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社会转型视角对乡村振兴的解读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春光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6-35,共10页
乡村振兴一经提出,在短时间内就成为热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其话语大多停留在“是什么”或“该怎么做”上,而对过去几十年乡村只是给出了简单的“衰败”或者“空心化”的解读,忽视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性和阶段性。乡村振兴并不是凭空而生的,... 乡村振兴一经提出,在短时间内就成为热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其话语大多停留在“是什么”或“该怎么做”上,而对过去几十年乡村只是给出了简单的“衰败”或者“空心化”的解读,忽视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性和阶段性。乡村振兴并不是凭空而生的,本文从其社会时空区位的分析入手,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后来的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兴起乃至21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乡村并非一直在“衰落”之中,甚至有了显著的发展,这一切都为乡村振兴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积淀。也就是说乡村振兴是这个积淀带来的一种新社会变化,即新社会转型。新社会转型区别于先前社会转型的关键在于,它不再是过去的二分或三分格局下的社会形态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等的转变),而是出现边界的重组、融合和再构的二元或多元融合变迁过程。乡村振兴是新社会转型的体现,新社会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机遇。运用新社会转型概念,城与乡、传统与现代、问题与优势等现象都会有新的解读,从而为乡村振兴找到新的路径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社会时空区位 新社会转型 实践逻辑
下载PDF
新时期社会转型与文学形态演进
2
作者 苏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49,共4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历史的转型期,现代化的民族国家的建设成为新时期的主要诉求。随着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变革,文学艺术也呈现出剧烈的演进态势:文学评价从政治批斗经由批判逐渐回归为艺术批评;文学向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历史的转型期,现代化的民族国家的建设成为新时期的主要诉求。随着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变革,文学艺术也呈现出剧烈的演进态势:文学评价从政治批斗经由批判逐渐回归为艺术批评;文学向人学复归,"文学是人学"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文学题材突破"进取"不断扩大,而文学需求也日益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社会转型 文学形态演进 “人的文学” 通俗文学
下载PDF
从发展哲学视野探索与构建的社会转型新理论——《现代化原点结构:冲突与转型》评介
3
作者 陆树程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86-88,共3页
社会转型国家的起始条件或国情不同,即原点结构不同,因而导致社会转型方式和路径、效度和结果就各不相同。社会转型对原点结构具有必然的路径依赖关系。学术专著《现代化原点结构:冲突与转型》选取新颖的研究视角,采用新颖的研究手段,... 社会转型国家的起始条件或国情不同,即原点结构不同,因而导致社会转型方式和路径、效度和结果就各不相同。社会转型对原点结构具有必然的路径依赖关系。学术专著《现代化原点结构:冲突与转型》选取新颖的研究视角,采用新颖的研究手段,提出新颖的理论观点,对社会转型原点结构这一原创性理论进行了探索与构建,为中国的社会转型乃至世界各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理论引领和方法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理论 探索与构建 发展哲学视野 评介
下载PDF
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的学术缺陷与学术本位 被引量:2
4
作者 金正一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1-255,共5页
国内社会转型问题的学术研究尚未真正实现学科综合的目标和跨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向,有意无意地受单学科学术研究的局限,缺乏应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上的学术立场和自觉,存在着用西方的理论尺度裁剪中国社会转型的具体经验事实的现象,这就迫... 国内社会转型问题的学术研究尚未真正实现学科综合的目标和跨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向,有意无意地受单学科学术研究的局限,缺乏应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上的学术立场和自觉,存在着用西方的理论尺度裁剪中国社会转型的具体经验事实的现象,这就迫切需要确立该领域研究的学术本位,从而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时期社会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研究缺失 时期社会转型 学术本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