚕,一口一口吐出柔软闪亮的丝线,再经织妇的巧手经纬纵横,纺织成被世人所瞩目的美丽绸缎。有心灵手巧的女孩在上面绣了花,染了色,熏了杜若和兰草的香,抑或拭了执手相看时垂下的泪,它便摇身_变,成为在新疆出土的东汉古墓里那方蓝白印花的手帕。其后的岁月,它以手绢、鲛绡、罗帕、丝巾、方巾的身份美丽了几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桑女 鲛绡 新疆出土
下载PDF
悠悠乐音连山海 哈密、和田出土陶埙小记
16
作者 阿迪力·阿布力孜 《中国民族》 2023年第5期74-74,共1页
在中国古代的乐器中,埙因体形较小似乎不太起眼,但早在数千年前,中原地区的人们就已经用它吹奏出了美妙乐曲,并传播到西域乃至更远的亚洲腹地。维吾尔语称陶埙为“雀拉”或“雀洛克”,在新疆民间流传使用至今。出土于哈密市伊吾县拜其... 在中国古代的乐器中,埙因体形较小似乎不太起眼,但早在数千年前,中原地区的人们就已经用它吹奏出了美妙乐曲,并传播到西域乃至更远的亚洲腹地。维吾尔语称陶埙为“雀拉”或“雀洛克”,在新疆民间流传使用至今。出土于哈密市伊吾县拜其尔古墓、距今约3000多年的这件陶埙,长10厘米,两端细、中间粗,呈橄榄形,一侧有5个孔,为新疆出土年代最早的吹奏乐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奏乐器 陶埙 橄榄形 维吾尔语 伊吾县 哈密市 中原地区 新疆出土
原文传递
说说旅顺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17
作者 艾桦 《东北之窗》 2023年第5期12-16,共5页
旅顺博物馆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内有大连古代文明的遗存和记忆,也有东北其他地方和中原、西北等地区及域外的古印度、日本、朝鲜半岛等地的文明见证,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汉文写经、中国唯一的古印度石刻佛像、新疆出土的... 旅顺博物馆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内有大连古代文明的遗存和记忆,也有东北其他地方和中原、西北等地区及域外的古印度、日本、朝鲜半岛等地的文明见证,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汉文写经、中国唯一的古印度石刻佛像、新疆出土的干尸等,其馆藏之丰富、博大令观者震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顺博物馆 写经 古代文明 朝鲜半岛 百年历史 古印度 石刻佛像 新疆出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